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我始终相信,内心生活越严肃的人,外表生活也就越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非常渺小。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海明威
文 | 木夕林
编辑 | 饶 北
人生总有个阶段会时常感到迷惘无力,有些幸运的,能早早认清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和热爱,但有部分人总在迷茫中徘徊,无法走出迷雾,在物欲横流、追求快利的社会,以外界的眼光衡量自己,盲从所谓的社会“主流”价值,不断地框住自己去迎合世俗,于是
忘记了自己本身应有的样子。
迷茫是人生必历阶段,而如何走出困境则因人而异。我想,认识自身的不足,寻找对应的解决方法,大概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亦是求得内心充实和精神满足的最佳途径。
01
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体系里,分数,一直都是自我判定的重要依据和绝对权威。不幸的是,高分似乎自小就与我缘分不大。数学、物理、英语惨不忍睹,而擅长的语文、政治似乎也仅能让自己留住不多的自信,勉强将自己划出家长们眼中自家小孩需要保持距离的差生范畴。
凭着一颗不服输及向上的心,一路跌跌撞撞读到硕士研究生。本以为能稍稍脱离过去的“梦魇”,但进了这个圈子才忽然意识到:无论哪个圈子,总有一群优秀到让人生不起追赶之心的人,从浅层次的外貌、仪态、穿着谈吐到深层次的学识视野、学术技能、专业素养、思想觉悟等,无法找到哪怕一项可以使自己始终保持自信的资本,望其项背似乎就是对自己莫大的激励了,这种挫败感一度让人消沉。
后来便逐渐意识到,对自我价值认知的来源过多依靠他人评价、硬性指标(如分数)、父母期望、世俗观念等外在标准,未来的自己可能难以发自内心地感到满足并保持斗志。
外在标准有其合理性,但过于注重这些外在标准,就容易限制对自己内心真诚的探索,使自身难以以自我(我想要的、我的优势与劣势、改进方向)为支点,沉住气、系统地认知、思考并判断事物。
我想,与自己和解的第一步,是学会接受暂时失败与落魄的自己,不过早因外在标准而自我否定。当然,这也要求自身学会保持自我,培养一颗冷静、坚定和宽容的心。
2
职场招聘倾向于选择有211、985、海归背景的毕业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段时间,对此十分愤慨,但后来慢慢发现这种长时间存在的现象并非完全不合理,客观来说,知名高校毕业生整体素养,如学习能力、思维视野等相对较普通大学好,当然,也不排除普通毕业生通过后天努力具备优良素养,所谓英雄当不问出处。
这种后天的努力,我将之称为有效素养的培养。初期,有效素养的培养对早先已经养
成惰性等不良习性的人来说可谓痛苦,更甚者煎熬如刑罚,但若能坚持“困苦”其身,走出舒适区,不再迷恋手机,专心学习阅读,慢慢也就能感受其中乐趣,取得成效。培养素养过程中,还应具象达成目标:如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在强干扰环境中按时完成任务、克服消极情绪强制进入工作学习状态。
曾有个室友,她和男朋友早些时候一直是异地恋,难得约会两天居然还在约会过程中完成5000字左右的小论文作业,并且还拉着男友一起校对。要换成另一个人,估计都忘了还有作业这回事吧。培养素养是一场前途光明,耗时长久的硬仗,值得我们每个人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润物细无声地去攻克。
3
也许每个人都曾被嘲讽、轻视、冒犯、质疑、否定,说来惭愧,通常一般人的解决方式是,或奋起反击、或情绪崩溃、或放入内心自我凌迟。不论哪一种处理方式,都不尽科学。过于在乎言语表面,没有细究潜在信息,判断他人作言论的目的与立场,再明确自己
的立场。思考琢磨明白了很多心结也就了了,下次再应对时也就平静得多,也能保持热忱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实现初衷。
再者说,与其较真谁的言语中伤了自己,深感颜面不存,还不如理性判断值不值得、能不能够为之道出一二,一同探讨求取。若值得可直抒胸臆;若不值得、不能够或沉默一笑了之,或虚心听取、或礼貌应付,因为最终做决定的还是自己。也有很多时候,我们的见识经验的确不如别人,别人谈及见解认识时难免刺耳伤心之语,这时候学会倾听,认真受教是对对方和自己基本的尊重。不让情绪占上风,保持风度也是我们该有的体面。
写在最后——
“人生是一场修行,内心应始终真诚严肃,高贵不是物质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