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感想
宝宝长大了,生活中各种习惯开始养成,人说“三岁看老”,宝宝在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他一生,甚至决定他一生,而父母的工作繁忙,爷爷奶奶的骄纵,溺惯,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非常不利,所以我们考虑把宝宝送入幼儿园。选择幼儿园,实际上是选择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们多方了解,也听取了园长对于艺术幼儿园的育儿理念的介绍,非常赞同艺术幼儿园的现行理念。前几日,在33班班主任丹丹老师的讲授下,身为孩子的父母,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简称《指南》)。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更需要良好的EQ,而不是单纯的学问的累积。我深切认同《指南》中提到的“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等观点。曹雪芹在许多年前就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的警句留给后人。学习,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也不仅仅只有老师才能传授,而是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宝宝从最开始的喂饭,到后来的自己吃饭;从独享玩具,到分享玩具;从守着电视机,到开心的拖着妈妈的手唱歌„„这些成长来自于宝宝的各种群体活动,这能说不是一种学习么?专业知识的传授自然有学校,而情趣的培养,却在于平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许这样的学习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却悠远绵长,成为他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好习惯,
能分享、能坚强、能独立,在逆境中能奋发,在顺境中能淡然,就像春雨,丝丝缓缓的灌溉着小苗,促它茁壮成长。看着宝宝在进入幼儿园大声的说“老师早上好”的那一刻,为人父母,觉得宝宝能沐浴着阳光,有着一颗灿烂的心灵,比什么外在条件都更为重要。
作为父母,希望孩子能有所出息,是人之常情,我们或多或少的会把自己家的孩子与表现优秀的孩子作比较,《指南》中提到的,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我们要允许合理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同时更应该鼓励孩子,给予孩子正能量。我们的童年或许伴随父母的唠叨,“看谁谁谁考了第一”,”看人家画画画得多好”,这类话语年幼的我也曾抗议过,但收效甚微。现在,为人母,为人师,我深知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不想让孩子应有的天性和兴趣被过早的扼杀,所以我提倡顺应:父母掌管大方向,其余任孩子自由发展。每回宝宝回家,我们总是问她,今天在幼儿园玩了什么,而不是学了什么。从玩耍中发现她的兴趣,再从中栽培。比起特长,我更希望孩子能度过无压力的童年,在玩耍中学习,在玩耍中成长。
我们都有过童年,知道童年的快乐是无法追溯和模仿的,“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让他们开开心心的玩,从玩乐中发现通向生活大门的金钥匙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