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境看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
人文社科
从情境看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征军
[摘 要]从翻译行为的本质特征出发,探讨了当前翻译测试结构效度中“真实性”的缺失、潜在翻译观及测试内容规范的不当,并指出翻译测试应设置情境,检查受测者的交际翻译能力。[关键词]翻译测试 结构效度 情境 交际翻译能力
翻译测试一直是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随着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翻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国内高校的设立,以及国家人事部翻译资格认证考试的逐步开展,翻译测试逐步进入人们的研究的视野。研究者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翻译测试的方法,开始思考如何增加客观试题,改进主观试题的题型,提高语境的透明度等,如徐莉娜(1998),宋志平(1997)等。穆雷教授(2006)还从测试的核心内容出发,提出测试翻译能力的关键是把翻译能力分解成可以评估的因素,或在命题时设法使翻译能力通过实际翻译操作体现出来,并就此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讨论翻译测试的定义、定位以及评分等诸多问题。这些讨论对翻译测试的发展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多聚集在单纯的文本,都是在脱离翻译发生实际环境下来考察受测者翻译能力的一种尝试。其前提条件、使用的方法、分解测试的项目与翻译发生的实际都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有待商榷的地方。因此,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也值得怀疑。在此,本文拟从翻译行为的本质特征出发,以测试学中的结构效度为基点,对当前翻译测试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讨论。
一、翻译行为与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
提起测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信度和效度。而信度和效度的基础是结构效度。在语言测试中,它主要指测试是否以有效的语言观为依据。“如果一次测试能表明测量所要测量的能力,那么
(Hughes,1989:26)。Heaton则认为一该测试就具有结构效度”
项测试结构效度的高低指考试的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人的语言能力及其与之有关的心里特征,如果测试所测的内容与测试的原则与理论相吻合,那么测试的结构效度就好(2000:161)。若将这些纳入翻译测试,则要求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要以有效的翻译观为依据,测试的结果要能解释译者的翻译能力及其有关的心里特征。那么在传统的翻译测试里,其依赖的翻译观是否合理、有效呢?
受二元思维及认知论的科学主义思维影响,人们一度认为语言是透明的,符号只是意义的载体;人们可以透过语言的意义完全了解客观世界。因此,在结构主义者看来,翻译只是符号的转换,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卡特福特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中的对等文本材料替换另一种文本中的内容(1965:21)。而奈达也认为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在意义,其次在风格(1969:21)。既然翻译只是“再现、替换、重新表达”原有的信息,文本转换能力(有些学者将之成为双语转化能力)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翻译测试的全部。例如在我国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八级水平的翻译有如下规定:“能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及其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在全国翻译资格考试证书大纲中明确规定,笔译实务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应试者双语互译的技巧和能力”。在高校的翻译测试中,几乎都是围绕着文本转化能力而展开的题型设计。如译文选择、正误判断、单句翻译、速度测试等等。在这里,笔者并非想否定以文本翻译能力为中心翻译测试,而是质疑其测试的方法和内容是否与翻译发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它们之间到底具有多大的相关性,以及在此翻译观上的翻译测试是否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凭借给存在物初次命名,把存在物导向词语和显现。这就是说,就符号本身而言,它是抽象的,与本体没有任何联系,只有符号指向本体之后,人们才能对存在物加以认知。因此,意义来自于主体的不断参与及阐释。结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则进一步认为,符号的出现并不等于它意指东西的在场,我们从符号中得到的意义是“所指的所指”或者是“解释的解释”。既然翻译是对意义的传递,那么可以说翻译都受制于翻译的主体和翻译所发生的客观环境。或者说,它是发生在一定环境中的社会交际行为,而非简单的文字转换。如列夫维尔就认为翻译受制于赞助者、诗学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翻译从本质上讲是“翻译发起者、翻译者本身、原文所属文化、译文所向文化之间
(Bassnett,2001:42)。因此,以文本为翻或明或暗协调的结果”译测试全部的方法,从理论上讲是不完整的,不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从社会中翻译发生的过程来看,译者在接受到翻译任务后,首先是根据雇主的需求协调原文作者、译者、文本、译文读者及其各自所在语言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确定适合该情景的翻译策略,收集相关主题的平行文本,然后才进入翻译操作的文字转化。这是翻译发生的实情,也是译者不断协调各方面因素关系的社会交际性活动过程。最后的译文可能与原文信息完全符合,也可能大相径庭。这完全取决于翻译的目的与要求。而上述结构主义测试的方法只是将翻译行为从实际的情境中剥离开来,在假想的“真空”中来检测受试者的双语转化能力,不具有“真实性”。因而是不完善的。
二、翻译测试的内容规范:交际翻译能力
上述翻译测试方法的另外一个不当之处误解了翻译测试的内容规范。而它却是翻译测试结构效度的基础。一般而言,测试的内容规范主要涉及一项测试的目的、用途、性质、内容和方法以及试卷构成的各个方面,它是测试设计者遵循的“蓝图”,也是测试结构效度的基础(Alderson,etal,2000:9)。在语言测试中制定测试内容规范时,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定义所测试的语言能力,及为什么这一测试能够测量这中语言能力(杨慧中,2000:17)。同理,在翻译测试中最关键的是如何正确定义翻译能力,然后将之分解成可以评估的因素加以测试。
其实关于翻译能力的讨论在20世纪70-8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在90年代末初步形成四大流派:传统派、抽象派、专家系统派和交际翻译能力派(黄子东,1997)。传统派将语法翻译能力视为翻译能力。抽象派学者则认为,翻译能力就是理想的双语持有者能力或理想的译员能力。而专家系统派别则认为专家系统知识库中的各类知识和推理机制功能的总和就是翻译能力。而交际翻译能力派学者把翻译看成是一种交际活动,把翻译能力视为交际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要求译者不仅要有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能力,而且要有两种文化的交际能力。而学者们在后续的研究中也主要围绕第四种展开。
事实上,交际翻译能力并非空穴来风。“交际能力”在二语习得中已成为长期沿用的术语。如海姆斯就将之定义为“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什么或不讲什么”的能力(1972:23)。后来,语言学家还进一步将之细分为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Savignon,1985)。而交际翻译能力在西方译论中早已出现。如Kiraly就将之定义为“积极
(1990:215)。它包括参与交际翻译任务,进行恰当沟通的能力”
将原文、翻译任务、翻译参与者纳入考虑范围,生产出符合要求与目标语言语境译文的能力。Colina认为翻译交际能力除了包括在原语、译语中的交际能力外,还包括语际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2003:30)。
国内学者的最新研究也都突破了纯文本的范畴,将翻译能力放在交际语境中加以解读。如姜秋霞、权晓辉认为翻译能力至少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双语转换能力(2002:11-15)。刘宓庆先生则把翻译能力分解成语言分析
—941—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运用能力、双语转换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2003:34)。文军教授则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2004:1-5)。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翻译测试的内容规范不应该是纯粹的文本双语转换。至少,它还应该包括在具体的社会情境(翻译情境)下完成翻译任务所需要的文本翻译能力、翻译认知扩展能力(或百科知识能力)以及翻译策略能力。在进行翻译测试设计时也应以此为依据。
翻译测试中的文本翻译能力主要检测受试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前者类似双语转化能力,即检测受试者能否在两个语言系统内或系统之间理解并表达语言的意义。如语法是否完整,语篇是否衔接连贯等等。这也是传统翻译测试的重点。而语用能力的检测主要看受测者的翻译是否得体有效,它主要与语域、风格有关。翻译认知的扩展能力则主要检测受试者对翻译本身的理解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我认知扩展能力。比如在翻译中遇到新的领域知识,如何尽快弥补,从而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知识的扩充。而翻译策略能力的检测则主要看受试者能否正确分析翻译任务(translation作者、文本、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采取brief),协调翻译发起者、
适当的手段灵活处理,从而保证信息的传递和翻译目的的实现。需要说明的是,适当的手段并非局限全译一种,对信息的处理可编、可删、可减,只要能实现翻译目的即可。从翻译的功能观来看,“凡是以最佳方式、最高时效、最高效果出于有助社会交流和
(刘宓多元文化发展考量而进行及完成的翻译行为都是合理的”
庆,2003:19)。
三、提高翻译测试结构效度的关键:设置真实的情境
情境是交际意图实现的关键因素,没有情境,也就无所谓言语交际,也就没有翻译。因此,对翻译测试内容规范,尤其是翻译策略能力的检查也要在情境中展开。否则就无所谓结构效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暗示或交代翻译测试的目的和用途,即德国功能派所言的翻译指令(translationbrief)。只有这样,受测者才能依托翻译指令,协调原文作者、译者、文本、译文读者及其各自所在语言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确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决定译本的题材和类型。而检测者也能比较容易判断受测者翻译决策能力的高低。如假设受测者被要求为某公司总经理和业务主管分别翻译下列文字。
WehavereceivedyourletterofApril15,askingustoac2
ceptDppaymentsforyourOrderNo.456.Inreplaywere2
gretourbeingunabletograntyourrequests,aswestateddur2ingournegotiationsthatpaymentshouldbemadebyacon2firmed,irrevocableletterofcreditpayablebydraftatsight.Inviewofourfriendlyrelations,we,however,exceptionallyagreetoacceptLCpayablebydraftat60days’sight.Wehopethisspecialaccommodationwillresultinprocuringmoreordersfor
us.Weareawaitingyourletterofcredit,uponreceiptofwhichweshallarrangeshipmentwithoutdelay.
可行的译文有:
“付款交单”方式支A:我方要求对方对第456号订单采取
付一事遭拒绝,但对方同意接受60天期的汇票信用证,以表示友好。对方许诺收到信用证后即安排装运。
“付款交单”方式支付的要求。B对方拒绝接受我方提出的
为了表示友好,对方愿接受60天期的汇票信用证。
B:对方只接受60天期的汇票信用证。
文军教授认为,摘译B适宜于给公司总经理看。总经理一般事务繁忙,往往只了解事情概貌,因此一两句话的摘译概述涵意是经理等大忙人所喜欢的。而摘译A适宜于给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等看阅,因为它要详尽些(2004:5)。正是在这种权变的过程中,才能较为准确考察受测者的策略能力。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国大大小小的翻译测试中,最常见的指令是“ReadthefollowingpassagescarefullyandtranslateintoChi2
。两相比较,后者实在显的苍白无力。当然,受nese(orEnglish)”
测者的翻译策略能力也可在翻译的最终产品中表现出来,但其方式要隐蔽的多。
至于对文本翻译能力和认知扩展能力的检测,国内学者们提供了诸多方法。如采用正误判断、填空、简答、论述等方式。但保证其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语言测试行为应与语言使用保持一致,语言测试任务和情景特点也应与语言使用任务和情境相吻合。也就是说,翻译测试的选材包括交际目的、文体和语言应当具有较高的真实性。翻译测试中的材料,必须是出版物上选出来的,决不能用删减、简化的文字。这样的材料才符合现实生活中语言的使用。这是其一。
其二,在翻译测试的设计中,必须设置较高的微观语境,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样,在测试的过程中,受试者才能从词、句、篇的关系网中推测语言的含义,进行正确的翻译。然而根据穆雷教授的调查,绝大多数的高校翻译测试热衷于单词翻译、单句翻译、短语翻译或成语翻译等题型(2000:83)。这些做法明显违背了语言即使用这一常识,将翻译理解成一对一机械对应与文字转化。合理的做法是,考察受试者某一层次的翻译能力,应提供更高层次的语境。如在句、段甚至是篇章中考察词、短句的翻译,或者在较为完整的语篇中考察句、段的翻译。参考文献
[1]黄子东.翻译能力与翻译教学[J].上海科技翻译,1997(3)。
[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J].上海翻译,2006(2)。
[5]宋志平.关于翻译测试的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1997(4)
[6]徐莉娜.关于本科生翻译测试的探讨[J].中国翻译,1998(3)。
[7]杨慧中.导读.AldersonJ.C,etal.LanguageTestCon2structionandEvalu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2ingandResearchPress,2000.
[8]AldersonJ.C,etal.LanguageTestConstructionandE2valu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2searchPress,2000.
[9]Bassnett,Susan&AndreLefevere.ConstructingCul2tures[C].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10]Catford,J.C.A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65.
[11]Colina,Sonia.TowardsanEmpirically-basedTrans2lationPedagogy[A]BrianB.&GeoffreyS.Koby.Eds.BeyondtheIvoryTower[C].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03.
[12]Heaton,J.B.WritingEnglishLanguageTest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13]Hughes,A.TestingforLanguageTeachers[M].Cam2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
[14]Hymes,D.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A].InPride&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2guin,1972.
[15]Nida,E.AandCharlesR.Taber.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16]Kiraly,D.\"Aroleforcommunicativecompetenceandtheacquisition-learningdistinctionintranslatortraining.\"[A].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Foreignlanguagelearning[C].B.VanPattenandJLee(eds.).Bristol:MultilingualMat2ters,1990.
[17]Savignon,C.CommunicativeCompetence:TheoryandClassroomPractice[M].Reading:Addison-Wesley,1983.
—0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