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省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25卷第3期 2 0 1 2年6月 污 染 防 治 技 术 Vo1.25.NO.3 POLLUTION C0NTR0L TECHNOLOGY Jun.,2 0 1 2 江苏省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 郑建平 , 徐惠强 , 姚志刚 , 翟 可 (1.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江苏南京210003;2.江苏省湿地保护站,江苏南京210036) 摘 要:为促进江苏省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针对流域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在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 背景下,提出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总体框架及五大重点工程。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环境;湿地;保护与修复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mediation of Wetland in Taihu Lake Basin of Jiangsu Province ZHENG Jian—ping,XU Hui—qiang, YAO Zhi—gang, ZHAI Ke ((1.Jiangsu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enter, ng,Jiangsu 2 1 0003,China; 2.Jiangsu Wetland Protection Station,Nanjing,Jiangsu 210036,China) Abstract: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remediation of wetland in Taihu Lake basin of Jiangsu province,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wetlan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aihu Lake basin,the overall ̄amework and the five key projects of the protection and remediation of wetland in the basin were put for— ward. Key words:Taihu Lake basin;water environment;wetland;protection and remediation 引 言 护和恢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重要湿地等生态 功能区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生态修复,保护修 复湖?白、湿地等重要水系生态功能,加强水域保护, 建设人工湿地,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十二五”期 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将体现污染防治与生 态修复并重的局面,长期的任务将是生态恢复与建 设。湿地保护与恢复作为促进太湖水环境改善的 态功能,同时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 等多种社会经济价值,湿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的重要资源¨’ 。湿地恢复研究是当今恢复生 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保护湿地以及湿地生态 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 。 重要生态修复措施之一,对于太湖流域乃至江苏省 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1 江苏省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现状 1.1 流域概况 太湖是全国第三大淡水湖,被列入《中国湿地 保护行动计划》中国重要湿地名录,是国家重要湿 地。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事件后,相继编制 的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与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中均 太湖流域地跨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 将湿地保护与恢复作为太湖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措 施之一,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 陆续对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项目予以了支持。近 收稿日期:2012—03—05 作者简介:郑建平(1978一),女,江苏南京人,工程师,博士,主 要从事生态与环境工程相关工作。 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太湖流域湿地保 郑建平等.江苏省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研究 第25卷第3期 市,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总面积3.69万 km 。江苏省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水体、苏州市、无 锡市、常州市和丹阳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句容 市、高淳县、溧水县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 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所在区域,总面积 约1.94万km ,占太湖全流域的52.6%,其中陆地 面积约1.37万km ,水面面积0.57万km 。全流 域地势平坦低洼,西南高,东北低,地形以平原水网 为主,少量低山丘陵分布于流域西部,流域内水网 交错,湖泊众多,水流流速缓慢。 1.2流域湿地现状 江苏省湿地分布广泛,是全国湿地资源最为丰 富的省份之一。太湖流域曾是全国淡水沼泽湿地 集中分布区之一,环太湖地区、阳澄湖、涌湖、长荡 湖等大型湖泊和太湖流域东部河网和湖荡区域历 史上均分布有大量淡水沼泽,但由于长期人为干 扰,淡水沼泽基本丧失。太湖流域自然森林资源相 对贫乏,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整个流域重要的自然生 态资本,湿地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高,湿地文化 闻名于世。 江苏太湖流域内湿地主要集中在苏州市、无锡 市和常州市,其中苏州市现有湿地主要包括太湖、 阳澄湖、昆承湖、澄湖、漕湖及望虞河、太浦河等;无 锡市现有湿地主要包括太湖、涌湖、东沈、西沈、马 公荡、阳山荡、鹅真荡一嘉菱荡一宛山荡及漕桥河、 大浦港、乌溪港、社(湛)渎港、官渎港、洪巷港、直 湖港、锡北运河、百渎港、望虞河等;常州市现有湿 地主要包括长荡湖、涌湖等。 1.3 湿地保护与恢复现状 流域内各地结合湿地恢复工程,将湿地公园建 设作为推动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积极措施,一批湿地 公园陆续建成,成为流域内湿地保护的新亮点。先 后建成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等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4 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7处,省级7处,保护以湿地 为主的生态系统约14 998.4 ha。湿地公园建设不 但保护了天然湿地,同时通过开展湿地恢复,进一 步扩大了湿地面积,丰富了湿地资源和景观,为本 区域提供了新兴生态旅游资源。另有多处国家、省 级湿地公园正在筹建中。 2008—2011年,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 治理专项资金共支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29项,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实现恢复湿地面积约3.7万 亩。与此同时,流域内各市、县(市、区)也积极开 展其它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 1.4 目前存在问题 1.4.1湿地面临多种威胁调查发现,域内湿地 生态系统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部分湿地水质为劣 V类,仅极少数湿地水质为II类水以上,湿地水环 境污染日益加重。随着近几十年来经济社会的迅 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 围垦大型水面与湖泊、河流滩地一度成为增加陆域 可使用土地面积的重要手段,流域内天然湿地面积 急剧减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湿地生态系 统完整性被破坏。随着利用湿地资源的生产方式 日益改进和技术技能的普遍提高,对湿地资源的利 用逐渐透支,资源过度利用使湿地生物资源总量及 种类日益减少。此外,堤岸硬化工程造成陆域和水 域生态系统隔绝,淤积和沼泽化也使湿地退化速度 加快 。 1.4.2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中国关于湿 地保护和利用的专业性法律、法规还未出台,江苏 省有关湿地、野生动物、植物、自然保护区等地方性 法规条例均没有出台,湿地保护管理法规极不健 全。同时由于湿地管理和科研起步较晚,科研监测 能力薄弱,不能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实时有效的技 术支撑。湿地是多资源组成的资源复合体,湿地保 护管理涉及林业、环保、水利、农业、海洋、渔业、滩 涂开发、农垦、国土等多个部门,协调难度大。目前 湿地保护体系很不完善,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也有 待提高。 2江苏省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总体框架 2.1 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建 设美好江苏的要求,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 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的方 针,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加强自然 湿地的保护以及近年来已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 目的维护,进一步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同时 注重湿地的可持续利用、科研、宣教、保障措施及能 力建设等,逐步恢复湿地自然特性,充分发挥湿地 的生态功能和效益,促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改善。 2.2基本原则 2.2.1保护优先,持续利用 在对太湖流域自然 湿地进行严格保护和有效恢复的基础上,加强对近 年来已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保护和维护,同 时进一步有效开展湿地恢复工作,适当开展一些可 2012年6月 郑建平等.江苏省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研究 持续利用活动,如建设湿地公园,开发湿地生态旅 游,充分处理好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实现 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2.2.2生态修复,净化水质顺应自然规律,充分 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对太湖流域的 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恢复。从当前改善太湖 流域水质这一最紧迫的任务出发,增加湿地修复的 面积,优先考虑其水质净化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根据各地湿地类型特点,增加生物多样性,逐步 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2.2.3科学评价,合理布局客观分析太湖流域 湿地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 系,对湿地敏感性、水质情况和植被覆盖度等方面 进行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流域内湿地重点保 护、一般保护、重点恢复、一般恢复的功能分区,构 建“环、带、片、组团”的格局,有所侧重的开展湿地 保护和恢复。 2.2.4因地制宜,重点突出 按照因地制宜、重点 突出、先急后缓的原则开展太湖流域湿地保护和恢 复。近期侧重点是重点保护区域和重点恢复区域 的湿地,重点对成片湿地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与恢 复、对已实施项目进行保护,并对重要湖体、湖滨、 主要河流开展湿地恢复;远期通过加强全流域湿地 的保护和恢复,最大限度地实现流域内湿地的各项 功能。 2.2.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湿地保护是重要生 态公益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相关部 门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 的通知》精神,权利与义务并举,认真履行部门职 责;同时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 育,提高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意识。 2.2.6科技先导,技术创新加大对湿地科研的 扶持力度,加强湿地恢复技术、湿地生态过程、湿地 价值、湿地可持续利用等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的研 究开发,以科技为先导,强化科技支撑和创新,实现 科学规划和决策。 2.2.7强化保障,长效管理推进湿地保护立法、 导则规范制定、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等法律、 制度保障;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导,争取国家、省专 项资金补助,并广开筹资渠道,保障资金投入;重视 并完善各级组织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等能 力建设;同时加强科研、监测与宣教工作。通过强 化各项保障措施,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机结 合起来,实现长效管理。 2.3主要目标 近期目标:优先考虑水质净化功能,主要集中 于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内太湖湖滨、 上游主要人湖河流及入湖河口、上游重要湖泊湿地 的保护与恢复、净化水质型人工湿地示范区的建 设;通过相关工程的建设及后期运营、维护和管理, 使太湖流域湿地面积减少、生态质量下降、生态功 能退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削减N、P等污染物, 初步改善太湖及太湖流域内其它水体的水质及区 域生态环境;同时初步建立湿地保护与恢复保障机 制,开展湿地相关科研、宣教和监测工作,初步建立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 远期目标:在完善和巩固前期湿地恢复工作的 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流域内湿地的保护与恢复, 范围扩大到全流域。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生态旅游 开发角度、资源循环利用角度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 工作,通过相关工程的建设及后期运营、维护和管 理,进一步发挥湿地生态功能,改善水质,提高生物 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与恢 复保障机制,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体系,最 终实现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和谐统一,实现区域 的可持续发展。 3重点工程 3.1 湿地保护工程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或湿地公园,逐步加大对 流域内湿地保存比较完整、生态区位较重要的自然 湿地以及通过湿地恢复工程成功恢复的湿地的保 护力度,利用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开展湿地科 研、监测、宣教工作,充分发挥湿地经济社会效益。 3.2湿地恢复工程 在环太湖湖滨带及入湖河口、上游主要入湖河 流及湖荡湿地、下游主要出省河流等重点湿地区 域,通过积极的生态工程技术措施,抢救性恢复湿 地,逐步遏制流域内湿地减少和退化的趋势,尽快 恢复原生湿地,促进区域水环境改善。 3.3 净化水质型人工湿地建设工程 通过生态工程技术措施,建设人工湿地,对尾 水、面源污染等进行深度净化处理,突出展示湿地 生态功能以及适合当地的各种典型湿地恢复技术, 为湿地恢复工程提供技术示范,提高公众对湿地价 值的认识,促进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3.4保障机制建设工程 通过加快湿地保护立法,制定湿地保护与恢复 ・82・ 郑建平等.江苏省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研究 第25卷第3期 相关标准、规范,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及长效管 进一步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促进太湖流域 理工作,推进湿地保护队伍能力建设等,为湿地保 水环境的改善。 护与恢复提供保障机制。 3.5科研、监测与宣教能力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通过加强科研及技术支撑、构建湿地监测体 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 系、开展湿地宣教工作等,为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与 [J].生态学杂志,2007,6(4):555—560. 恢复提供支撑。 曹新向,翟秋敏,郭志永.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保 护[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145~148. 林炳挑.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J].资源与环境科 4 结 论 学,2010(6):314—315. 针对目前太湖流域湿地保护和恢复的现状,提 崔丽娟,张曼胤,张岩,等.湿地恢复研究现状及前瞻[J]. 出实施太湖流域湿地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净 世界林业研究,2011,24(2):5—9. 化水质型人工湿地建设工程、保障机制建设工程以 田 峰,秦丽柏.太湖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问题与对策[J]. 人民长江,2005,36(11):63—64. 及科研、监测与宣教能力建设工程五大重点工程, (上转第66页) 续 表 … … 3 结 语 [J].财政与税务,2009,1:66—68. 文中基于逻辑框架法基本思想,理清了减排资 [3] 孙童,陶树明.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使用及呈报现状探析 金项目实施的因果逻辑关系,建立了项目绩效评价 [J].财会审计,2007,1:107—109. [4] 张三力.投资项目绩效管理与评价(一)[J].中国工程咨 模型,设计出一套切合减排资金项目特性的绩效评 询,2006,3:50—53. 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将共性与个性指标相 [5] 程亮,吴舜泽,孙宁,等.论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 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反映了具体项目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 绩效,也体现了宏观管理需求,为合理分配减排资 (11):189—194. 金、优化支出提供了依据,并为今后环保专项资金 [6] 张三力.投资项目绩效管理与评价(四)[J].中国工程咨 询,2006,6:49—51. 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需要指出的 [7] 于 兰.逻辑框架法在公路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是,文中构建的减排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 [J].吉林交通科技,2011,1:19—22. 未设定指标具体权重,且产出和效益指标比较单 [8] 李欣.财政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指标体系[J].岭南学刊, 2007,4:83—86. 一,今后将随着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实践的 开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9] 张芳丽,李 奎.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齐鲁珠坛,2007,5:9一l3. [参考文献] [10] 郭平,洪源,潘郭钦.多层次、立体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1] 吴建南,刘佳.构建基于逻辑模型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 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湖湘论坛,2011,1:91—96. 系[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2:69—143. 江苏省省级节能减排(重点污染排放治理)专项引导资金 『2] 孙玉军.邱丽敏.试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管理暂行办法[z](苏财建(2008]157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