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教材中的“为师之道”

来源:华佗健康网
语文教材中的“为师之道" 吕 赘 (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212132) 摘要: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凭借。课文中蕴含着许多“为 师之道”: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做个真君子;身教重于言传;循循 善诱,潜移默化;善于抓住教育契机;躬行实践,与时俱进。细细咀 嚼,便能从中得到莫大的启示。 关键词:教材教师道德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凭借。笔者在解 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 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的课文中蕴 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含着为师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细细咀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 嚼,便能从中得到莫大的启示。本文试以苏 砸下。 教版小语教材中的相关课文为例,加以分析、 读着这段文字,不禁泪眼婆娑。要知道, 探讨。 论条件,谭千秋老师离门口最近,是最有可能 一、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 快速逃离危险的。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 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这,真让我们 描写了一位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的心灵为之震撼!爱与责 教师——谭千秋。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任是师德的灵魂,谭老师的“撑手一护”体现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能让所有的 了教师的良知、勇敢和崇高,他用生命的尊严 学生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 与伟大,点亮了学生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 因此,我们在感动之余,更应化感动为力量, 2011年第5期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向谭千秋老师学习,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 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中,关爱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师德 真是由衷地佩服詹天佑!也正是因为他 的真谛。 的亲力亲为、他的严谨,所以才造就了中国人 二、做个真君子 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试问,我们对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从《孔子游 学生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必须率 春》一文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孔子 先垂范,应关注教育细节,发挥榜样示范作 游春》中有这样一段话: 用,在教育生活中注重身教,哪怕是离开教室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 时随手关闭一盏灯、一扇窗子,弯腰伸手捡起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 一张纸屑,也必将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要 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 知道,如果学生主动行礼问好,却遭遇教师面 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 无表情的一瞥甚或故意忽视,那么,学生在体 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 会无地自容感觉的同时,学到的恐怕会是放 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 纵自我和无视他人;如果,教师随地吐痰或从 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绿化带穿行,学生则会淡化环保意识;如果, 仔细品读这段文字,不难发现,其实孔子 教师打扫卫生时草草了事,或者只做“指挥 就是一个像水一样的真君子!孔子有“贤弟 官”,学生就学会了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敷衍塞 子七十二,众弟子三千”,他有“因材施教 ‘寓 责;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而自 教于乐”等众多经过实践检验了的教学理念, 己却不批改作业或让学生替代自己批改作 他像水一样善施教化,他是像水一样的真君 业,学生学会的便是偷懒或应付…… 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 四、循循善诱,潜移默化 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只有自己成为 《师恩难忘》一文中的田老师是一位循循 一个真君子,才能教出更多的真君子来。因 善诱、注重潜移默化的好教师。德国教育家 此,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也不妨拿 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 自己和孔子比一比(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师 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细读文本,我 生关系等),向孔子看齐,相信一定能够从中 们不难发现,田老师以他的教学实践对此作 获益良多。 . 出了最好的诠释。 三、身教重于言传 例如,在教学“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时,田老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传。 师采用了“故事教学法”。的确,对于学生来 《詹天佑》一文中有一段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说,听故事是最合他们“胃口”的,既有兴趣,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 又轻松地理解了古诗,真可谓一举两得。在 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詹天佑经 这一个个故事里,田老师把文学的种子悄悄 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 地播洒在学生幼小的心田中,将开启文学大 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他亲自带着学生和 门的钥匙默默地传递到学生稚嫩的小手里; 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 更重要的是,田老师重教书更重育人。田老 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 师的第一个故事里有这样一段:“……他越看 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遇到困难,他 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 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 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 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1年第5期 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田老师就是通 教育的契机,适时施教,及时启迪,让学生受 过这样的一个个故事,让一颗颗幼稚懵懂的 益终身。 心灵不知不觉变得聪慧起来,让学生在故事 六、躬行实践,与时俱进 中明白了人世间的是非与真假、美丑和善恶。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 一个个故事渗透了思想教育,起到了润物无 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声的教育效果,真是高明!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 五、善于抓住教育契机 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 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可见,我们对学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 生的教育应当善于抓住教育契机。 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讲述的 必须去躬行实践。 是这样一段内容: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 作为一名教师,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 的一个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 作也应该不遗余力,并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望他。其间,儿子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 促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时时褒有自 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过后,儿子告别 己的思考,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 了爸爸,跟妈妈回去了。春天到了,儿子种 疑、勇于实践。因为,一个既有专业知识,又 的花全开了。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好 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才是成为令学生尊重、信 像看到了他“红扑扑的脸庞”,于是给儿子回 服的老师。 信:“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 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 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 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无论在什么 源头活水来——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 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 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 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那时候, 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 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 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 ‘给’永远比‘拿 喻快……” 照着天光云影,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 高尔基真是高明哪!儿子在荒岛上种 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花,本是无心之举,但高尔基却抓住这一教育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教师给我们讲得最 契机,对儿子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懂得“给予 多的一句话就是“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 是快乐的”这一道理。并且,高尔基在对儿子 一桶水”,更何况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知识 的施教过程中不露痕迹,先由花写起,写到 更替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因此,我们万不能 “美好的东西”,进而阐述“给”与“拿”的关系, 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惰性思想,而应不 对儿子的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作为教师, 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才能有前进 我们应该从高尔基的身上得到启示,那就是 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教书育 “事事是教育之事,时时是教育之时”。我们 人的工作。 应该善于观察、捕捉教育的契机,例如:学生 古人谓“教学相长”,在进行课文教学的 的一次进步,学生思想出现了某一种不良倾 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有所收获固然是教师的 向的萌芽,一个司空见惯的事件,一个偶发事 职责,但试问,与此同时,教师不也应该有所 件……我们要有教育者的眼光,要抓住这些 收获吗? 2011年第5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