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蜜蜂》教案

来源:华佗健康网
(三)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

第 4单元 第 14 课 共 2 课时

课题 14.蜜蜂 设计者 1.识字写字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识字写字重在方法寻找规律。 2.阅读教学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关键字词作用。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4.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5.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我讲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蜜蜂》,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 20 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 “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 18 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加强词句训练、重视朗读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要充分体现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力争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第一课时:1.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能用示意图的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实验的

课程标准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过程。(重点) 3. 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第二课时: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朗读比较中感受语言运用的准确,并积累语言。(重点) 3. 学习作者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难点) 第一课时:默读课文,能用示意图的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实验的过程。(重点) 第二课时:朗读比较中感受语言运用的准确,并积累语言。(重点) 第一课时: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难点 重点 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难点) 讲授法 启发教学法 365小组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音乐 1-2课时 二次备课 教法 学法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同学们请准备好你们的课本、标注笔、典中点,拿出你们的激情和坐姿,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的口号是:学好语文!我最棒! 二、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能用示意图的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实验的过程。(重点) 3. 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三、导入 谈话导入:你对蜜蜂了解多少?法国有个昆虫学家叫法布尔,他对蜜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她笔下的蜜蜂吧! 四、乐学乐享 1.分享作者法布尔 2.分享会认的字 大概、逆风、超长 3.分享多音字 闷men(四声)愁闷 men(一声)闷热 4.分享词语 蜜蜂:昆虫,体表有很密的绒毛,前翅比后翅大,雄蜂触角较长,蜂王和工蜂有毒刺,能蜇人。成群居住。工蜂能采花粉酿蜜,帮助某些植物传粉。 辨认: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阻力: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 逆风:迎面对着风;风向跟行进方向相反的风。 沿途:沿路。 迷失:弄不清(方向);走错(道路)。 5.分享会写的字 蜜、蜂、辨、阻、跨、括、检、查、确、误、涂、陌 五、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并交流感受。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同学们请准备好你们的课本、标注笔、典中点,拿出你们的激情和坐姿,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的口号是:学好语文!我最棒! 二、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朗读比较中感受语言运用的准确,并积累语言。(重点) 3. 学习作者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难点) 三、乐学乐享 1. 作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串珠问题1) 作者只是“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这是做试验的原因。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2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串珠问题2) 作者在自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然后,他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把它们放出来。 第一步:捉蜜蜂—第二步:做记号放飞蜜蜂—第三步:检查蜂窝 想一想:两只蜜蜂飞回来了,能不能据此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为什么? 不能。只能初步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不能据此就得出结论,毕竟二十只左右的蜜蜂中只有两只飞回来了不足以说明问题。 3. 实验的结果是怎样的?(串珠问题3)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想一想:作者得出明确的结论了吗?读课后“资料袋”,然后讨论,你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什么? 作者实验得出的结论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也有模糊存疑的地方(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不奇怪,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而是要学习作者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作者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他是一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4.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作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串珠问题4)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作者无法解释的本能。从作者身上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轻信、不盲从,要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文主旨: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表现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凡事要多动脑筋、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四、一课一得 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本课把实验的步骤和观察的细节介绍得很清楚。实验的过程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把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清楚,实验的过程也就写清楚了。 如何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呢? 1. 把实验目的,怎样实验的、后来怎样发展、结果怎样一步一步安排好。 2. 把重要的地方写详细,写具体,其他地方简单叙述。 举例 研究目的:夏初鼻炎发病率高与椿树开花有关吗? 实验过程: 1.提前找到10个每年夏初鼻炎发作的同学或老师; 2.夏初(5月20日——6月20日)椿树开花时,每天去调查这10人的表现,并记录; 3.分析记录的数据,看看结果。 试验结论:夏初鼻炎发病率高与椿树开花有密切的关系,但也不是唯一的原因。 五、小组合作争第一 作者是怎样通过实验证实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核心问题) 答案参考板书 六、当堂检测 作业 板书

实验目的 验证蜜蜂能否辨认方向 捉蜜蜂 严谨求实 实验步骤 做记号 放蜜蜂 看蜜蜂 解疑问 实验结论:蜜蜂辨认方向是本能 教学反 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