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2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练习卷K

来源:华佗健康网
1.古诗文默写。(8分,每空1分) (1)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 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3)杜甫登临泰山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而王安石在飞来峰上不禁感慨“ __________,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填王安石《登飞来峰》中连续两句诗)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5)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浣溪沙》) (6)杜甫《春望》中写战火连续不断,家信就盼不至的两句诗是 “ , ” 。

2.古诗文默写填空(共5分,每空1分) (1)《使至塞上》中描绘出雄奇苍茫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

(2)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杜甫感到万分惭愧,他在《观刈麦》中写道:,尽日不能忘。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 (4)刘禹锡《陋室铭》中描写作者交往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

1.那个凌晨的珍贵温度

(1)我们买的返程火车票是凌晨两点的,虽然今年冬天是暖冬,但在这一刻,这个四周没有遮拦的小站,还是冷嗖嗖的,有些刺骨。

(2)列车开进站的时候,刚才还稀稀拉拉站立的旅客,突然像沙丁鱼一样,呼啦一下围拢在火车每一扇敞开的门前,仿佛这里要抛出救命的肉饵。背包的、抱小孩的,谁也顾不上谁,挤作一团。我和妻儿也在其中。

(3)就在这时候,我发现了异样的动静。两三个什么也没有带的小伙子,拼命挤在大家的身后,却不见往前移动,神情鬼鬼祟祟。凭直觉,这是几个贼。我一把拉住妻子,说,别着急,咱们最后上。妻心领神会,和我一起退到人群的最后边——在贼面前,我们只好明哲保身。 (4)大家都挤得有些夸张。本来三五分钟,就可以顺利上去,但这一挤,半天也上不去一个人,再加上光线昏暗,贼更是如鱼得水。其中一个贼,忙乎得厉害。一会儿贴在人群的这边,一会儿又贴在人群的那边。看来,这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

(5)更为叫绝的是,这个家伙,还煞有介事。贴在这边的时候,喊一句“三舅,扛好包”,贴在那边的时候,还要喊一句“二妮,抱好孩子”,装扮成一个地道的出门人,来分散大家的注意力。这贼,该是个老手。

(6)最后,他贴在一个妇女身后不动了。旁边的另一个贼,也蠢蠢欲动,几次想在这个妇女身上猎取点什么。无奈,这个贼紧贴在妇女身后,另一个贼急得够呛,却无从下手。 (7)我在后边,看得惊心动魄。

(8)更可怕的是,最后,这个贼竟然和我们一起上了火车。真是令人费解。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在这时候四散逃去,怎么会上了火车呢?是不是没有得手,还是另有所图?他的这一举动,令人惴惴不安。借着火车车厢内的灯光看过去,这个贼,三十多岁,看起来也算慈眉善目。从穿着上看,并不光鲜。刚刚站定,他便急切地拍了拍刚才在车下的那个妇女,问:大姐,没丢什么吧。妇女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口袋,满脸狐疑地看了他一眼,说,没丢。随后,便冷漠地走向车厢深处。他笑了笑,说,那就好,那就好,没丢什么最好了。

(9)车厢内,已经没了座位。上来的人,几乎又原封不动地挤在车门口。而这个贼,就在我身边。车开动的时候,他突然朝我笑了一下,真诚,又有几分释然。他说:“你把我当贼了吧。”

他怎么知道我把他当贼了呢?我心里突然咯噔一下,脸上辣辣的,有几分不自在。他又笑了笑,说:“出门在外,不提防可不行,刚才,大家多危险,啧啧,那两个贼!”我将信将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好。他接着说:“大家都像你就好了,你警惕性就够高的,躲得远远的,呵呵。”“啊?!你真的不是贼?”我半信半疑。他说:“反正,你在后边,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你是在干什么?”我有些迫不及待,想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10)“看来,你真把我当贼了。”他笑着斜了我一眼,笑容很纯净,“我啊,挤在人们的后边,是故意来扰乱贼的,不想让他们得手呗。”“那‘三舅二妮’是怎么回事?”我抛出了最后的疑问。他狡黠地笑了笑,说:“很简单,我要不这样,贼们会以为我是在故意坏他们的事情,那样的话,他们非把我揍死。”

(11)哦,原来这样!上一刻,那个在冷风中可恨的“贼”,这一刻,已经变成了一个可亲可敬的男人。我想,那个匆匆走向车厢深处的妇女,一定没有感受到这个男人给过她的保护和帮助吧,也许,她永远也不会感受到。但是,男人心底的善良和温暖,不会因此而消失,它已经成为那个寒冷的凌晨,最珍贵的温度。

【小题1】结尾处“我”发现“贼”是个好人,其实上文已有铺垫,请概括出其中三处。(3分)

【小题2】下面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①虽然今年冬天是暖冬,但在这一刻,这个四周没有遮拦的小站,还是冷飕飕的,有些刺骨。②刚才还稀稀拉拉站立的旅客,突然像沙丁鱼一样,呼啦一下围拢在火车每一扇敞开的门前,仿佛这里要抛出救命的肉饵。

【小题3】第八段画线部分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回答。(4分)

【小题4】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珍贵的温度”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包容:北京文化的魅力 (选段)(14分) 李建平

“包容”是说北京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魅力。

首先,北京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中华各种文化的集结点。这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北京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山林文化,以及东南沿海文化的汇集点。历史上,北京各民族交往频繁,经济社会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最集中和最典型的散杂聚居区。因此,北京文化丰富多彩。北京文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不拒绝外来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北京文化通过商人、传教士传入欧洲,就有西洋文化传入北京;18世纪,也就是中国清朝乾隆年间,在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就修建了西洋楼和大水法。北京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外来文化吸收、提高、发扬光大。这个过程有专家做过生动比喻,就像酿酒,经过醇化。还有专家指出,北京城就像一座大熔炉,各种文化到北京都要经过这座城市的检验和提升。清朝中叶进京的“徽班”是典型的民间文艺演出,经北京这座城市的醇化、提升,变成了地道的京剧,山东饭庄传来的烤鸭,变成了地道的北京烤鸭,西域的地毯变成了北京的地毯,就连杭州细化的美景也变成了北京的“三山五园”。清史专家戴逸在描述宣南文化时也有同感。他说,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南来北往的举子,住在宣南各会馆,带来的是各地文化,甚至包括口音和方言、饮食和穿戴,在京师这个大熔炉,经过锤炼和提高,成为京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又被举子们带回各地,从而完成了北京文化海纳百川又辐射全国的作用。这种作用既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又是包容文化的生动展现。 【小题1】本文的论点是。(2分)

【小题2】选文是分几层来进行论证的?试从文中找出能概括这几层意思的语句。(3分) 【小题3】文中画线句中的“就连”两字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小题4】在说明“北京文化将外来文化吸收、提高、发扬光大”时,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分)请举例作简要说明。(4分)

【小题5】第一段中的“海纳百川”取自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这副自勉联上联和下联各两句,其他的三句是“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壁立千仞”,请你将它们填写到横线上,使这成为林则徐的自勉联。(2分) 上联:海纳百川,;下联:__________,。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由西汉末的______编订而成。(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①吾之妻私臣()②孰视之()

③今齐地方千里()④时时而间进()

【小题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1分) 【小题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小题6】从文章看出邹忌和齐王各是怎样的人?(2分)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小题1】由本诗衍化出的成语有、。 【小题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唐代诗人常见游历破山寺所写的一首题壁诗。B.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寥、荒凉的环境特点。C.全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

高远境界的追求。D.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来映衬山寺宁静的气氛。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4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小题1】“翩翩两骑来是谁”“骑”应解释为。(2分) 【小题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刻画,表现了卖炭翁吃苦耐劳的精神。B.“把”、“称”、“叱”、“牵”四个动词,描绘出宫使的蛮横。C.“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D.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换一车炭,揭露了当时宫市掠夺的本质。

3.阅读下列古诗文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小题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4分) 【小题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3分)

1.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请以“感谢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美无处不有,美无时不在。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美好的人、事、景、物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

请以“我发现了的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等。 3.书写优美,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