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4)
读《论犯罪与刑法》有感
最近在修习法学二专时我读到了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带给了我深深地震撼。看惯了艰深晦涩、旁征博引,听腻了风花雪月、山盟海誓,呈现在眼前的这些抒情诗般的文字使我体会到新鲜的原始感,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喊,一种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残酷压制、宗教神学统治的愚昧以及传统刑事法的恐怖、荒唐与不公正的谴责。在这本书中,你不仅会看到一个有智慧的青年人是如何看待刑法的,你更会发现这个青年人是如何获得智慧的。
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之前,整个欧洲笼罩在死寂的黑暗之中,恣意、狂暴和残酷的刑罚使还未摆脱愚昧状态的人们饱受野蛮而又残忍的封建专制折磨之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随着启蒙思想不断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当时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有志之士对旧的刑事制度产生了厌恶、怀疑和不满,刑法改革的思想条件和社会条件正在日益的成熟,现在只待有人先扯下旧刑事制度最后的遮羞布,让其蒙昧主义的本质暴露无疑,并根据新的社会需要,运用启蒙运动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和人权观念阐发新的刑法原则。谁将承担这一历史使命呢?1764 年,欧洲惊呆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批判和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刑法原则竟然完美的浓缩在一本六万字的题为《论犯罪与刑罚》的小书之中,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26岁的意大利青年,名字叫萨雷·贝卡里亚。
在《论犯罪与刑罚》中,他首先写道:“神明启迪,自然法则和社会的人的契约,这三者是产生调整人类行为的道德原则和政治原则的源泉。神明启迪和自然法则——尽管这二者是神圣的和不可改变的——早已被虚伪的宗教和无数随意的善恶概念说亵渎了,因此,看来需要单独的研究根据共同需要及功利加以表述或设想的纯人类协约的产物。”“神学家的任务是根据行为内在的善或恶来确定行为的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公法学家的任务是确定政治上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关系,即行为对社会的利弊关系。既然每个人看到纯粹的政治
1
美德会屈从于上帝颁布的永恒的宗教美德,上述对象就绝不可能相互妨害。”这样,他就为自己的探讨划下了正当的领域,即这种探讨既是必要,又不违反上帝的意志。
在《论犯罪与刑罚》中贝卡利亚以巨无畏的勇气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旧的残酷而又野蛮的刑事制度,深刻地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将启蒙运动所创导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引入刑事政策领域,使人类对犯罪与刑罚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他在卢梭和孟德斯鸠所主张的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的基础上,在本书中深刻的揭示了刑罚与惩罚权的来源,从而推论出一系列重要的结论。贝卡里亚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当时的整个欧洲,指引着旧的刑事制度向着文明、理性、人道的改革之路不断前进。
读书时我常想:贝卡里亚为什么能够写出影响如此深远的书呢?贝卡里亚在着手准备写此书时也不过才25岁,可以说和我们是同龄人。我们在惊叹作者所取得的光辉成就的同时,也非常好奇地想知道为什么贝卡里亚能写出此书。也就是说,贝卡里亚是怎么获得智慧的。仔细读完该书后,我们不难发现贝卡里亚所提出的很多观点都能在启蒙思想家那里找到。贝卡里亚在卢梭和孟德斯鸠所主张的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的基础上揭示了刑罚与惩罚权的来源,再由此推论出一些重要的结论,如“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等。孟德斯鸠认为:“治理人类不要用极端方法,我们对于自然所给予我们领导人类的手段,应该谨慎地使用。”而贝卡里亚在关于“刑罚的宽和”一章中则说:“纵观历史,目睹那些自命不凡、冷酷无情的智者所设计和实施的野蛮而无益的酷刑,谁能不触目惊心呢?”应当承认,这两位伟人的观点不能不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对此,诚实的贝卡里亚说到:“不朽的孟德斯鸠院长曾迅速地论及过这一问题,那不可分割的真理促使着我循着这位伟人的光辉足迹前进。”而韦里则在给弟弟的家书中不满地说到:“如果我们当中谁愿意的话,可以给这颗树干致命一击。这样说是因为,我可以在一个月里从刑法学家那里,从孟德斯鸠、爱尔维修、伏尔泰和格雷维那里找到大量与他相类似的论点,使他象个剽窃者。”不过,韦里终究没有那样做。然而这些并不足以否定《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价值。贝卡里亚连同他
2
的这本名著,被人们广泛地称颂。我们看到,贝氏是从启蒙思想家那里获得了智慧,并勇敢地运用他获得的智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向谁求索智慧呢?我们应当怎样认识我们当下生活着的世界呢?冯亚东先生曾说:“法学家不需要也做不了哲学家们干的事。我们大体上跟着哲学的感觉走即可。”虽然后来冯先生所著的《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一书证明他已经在做哲学家们做的事,而且我个人认为他做的很好,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法学家要想启迪智慧应当谦虚地向哲学家们学习。法学家这样做,会使自己获得认识世界的智慧,也会给法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是法学家成为哲学家的前提。
贝卡里亚生活在18世纪,正是启蒙主义时代的晚期。这里的启蒙主义,指16世纪末到18世纪西欧一些进步学者所鼓吹的使个人从中世纪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束缚下解放出来,唤起人们对自由、民主、理性觉醒的思想理论。而贝卡里亚正是受了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才开始文思涌动的。时光如水,生命如歌,转眼间几个世纪悄然而过。不由得让人感慨“曾经沧海难为水”、“物是人非事事休”。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像启蒙思想家勾画的那样美好、恬静。当人类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后,当种族歧视问题日益严重之后,当各种社会问题相继出现之后,人们对启蒙思想家的话语产生了怀疑,对世界则充满了失望甚至是绝望。西方的后现代哲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孕育产生的。我们想认识当下的这个世界,不妨就向后现代的哲学家们认真地请教。后现代哲学否定现代法学的认识论基础。他们警告说,西方法律传统中那些固定的说法,如普遍的公平、正义、人权、民主等是虚假的命题。他们认为:“理性个人或者理性本身并不存在;人类历史并不一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历史,不存在可以通过知识认识的真理。在后现代哲学家中,有一颗耀眼的明星--福柯,被德勒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重要著作《规训与惩罚》对探索后现代哲学有重要意义。该书是一部刑罚
3
的近代史,作者用那犀利的目光重新审视现代监狱制度乃至社会制度,给我们带来许多惊人的结论。如果我们能对后现代哲学做出细致的梳理,并把其引入到刑法学,那么,我们就成了新时代的“贝卡里亚”。
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我们不禁感叹我们有太多的无奈和遗憾,因为我们似乎没有被提供这样一个良好的机会。我们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甚至要为生计奔波劳累,而这些却是作为富家子弟的贝卡里亚不用发愁的。刑事人类学的鼻祖切萨雷·龙勃罗梭认为:“每个天才同时是一个精神病人,他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的超长才能往往是以另一方面能力低下为代价。”龙勃罗梭认为贝卡里亚就是这样的人。幸运的是,贝卡里亚生活的社会包容了他的缺陷。其实,我们有时发现自己有某些缺陷,甚至面对人际关系的恶化束手无策,虽然,很多时候这并不是我们的错。当今的中国总是在嘴上强调创新,我想问一句:“我们的社会是否给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成长的环境,是否包容了他们的缺陷呢?”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