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发展民族民俗游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09/02总第382期 商, ̄z,f-完 COMMERCIAL 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8X(2009)02—0158—03 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 ——发展民族民俗游 刘 容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重庆400067) 摘要:渝东南民族地区长期贫困落后,但当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地制宜发展当地民族民 俗游是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通过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民俗游的SWOT分析, 可见此旅游产品具有切合当地实际,富有特色,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但在规划和实施时应注意开发和 保护的平衡问题。 关键词:渝东南民族地区;民族民俗游;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The Ways”from Rags to Riches”for the Nationality Area in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by Developing Nationality Folk—custom Tour UU Rong (Tourism Department,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The nationality area in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has been in poverty for a long time,but rich in nat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So it is a shortcut to take measures to use the local conditions to develop the nationality folk—custom tour.The SWOT analysis shows that with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extensive utilization of those resources while giving the thought to the balance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 tection. Key words:the nationality area in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the nationality folk—custom tour;way 重庆市是全国唯一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直辖市。 困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发展。… 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于重庆市的 如何帮助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已成为新形 东南角,故称渝东南民族地区。渝东南民族地区(黔 式下,重庆市委、市政府工作的一个重心。当年,国 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家设立重庆为直辖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充分发挥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 “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联动效应,以加快川东南 重庆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地区。它位于渝、鄂、湘、黔 (今渝东南)等边远落后山区的经济建设步伐。由于 隆起的褶皱带武陵山区,总人口298万,约为全市的 多方面的原因,过去渝东南地区与全市发展差距非常 1/10,7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明显。在新形式下,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发展已提上议 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3.1%。渝 事日程,它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是 东南地区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 局部问题,也是全局问题。渝东南地区的发展关系着 的区域,贫困问题十分突出,“养儿不用教,酉秀黔 全市能否如期实现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 彭走一遭!’’若干年前,人们常把渝东南地区生活条 斗目标。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关系着重庆市 件的艰苦状况,作为教育孩子的警示语。重庆直辖 的稳定。正确处理渝东南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维护 前,渝东南民族地区还有40万建卡贫困户,138.6 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归根结底要靠发展。 万绝对贫困人口,2万人住岩洞或窝棚,10万人患各 直辖十年来,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新发 种地方病,40万人饮水困难。2002年,渝东南民族 展。与1996年相比,2006年渝东南民族地区生产总 地区五区县人均GDP不足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贫 值增长185.4%、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205.8%、 收稿日期:2007—11—30 作者简介:刘容(1975一),女,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及民俗旅游。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渝东南土家族婚恋习俗文化及其旅游价值研究》,项目编号: 06JWSK115。 总第382期 刘 容: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 ・l59・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33.7%、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增长261.4%,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97.1%。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瓶颈初步缓 解,开发式扶贫取得很大成效,经济总量翻了一番 多,渝东南民族地区已经站在一个新发展起点上。但 的民族地区开发扶贫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2)资源优势。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多样,且资源组合良好。该区人文资源独特,自然资 是,也要看到,渝东南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 差距,一些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经济总量小、产业薄弱、贫困面大、社会事业发展短 腿、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社会保障差等问题仍然是 制约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难题。 二、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民俗游的可行性评 源丰富。既有观光型资源,又有休闲度假型以及参与 体验型资源。当地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70%・, 拥有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风趣诙谐的秀山花灯、优 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高亢激越,随口演唱的土家 族、苗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调欢快的民间自制乐器 “咚咚奎”、号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情真 意挚、催人泪下的“哭嫁歌”、唱山歌与敲打乐紧密 结合的“薅草锣鼓”都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价及SWOT分析 美观实用的土家民居吊脚楼、肉沫合渣菜、火炕腊 渝东南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当前仍受诸多因素 肉、咂酒,舍巴日、赶秋节、四月八等则代表着独具 的困扰。长期以来,渝东南民族地区人们大多以从事 土家风味的生活。当地自然资源种类丰富,档次较 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和简单的工业生产来维持生计,由 高。有才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的武隆峡谷喀斯特世 于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的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这种 界自然遗产,有在国内保存完整的地震湮塞湖黔江小 “靠天”吃饭的财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 南海,有似桃花源一样的酉阳大酉洞桃花源溶洞,有 十分不合时宜。如何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寻找 风景如画的乌江画廊,有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龚滩古 新的致富道路,无疑是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要解决的 镇和龙潭古镇,有沈从文笔下宁静安详的洪安“边 首要问题之一。 城”。这些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较好,大多分布在国道 渝东南民族地区是重庆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聚居 319线的涪陵一武隆一彭水一黔江一酉阳一秀山一湖 地,土家族、苗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70%左右。 南吉首国道上,以及渝怀铁路的涪陵一武隆一彭水一 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既是一笔重要的 黔江一酉阳一秀山一湖南怀化线路上。 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一宗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 旅 (二)劣势(Weaknesses) 游业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关联度强的产业,渝东 1.可进人性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渝东南地区 南民族地区若能依托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旅游资源,因 地处武陵山区,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对渝 地制宜优先发展旅游业,无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一条 东南民族地区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瓶颈制约作用。渝 捷径。渝东南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鲜明,地理环境复杂 东南中心城市黔江距重庆市有400公里,过去只有公 多样,再加上过去交通不便,受现代文明冲击较小, 路相连,且道路崎岖不平,到重庆要lO小时以上。 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渝东南民族 乌江长期以来水流湍急,险滩密布,航道缺乏管理和 地区精美奇特的建筑,风味独特的饮食文化,多姿多 规划,水运作用十分有限。许多有识之士已认识到 彩的歌舞艺术,奇特的原始宗教仪式,尤其是他们那 “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下大力气对当地交通进 具有传奇色彩的婚恋习俗和节庆活动对旅游者具有极 行发展和整治。随着渝怀铁路的开通,当地交通状况 大吸引力。因此,挖掘当地土家族、苗族富有民族特 已有较大改善,但连接黔江等中心城市和旅游资源间 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族民俗游,是一项符合当 的道路发展仍很迟缓,交通发展仍任重道远。除了交 地实情,投资少,收益高的旅游开发途径,也是促进 通以外,渝东南民族地区其他的基础设施诸如餐饮、 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方式。以下是对渝东 住宿在数量档次规模方面也较落后。 南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民俗游的SWOT分析。 2.民族民俗资源汉化严重,亟待整理开发和保 (一)优势(Strengths) 护。当地土家族、苗族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次较大的汉 (1)政策优势。长期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都 化演变。一是“改土归流”以后,流官为了革除当 非常关心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了诸如《关于 地少数民族“有伤风化”的陋习,加强统治,发出 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快渝东南民 强制性《禁令》、《文告》,使得当地许多具有民族特 族地区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渝东 色的民俗,缓慢消失,逐渐汉化了。二是新中国成立 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 后也颁布了诸多法令,革除当地一些封建迷信的陋 件,市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决 习。如《婚姻法》的颁布使得当地流行多年的“骨 议》,为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 种”,“换亲”,“坐床”等落后婚俗得以根除,一种 法律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发 提倡简朴文明的新婚俗逐渐流行开来。因此,当地真 表的3.14重要讲话及重庆设立“城乡统筹发展综合 正具有民族特色,原汁原味的民俗已所剩不多。不 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两件大事给重庆以及渝东南的 过,在一些地处偏僻山区的土家族、苗族村寨仍有一 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相应也带来了一些政策优势。 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民俗得以保存下 渝东南民族地区还是重庆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因 来。如土家摆手舞、茅古斯舞、哭嫁、跳丧、过赶 此还可以打好“少数民族地区”牌,争取国家更多 年、西兰卡普,苗族的芦笙、木鼓舞、赶秋、蜡染等 ・160・ 商业研究 2009/02 都是一些亟待整理和值得开发的民俗项目。 3.“国贫县”,旅游业发展缺乏资金。渝东南的 五个县(区)过去都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 平很低,财力有限。地方财政实行分税制后,除了维 持行政人员工资开支,以及用来保证农业重点建设的 投入外,基本没有太多资金用于旅游业发展。所以, 仅靠地方财政发展旅游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争取更 多的政策资金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多种旅游经 营开发模式。 (三)机遇(Opportunities) 2.旅游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发展旅游业对地方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旅游能够促 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当地自 然生态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权宜之计,当 然是两者兼顾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是,少数 民族地区政府和旅游开发者面对当地长期贫困落后的 现实,常常会急功近利地选择前者,而忽视当地生态 环境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旅游资源一旦破坏,便 难以恢复。 1.重庆设立“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三、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民俗游应注意的几 个问题 区”,渝东南作为“一圈两翼”之“一翼”,面临重大 发展契机。今年,渝东南民族地区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3.14”总体部署,重庆 市提出了“・圈两翼”的发展新格局。渝东南少数民 族地区作为“一圈两翼”之一翼,较以前“三大经济 圈”时期有了更多、更实惠的发展机遇。重庆市委书 记汪洋指出:“渝东南这”一翼“在”一圈两翼“发 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这里既是我市唯 一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又是 重庆通往东南沿海的陆路大通道和全市扶贫攻坚的主 战场。渝东南地区的发展面l临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 当前,渝东南民族地区还可乘重庆设立“新特区”的 东风,加快发展建设步伐。今年6月7日,国务院批 准重庆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就 决定了重庆今后一个工作重心是“城乡统筹发展”。渝 东南民族地区长期贫困落后,是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 最薄弱的环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难点 和重点。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发展已引起重庆市委市政 府的高度重视,必将得到比过去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 持。发展旅游业资金短缺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开放 的渝东南民族地区将吸引更多潜在游客。 2.交通得到极大改善,渝东南发展面临新的机 遇。目前,渝东南民族地区的交通已有了较大改善。 渝怀铁路的通车,大大缩短了重庆到渝东南民族地区 的距离。渝东南中心城市黔江到重庆只要3个小时, 渝东南最偏远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到重庆只要5 小时。渝怀铁路通车以来,带火了渝东南民族地区的 旅游。319国道三级路改二级路现已开工,建成后从 重庆到渝东南边界秀山只要6小时,从重庆到黔江只 要4小时。黔江舟白机场正在紧张施工中,它的建成 将进一步缩短渝东南民族地区与重庆乃至全国的距 离。渝东南民族地区交通设施的逐步改善必将提高该 地区的可进入性,加强该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从而扩 大潜在游客群。 (四)威胁(Threats) 1.周边旅游项目的竞争。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 地处长江三峡、武隆芙蓉洞仙女山风景区与张家界、 武陵源风景区之间。这几个景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 是闻名遐迩的。这些旅游资源品质高,开发早,已形 成一定规模,具有先开发优势和首因效应,从而形成 对渝东南地区较强的竞争态势。 民族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往往带来负面影响,诸 如旅游资源退化、民族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和庸俗化、 民族习俗及其生活方式受到冲击等。 如何避免这种 负面影响?最根本的是在开发规划和经营管理时,充 分重视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使其能够长期保持 独特性,本真性和持久性,以保证当地民族民俗游的 可持续性发展。 (一)开发规划时应注意保持民族民俗文化资源 的本真性 要将民俗文化资源改造成旅游产品,必将有一个 包装和商品化过程。当地政府和开发者往往考虑到当 地老、少、边、穷的实际,抱着短期急功近利的思 想,仅考虑民俗文化资源作为商品的吸引力、可展示 性和可接受性,而忽视了它的本真性。比如独具土家 特色的民俗哭嫁,是土家姑娘出嫁时伤别离,惧未来 有感而发的哭唱歌谣,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要开 始哭,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它现在也应游人之邀,可 即兴表演,而不必等到结婚嫁娶之时。这种展现人伦 真情的哭唱歌谣,已变成了旅游需求驱使下专事展演 的“虚假民俗”。不知游客看过这种移花接木式的 “文化盆景”后,对土家族哭嫁婚俗能了解多少。开 发者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往往仅将“民族”看成一 种可供利用的市场资源。为了强化旅游的“民族”身 份,他们常将民俗事项简化为更易把握和利用的形 式,使旅游者在目不暇接的观赏活动和趣味盎然的参 与活动中,满足了其领略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的需要。 但这种简化和省略使民俗事项变成了游客眼中“奇风 异俗”式的被动观赏物,失去了它的生活本真性。对 那些把真实性作为旅游动机的旅游者来说,降低了他 们的旅游满意度。 因此,如何在开发当地民俗文化 旅游产品时,兼顾民俗事项的本真性,是发展当地民 族民俗游并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重大问题。 (二)降低异地副文化的负面影响和冲击 过去,渝东南地区特别是其中一些山区交通不便 与外界交流甚少。因此,一些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和 风情民俗得以保留下来,成为民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亮 点。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涌入,外来的异质 文化、思想和生活习俗必将对当地传统文化带来冲 击,引起当地民俗的冲淡、形式化甚至消失。如渝东 南土家族传统民族服饰同化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证。 过去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穿对胸衣,双排 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 2009/02总第382期 文章编号:1001—148X(2009)02—0161—05 商业研究 COMMERCIAL RESEARCH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研究 杨美霞,王敏 (吉首大学旅游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 发、生态保护、消费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严重影响了景观质 量。构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武陵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 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循环经济体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Tourism Circular Economy Structuring in Wulingyuan Scenic Spot YANG Mei—xia。WANG Min (College of Tourism,Jishou University,Zhan ̄iajie 427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laborating the role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is the foun— dation for circular economy。Considering the practical resources and industry structure of Wulingyoan,Zhangjiajie,the paper finds that apart from solv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exploitation and consumption,the circular economy should be well built up by choosing the ways of achieving full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conomic perform— ance while realizing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Wulingyuan scenic spot;circular economic system;model 收稿日期:2008—02—20 作者简介:杨美霞(1963一),女,汉,内蒙古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规划与 开发。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现状及生态环境建设方案研究》,项目编 号:07jj6142。。 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 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男鞋多为青蓝布, 女人穿绣花鞋。目前,随着渝东南地区日益频繁的对 达到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现实意 义。但民族旅游是脆弱的,在本质上具有自我毁灭 性。 因此,在开发民族民俗游时,应在可持续发展 的宏观视野下兼顾当地开发和保护的问题,在保持民 外交流,就连最偏僻的土家山寨,也难得一见身着传 统服饰的土家人了。更严重的是外来旅游者的思想文 化给旅游地社区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如社区 居民通过对旅游者行为的观察,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 族民俗旅游资源独特性、本真性及持续性的前提下, 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重庆市情[z].重庆:重庆 出版社.2000:183—192. 发生消极的变化,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 到厌倦,故而先是盲目仿效,而后发展到有意识地追 求,最后甚至导致出现不良社会现象和犯罪行为‘,影 响了旅游地的社会秩序,破坏了旅游地本土文化的纯 [2] 杨兆萍,李晓彦.典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 与保护[J].干旱区地理,2001(4). 朴性,对当地民俗文化产生严重污染。这种带根本性 的外来文化威胁是我们在进行民族民俗旅游开发时应 充分考虑的问题。 [3] 简王华.试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化旅游开发 [J].干旱区地理,2003(3). [4] 吴密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J].民族研究.2000(4). 当前,渝东南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民族民俗 游,是切合当地实际,富有特色,可操作性强的旅游 产品。对渝东南这“一翼”脱贫致富,实现小康, [5] 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M].北京:中 国旅游出版社.2001:151.(责任编辑:石树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