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第二性》的解读——女性气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内涵及表现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34卷第9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o1.34 NO.9 2013年9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ep.2013 波伏娃《第二性》的解读 女性气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内涵及表现 李孝英 (泸州医学院外语学院, 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关于对女性气质的阐释和定义上,迄今为止,很多权威学者或研究人员作出过不同的表述,但总的看来,都是 殊途同归。唯独著名的女权主义文学家波伏娃从哲学、文学、历史、生物学、心理学、古代神话和风俗文化内容等方面,真 正系统阐释了女性气质形成的真正缘由 文章以波伏娃的 第二性》的理论为基础,以期探析女性气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内涵 及表现。 关键词:第二性;女性气质;男性气质;父权制文化;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9—0078—02 一女性气质的内涵 这种具有女性气质的女人是被父权文化异化了的非女性本 女性气质的解读和阐释众说纷纭,各有定性。柏拉图曾 生天生发展来的女人。她通常依附于男性才能生产和发展, 有个著名假说,即:男人和女人曾为一体,后来被宙斯分成 成为了依附于男性的被动的第二性别。 两半,因此,他们出生后都要寻找另一半来获得完整。弗洛 伊德通过对男人和女人的观察得出如下结论:对人类而言, 二父权制文化造就了人类的社会性别 纯粹的男性或者纯粹的女性无论是在心理学的意义上还是 西方女性主义者从波伏娃的这一理论中汲取了灵感并 在生物学的意义上都是难以找到的。[]]P188所以不管是男人 作出了一大理论贡献,即:对自然性别(sex)和社会性别 还是女人都会表现出自己所属性别的特征与异性特征的混 (gender)作区分。自然性别是指男性和女性与生俱来的生 合。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人的双性倾 理特征,是男女生理上的差别。生理性别的差异牵扯到男人 向即: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的。男人心理 和女人的身体差异。在人类各种族间,生理性别的差异是相 中有女性的一面,反之,女人心理中有男性的一面,也正是 同的,生理性别一般是不能改变的。生理性别是人类生理上 这种异性特征促进了两性的协调和理解。而著名的女权主义 的事实;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性别会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或 大师西蒙娜‘德’波伏娃在 第二性》中,从哲学、文学、历 经历的不同而差异很大。社会性别常常是一种权力关系,是 史、生物学、心理学、古代神话和风俗文化内容等方面,系 制度性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现存女性的社会性别就深深 统阐释并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并得出 地打上了父权制的烙印。而父权制文化以男性中心主义为典 了她的结论:“女人气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种种因 型特征。男性中心主义意指将理论和实践基于以男性经验为 素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 基础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原则,但却概括为全人类的一般经验 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 或毋庸置疑的普遍知识。[31P80正因为有这样的打上父权制文 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 化的普遍知识才会有所谓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之分。所 文明”。[2]P251也就是说,女性后天所发展起来的形象是因 以,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 男权文化规约的性别规则而在成长中逐渐内化,在内化的过 会建构,社会性别强调性别是由文化指定,文化分配的,它 程中,女性毫无察觉地按照男权文化的规约而逐渐失去自己 是描述我们社会地位、角色、服装装饰、行为等作为性别身 天生的原有的东西,从而被塑造成具有女性气质的女人,而 份存在的标志。[3]P81尽管这样,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女性虽然 经历了几千年的父权制文化的规约与铸就,她们的社会性别 收稿日期:2013--05--21 会随着女性主义发展的深入而得到改变的,从而慢慢地逐渐 作者简介:李孝英(1974--),女,四川泸县人,硕士, 地改写过去对女性的固有模式与规约。 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与西方哲学。 78 三女性气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内涵及表现 离出来。正如波伏娃在 第二性 中论述各种群体及年龄阶 段的女性时,还是以社会旧的习惯看法作为划分描述基点 的。波伏娃在这种传统习惯旧形式中描述的真实的女性气 质,是非常困难的。就是在真实的世界中,男女关系之密切, 尽管存在不平等状况,但男女还是作为互相补充的两极构成 一通过区分“自然性别”与后天的“社会性别”,女性在 社会中的传统形象依然无法将改变。男性形象亦然。 性史 中提到:“实践比信仰更重要。我们的身体受到训练、塑造, 并铭刻上历史上的各种流行形式,包括自我、欲望、男性气 质、女性气质等。”[41P81因此,人们才会仍然认为柔弱、 善良、温和、感性、被动、顺从、忸怩、娇弱、小鸟依人、 爱唠叨等归为女性气质,而把理性、果断、独立、探索、勇 敢、刚强等归于为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受到规训和教导,而 且这种规训发展到后来不再直接地压制,男性霸权的文化逐 个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永远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 的关系。就像化合物一样,他们混合后会有新的产物,要提 取单独成分是很难的。西方人往往将男女两性关系视为斗争 关系,而中国人长期将男女关系视为协调互补的关系。阴阳 协调、阴阳互补等这些观念深入人心。 渐浸润了女性躯体的潜意识,自然地成为了女性身体的一部 分。[5]P82男性气质同样受到男权社会思想和文化传统的侵 润,使得男性无意识中有了优越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 经常会这样说:女性在承担社会角色时,尤其是政治权力角 色时是很不适合的,而更适合承担家务劳动或母亲,这种意 识形态的形成,就把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地位合法化,这也就 是父权制文化的结果,甚至在社会相对开放的今天,人们仍 然认为女性不能独立,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各行各业真正当权 做决策的女性是少之又少,政府要员是女性的则更是凤毛麟 角。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偏颇的看法,认 为多数女人缺乏主见,换句话说在男权的社会里,男人无意 识就把女人当做是他们的附属品,女人就是社会的第二性 别。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是相互补充的, 不能简单地说男性气质就优越于女性气质,更不能说男性气 质就更适合当权决策,女性就不如男性理性,不适合当权决 策等。所以要意识到当前现实存在的文化性别意识问题。并 且在现实生活中,要定义女性气质是很难的,那么到底什么 才是女性气质?在中文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术语,我们 可以简单地说女性气质就是有女人味儿,与之相对应的男性 气质就是有男人味儿。通常跟女性气质相联系的特质有:善 良、感性、温和、安静、被动、顺从、忸怩、娇弱、小鸟依 人、爱唠叨、愿意表露自己、承认弱点、不安全感、依赖感、 害羞等;与男性气质相联系的包括:理性、果断、探索、勇 敢、有斗争精神、自我控制、权力欲、独立、敢于冒险、有 开拓意识等等。这些并不是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定义,只 是与之相关的一些特质,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他们的逻辑起点 和原质。后现代女性主义,借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延 异”思维,即尽管不能定义女性气质是什么,但是却可以说 明“女性气质”不是“男性特质”或其它。一个人的性别气 质认同是变化的,不同的人看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女性 气质像任何其他任何术语那样只能在一系列复杂的逻辑关 系中界定,其意义的形成依赖于文字的彼此相互对应关系。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借用“延异”概念帮助自己力图解 决“女性气质”定义问题,但这套方法依然是男性大师所创 造出来的,于是,我们还是无法拨开牢牢黏附着的带上男权 文化烙印的种种社会习惯因素,而单方面地把女性气质给剥 实事求是而言,若要定义什么是女性气质,并对它进行 完整或是一劳永逸的定义,我们至少还没那种足够的学术功 底,因为人是具有多面性的,并非一定成为某种气质、特征 才是理想的女性。对于女性气质,笔者曾在一个网页中看到 这样几则网友对“女性气质”的讨论:有人说是“美丽”, 有人说偏重“内涵”,有人认为是“仪态万千”,还有人引 用雨果的话“甜美和深刻,整个女性也就在这里了”,也有 人用古人的标准化定为“德、言、工、貌”四类等等,可谓 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G-C斯皮瓦克关于--“女性” 定义所发展的“策略性本质论”中所说的,女性气质不是根 据一个女人被社会假定应有的本质,而是根据女人与男人变 动不居的差异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特定关系来审视女性、构 筑女性气质的定义,但如果以男性的视角来描述女性,意味 着女人只有拥有同男人一样的理性、果断、坚决、实际,才 能成为真正的女人。而现实是女人大多数时候都是美丽的、 感性的、直觉的、自然的,并往往能在黑暗的夜空中划出一 束光亮,而这束光亮足以温暖人类【】】4。。这就是女人,女人 的气质所在,因为没有了夏娃哪里有亚当的神奇传说。 参考文献: [1】王大勇.从 到灯塔去 看伍尔夫创作中女性气质的认同 意识[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9). [2]段国强.从女性气质看中国女工的命运[J】.岳阳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 1 1,(3). [3】董金平.话语与女性气质的建构——2O世纪以来中国女性 气质变迁分析[A].和谐社会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 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6. [4]丁威.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对立—— 到灯塔去 中拉 姆齐夫妇婚姻悲剧的重新阐释[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10,(10). [5[法]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l998. (责任编校:周欣)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