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兰花花赏析
课 中国钢琴作品《兰花花》演奏教学 题 教 学 目 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钢琴曲《兰花花》是怎样一部作品,让学生领悟如何才能弹好这部作品。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汪立三先生的生平,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钢琴创作方面的地位。2.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风格。3.掌握作品叙事变奏曲的体裁与三段式的结构,抓住变奏表现叙事,叙事统一变奏的特点,处理作品。4.了解作品的变奏手法。 标 技能目标:1.掌握和旋与八度演奏技术,左手双音连奏技术,快速十六分音符演奏技术。2.成功处理变奏曲速度、表情,演奏技术的多变,并协调统一。3.富有感染力的完成作品叙事性、戏剧性、悲剧性的表达。 情感目标:1.启发学生学习兰花花勇于向厄运挑战的反叛精神,通过自身与兰花花命运的对比,引发珍惜幸福生活的教育。2.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 重 1.启发学生在演奏中,以情感表达为手段,用琴声去讲故事,完点 成作品叙事性、戏剧性、悲剧性的表达。将变奏曲速度、表情及演奏技术变化,协调统一于兰花花人物故事的发生发展之中。2.强调三次主题的不同演奏风格的处理,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难 (44-61)小节:演奏技巧 点 教 笔记本电脑,钢琴 具 教 中国钢琴作品《兰花花》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表演曲目。 在赏析这首钢琴作品之前,我们先来欣赏陕北民歌《兰花花》,感受一下陕北民歌的风格,通过民歌的歌词来了解《兰花花》这个人物的故事。 一、陕北民歌《兰花花》欣赏 歌词: 青线线那个兰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爱学 死一个人。 过 程 玉谷里的那个田苗子,唯那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哟,属上那个兰花花好。 正月里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兰花花下轿來,东望西照,照见周家的猴老子,你好像一座坟, 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 手提上羊肉,怀揣上糕,拼上我的性命,往哥哥家里跑,往哥哥家里跑。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哟,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两个死活哟,常在一搭,咱们两个死活哟,常在一搭。 通过民歌的欣赏,我们感受到了陕北民歌婉转、高亢、嘹 亮的特点,也了解了“兰花花”的故事。兰花花是旧社会一个、美丽、善良、纯朴的陕北农村姑娘,被迫离开自己的情哥哥嫁到地主周家,但她勇敢地抗婚、逃婚争取自由与光明,终于与自己的情哥哥重逢,然而他们的爱情最终被封建势力扼杀。 今天我们要赏析的钢琴作品《兰花花》就是汪立三先生于1953根据这首陕北民歌《兰花花》改编创作的一首钢琴变奏叙教 事曲。 二、作者介绍 汪立三:生于1933年,祖籍四川,是一位以创作钢琴曲见学 长的近代作曲家,在钢琴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品引起 人们广泛的关注。 其钢琴代表作品有《兰花花》、《小奏鸣曲》、《梦天》过 《东山魁夷画意》组曲、《他山集》赋格套曲。他创作的带有 程 标题的《小奏鸣曲》:《在阳光下》、《新雨后》和《山里人之舞》,被称为是中国最早创作成功的小奏鸣曲。 他在创作上中西兼收,土洋并举,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风格上清新洒脱,雅俗共赏。 三、钢琴曲《兰花花》作品介绍 钢琴作品《兰花花》是汪立三先生的早期作品,他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大一的一名学生,而且只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将作品完成。(充分展示了作曲家的创作才华。) 教 这首钢琴曲以民歌为创作素材,不仅表现了兰花花的美丽,还容纳了惊慌、悲痛、反抗等情绪,在比较短小的结构内形成了叙事性、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对比。 本曲用变奏的手法展开,通过织体的改变,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讲述了令人激动的故事。 为表现中国民歌风格,作者大胆运用了西洋和声、复调等手法,并使之与浓厚的民间、民族的色彩和个性揉织在一起,这种创作技巧,对于后来中国钢琴作品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学 响。 过 这首作品深受中外钢琴家的喜爱,2006年瑞士女钢琴家哈尼琪在访华演出中,就把这首作品选为表演曲目。 四、概述全曲结构与音乐表现内容(可师生互动。结合视奏讲解) 第一段(1-8)小节: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请同学们展开你程 的想象,说出这一段音乐在描写什么?)这一段应该是写景, 琴声把我们带到遥远的陕北高原,那么宽广辽阔的黄土高坡。 第二段(9-16)小节:主题第二次出现,兰花花主人公的出场,引出了一位兰花花的美丽,一十三省的女儿哟,属上那个兰花花好,(就是这样的美)。 第三段(17-35)小节:右手做了织体的变化,并巧妙地将带有民歌《对花》风格的旋律交给左手的低声部来塑造情哥哥的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头扎羊肚子手巾,身穿粗布坎 教 肩,手拿羊鞭的情哥哥,与兰花花在山野田间自由自在地生活。这一段的最后三小节为兰花花命运的转折做了铺垫。 第四段(36-43)小节:(有阴影出现),表现了黑暗恶势力的强大,与兰花花悲惨命运的开始,一对恋人被拆散了,兰花花被抬进了周家。 第五段(44-61)小节: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兰花花呐喊、挣扎、反抗、逃婚。“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我的性命,往哥哥家里跑,往哥哥家里跑。”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情绪全学 部在18小节展现完毕。(乐曲进入第六段) 第六段(62-74)小节:主题第三次出现,兰花花逃婚与情哥哥重逢以后悲喜交加。“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 咱过 们俩个死活在一搭。” 此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兰花花在个性上 程 的变化,她不再是第二次主题出现时单纯美丽的少女,而是一个为争取自由和爱情反封建压迫的坚强而又勇敢的女性。 第七段(75-最后):兰花花最终还是难逃恶运,他们的爱情被黑暗的恶势力沉羁,以悲剧结局。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兰花花》这部作品,变奏叙事曲的体裁特点,通过七段的变奏,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第一段黄土高坡、第二段美丽的兰花花、第三段与情哥哥的自由生活形成了全曲的第一大部分,体现了叙事性;第四段黑暗恶势力给兰花花带来了悲惨命运,第五段兰花花抗婚、逃婚,第六段与情哥哥重逢悲喜交加,形成了全曲的第二 教 大部分,体现了戏剧性;第七段他们的爱情以悲剧结局,形成了全曲的第三大部分,体现了悲剧性,在短小的结构内,形成了叙事性、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对比。 五、剖析《兰花花》的创作手法与演奏技术要求 第一段(1-8)小节: 主题Lento( =48)在谱子上标的术语Rubato esprssion 意思是要有表情,自由板。主题第一次出现 P,第二小节高声部出现的和弦可以理解为对前面旋律的呼应,它是民歌假声唱法的模仿,在演奏上气要多于声。第7小节最后一个十六学 分音符是弱拍上的不协和音,准确细致地表现了民歌演唱的语 气。 由于第一段的写景在演奏上要力求空旷、高远的风格,用过 琴声把人们带到辽阔的陕北高原。 程 第二段(9-16)小节: (表情要求)Andantinon 行板 ,速度 ( 1=72) 主题第二次出现,左手在伴奏织体上由第一段的大切分变成了小切分,形成节奏上的推动,使旋律充满了动感,再加上11小节poco accel(渐快)突出了兰花花形象上的活泼与可爱。 13小节右手旋律运用了和弦支体,要用柔美的音色连贯的将和弦奏出,形成流畅的旋律线条,表现兰花花的美丽形象。 (乐曲通过)15小节 rit 渐慢 然后tempo 恢复原速,为下一段的出现自然过渡。 第三段(17-35)小节: (表情要求)piu mosso 更快一些,速度 (1=80) 作者巧妙地把带有民歌《对花》风格的旋律曲调交给左手在低声部塑造情哥哥的人物形象,在演奏中要将此旋律突出。右手在和声支体上采用分解和弦的伴奏形式,在演奏上,要注意它所带有的旋律线条,经过双手协调的配合,来表现欢快的教 情绪。 经过24小节语气上过渡,右手又将和弦的支体夹杂在旋律中间,在演奏处理上要奔放一些,28小节与31小节作者运用了学 简单的复调写作手法,(表现了作曲家中西合璧的创作风格) 演奏上要注意左手的旋律线条。 30小节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降音,加之33小节渐快与34过 小节渐慢的对比,为兰花花命运的转变做了技术上的铺垫。在 程 演奏中要做出相应的感情处理。 第四段(36-43)小节: (表情要求)Grave 严肃的,庄板,速度 ( 1=80) 此段由低音引出,旋律由空拍带来,36小节作者运用厚重的属七和弦及小二度音程产生的音响效果,充分体现了黑暗恶势力的强大。在演奏中要用ff的力量。37小节,sotto voce轻声将旋律移高8度两次再现后,43小节calando渐柔,渐慢,要严格按照表情术语的要求进行演奏来完成对兰花花悲惨命运的渲染。 第五段(44-60)小节 (表情要求)Agitator 激动的、激荡的,速度( 1=126) 整个段落作者右手运用了ff的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左手采用双音音阶做伴奏,加重声音上的厚度,将挣扎、反抗、呐喊、教 逃婚的情景全部在18小节中展现,这也是全曲演奏技术的难点, 在训练过程中还是要多做一些手指跑动练习,左手双音要弹齐,并且与右手协调配合,达到颗粒性与流动性的统一,同时又要学 充满激情。在踏板的运用上展现激烈情绪的同时,力求声音上 的干净。 57小节作者加入五连音,形象体现兰花花逃婚的奔跑情景。过 在演奏上要力求节奏上的规范与统一。60小节,Allargando渐 程 宽,在每个音上加上重音记号,为下一段音乐的出现过渡。(速度与情绪的过渡) 第六段(61-74)小节: (表情要求)Appassionato 热情激情,速度( 1=96) 左手的一个带有民歌特色的小倚音引出主题第三次出现,由于兰花花个性上的变化,在演奏的情感处理上要与前两次主题的出现形成对比,声音处理上要厚重,演奏风格上要酣畅、热烈,充分体现逃出周家的兰花花与情哥哥重逢之后的悲喜交加。 第七段(75-最后): (表情要求)molto espressive有表现力的,速度同第六段 低音旋律起于79小节,先是低音部三遍la sol fa sol,然后交给中声部,最后交给5/8拍的83小节,最后一个fa要弹两个八分音符长,给人以稍停顿的感觉,最后用pp的表现以悲剧色彩结束全曲。 六:完整欣赏钢琴作品《兰花花》 (演奏:中央音乐学院院张志伟) 小 结 通过赏析,我们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了作品,在演奏中我们要抓住一个“情”字,去弹兰花花的喜、兰花花的悲、兰花花的无奈、兰花花的反抗、兰花花的激情;在演奏中要把握好多种速度变化,多种音乐形式的变化和多种技术上的要求,并将其协调统一在音乐故事的发生发展当中,充分表现《兰花花》这部作品的叙事性、悲剧性、戏剧性。 作 业 课下进行钢琴作品《兰花花》的练习。 希望同学们深入理解作品,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弹出一首具有自己演奏风格的《兰花花》。 汪立三作者介绍补充教案 汪立三的钢琴曲
汪立三于 1953 年改编的《兰花花》,是一首受到好评的钢琴曲。《兰花 花》原是陕北民歌,叙述一个农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钢琴曲以民 歌为主题,不仅表现出兰花花的美丽,还容纳了惊慌、悲痛、反抗等等情绪。 在比较短小的结构内,形成了叙事性、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对比,乐曲的主
题 音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广板:这个主题立刻把我们带到陕北高原,那么辽远、那么迷人,也会想到兰花花 是那么纯朴、美丽,故事就从此这儿开始了。乐曲用变奏手法展开,通过织 体的改变、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讲述了那令人激动的故事。结尾深沉 而又有遥远的感觉,仿佛暗示这是过去的故事。
汪立三于 1957 年还写了首《小奏鸣曲》,由有标题的三个乐章组成:《在 阳光下》、《新雨后》和《山里人之舞》。整部作品无比清新,富有朝气, 有强烈的现代气息。这是一首最早成功的中国《小奏鸣曲》。
这两部作品,已经显示出汪立三个性鲜明、勇于探索的创作风格。
汪立三的八十年代新作品
随着“文革”结束,改编曲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渐趋完结。改革开放时代 的到来,也使西方从二十世纪初直到现代、当代的最新风格、技巧都被介绍 进来。中国作曲家的钢琴写作技巧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借鉴的对象。乐曲构思, 也不再局限于改编既有的歌曲、器乐曲,于是,中国钢琴曲创作也进入了一 个新时期。
新时期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多样化。题材体裁多样化,形式风格多样化, 审美趣味多样化,技术技巧多样化。总之,过去有意无意地遵循的原则也好, 框框也好,现在都可以自由
取舍,甚至完全抛开。
在多样化当中,汪立三的几部钢琴曲,以其鲜明的特色而引人注目。
《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写于 1979 年,1982 年正式发表。这是作曲家 观赏日本当代画家东山魁夷画展,有感于画家那清高、冷峻的风格,选取四 幅画而谱成的四乐章组曲:《冬花》、《森林的秋装》、《湖》和《涛声》。 异国风光,要求异国音调。整部组曲都可以听到这一日本风味的音调:
在《冬花》里,上面这个音调化解为叠置着的二、三个或三、四个同一调性 或不同调性的线条,音乐的色彩晶莹璀璨的光芒,仿佛是在清寒料峭中,跃 动着生命的力量。在《森林秋装》中,高音时断时续的曲调,低音与它的对 答,中间的和声“斑点”,也都源自同一音调。《湖》,透明、深逐、静谧: 《涛声》,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章。东山魁夷的原画,只是海景,钢琴曲却赋于了更多的联想,表达了环绕我国古代鉴真大师多次东渡日本终于成 功这一带有传奇色彩的事件,及由此引起的的动人想象、浓烈的情感和哲理性的思绪。 鉴真是中国古代英雄,他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矢志不移的信念,乐曲用这个宽广、庄严的主题,概括他的形象(只列出单音曲调):
这个简炼、大度、中国传统风格的主题音调,听起来令人肃然起敬。这个主题主导着《涛声》全曲。它有时挺立在险恶
的风浪中;有时象是浮现在 远方的航标;有时预告着胜利的彼岸;在结尾,化为壮丽的晨钟,表达人们 的赞叹、敬佩。构成中国主题背景的,是日本调式音调,有时象征旅程的艰难,有时表现为冲破险阻的气概。还有大海的形象也基于日本音调:大海深不可测,威严地翻滚着波涛;海浪时高时低,听来惊心动魄。
《涛声》中还有个钟鼓之声的音调:第一个和弦已经是中低音区的不协和和弦,第二个更是罕见的用法,是 钢琴最低的五个白键的同时轰鸣!这个音调多次出现,音响本身就有震撼心 脾的威力,既是钟鼓之声,也是壮伟的魄力。结尾最后一次出现时,与中国 音调转化的“高音钟群”结合一道,形成绵绵不绝,简直可以“触得到”的 音流,将我们久久留在远古的遐想之中而不能离去。
《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在中国钢琴曲之中具重要意义。它运用许多非传统的技法;它将日本音调引进中国作品中;它表现的不是单纯的喜怒哀乐 的情绪情感,而是哲理性的境界。 关于这部作品,画家本人曾致函作曲家称:“你对我的作品理解之深, 令我十分钦佩。”其实,曲意早已超过了画意。 还有日本现代音乐协会委员长广漱董平,也对这首与日本有关的中国钢 琴曲有评价:“杰作也,很思念。高作曲技法,实现新境地,我信是世界性 名品,很是新也。”语句不够顺畅,但他的意思,我们完全理解。
《他山集》是八十年代汪立三的一部钢琴曲集。曲集包括五首作品:《#F 商调“书法与琴韵”》、《A 羽调“图案”》、《bA 徵调“泥土的歌”》、《G 角调“民间玩具”》和《F 宫调“山寨”》。实际上是中国调式的五首“前 奏曲与赋格”。
用巴洛克音乐的基本格式,表现中国的内容,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汪立 三用他的机智和才气,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五首作品既是典范的赋格, 又有生动的形象,例如“书法”,笔墨线条化为了旋律线条,“笔势”化为 “音势”,时而抑,时而扬,时而顿,时而挫,时而疾,时而缓,时而浓重 绵密,时而清秀委婉。“琴韵”,是古琴的韵味,凝神求索,坦荡从容。作 曲家说,他在“书法与琴韵”里,看见的是“上下求索”的灵魂,升华的灵 魂。”
《图案》,那是万花筒般纷纭繁忙的世界。 《泥土的歌》,是对大地苦难的哭泣。 《民间玩具》,滑稽得引人发笑。
《山寨》,在生长着奇花异草的大自然里,山民酒后狂舞起来。 在前面讲到欧洲二十世纪钢琴音乐时,曾提到过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很长时间内,“十二音体系”都被当作反动的怪物,禁止接触,更不要说应用。八十年代,禁锢破除后,中国作曲家也要“尝尝这怪物的滋味”。 汪立三写的《梦天》就是这种尝试之一。
唐代诗人李贺有首诗叫《梦天》,其中有“遥望齐洲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和“更变千年如走马”的句子。这是从想象中的极其遥远的太空 中俯视地球上的人间尘世,竟然产生了“爱因斯坦式”的幻想。对一个唐朝 人来说,这真是非同寻常。为表现这特殊的题材,作曲家选择了十二音技法 原则,同时又巧妙地结合进中国音调。音乐在高音区,徐徐缓行在疏落的节 奏中,产生高、远、空旷、遥距地面的联想。在那里,流动着美的想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