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期末名词解释
针对PP后章节重点整理的名解,部分手如有打错别字请见谅。
1. 微生物:是自然界许多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代谢旺盛、营养源多、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起源很早、数量巨大。
2. 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分子质量比染色体小得多,可携带细菌的某些遗传信息,能独立复制,可通过性菌毛接合,噬菌体转导等途径将相关性状传递给另一个细菌。
3. 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4.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灭菌比消毒条件要高,常需湿热121℃15min或干热170℃2h.
5. 无菌:不存在活的微生物。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无菌技术。
6. 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
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7. 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8. 转导: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1
微生物名词解释
9. 转座:是通过转座因子实现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原位置切出转座因子粘贴到转移位置上;另一种是复制性的,即转座因子先复制,一个拷贝留在原位,另一个拷贝转移到新位置。
10. 遗传:遗传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种属得以保存。
11. 变异 :在一定条件下,子代和亲代之间以及子代和子代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12. 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13. 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14. 转导: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15. 正常菌群:人类与自然界环境接触密切,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称正常菌群。
16. 条件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之间及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转化成条件致病菌。
17. 菌群失调:菌群比例失调,指宿主体内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特别是原籍菌的种类和数量下降,外籍菌和环境菌的种类和数量升高。
2
微生物名词解释
严重的细菌失调可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之为菌群失调症。
18. 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主要指患者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护理及其他医疗保健过程中,或在医院逗留期间获得的一切感染。
19. 人工主动免疫: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获得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
20.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21. 整合感染:细菌整合入宿主细胞有两种方式:某些RNA病毒基因组经反转录产生DNA或某些DNA病毒的全部或部分核酸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成为细胞染色体的一部分。整合病毒基因的细胞遗传性会发生改变,在表面出现新的抗原。
22. 慢性感染:病毒可持续存在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病程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病毒可检出,长期感染、长期排毒如HBV 。
23. 潜伏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不产生有传染性病毒颗粒,在某些条件下可被反复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长期存在,时隐时现,如 HSV、VZV 。
24. 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时间潜伏期,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生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如儿童期感染麻疹病毒恢复后,经过十余年可发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
3
微生物名词解释
25. CPE:(病毒的细胞致病效应):某些病毒在生长增殖时,可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病变,称为病毒的细胞致病效应。
26. PFU(蚀斑形成单位):将适量病毒接种单层细胞,病毒增殖使感染的细胞脱落,形成肉眼可见的空斑,空斑形成单位:由一个感染病毒增殖所致,作用:测定活病毒数量。
27. 原代细胞培养:将组织经酶消化成单个细胞后培养,在培养瓶底部长成单层细胞。特点:正常细胞,均为二倍染色体;对病毒敏感性高;可用于生产病毒疫苗;但不能持续传代培养,故不便用于诊断。种类:人胚肾、猴肾、鸡胚等。
28. 传代细胞培养:由肿瘤细胞或二倍体细胞突变而来,有贴壁单层细胞与悬浮细胞两种。特点:生长迅速,可无限传代;但染色体常异常,不是二倍体;有肿瘤细胞特性;用于科研、实验室诊断等。种类:Hela细胞、Hep-2细胞。
29. 抗原漂移:由编码病毒HA的点突变造成,累计后导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从而改变了HA蛋白分子上的抗原位点。抗原漂移引起的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常导致甲型流感周期性的局部中小流行。
30. 抗原转换:由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即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的一种或两种发生变异,与前次流行株抗原相异,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