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优势学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浅析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16卷第1期 2014年2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16 No.1 Fleb. 2014 ・高等教育・ 我国高校优势学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浅析术 宋晓清 吴业春 (1.华南理32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优势学科的发展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并对于该校在众多高校激烈的竞争中具有决定性 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了解优势学科的特征,详细分析了高校优势学科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在此 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若干原则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优势学科;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113—05 学科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在 高校各项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一方面,加强高校 优势学科建设的研究,对于学校内部来说,具有典 型的示范效应,为该校的其他学科成长树立一个良 好的榜样。另一方面,对于学校外部来说,可以形 成强大的竞争力,为高校的发展争取到更多的社会 资源。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教育大国,但是 在规模大发展后,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却不尽如人 意。如何加强优势学科建设,从而带动教育质量和 提升科研水平,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 大学是当下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支撑起学校的发展,对其他学科具有典型的示范效 应,这些学科都可以称为优势学科。 基于以上对优势学科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 高校优势学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概念的相对性 优势学科的相对性主要是体现在不同的院校, 有不同的历史发展基础,学科传统,专业特色等。 同时,还体现在不同层次的院校。比如,地方院校 的优势学科更加倾向于利用当地现有的特色资源来 发展壮大优势学科,从而提高院校整体发展。三峡 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湖北省的重点综合 性大学。学校以位于湖北宜昌的地理优势,重点发 、高校优势学科的特征 展水利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的优势学 科 ,从而使三峡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实力强大的 综合性大学。而全国重点院校则更加倾向于世界一 从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优势学科 可以是在现实中从众多学科里评定出来的结果,也 可以是高校有计划有目的培育出来的产物。纵观文 献可知,优势学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特定 的时问范围内,实力和影响相对突出的学科。当前 流大学的方向,发展一些高端、精专的优势学科。 (二)地位的显著性 优势学科另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在本校具有 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公认的优势学科,不同的高等 院校,对优势学科的认定也不同。在本文中,笔者 认为,优势学科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期,特定的范 围内,该学科的研究基础、实力水平,已形成的影 很显著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学科的典型代表性 上,也可以理解为高校的“品牌效应”。众所周 知,哈佛大学的哲学和商科,牛津大学的政治经济 学和古典文学,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 响度和发展潜力等指标均优于其他学科,并且能够 收稿日期:2013—04—25 科,都堪称是世界一流大学中重点建设的优势学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校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研究”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宋晓清(1988一),女,江西赣州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吴业春(1964一),男, 湖南省澧县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112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 科,因此在本校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在本校中的地 位也是显而易见的。国内高校优势学科发展也是如 此,如华南理工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 校,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学校现在一共设立了 25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 院) J,最终成为了以建筑学、材料学、轻工食品 等为优势学科发展壮大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三)成果的突出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位的显著性可以理解 为优势学科的外部特征,而成果的突出性则体现 了优势学科的本质内涵。由于该优势学科特殊的 地位,其成果必然也是丰硕的。优势学科具备了 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如研究基础,基地平 台,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创新能力等等,这些 都是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优势学科必须具备的因 素。最典型的例子,如被称为“电子革命之父” 的特曼(Fred Terman)教授对斯坦福大学所做的 贡献,对斯坦福大学的发展可以说起了非常大的 作用。他建立了电子工程部门,无线电研究室, 工程学院和斯坦福工业园区等。_3 这些突出的成 果都体现了优势学科所具有的特征,是其他学科 所不能比拟的。 (四)社会的适应性 恩格斯曾经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 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可见,社会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这 对高校优势学科的发展来说也不例外。从长远来 看,优势学科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社会的需求。换而 言之,优势学科成为了高校一个有力的指挥棒,能 够引领当下众多学科的发展潮流。一个学科要发展 长久,必须要和当前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正因为适 应了社会的需求,迎合了当下市场的需要,在丰厚 回报的引领下,人们则更加注重对优势学科建设的 投入,最终促进高校整体全面发展。 二、高校优势学科的影响因素分析 优势学科具有地位显著,成果突出,社会适应 等众多特点,我们则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 的分析。笔者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由 “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正是由于自 身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优势学科。在本文中, 为便于分析,笔者将优势学科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内 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一)内在因素 影响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最根本的是学科发展自 身的核心要素,如一所高校原有的文化传统,优秀 的学科领军人才,强大的师资团队等。 1.文化传统 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都伴随着自身独特的文 化传统,这是一所大学发展的根基。因此,优势学 科的成长与高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这 也正是优势学科概念具有相对性特点的体现。不同 的高校,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根基,最终形成不同 的优势学科。例如,统计学学科是江西财经大学的 传统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和该校的成长历史几乎是 同步的。学校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重点发展统 计学学科,几年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最终形成了 自己的特色学科。学校为了使该传统优势学科健康 成长,还制定了((2005—2010年学科建设与师资 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了统计学在将来要成为应用 经济学中重点建设的二级学科。_4 2.领军人才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工业天才所创造的价 值,足以抵顶一个城市的全部教育费用。同理,高 校优势学科的成长发展,一位优秀的学科领军人物 有时也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纵观世界各国一流大 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体悟到,这些大学都拥有 着这样一位学科领军人物。如世界著名大学UCLA 化学与生物化学系的成长发展,威廉・G・杨 (William G.Young)在当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自从他进入UCLA化学系之后,他引领一大批学生 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培养高质量人才,使得 UCLA化学系实现了强大的转变。 正因为UCLA 拥有这样一位领军人才,UCLA的化学与生物系优 势学科才得以迅速发展。 3.师资团队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者,非 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里的大师指的 就是那些学问高深,兼具品德高尚的教师。由此可 看出,教师在一所大学发展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 要。而连接教师和大学发展的媒介即为学科知识的 传授,所以优势学科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具有高度凝 聚力的师资团队。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一流大学学 科建设的经验中总结出,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建 设,都拥有一个强大的师资阵容。师资团队的力量 主要体现在,他们在这个复杂的学科建设过程中, 既要加强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又要培养大 第1期 宋晓清等:我国高校优势学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浅析 113 批高质量的学生,从而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外在因素 唯物辩证法表明,事物都是处于普遍联系的, 而不是孤立发展的。因此,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离 不开外在因素的保障。这些因素包含学科经费的投 入,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高校管理体制的保证等。 1.经费投入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最基本的 物质基础。尤其是理工科的建设,都需要实验室来 支撑。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对学科研究,成果的产出 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器材的 使用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才能获得。同时,为 保障优势学科建设的进行,还需要引进人才,组建 团队,打造基地等,这些都是需要投入资金的。例 如,江苏省在实施一项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中,提出 从2010年开始,省政府每年投入lO亿元人民币, 连续六年共用60亿元投人优势学科建设 J,这可 以说是一项巨大的投入。从江苏省政府投入大量的 资金中可看出高校优势学科的发展需要充裕的资金 做后盾。 2.政策支持 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指挥棒,国家的教育政策 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为学科建设提供一个有 利的宏观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在关于高等教育部分就明确提出 了“促进高校办出特色”,而高校办学特色的本质 就在于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同时,为了加快高校 优势学科的研究进展,教育部下达的重点课题 “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研究”由武汉理工 大学梁传杰负责。 再者,江苏省在《江苏省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 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指出,要推动优势学科建设工程。l8 这些都是国家政策支持的具体表现,进而为我国高 校优势学科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3.体制保障 优势学科的建设,直接依赖于一所高校的相关 管理制度。因此,高校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到优势 学科的建设水平。换而言之,学科建设需要一系列 的管理制度来维持正常运作。如高校的教学管理, 科研管理和行政管理等方面都直接影响到学科建设 效果的呈现。只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学 生学习,教师教学科研,交流合作等活动的进行, 从而促进优势学科建设的良好发展。因此,完善的 管理体制可以为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提供一个稳定 的外部环境。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是 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和多维度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由内外在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学 科内在因素是关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优 势学科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以该校的文化传统为前 提,由学科领军人带领一批优秀的师资团队,进 行高效合作,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研究队伍,为 学科建设凝聚起力量,产出科研成果,带领出更 多高质量的人才。另一方面,优势学科的发展还 需要外在因素的辅助,充足经费的投入,国家政 策的支持和高校管理体制的保障等。学科经费的 投入可以使学科建设保持正常运作,提供基本的 物质材料等。国家政策的支持则是一面旗帜,引 领全国高校为学科建设做出有力引导。而学科建 设最终立足于高校管理体制的保障,这是直接影 响到学科建设进程的外在因素。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原则 基于以上优势学科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我们 可以从中提炼出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若干原则,从 而为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学术导向原则 要想实现优势学科健康成长,首先必须得从该 学科本身的内在因素来着手,即以学术导向为根本 原则。它和实际需求导向是相对的,前者旨在推动 知识和高端技术的发展,后者旨在解决眼前直接的 问题。世界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比如MIT,斯坦 福大学等高校,他们的核心价值就是以学术为发展 导向,而不是把研究定位为解决企业眼前的问题。 只有探索那些具有挑战性的、深层次的问题,才能 够真正提升一门学科的学术水平。学科的发展最根 本的是要实现该学科学术成果的获得,要以学术发 展为导向,发挥学科旺盛的生命力。 (二)优先发展原则L9 J 优势学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并且比其 他学科具备更好的发展条件,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科 的特殊优势,优先发展,以此来引导其他学科健康 良好的发展,为其他学科树立起一个生动有力的榜 样。如前所述,一所高校的人,财,物等资源都是 有限的。如果学科发展面面俱到,就难以形成特色 和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理应毫不犹豫地把有 114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 限的宝贵资源集中起来,重点建设一些优势学科, 形成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斯坦福大学的塔尖原则即 是如此。 (三)协同发展原则 一所大学的发展,既要强调优势学科的成长, 也要考虑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只有做到协同发展 的原则,才能使高校实现质的飞跃。如果仅仅局限 于若干优势学科的建设,那么在将来很有可能会走 上单科偏向发展的极端,既“偏科”的现象。从 高校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很不利的。并且,随着 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问题已不是单一 的学科所能够解决的,因此需要多学科交叉的进 行,优势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协同发展也就显得 尤为重要了。 (四)社会适应原则¨ 在分析优势学科的特征时,笔者就指出了优势 学科高度的社会适应性,因此在建设优势学科的实 践过程中,就必须要坚持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优 势学科的形成,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研究进展, 闭门造车只会走入死胡同。因此,学科发展必须要 和当下的需要紧密相结合,充分扩大优势学科的成 长需要,发挥优势学科的价值,这也是当前高校都 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优势学科的形成要结合学校自 身发展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甚至是国际的需要来 开展,这样才能使优势学科的发展满足高校的需 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最终实现优势学科源源不断 向前发展。 四、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 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优势学科特征,影响因素和建设原则 的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优势学科的建设对一所 大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阐述高校优势学科 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加强学科规划布局 面对当前变幻莫测的环境,高校需要通过对自 身内部资源进行宏观规划布局。首先,高校应该充 分了解其他高校的学科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准确的 学科建设定位,为本校学科建设做一个宏观分析。 其次,高校应该对自己的学科发展有一个客观的认 识,包括文化历史传统,办学目标与层次,培养方 案等,从而确定学校学科规划布局,优先发展那些 具有很大潜力的学科,重点建设和打造特色优势学 科,进一步挖掘有新生长点的学科等。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证明,如果缺乏一个强大的师资团队,无 论外在条件多么优越,也很难实现优势学科的发 展。因此,高校必须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方 面,优势学科的建设需要一位优秀的大师引领。前 副校长特曼(Fred Terman)教授为斯坦福大学所 做的贡献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他的带领下, 斯坦福大学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另一方面,需 要一个实力强大的师资团队来做后盾,如我国985 高校可以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团队来为国内高校服 务,为学科建设做出重大的贡献。 (三)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离不开完善的硬件设施。 平台基地建设是基础,高校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才能 实现。另外,高校还需要聘请一些优秀的专家团 队,形成一个强大的学术梯队,为指导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实验室 的建设和研究团队的聘请都需要一大笔经费作支 撑。因此,要实现高校优势学科的发展,必须要投 人大量的经费,以此来保证学科建设的良好运作。 (四)加强学科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 学科学术交流是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环节,这 不仅可以扩大学者们的学术视野,而且还可以促进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新 的思维火花。同时,高校优势学科建设还需要和外 界合作。一方面,国内高校实现强强合作,高校和 高校之间可以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如高端 的实验室),相互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 面,国内高校还可以和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如现在 国内很多著名高校和美国高校一起合作创办大学 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目前我国面临 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们中 华民族的强烈愿望。而高校的整体发展,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优势学科作为一种 “品牌效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没有一流的 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我国高校要想实现世界 一流大学的建设,就必须把优势学科建设作为一项 重要的战略来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园美,喻娜,李相朋.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培育实践及 发展探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 第1期 (6). 宋晓清等:我国高校优势学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浅析 115 的高水平学科——以江苏省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9). [2]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概况[EB/OL].(2012一O6) [201 3一o4].http://www.scut.edu.cn/page/about1.htm. [3] Gillmor,C,Stemart.Fred Tellnan at stanford:Building a disci— [7] “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研究”成果报告.全国教 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J].大学:学术版.2011 (10). pline,a university,and silicon valley[M].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10. [8] 陈磊,宋燕.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的场域理论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2,06(5). [9] 娄玉珍,赵鹏大,徐士元.大学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 的原则及途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6(2):38. [1O] 张丽维,黄浩杰.基于核心能力的优势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J].管理观察.2011(30):8. [4] 陈光秀.传统优势学科展新姿——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学 科建设回眸[J].当代财经.2005(4). [5] 常诚.一个优势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以UCLA化学与生物 化学系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21. [6] 张晓宁.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 An Analysis of Features and Factors of Universities’ Flagship Disciplines in China SONG Xiao-・qing WU Ye-・chun (1.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Abstract:Flagship disciplines are important for the measurement of universities’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decis— ive for the competition among universiti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cepts and factors of flagship disciplines.En— lightened by the intimate factors and interactive rule,the authors propose principles of building flagship disciplines as well as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Keywords: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flagship disciplines;building a discipline;feature and factor (上接第70页) [21] Ungerer,F.,Meier,G.E.H.,Sehafer,K.&Lechler,S. B.A Grammar ofPresent—Day English[M].Stuttgart:Ernst Existential Sentences[J].Journal fP matows,1993(19): 39—55. Klett Verlag,1984. [22] Winter,E.0.Towards a Contextual Grammar of English— The Clause and its Place in the Detniftion of Sentence[M]. 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82. he Student's Grammar ofEng- [24] van Ek.J.A.&Robat.N.J.Tlish[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4. [25] Collins,P.Cleft Existentilsa in English[J].Language Sci- ences.1992(4):419—433. [23] Abbott,B.A Pragmatic Account of the Definiteness Effect in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the Existential Enhanced Theme Construction DENG Ren—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the existential enhanced theme construction.It is il- lustrated that besides the repair function of correction,the construction basically serves three broad functions:the ini— tiation function,the continuation function and the concluding function.It can contibute to the inirtiation of the dis— course by introducing a topic,setting the scene for the upcoming event,or marking the genre of the discourse as well as introducing a topic simultaneously.The continuation funct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nine sub—categories:the topic— developing function,the topic-shift signaling function,the instance—highlighting function,the emphatic confirmation function,the listing function,the reminding function,the suggesting function,the countervailing function,and the evaluative function.All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are succinctly captured in a taxonomy. Keywords:existential enhanced theme construction;discourse functions;taxonom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