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为奴十二载》到《所罗门之歌》看黑人自我的遗落与寻找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5卷第1期 长安学刊 2014年5月 2Vo1.5,No.2 Clmngan Xue Kan May.,2014 从《为奴十二载》到《所罗门之歌》 看黑人自我的遗落与寻找 崔文晓 (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在强势文化和政治双重侵染下的黑人种族,面临的不仅仅是生存的问题,还有身份缺失和文化 缺失所带来的迷茫和不自觉的意识绑架。本文通过观察<为奴十二载》和<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生活境遇的 变更,以及随之导致的自我世界的挣扎,来探讨黑人如何在异土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寻属于自己的精神家 园。 关键词:为奴十二载;所罗门之歌;白人社会;自我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4)02-070-03 《为奴十二载》与《所罗门之歌》都是一个关 灌输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完成了属于黑人的自卑 于旅程的故事,一段从“家”到“家”的旅程。《为 感的灌输和属于白人的自豪感的建构,于是黑人 奴十二载》讲述了1841年的美国,一个北方自由 只面临着一个命运,那就是精神的异化,他们所 黑人所罗门诺瑟普被奴隶贩子诱骗,被卖到南方 认为的出路也只有一条,就是洗白自己,成为 种植园,成为终日劳作的奴隶。经过十二年暗无 “白人”。《为奴十二载》中的主人公所罗门诺瑟 天日的生活,终于在1853年由好心的白人帮助, 普和《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祖父一样,是有自 重回家园。《所罗门之歌》则讲述了一个由“飞 由证书的自由黑人。而与奶娃祖父不同的是,诺 翔”和“金子”的故事引起,绵亘三代,关于寻找 瑟普生在北方,是一个天生的自由民。在北方的 的故事。自15世纪黑奴贸易的兴起,到1862年 大环境下,他拥有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房子、美 林肯发表的《解放黑奴宣言》,非洲裔黑人在被 满的家庭、得体的工作、他拉得一首出色的小提 迫离开自己家园的数百年中,不仅面临着自由的 琴,时常在宴会上获得无数赞赏的掌声。他是有 缺失,而且面临着身份的缺失,在陌生到熟悉的 些骄傲的,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白人的社会里,并 国土上,他们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 且认为自己是有尊严的活着。他以为自己远离 一.失落于白人社会 那个他知之甚少的南方残忍奴隶世界,然而在现 从蓄奴运动开始,黑人便不仅是被劫持了人 实生活中这种短暂的幸运却没有延续那么久。 身的自由,还被掠夺了身份的自由,如同法农所 在当时的白人社会,人们对待黑人彬彬有礼的态 认为的那样,白人在贩运黑人的同时,也向黑人 度也仅仅来自于当时北方的政治状况,在许多白 作者简介:崔文晓(199l一),女,陕西成阳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70・ 人的内心深处,即使是穿着西装的黑人,也有着 丰盈。小说中很少提到白人社会对他的认同,而 奴隶的血液。诺瑟普在被卖到南方种植园后才 在黑人社区里,他是那么格格不入,或者说他已 经被黑人的社会所抛弃。在其他黑人的眼中,黑 发现,这里的世界不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世 界。而自己的位置,也在这个世界中湮没。他不 知道,他自己到底还是不是个自由的人,或者就 是从属于他人的人。奴隶主一次次挥舞的鞭子 皮肤是他仅剩的黑人特征,而他的身体里尽是白 人的思想。奶娃父亲迷失在白人的价值观中,忘 掉了自己的黑人文化身份。而奶娃就生长在这 样的环境中,无情的父亲,与白人社会的看的见 让他从嘴上和心里慢慢承认了自己的奴隶身份。 他甚至开始认为“南方的奴隶,吃主人的、穿主 人的、挨主人的鞭子、凡此种种,但只要能受到主 的隔阂和与黑人社会看不见的隔离。奶娃衣食 无忧,但他也只有一个躯壳,他的身边围绕着白 人的庇护,就比北方自由的黑人更幸福些。”尽 管他还有自己的尊严,他还是那个勤劳挣扎求生 的人,回家的火种在他心中没有熄灭。但他似乎 开始认同属于白人的意识和文化,开始向命运妥 协。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当两种文化在同一社 会背景下相通时,可因各自的经济,政治实力和 影响的差异而形成强势和弱势的区别。强势文 化往往强化现存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并凭借 其有利地位,对弱势文化发起一轮轮冲击。强势 文化有更多的机会向人们证明其合法性,灌输自 己作为统治者的天经地义。诺瑟普对好心奴隶 主的感怀,就是这种意识在黑人思想中的植入, 将不平等接受为一种生活的自然秩序,不再质疑 和反抗就是统治者的目的。… 法农曾经有个预言,他说到“对黑人来说, 只有一个命运,那就是变白”,黑人在潜移默化 中受到了白人社会的灌输,属于白人种族文化的 优越感以一种置换的方法构建了黑人的精神世 界,在这其中,黑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面临着 两种挣扎,那就是对自我文化的渴望和对白人文 化的驯服心理,这两种挣扎构成了l9世纪到20 世纪初乃至现在的黑人思想解放反思。从蓄奴 运动的开始再到1865年的《宪法修正议案》,数 千万的黑人获得了人身上的自由,但经过白人文 化的洗礼,他们的后代子孙面临着文化缺失的困 扰。《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父亲是现代美国社 会中富裕起来的黑人中产阶级的代表,他视财如 命,一生以赚取金钱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美 国金钱社会观的灌输,他认为只要有钱,就能够 脱离自己的身份,获得来自社会的尊敬,但他对 同样是黑人的同胞无情剥削,只获得了物质上的 人的意识观,价值观。我是谁,奶娃并不知道。虽 然已经拥有了人身自由,甚至进入中产阶级,奶 娃仍旧充满了困惑。物质世界的丰足并不能抵 抗精神生活的贫瘠和堕落。在他混混噩噩的生 活中,他想摆脱“他所了解的一切”,摆脱“他被 告知的一切”,摆脱这个“全是别人告诉他的世 界”。[2】(p1 ) 二.黑人“自我”的探寻 在《为奴十二载》的结尾,主人公回到了自 己的家,之后的数十年,一直在为取消奴隶制而 奔走,他做的是为黑人取得人身上的自由。而自 由并不等同于拥有‘自我’。自由是外界所赋予 的,独立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仅仅给 你自由你不独立,那么你仍然是奴隶。如同托妮 莫里森在她的《最蓝的眼睛》里体现的那样,值 得同情的是黑人扭曲的精神世界,而要想获得真 正的解放,仅仅解除经济和政治的压抑是不够 的,更重要的是解除黑人内在自我奴性的束缚, 让黑人不再在属于白人的“他者”世界迷失。自 由对于《所罗门之歌》里的奶娃来说,是一出生 就具有的,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不完整 的,觉得自己是不自由的,社会和家庭对他来说 是一个桎梏,甚至他不了解的自我也是难以逃脱 的桎梏。那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将要向 何处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永恒的哲学 问题。而如何找到“自我”,实际上是一个认同 与寻根的问题。有了认同,将会解释你是谁。而 寻根,则解释了你从哪来。但这些在开始时都不 是奶娃的初衷,他告别家乡踏上旅程,只是为了 能够得到父亲故事里说的一袋金子,他认为只有 金钱上不再依靠父亲,才能获得自己的独立。如 ・7l・ 果不是为了那一袋金子,奶娃绝对不会对自己的 家族渊源产生兴趣,而他却在这趟旅程中,完成 了对家族。对黑人文化,继而对“自我”的探寻。 当奶娃初踏上南方的土地时,穿着考究的三 件套西装,拥有昂贵的手表,手中的支票簿和厚 厚的现金以及对待其他黑人的略带高傲的态度, 他就像一个格格不入的外乡人。然而随着他的 双手一点点接近家族的脉络时,这一切阻碍他寻 找自己的东西都丢失了。他丢失了自己的行李 箱,丢掉了自己的手表,弄脏了自己的衣服,但在 真正去除这些外在物质的时候,他才第一次触碰 到真实的自己。他一步步走进家族的根,绘制出 祖父所罗门与祖母兴家族的大网,以及穿起这张 大网的丝丝脉络,关于姑姑颠沛流离却又热情放 纵的一生,和那一袋尸骨的秘密。他走近故土, 也贴近了土地,文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奶 娃第一次与同伴去打猎,一个人疲惫的迷失在树 林中,就在他坐在地上时,双手接触到这片对他 来说陌生的土地,他觉得他的自我,那个所谓 “人格”的外壳,在这一刻退让了。这一刻,他的 其余部分都已经消失了。钱、车、父亲的名声、西 装、皮鞋,都成为了他现在自救的绊脚石。现在 唯有他自己,唯有依靠一种生命本身就可以仰仗 的能力。在生与死的考验之中,他开始思考作为 一个黑人的生命与价值。在以前,奶娃“从来没 觉得自己属于哪块地方或者某个人,他始终把自 己当作他家的局外人。”而在沙理玛,他却感到 “和他们有着联系,似乎有某种和他们共有的密 码,脉搏或信息。”[31(pan)在了解关于祖父的歌 谣,他也找到了属于自己家族的历史,找到了属 于自己的过去。奶娃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根,这对 他有莫大的意义,他汲取了力量,也完成了成熟 的过程。这段旅程帮助他认识了周围的朋友,认 ・72・ 识了家人,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自己。起于飞翔, 终于飞翔。《所罗门之歌》是一个关于飞翔的故 事,而飞翔等于自由,是飞往精神故乡的旅程。 “所罗门之歌”是一个象征,它象征了属于美国 黑人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生活在美洲土地上的非 洲裔居民,只有熟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 史,才能获得心理意义上的真正自由o[4](p55) 三.结语 废除奴隶制是一段温情的记忆,人们纪念那 段记忆,将其视为重获自由的胜利举动,而之前 维持了数百年的残暴的奴隶制,则被轻易的遗忘 了。奴隶制有如鬼魅,长期萦绕在美国社会,因 为奴隶制制造的阴影从未从过去彻底驱逐出去。 从诺瑟普到奶娃,黑人迎来了自由和解放,而在 这片美洲的国土上,他们依旧面临着生存的困 境,关于自我,关于归属。只有真正找到属于自 己的民族意识,认同并发扬自己的文化精神,才 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发展之路。从 《为奴十二载》到《所罗门之歌》,关于黑人归属 和自我的探索在不断向前着,直到今天,这个旅 程依旧没有结束。 参考文献: [I]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9:26 [2][3]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桓译. 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135.311 [4]岳凤梅.<所罗门之歌》一一首关于黑人命运的悲歌 [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3):55 [5]安德里亚・斯图尔特.《血流成糖.格兰塔》[M].贺 晚青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6]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M].万冰译.上 海.译林出版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