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 加与减(一)《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一课时:《一共有多少》

教学内容: 认识加法

教材分析

“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1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材上呈现的一个小朋友两手分别拿着3枝与2枝铅笔的情境,是他们生活中经常玩耍的一个动作,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数学加法的雏形,也是学生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由于情境中的操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演示、体验,所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有了一个体验的 机会。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一共有多少”、“还剩下多少”中,在原有情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个情境,体现从多个情境抽象出加法和减法的过程。

在多个课节中,都增加了根据算式说故事、画一画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从而获得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快速计算10以内的加法,可是有的学生还没有上过学前班,计算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可以通过加法计算来解答,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和等号,能够正确的读出加法算式。同时,渗透数学的简洁美。

3.使学生初步感知解决同一问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列的加法算式也不同。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含义。

学生、教材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要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交流,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

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

教学设计思路:

用猜铅笔有几枝,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出了加法的含义。并让学生也动手摆一摆,亲自体验加法就是求“一共有多少”的一种运算。在后面的看图

列算式环节,对学生的要求有进一步提升,关键是要把图意说清楚,说完整,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算式。特别是在“淘气家里”时,这是一个发散练习,让学生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去交流家庭中两样物体合并的现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摇晃装着铅笔的盒子)

师: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猜一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生:……铅笔 ……

(出示2支铅笔)

师:你们真聪明!能根据声音猜出盒子里装的是铅笔。

二、新课讲授:2加法含义

1、师:想不想知道,盒子里装了几枝铅笔? 生:想

师:那你们可得看清楚了!(右手先拿出2枝铅笔)

师:这是几枝?生:2枝。 (左手再拿出3枝铅笔)

师:这又是几枝?生:3枝。 (两只手合并起来)

师:那合起来一共是几枝呢?生:5枝。

师:这个“5”是怎么得来的?生:……(2+3=5)

师:(左手放下,右手抬起)先拿出2枝,(左手抬起,右手放下)再拿出3枝。(两只手合起来)合起来一共是5枝。

【环节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充满童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书包里的文具、教室里的物品等这些素材感受到加法的含义。使学生体验到加法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师:小朋友们,在数学上,“合起来”也可以说成是“加起来”。“2和3合起来”也可以说成是“2和3加起来”。你们知道是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吗?

生:加号。

师:你们真聪明!那加号怎么写呢?

生:像汉字的“十”,一横一竖……

(板书:2+3=5,讲解加号的写法)

师:这个式子中,2表示什么?(先拿了2枝铅笔)3表示什么?(再拿了3枝铅笔)

5表示什么?(一共有5枝铅笔)

师:你们会读这个式子吗?谁来读一读?(请学生范读,全班跟读)

小结:把2枝铅笔和3枝铅笔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几枝铅笔,我们用加法计算。加法运算就是“把一个数和另一个数合并起来,求一共有多少”的运算。

3、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再认真观察老师的动作,谁能根据老师的动作来列加法算式?

(先拿一枝铅笔,再拿三枝铅笔,把两个手合起来)

生:1+3=4(全班齐读式子)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师:刚才看了老师摆铅笔,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摆一摆?生:想

(1)师说生摆:

师:我们用圆片代替铅笔。请同学们先拿出一张圆片摆在桌子上,再拿出4张摆在桌子上,合起来一共有几张?

生:5张。1+4=5

(2)同桌互摆:老师说要求,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3)反馈互摆的结果,请同学演示

【环节意图】

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先让学生拿出学具里的图片、小棒,通过合并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验加法意义;然后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

5、拍手对数字游戏:

师:同学们学习这么久也累了,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生:好

师:请同学们竖起小耳朵,听老师说怎么玩。老师先拍一个数,(例如,我拍2,1、2!)你们就应该再拍一个数,让这两个数合起来等于5。

师生互玩,同桌互玩。

第二课时 试一试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可以通过加法计算来解答,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深理解加法的含义,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2.使学生初步感知解决同一问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列的加法算式也不同。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道试题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棒!老师在奖励你们看一段动画,你们要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看能不能列出加法式子来。

(1)汽车图:1+3=4/ 2+2=4 /

(2)小猫图:2+2=4/ ……

(3)小鸟图:1+2=3/ ……

(4)乒乓球图:4+1=5/ 2+3=5 / ……

【环节意图】

这四幅图都是注重让学生说出图意,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列的式子中各数字表示什么。

学生在列加法算式过程中,容易犯把不是同类的东西合并起来的错误。如书上“试一试”的题目,把4辆汽车和1个警察加起来。在出现这种错误后,要及时强调加法一定要把同类的东西加起来,然后学生在做“练一练”的第4题时,就把同类的凳子、梨、花盆相加了。这一进步说明学生对加法含义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2、说一说,算一算:(课本P25 2 )

师:1+4=5可以表示什么?

生:学生交流1一朵+4朵玫瑰

2、1只母鸡+4只小鸡

3、4个足球+1个篮球

4、上面的1个圆+下面的4个圆

说说还可以表示什么?

师:看看谁的眼睛最明亮,能发现图中的数学问题。

三、完成练一练:26页

四、联系生活,小结: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加法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我们的加法知识来解决问题。你们能不能找得到生活中,用加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呢?

五、作业:

整理5以内的加法口卡。

第三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P26渗透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对同一个情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2.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进一步熟练计算5以内加法。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学生、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初步学习了加法的含义,对5以内的加法计算有一定的基础。能根据具体的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已初步学习了加法的含义,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了加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直观的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教材安排笑笑和淘气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停车场有几辆车,让学生体会两个数交换位置其和是不变的,通过

“摆一摆”与“试一试”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加法交换律,并通过小兔拔萝卜、有几枝蜡笔,手指游戏等练习,巩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并灵活应用。

教学设计: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加法问题,给大家说一说?今天,小兰和小明要去调查生活中的加法问题,你们愿意和他们一块去吗?

【环节意图】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加法问题,拉近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接着,创设了到生活中调查加法问题的情境,使数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学起来轻松而有趣。

二、进入情境,探求知识

(一)出示图片:主题图1

1.教师:他们首先来到停车场,猜猜看,小兰和小明会发现什么加法问题呢?

学生汇报。(板书:3+2=5,2+3=5)

2.教师:他们说的都对吗?

3.小结: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但得数是相同的,即3+2=5,2+3=5

4.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师:两个算式中交换3和2的位置,得数不变,也就是3+2=2+3.

(教师板书:3+2=2+3)

(二)出示图片:摆一摆1

1.他们乘车来到了公园,看到一些美丽的鲜花,你们知道他们又发现什么问题吗?

2.我们先用小圆片代表花来摆一摆.同桌2人,一人摆,一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说出2个不同的算式.

3.反馈.

(三)出示图片:小鸟图

1.他们来到了大树下,发现了几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写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吗?

2+3=5 3+2=5

(四)出示图片:小兔子拔萝卜

1.在返回的路上,他们看到路边的地里,几只小白兔正在拔萝卜,你能给大家提一个加法问题吗?

2.教师:你们提的问题真好,现在我们在小组内继续提问,并讨论解决所提的问题,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小组活动并汇报.

(五)出示图片:蜡笔图

1.他们俩发现了这么多的加法问题,非常高兴,想把今天看到的都画下来.他们拿出蜡笔,发现了什么?

小兰的盒子里有5支蜡笔,小明的盒子里一支也没有.

2.教师:小明被难住了,要列出两个加法算式,该怎么列呢?

(六)出示图片:排队图

教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小兰和小明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想看一看吗?

【环节意图】

给学生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上,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学习和探

索的机会。如在“停车场”、“公园”,“小白兔拔萝卜”等问题情境中,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不论是全班交流,小组交流还是同桌交流,都让他们自主探索老师不加干涉,使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三、游戏:我摆你说.

学生2人一组,用1—5个小圆片,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说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当学生提出两边各摆2个,列出的两个算式一样时,老师要说明:两个算式相同时,只需列一个算式.

【环节意图】

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表明:儿童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指出,大脑指挥双手,双手又促进大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手是大脑的老师”。在观察鲜花图时,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花,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最后,让学生做“我摆你说”的游戏,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精神体验。

四、全课总结.

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