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商标翻译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30卷 2011年第2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01.3O NO.2,2011 文章编号:1006—2920(2011)02—0103—02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商标翻译 王保宇 摘要:商标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活动,是文化信息传递中的解码和重新编码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商标翻译应遵守译入国家的法律制度,尊重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把握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顺应不同民族的审 美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标;翻译 作者简介:王保宇,黄淮学院国际学院讲师(驻马店463000)。 在商业世界里,商品的商标如同人的名字,是产品形象 的代表、质量的象征,不少商家为了给自己的产品取个响亮 的名字,往往兴师动众、不惜重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 加快,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经济 独立学科来研究,却很年轻。在学术界,1959年美国出版的 霍尔的《无声的语言》被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创立的标志。 霍尔在该书中以较多的篇幅谈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但 作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他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文化学理 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想方设法使本国产品进入国外市场。 国际知名商标能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获得较高的收益。在 这样的背景下,商标翻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商标翻 译,就是指商品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再取名,它是一种跨文 化交际的过程。商标翻译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 的地位。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跨文化交际 的角度探讨商标的翻译。 一论上的突破,即“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隐蔽的文化和公开 的文化”,从而唤起了人们对隐蔽文化的注意。他指出:“文 化所隐藏之物大大甚于所揭示之物。奇特的是,它所隐藏的 东西最难为其自身的参与者识破。”[3】l”这也正是在跨文化 交际过程中,人们为什么对彼此文化产生误读的原因。细读 《无声的语言》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霍尔所讲的公开的文化, 乃是指向文化的物质层面;而隐蔽的文化,则指向文化的精 、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神层面,尤其侧重于文化心理结构。 二、商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到目前为止,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萨默尔在其新 著《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中认为: “文化是通过个人或者群体世代努力所获得的一切沉积物, 包括行为、态度、知识、经验、宗教、信仰、价值观、宇宙观、意 义、角度、时间概念、等级制度、制造物以及空间关系 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有其个性,即其他文化不具备的特 质,而且每一种文化都不能相互取代,而是平等共存的。由 于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反映到承载文化的语言上,从而造 成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排除这种障碍就自然而然地成 为翻译的使命。 商标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活动,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 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文化信息传递 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信念、知识、法律、艺术、风 俗、道德法则以及其他习惯和能力的复杂整体。”_2I5 目前普 遍接受的概念是: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不仅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同 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跨文化交际指由于文化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而足以改变 中的解码和重新编码活动,以达到跨文化的社会交际、传递、 吸收的目的。商标词的翻译由商标的文化属性决定,绝不是 将一种语言文字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机械翻译活动,它 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只要信息的发出者是一种 文化的成员,而另一种文化的成员是接受者时,就发生跨文 化的传通。 交际中人们之间关系的交际。人们普遍认为,跨文化交际有 三层含义:第一指同一语言内部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交际: 第二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员相互间进行的交往活 动,本文也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的;第三是泛指一 切语言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虽早已存在,但作为一门 一商标翻译的内容是由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译者作为 种能动的跨文化“转换调节器”,首先进行“内化”一端的 语码化的文化,即对所接受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感受、 吸收,并转化为内部智力信息,然后将内部智力信息“外化” ・103・ 为另一种语码,实现文化信息向另一文化领域的传递。|4 而 在这一传递过程中,由于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属于不同的文化 载体,译者的文化倾向对翻译的效果会产生很明显的影响。 例如:国内某家电厂家生产的“金龙”牌电器,按照意译法,英 文译为“Gold Dragon”。中国人把“龙”作为图腾崇拜,“龙” 是“权利”、“吉祥”的象征,而西方人却将“龙”看作是怪物, 代表着邪恶,“Gold Dragon”所代表的商品在国外的命运自然 可想而知。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商标翻译原则 在跨文化交际中,笔者认为,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商标翻 译活动,应该在文化层面上,遵守以下几条基本的原则。 (一)遵守译入国家的法律制度 每个国家都有专门的商标注册和管理机构,只有在遵守 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商品和服务所使用的特有名称才能 通过相关机构注册成为商标。因此商标词翻译中,首先应保 证商标词译名满足法律上的要求,即合法性。一个典型的负 面案例是,法国塞诺菲集团中国分公司推出的“OPIUM”(鸦 片)牌男用香水。该商标发明者圣罗兰1977年曾来过中国, 他从中国的鼻烟壶的造型启动灵感,于是创造了“OPIUM”牌 香水,试图利用“鸦片”的诱惑力,使中国男士对该香水上瘾。 但是圣罗兰先生万万没有想到,“鸦片”一词在中国人的心灵 深处意味着鸦片战争所带来的奇耻大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使中国人对鸦片深恶痛绝。该香水上市时受到消费者的猛 烈抨击,并以违反中国的商标法而禁止销售。 (二)尊重不同民族的价值观 贾玉新曾经指出:“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 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范、思维的方式、认知 的准绳。”【5】20’强调自觉能力、道德规范,趋吉求利,注重传 统,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如驰名商标“Goldlion”,如果按 照字面意思翻译为“金狮”,正好和广东方言“金失”同音,让 人无法接受,现在翻译为“金利来”,迎合了中国老百姓求吉 求利的心理。此外,中国商标中经常含有诸如“旺”、“乐”、 “佳”、“福”、“康”、“利”、“美”等字眼,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取 向。而西方更推崇个人进取精神,其性格外显、独立,许多商 标名是以生产商和人名甚至杜撰的词汇来命名,如Boeing (波音)、Ford(福特)、Pond’s(旁氏)、Benz(奔驰)等。 (三)把握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各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不同民族在观念和 ・104・ 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广泛而重要的差异。从翻译的角度我们 对这些差异进行研究,目的就是为翻译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 问题提供一种文化解释。如汉语“白酒”和“黄酒”的区分 是以颜色作为依据,英语则不是这样。在英语里“白酒”叫 Liquor或Alcohol,指含酒精的酒;而“黄酒”叫Wine,则是不 含酒精的酒。这是由于不同民族对颜色的取向不同所致。 又如,就茶水颜色而言,汉语说“红茶”;就茶叶颜色而言,英 语则说Black Tea。因而,在翻译这类产品名称时要抓住事物 的本质,千万不要望文生义。 (四)顺应不同民族的审美观 商标翻译中,译者要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因为审美心 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翻译时选择使人愉悦的词 语,就会给人以美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达到良好销售的 目的。比如,国外的“Clean&Clear”女士化妆品,英语意思为 “干净并清爽”,翻译成汉语为“可伶可俐”,不仅音似,而且 给人以美感,俨然一个清爽、干净的小女生形象,使人不由自 主地相信该化妆品的功效。 综上,商标不仅是商品的显著标记,更是民族文化的载 体,因此我们尤其要重视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译者只有 在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才能成 功翻译好商标。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一些商标翻译原则,在翻 译实践中我们还要采取积极灵活的方法保证商标译名的文 化适应性。当然,对于商标翻译者来说,掌握营销以及美学 方面的综合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a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Tylor Edwa ̄Bumett.Primitive Culture[M].London:John Mur- ray,1971. [3]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1. [4]佟跷梅.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教学研究,2006 (2). [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毕凌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