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科目 语文 总课题 分课题 1 年级 五年级 主备教师 郑庆伟 授课 教师 总课时 分课时 吴卫红 10课时 第1、2课时 第一单兀 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 《看海》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并积累相关的词语以及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 目标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 点。 3、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通过感情朗读、交流谈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并激发他们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具 准备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像,了解海潮的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像,了解海潮的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 多媒体课件 情感朗读法 指导点拨法 教学 方品读感悟法 法 学法 指导 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个人修改 (第二稿)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一、 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1、 可用课件、可用歌曲、可用图片、可用诗歌等导入新课。 2、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同时感受大海的美。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通过课题,引导质疑。 1、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围绕“看”字,你的脑子中蹦出了那些小 问号呢? 2、 学生反馈,教师归纳。 (1) 什么时间看?站在什么地方看? (2) 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 看了大海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三、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画出点明看海时间或是地点的语句。 (3) 用“一一”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象。 2、 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 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 1、 请同学们回忆 一下,你印象中的 大海是什么样子 的?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 2、 今天我们跟随 作者起去看看 大海吧! 注意指导:隙(xi)间、澎湃(pdi)、潮汐(xl)的读音。理 解“照耀”和“前赴后继”,并造句。 3、 师: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 4、 学生讨论交流 5、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课文先写了 “从山上望”,再写 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6进行小结,可让学生试着来说。 7、引导学生简述课文脉络。 四、 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 品读课文第二段,感受潮水的柔美。 (1) 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 齐读第二自然段。师:圈出你觉得用得好的动词。谁能说说 “叠”是什么意思?从“叠” “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 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 种柔和美。) (3) 学生自读、想象、谈感受。 2、 品读第三段,体会潮水的壮美。 (1) 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 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 景。) (2) 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 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 “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 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 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 “那潮水面上仿 “有时还有一两点 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让学 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 感情。 (4) 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 轻柔,逐步激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 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 理解“石隙” “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 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 体会其“有味”。 4、 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 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 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 对于大海不同时段的美自由谈感受。 (3) 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 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 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 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1) “潮涨潮落,日复一日,但看潮的人却永不觉得单调无味。这 大概是看似永无变化的潮汐,能带给我们太多的遐想吧。”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a. 理解“遐想”的意思. b. 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潮水,你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用自己 的语言描绘所想到的画面或情景) 3、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六、 课堂小结:可让学生自我总结,也可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总结。 七、 作业布置 1、 课后感情朗读课文。 2、 听歌曲《大海啊 故乡》。 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从山上望 1 看海 在沙滩上看 板书 设在石块间 计 4. 柔美 壮美} 有趣」 热爱赞美 教学 反思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但是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至 关重要,还应该配些相关课件,那么效果会好一些。 科目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主备教师 郑庆伟 授课 教师 吴卫红 总课题 第一单兀 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 总课时 10课时 分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2.《古诗两首》 分课时 第3、4课时 1、 读懂诗句,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 情。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1、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人杜甫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体会诗人王安石退居田园后愉 悦、轻教学 难松的心境。 点 教具 准备 教学 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诵读学习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学法 指导
合作交流法
个人修改 (第二稿)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教师可米用不同形式导入新课。 二、 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 学生交流诗人情况,了解写作背景。
2、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子音读准,做到子子响亮, 字正腔圆。
3、 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可以试着用“II”做记号。
4、 回忆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板书: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查 注释,补省略,换词序,了解背景,联系上下文)
5、 自学理解古诗
(1) 四人小组之间利用这些方法,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 么是不懂的?
(2) 研读“可爱深红爱浅红?”
(3) 指导读“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4) 读诗句,感受桃花的美丽。 6说诗意
(1)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诗意。
(2)讨论:诗中有哪些景物呢?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后两句又写了 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诵读,理解诗
.、、八 意、。
(1) 自由读,读 准字音,读通句 子。 (2) 指名读,教
⑶感情朗读。
师纠正读音。
(4)课堂小结:诗人把对和平宁静的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 以安居的
(3) 男女生配合
喜悦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使诗的意境更深远。 “桃花一 朗读。 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因而成了千古名句。 (4) 齐读 三、 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5) 结合注释及 1、 释题导入。 资料,说说诗句意 2、 交流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 麓的半山思。 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 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 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 在庭院墙壁上。 3、 诵读,明诗意。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 交流古诗大意,学生想象画面。 (4) 交流感受,再带着体会情感朗读全诗。 4、 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2) 汇报交流:
(3) 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 讨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吗? (5) 学习写作方法:诗人用丰富的想象,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 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 (6) 再次感情朗读。 (7) 尝试背诵。 5、课堂小结:王安石访问朋友湖阴先生,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传 唱的诗歌。全文景与人处处照应,融化无痕。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古诗。 2 •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江畔独步寻花 借景:古塔、江水、桃花、春光、春风 抒情:对春光的无比热爱与赞美 书湖阴先生壁 借景:庭院内:净庭院外:护、绕 抒情:对眼前美景的无比喜爱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特别适合古诗的理解,只有多读,采用 各种形式的朗读,才能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感情。另外,对于诗句的意思, 只要学生说出主要意思就行了,不要拘泥于一个标准。 科目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主备教师 郑庆伟 授课 教师 总课时 分课时 吴卫红 总课题 分课题 第一单兀 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 3.《三峡之秋》 1、 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 10课时 第5、6课时 教学 目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标 4、 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感受三峡的壮美。 5、 总结全文,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 重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点 教学 难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抓住景物特点来描述景物。 点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教学 方法 情感朗读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法指导学 朗读感悟法 个人修改 (第二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一、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二峡的资料。 三、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 易错的字。 橘柚 陡峭 累累 巨蟒 荡漾 光晕 驳船 摇曳 谷壑 清冽 2、 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 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 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 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与的好处 五、 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 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 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 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 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 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 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 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 (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 午的特点:热烈。 (4) 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 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 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 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 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 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 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 神秘。 六、 探究学习。 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 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 五、 (6)总结早晨、 中午、下午、夜晚 三峡的特点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 拟人:“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 么? 七、 感情朗读。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学评议。 八、 小结: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抓住了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 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九、 作业布置 1、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 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搜集三峡的资料,了解今天的三峡。 4、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书计板设三峡之秋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朦胧 夜晚:静谧 教学 反思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景物的特点十分鲜明,本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课文内 涵,同时也了解了写景类文章的写法之一,但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就是在教法上不够灵活,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科目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主备教师 郑庆伟 授课 教师 总课时 分课时 吴卫红 总课题 分课题 第一单兀 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 4、《游漓江》 10课时 第7课时 1、 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领略漓江两岸山 峰的独特与教学 目标 神奇。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并背下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具 准备 教学 方法 学法 指导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法情感朗读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1、 以读为主,品读精美句段,领悟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2、 遵循略读课文教学原则,放手自读。 个人修改 (第二稿)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设疑自探 1、 激趣导入 2、 播放漓江的录像资料 3、 教师指名反馈:初到漓江,你想说些什么呢?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 引导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6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 出示自探提示: A、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词语。 B、 思考:作者游漓江看到了什么?重点写什么?它们有什么特 点?, (2) 学生自读探究。 二、 多元导悟,解疑合探: (一) 整体感知: 1、 交流文中难读的字词或句子。 2、 作者游漓江看到了什么?重点写了什么? (二) 重点感知漓江的水、山的特点: 1、 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读出相关句子,用书 中一个概括。 (结合《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 流动;漓江 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 佛那是一块 无瑕的翡翠。”加深理解) 2、 指导感情朗读 3、 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 再读第二段,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 (2) 先四人一小组交流,再指名汇报。 (3) 引导学生谈体会: a、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没有斜坡, 一、删去3 A、轻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划出词语。 出示词语,多 读几遍。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直挺挺地拔地而起。)
b、句中最能表现山的特点的词是什么?(直挺挺) C、出示图片,加深认识。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 畅游漓江美景。
(1) 指名说说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山?
(2)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说说它的特点。
自学提示:
1 、自读画出体现事物特点的词句 2 、感情朗读所画句子 3 、同桌互相交流
4 、把你喜欢的景点介绍给大家 ① 象鼻山景点。
汇报象鼻山景点的样子:一块长方形的岩石,在伸向江心时, 中间像被谁挖去了整整齐齐的一大块,那剩在江水里的一根石柱, 不正是大象的鼻子,插进漓江中尽情地吸水吗? ② 斗鸡山景点。 读第四段,抓住词语“对峙”、“拍打着翅膀”、“窥视着对方”、“啄 过去”想象斗鸡山的样子,感受其神奇与独特。 ③ 九马画山的特点。
抓好以下语句的朗读与感悟:“分明是高悬在江上的一幅图画。” (似画而
非画。)上边画着九匹骏马,有的默默地伫立,有的悠闲地嚼草, 有的扬蹄疾
走,还有的昂首嘶鸣。(画山的不同姿态,让人感受到天然山峦峭 壁的神奇。)
4. 引导想象:你还可以幻想出那里有哪些形态的马呢?也可以 把这些幻想 成为其它的哪些形象
(3) 出示象鼻山、斗鸡山、九马画山图片,加深学生理解。 5、 小结: 三、 质疑再探、品悟升华 1、 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
(1) 学生朗读,思考:作者在这两段中告诉我们什么? (2) 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让“阳朔山水甲桂林”成为 自己心中
一个美丽的悬念呢?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3) 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
(4) 作者写这篇文章,把漓江美景展示给读者,表达了怎样的情 感? 2、 总结:
四、 运用拓展、读写结合
1、无论是桂林,还是阳朔都有着秀美无比的景色,我们的祖国山 川河流、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名胜古迹,处处美景众多,让我们来欣赏祖国更多的大好风光吧! 2.想象自己头脑中熟悉的一处景点的形象,思考它有怎样的特 点,用形象的描写把这个景点写下来。 五、作业 1、 小练笔:游------ 2、 阅读与桂林山水相关的文章。 水 板书 设计 4 、游漓江 山:直挺挺 斗鸡山 明 教学 反思 作为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 积累好词好句,通过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达到 了教学目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不好,掌握不够牢固。 科目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主备教师 郑庆伟 授课 教师 吴卫红 总课题 第一单兀 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 总课时 10课时 分课题 积累与运用(一) 分课时 第8、9、10课时 1、 知道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米用多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自然景物的 方法,能用这种方法描与自己熟悉、喜爱的景物。 2、 引导学生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积累写景佳句。 教学 目3、 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标 4、 自主阅读《拉萨的天空》,感悟文章抓住拉萨天空湛蓝的特点写得优美具 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 学习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 重2、 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巧妙运用。 点 3、 掌握文章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 1、 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巧妙运用。 教学 难2、 运用所学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点 3、 以练为主,引导学生对优秀篇章加以借鉴。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教学 方情感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谈话法 法 法导学指放手让学自主学习,短文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边读边思考,尝试自己回答问 题;“习作百花园”要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引导学生 积累习作素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个人修改 (第二稿)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温故知新 1、 抽学生读课本上的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展示的景物画 面。 2、 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用“一” 画出拟人手法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比喻手法的语句。 3、 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4、 让学生从本单元或其他读物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方法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抄写两三个这样的句子在摘抄本上。 二、 语海拾贝 1、 读课本中的古诗名句,达到正确断句,有节奏地朗读的效果。 2、 想一想这些名句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3、 开展“你对诗人知多少”的资料交流活动。 4、 背诵课本上的古诗句,头脑中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三、 互动平台 1、 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师生的对话,熟悉相关内容。 2、 分角色读师生对话。 3、 讨论,本单元课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在写? 4 •本单元所学课文,在写景时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引导学生 举例介绍出来。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5•引导学生感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恰当修辞手法来 展现景物特点。 四、 自主阅读园地 1、 激情导入,阅读短文。 2、 初读短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 么?(把自己读后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相互启发。) 3、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学生再读短文,看看围绕拉萨的天空,作者是怎样写出其特 点的。作者用了哪些好词佳句,或者修辞方法,在书上勾画圈点出 来。 (2) 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3) 再读短文,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5、 摘抄短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 组织综合性学习。 (一)课前组织 1.以自愿原则分小组,并进行小组内分工。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2. 任务布置。 (1) 搜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资料。 (2)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并组织解说词。 (3) 选好解说员,进行解说训练。 (二) 指导组织解说词 1. 解说时,要注意语言的亲切性、口语性。 2. 适当地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解说更生动。 3. 组织景物资料,介绍要有一定的顺序。 (三) 举办“世界风光展” 1. 小组内交流。 2. 集体交流。 3. 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解说员。 六、 习作百花园 (一) 细读课本要求,进入生活情景。 1、 学生读课本对这次习作的提示与要求,思考:这次习作主要写 什么内容? 2、 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要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的方法,这 些方法具体有:抓住景物的特点作形象生动的描写;注意运用恰当 的修辞方法;注意运用一些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 3、 走出课文,走进生活中的自然美景。 请同学们回忆,你的家乡的山、小河、村落,你家乡的广场、公园、 草坪、树林……你旅游时见到的名山、古刹、湖泊……把这些自己 游览过的或者自己家乡的美景,选一处你最喜欢的,向同学口头介 绍介绍。讲述时注意抓住景物在形状、颜色方面的主要特点及自己 的感受,有条理地讲。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或经历过的美景。 教师同学倾听,并评价。相互引导学生讲清特点,形象地描述。 (二) 引导学生自主习作,学会修改。 1、 通过自己的讲述和听同学的讲述评议,确定自己写作的内容。 2、 自拟题目,想好自己所写景物及其主要特点,想好写作时先写 什么,后写什么,写作时突出景物的美。 3、 学生写作。 4、 仔细读自己的习作,看是否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展示了景物 的美好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是否用得恰当?是否有利于 展示景物的特点?边读边想边修改。也可以请同学听自己的习作, 相互评改。 (三)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所描绘的景物都很美,但对于不熟悉你们 所描绘的景物的人来说,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是非常重要 的。这样人们才能对你们所介绍的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 布置作业 1、 继续收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和图片,和小组成员一起出 一期“世界风光展”手抄报。 2、 背默“语海拾贝”中的诗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板书 设计 温故知新和语海拾贝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句子展示的画面,能 更好地理解体会。语海拾贝的诗句理解还需教师点拨。综合性学习有小部分 学生没做准备,效果不好。今后需激发兴趣,严格要求。 教学 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