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数学活动材料的投放

来源:华佗健康网


浅谈数学活动材料的投放

科学家认为,数学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体操,孩子对数的概念和数学计算能力的发展,直接反映着孩子发展的趋势,数学可以说是枯燥的,我们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方式积极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们逐渐的爱上学习数学。在数学活动中要引导孩子运用各种感官,通过手眼脑的共同合作完成操作任务,这样不但提高了兴趣,更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因此,在数学区活动中我为孩子准备了大量的数学活动材料,让他们自由选择操作,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逐渐形成对数的认识。

数学活动区在数学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往往来自于对材料的摆弄,材料是开展数学活动的物质媒介,是孩子建构知识的中介,是确保孩子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开展区域活动时,我们可以较直观地看到:材料是孩子活动的对象,投放与孩子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引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数学活动区的材料是供孩子操作和互动的,当他们拿着自己十分想要玩的材料操作摆弄时,一定会积极地操作,不断积累有关经验,并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这样的操作过程,不仅能巩固孩子对生活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能给予孩子极大的自主选择、自由支配和控制自己行为的空间,使孩子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孩子自主性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对数学活动区材料投放方面要多进行深入研究,下面是我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于材料投放的几点体会:

一、材料丰富、摆放有序、开放。便于选择、取放,培养孩子秩序感

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是孩子进行尝试的物质基础,可以引发孩子主动探索的热情,从而帮助孩子完成学习过程。在创设数学区域过程中,我为孩子准备了较丰富的数学材料。对于孩子来说,“离孩子最近的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因此,我为他们提供生活中常见

的经常玩到的东西来做数学材料。如:石头、树叶、勺子、纽扣、各种废旧的小瓶子、果冻盒、冷饮棒等材料进行点数、计数、分类、排序等活动;在美术课上带领孩子绘画自己的手印、脚印及各种动物的脚印投放到数学区里让孩子练习配对;用废旧奶箱制作成楼房填上门牌号巩固孩子对相邻数的认识;用易拉罐做算式滚筒,进行加减运算练习;制作大的日历、月历来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顺序性等。所以要想让孩子与材料真正互动起来,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孩子操作,这样才能使孩子对数学的探究始终保持新鲜感,从而得到主动发展。同时在投放时教师有意把这些材料进行分类分层有序摆放,便于孩子选择、取放,培养孩子的整齐性、秩序感,让教师的行为对孩子起到示范的作用。

二、有层次、有针对性,满足不同能力孩子玩与发展的需要

数学区域提供的材料不仅要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开发每一个孩子“最近发展区”,还要考虑到孩子数学经验的差异。因此,在材料的设置上要体现层次性,让不同能力的孩子可以有机会选择不同难度的游戏材料,同一个孩子也可以根据游戏的不同阶段自主选择同一材料进行不同层次的操作。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数学经验。如:在数的分解组成的练习中,有的孩子需要借助实物进行组合;有的孩子只需利用给出的圆点,就能按照给圆点涂色的方法将他们分成两份;还有的孩子会按照一定的规律直接给数字进行分解了。那么,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就应该有区别,实物、点子卡、数字卡片都要准备,来适合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孩子操作,使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能在各自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大些的孩子已经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图形,但他们很少尝试用同一种图形拼搭出不同的形状。一次区域活动时他们自发生成了“拼图形”。我找来了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的底板,不同大小的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若干,以及记录纸等,

设计了“拼图形”游戏。让孩子通过游戏感受图形拼搭组合的多种变化,发展孩子的空间方位知觉。游戏推出后,孩子们纷纷来到数学区域进行操作、探索,经过观察我发现,虽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但他们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存在着差异,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差异给个体发展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提供“拼图形”活动的材料时,我首先考虑到要照顾各种发展水平的孩子的需要,将材料分成三个层次提供。第一层次,为孩子提供较大的同种颜色的三角形,使小肌肉发育不完善的孩子拿取方便,能顺利进行拼搭;第二层次,较第一层次不同,提供了两种颜色和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让孩子进行图形拼搭,增加了难度;第三层次则是提供颜色、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让孩子进一步感知图形拼搭组合。三个层次的材料在颜色、大小上各有差异,充分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出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三、可玩性强,能反复操作,满足孩子反复玩的需要,在反复操作中建构知识与经验

教师在设计和准备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美观性、有针对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可操作性,即材料是否可以满足孩子进行反复操作练习来促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孩子进行排序活动时,教师将排序背景图和动物卡片进行塑封,然后在卡片背面粘上胶让孩子随意粘贴排序,这样其他孩子可以反复操作。在制作“送球宝宝回家”教具时,我用各种废旧盒、薄木板一块,乒乓球若干(里面有磁铁)、磁铁若干、四块长方体积木、木棍2个(上面粘有磁铁)、彩纸、吸管等材料制作精美、结实的玩教具投放到数学区域里,顿时引起了孩子想玩的欲望,而且它的玩法很多如:赶球比赛、点数、形状归类、分解组成、加减法等,能满足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要。孩子在同一玩具上建构多种知识和经验,可玩性强。

四、突出目标性与整合性,为建构完整的知识与经验提供立体化环境

1、突出材料的目标性

操作材料本身的特点及由这些特点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孩子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因而,提供材料要从活动目标出发,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中,充分发掘材料的潜能,使之能实现多项目标,发挥最大的功效。如:在“车辆大集合”主题活动中,孩子认识了各种车的名称、作用,在数学活动区延伸中我为孩子准备了各种车辆卡片和分类盒,让孩子根据车辆的作用和形状进行分类,同时多准备一些车辆图片让孩子进行排序等。投放这些与主题活动相吻合的材料,孩子活动起来就富有情趣、富有意境,同时也是从主题目标出发的延伸活动。又如在进行自然测量的教学活动时,我在活动区中投放了大量不同的材料:回形针、火柴棒、冷饮棒、尺子、纸条、笔等,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所需测量物体的需要,有意识的选择不同测量工具,让多种材料为同一目标服务。

2、把握材料的整合性

在为孩子投放材料时,我们要注意与其它领域的有效整合。如:区域活动中,孩子通过操作材料学习了数学知识和经验,同时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能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地与材料互动,从而融合了部分科学知识经验的建构。还有在投放“认识时钟”的材料中,孩子们在美工区制作了各色各样的时钟投放到数学区里,然后教师又为孩子们配上了在孩子园不同时间做事的图片,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边认识时间边讲述与时间相匹配的图片内容,进一步理解时间的概念,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要逐步树立起课程的整合观,以整合的、务实的、发展的理念看孩子园数学区域活动,看待孩子的发展。在这样的实践中,让我们更加明白孩子的年龄特点注定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必须借助于对物体材料的直接操作,才能使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孩子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通过观察研究认识到,孩子在操作活动中与材料的互动是一个持续的探究过程。它能促使孩子主动学习,进而产生好奇心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让孩子学习数学更加主动,从而培养了孩子独立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促进孩子有效的建构数的概念和经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