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治验

来源:华佗健康网
・48・ WORLD CHINESE MEDICINE January.2010Vo1.5,No.1 ,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治验 曾令烽周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o4七年制,广东省广州市机场路12号,510405)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疗法 推捻为主,并且持针手缓慢地将针从浅层向深层插进, 轻快地将针上提(徐人疾出),得气后将针尖刺向膝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因冒雨涉水感受寒湿之邪而 节,再进针0.3寸,促经气向病所传导。外膝眼进针后 致。以寒邪偏盛,故关节局部皮肤冰凉;寒邪凝滞,流 只施捻转补法,不提插,留针40min。温灸肝俞(双)。 滞关节,致关节局部肿胀剧痛,活动不利,行走困难,遇 肝藏血,出针后温灸肝俞能旺盛血行,患者即感热从背 寒则症状加重。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紧亦为感受寒 腰向足放射,膝痛渐减。治疗后,患者原冰凉的关节转 湿外邪的表现。证脉合参,当属中医学之“痹证一寒 暖,疼痛减轻,步行已不需家人扶持。嘱其明日再来诊。 湿痹”范畴。按《灵枢经》“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之 二诊:患者自行步入诊室,述经昨日针治后,双膝 意,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针用补法。 关节疼痛减轻,关节屈伸活动明显改善,疼痛已不影响 1病案举例 睡眠。取穴:梁丘(双)、内膝眼(双)、阴陵泉(双),配 患者某,男,4l岁。双膝关节剧痛遇寒加重3个 以温灸脾俞(双)。陈教授针刺以上穴位时皆以补法 月。3个月前患者因工作而冒雨涉水,后出现双膝关 刺之,梁丘、阴陵泉施以捻转提插手法,行针得气后将 节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曾在本单位诊所就医,予 针尖刺向膝关节,促其“气至病所”;内膝眼只施以捻 以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治疗,服后疼痛有所缓解,尚坚 转补法,不提插。留针40min。出针后艾灸脾俞能健 持工作。后因双膝关节肿胀疼痛曾到某医院求治,经 脾运,行血气而消关节肿痛。三诊:因昨13天气转变, 双膝关节x线片检查示:双膝关节未见异常。查血沉 患者双膝关节疼痛加重,活动不利,关节肿胀较前明 32mm/h,类风湿因子阴性,按“风湿性关节炎”予解热 显,察其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治以散寒通络,消肿 镇痛西药、散寒止痛中药及按摩等治疗,疗效不明显。 定痛。取穴:血海(双)、委中(双)、肾俞(双)。针刺 近日双膝疼痛明显,影响睡眠,行走不利,由家人扶持 上穴皆施以补法,肾俞穴进针得气后,将针尖刺向双下 来诊。胃纳可,二便调。舌苔白腻,脉沉紧。查体:神 肢,促经气下行,以达“气至病所”之功效;血海穴行针 情倦怠,痛苦面容,双膝关节肿胀疼痛,拒按,遇寒加 得气后将针尖刺向膝关节;补法刺委中穴时,捻转与提 重,得温则痛减。局部皮肤色正常,触之冰凉,关节活 插手法并用。留针40min后,辅助治疗用吴茱萸伴粗 动受限,伸曲不利,行走困难。中医诊断:痹证(寒湿 盐炒热,以布包裹热熨双膝关节。嘱患者回家后仍可 痹);西医诊断:风湿性关节炎;治则以温经散寒,活血 用炒热之粗盐热熨患部,以散寒止痛。四诊:患者双膝 通络为主。针刺按“寒者热之,陷下则灸之”原则,宜 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无明显肿胀,关节活动灵活, 少针、深刺久留,多用艾灸。取穴以病变肢节邻近循经 但遇寒冷仍有疼痛加重,查舌脉同前,仍旨原意施治, 所过之经穴或局部痛处“阿是穴”为主,取外膝眼 处方同上,手法同前。五诊:患者双膝关节肿胀消失, (双)、血海(双)、阳陵泉(双)。刺法以补法针刺血 关节活动稍有疼痛,稍遇寒冷已无明显疼痛加重,察其 海、阳陵泉,进针0.5寸后,反复捻针,以拇指偏重向前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前法合度,症续好转。取穴: 优于颈夹脊穴组;而疗程结束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社,1993,31(8):472. 其远期疗效比较无差别。针刺颈痛穴法方法简便,节 [3]蒋戈利,王文远.中国平衡针灸学研究进展和发展策略.中国现代医 省时间,使用安全,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易被患 学杂志,2004,3(1):47—48. 者接受。 [4]陆军.颈夹脊穴配合上肢取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 参考文献 察.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1):40. [5]陈蓉,路阳,龚可,等.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 [1]MELZACK R.The sh0n—form MeGill pain Questionnaire.Pain,1987,30 观察.中国医学杂志,2006,4(5):256—258. (2):191—192. [6]王文远.整体平衡针疗法研究.中医药学报,1991,2(7):3—6. 『2]孙宇。陈琦.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学杂志 (2009—09—02收稿) 世界中医药2010年1月第5卷第1期 ・49・ 大椎、血海(双)、足三里(双),手法仍以补法为主,大 椎穴只以捻转补法刺之,其余针刺手法同上。出针后 温灸双侧肾俞,温阳补肾。治疗后嘱其回家仍可以炒 热之粗盐热熨患部,巩固疗效。如无疼痛,1周后复 合用,正气得补,脏腑阴阳得调,风邪得祛,则痹症可 愈。对于痹证除针灸治疗外,对新病标急,或久病本虚 者,则酌情配合中药,针药合用可产生事半功倍的协同 作用。部分痹症患者缠绵不愈,要注意调气血、补肝 诊。六诊:1周后复诊,患者喜诉双膝关节已无肿胀, 疼痛消失,遇寒无加重,关节屈伸活动灵活,舌质红,苔 薄白,脉缓,病已愈。治疗守上方巩固疗效。 肾,针刺背部俞穴,方用左归饮、右归饮之类固本蠲痹。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常配合使用以下治疗方法: 1)耳穴埋针:交替选取膝、肝、肾、脾等相应痛点,每次 2~3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2)穴位注射:辨证取穴, 用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0.5~1mL,每 日1次。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3)梅花针:交替叩刺 按:患者因工作时冒雨涉水,感受寒湿之邪,邪气 注于筋脉、留于关节,致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发为本病。 寒性凝滞,寒主收敛,故经脉不通而痛,遇寒加重;湿性 重浊,故患者神情倦怠;加之湿性缠绵,易阻碍气机,故 病情绵绵3月而未愈。首诊、二诊针刺内外膝眼乃刺 病部关节或腰背部夹脊穴,疏通经络气血,每次叩刺至 表皮轻度潮红即可。4)拔火罐:可于疼痛部位肌肉丰 厚处拔火罐。 2小结 其病之根源,能疏通局部经气而祛痹痛;血海、梁丘、阴 陵泉与阳陵泉能疏通所过病患部位之经络气血,养血 疏筋,活血祛风;出针后温灸肝俞、脾俞能健脾运,行血 气而消关节肿痛。经两次治疗症状本已减轻,后因天 在跟师临床学习的过程里,笔者深深的感受到针 灸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过程中确实行之有效,而其 关键是辨证施治。只有辨“证”准确,才能立法无讹, 临床疗效自然显著。作为针灸的临床准医生,应辨清 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因证立法,随法选 穴,据法施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 (2009—03—02收稿) 气转变而证复加重,遂刺肾俞壮肾元而补筋骨。针刺 委中穴不但能疏通局部经气,通络止痛,还能疏通膀胱 经气而增强疗效;刺大椎疏通督脉经气,行气血而消关 节肿痛;足三里能疏通阳明经气,通络去痛。盐味咸, 入肾,热熨患部及温灸肾俞,能达壮骨疏筋之效。诸法 散偏汤治疗偏头痛举验 马 东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科,017000)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药疗法;@散偏汤 川省名中医余国俊的经验。然而此解毒除湿、通利关 节之药,何以能止头痛?余老师说:“临证者除了熟悉 偏头痛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头痛,作止无常,或左或 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常规用法之外,还 右,遇风易触发或加重,经久不愈,符合风邪善行而数 应掌握药物的特殊专长与优势,便于出奇兵而奏 变的特征,故属于中医“头风”范畴。头为诸阳之会,居 厥功。” 高巅之位,惟风邪可到,审证求因,可知偏头痛多由风 案例:王某,女,35岁。患者平素体质较差,情怀抑 邪所致,这也正是古今医家习用风药治疗头痛的依据 郁。5年前出现左侧头痛,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每因 之所在。正如《医宗必读・头痛》所云:“头痛自有多 受凉、生气而触发或加重,发时痛如锥刺,前额、眼眶胀 因,而古方每用风药者何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 痛,左侧面部发红,伴呕吐痰涎。常服消炎痛、去痛片 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但是,清代医家陈 等,止痛效果越来越差。接诊时察其舌质暗红,边尖有 士铎阐述偏头痛病因病机颇有创新之处,他重视“郁气 瘀点,苔薄黄,脉弦。此肝胆气郁,风痰上扰,脉络瘀阻 不宣”在偏头痛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治疗时主张“解其 之证。治法宜疏肝解郁,祛邪通络。以陈氏散偏汤加 肝胆之郁气”。肝胆郁气得以舒展,则风邪亦无处可 减:白芍30g,川芎30g,郁李仁lOg,柴胡lOg,白芥子 藏。所创制的散偏汤(白芍、川芎、郁李仁、柴胡、白芥 lOg,香附lOg,生甘草5g,白芷IOg,蔓荆子15g,菊花 子、香附、甘草、白芷),因疗效显著亦广为后世医家 15g,僵蚕10g,土茯苓12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 采用。 剂后,头痛明显减轻。上方去蔓荆子,加当归15g、桃仁 笔者临证运用散偏汤治疗偏头痛,常喜欢加一味 10g、红花10g,续服6剂,头痛即止。 土茯苓,疗效卓著。采用大剂量土茯苓治疗头痛,是四 (2009—07—13收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