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孔子的孝道思想

来源:华佗健康网
人文论坛

031

试论孔子的孝道思想

薛润华

(西南大学,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孝论对这一传统美德做了诠释。

孔子主张发自内心的孝敬父母,倡导有理性的顺从父母,尽孝但不违礼,即使在当今社会仍有效的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学习孔子的孝道思想可以提升当代社会的整体道德素养,实现和谐社会。

【关键词】孔子;孝道;社会

一、孔子孝道思想的渊源

“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是继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向奴隶文明过渡之后,社会文明形态又开始逐步变革的时期”。社会制度发生着剧烈的转变,社会也出现大的变革。弑君杀父亦或是战乱政变都频频出现。孔夫子看到了这些道德败坏的事情持续发生,社会秩序也开始日益混乱,人们没有底线的败坏。孔夫子觉得稳定家庭是首要任务,社会的单元是家庭,用孝道来维护家庭的稳定进而稳定住社会秩序。

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是否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不单单是一个个人问题,还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关乎到一个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二、孔子孝道思想的基本内涵

自古以来就有“孝敬”这个词,“孝”和“敬”本是两个不同的

字,却放在了一起,古人们也注意到,单纯行为上的孝并不能成为完整意义的孝,也应加上敬,对父母从心而发的敬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真正倡导的孝道。

(一)赡养父母,心中有敬

论语中记载了子游问孝的故事,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我们不能单单的给予父母物质上的补偿,而还应该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满足。

“孝”的实现途径有很多种,但其基本内涵是要善待我们的父母。其实也就两方面,一是“内敬”,二是“外事”,而“内敬”是较为重要的。

又有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这里也在说,即使和父母有冲突的地方,也应该心怀敬意的去和颜悦色的和父母交流。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仅仅只是物质方面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精神上的满足,精神方面的心灵慰藉。

(二)关爱父母,减其忧劳

孟武伯曾问孔子孝道,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

政》)这句话是说:“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现在交通发达,很多时候无论工作或者学习都有可能去很远的地方,此刻,最记挂我们的就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会担心我们的身体。当我们出门在外的时候,记得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一种孝。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都能看出父母在逐渐的变老,脸上的皱纹,发丝在渐渐变白,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孔夫子说:“父母的年纪必须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父母高寿健在而欢喜,一方面又因其年岁越来越大而有所恐惧。”在我们没有长大成人的时候,父母承担了多少不安和担忧,如今在我们行孝道的时候,要关心父母的年岁,为他们尽可能的解决困难,让他们少点忧愁。

(三)顺从父母,承其优点

孔子的孝道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守礼’。就像

孟懿子问孔夫子孝道,孔夫子告诉他:“无违”,我觉得这并非一味的顺从,儒家重礼,这种无违定是在对的礼法的条件下。从上述论文,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孝道观的侧重点在于敬,但是他并不倡导子女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绝对的服从父母。比如明知父母不对而不去劝止,一味的迁就顺从,就不算是孝敬,因为那样表面上是孝敬,实质上是助长父母走上错路,这是不孝之举。

三、孔子孝道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按照孔子的说法,孝道的基本内涵是善待父母,而“孝”是我们作为人的根本,是我们称之为人必须遵守的,第一是做人,第二才是学问,我们首先就应该学习去孝敬父母,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在我们年幼时,父母不厌其烦地照顾我们的起居饮食,耐心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辛苦工作给我们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环境,为我们的一切操心。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父母还未衰老的现在,把握当下的时光,好好对父母。“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即使在今天看来,一个忠于职守、做好分内工作的人,一个尊重长辈树立良好家风的人,一个主倡礼仪积极参与社会健康活动的人,一个理智清醒节制嗜欲不因此走错路的人,仍然都是情操高尚的人,受公众尊敬的人。由上我们可以总结孔夫子的孝道思想具体内容大致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有发自内心的孝敬感情,只是出于义务养活父母而缺乏亲情,还算不上孝;按照孔子的意思,那样就与养犬马没有什么差别了。其次是关心父母健康状况,按礼节侍奉父母,凡事不违背父母的意旨,不做使父母不开心的事情;尤其是当父母年迈或者患有疾病时,侍奉更应该诚心、周到。最后是在父母过世后,要按礼节办好丧葬之事,并按礼节祭祀、守孝。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9月版

[2]李德民.《孔子语录集解》.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张践.《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

[4]郑兰珍.《试论孔子“孝”的思想》.南方论刊,2009年第5期[5]段丽江.《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形成及解读》.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第3卷】

薛润华(1993.03~),男,汉族,河北廊坊人,硕士,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伦理学。

2019年第11期

(【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