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实质与核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能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习惯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动力”,并告诫国民:“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世纪的钟声呼唤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教育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教学地位和职责,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 依据学科特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且落到实处呢?
一、创设情景,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
1
好形式。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练习,达到相互沟通,深化知识,灵活和变通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钻研探索精神,找到解决某一问题的简捷思路和最佳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的意志。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了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的,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体贴、理解和宽容。
二、营造宽松学习氛围,激活创新灵感,让学生敢于创新
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给学生建立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进行学习。只有这种气氛,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涌现,并获得有效发展。同时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
2
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爱。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让他们感受成功,并树立自信,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对学生整体而言,应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决不能因学生一时成绩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对学有所难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对其点滴进步都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境界使学生乐于创新。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数学的学习方式就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
3
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了。应该在教师的组织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交流探究的成果、心得与体会,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是使学生成为主体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要通过创新情境,结论让学生获得,错误让学生分析,既有让学生表达的机会,也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
四、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
4
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可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在新知的探索中,培养学生好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何事、何地、何人、何时、何如、何去,乃至几何。好问,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有学生提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4,那么平行四边形、菱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法则,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由此可见,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好想象,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5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北京,作者:李秋菊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作者:庞维国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解题学引论》作者:罗增儒 陕西师范师范出版社。 4.《数学教育国际透视》作者:张奠宙 唐瑞芬 浙江教育出版社 5.《数学教育研究导引》作者:张奠宙 浙江教育出版社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