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题

来源:华佗健康网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题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 境污染与破坏。

2.按照资源利用特性,可将资源划分为:耗竭性资源、非耗竭 性资源。

3.生态系统具有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的组成分别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 机环境。

5.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形式为有机物质,为单向的;能量 流动过程遵从林德曼规律。

6.清洁大气的主要组成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氩气、臭氧。 7.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 散逸层。

8.对流层厚度一般为8~20km ;占有大气质量的 75% 。 9.按照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可将污染物分为:气态型、颗粒 型。

10.气态型污染物的种类分别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 化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

11.衡量悬浮颗粒物污染的的主要指标是: PM10 、 TSP 。 12.按照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将污染源划分为:工业污染源、生 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

13.大气环境标准的类型有: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14.我国依据城市区域功能不一样,将城市区域划分为三类,将 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三级,其中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15.与大气影响密切的气象因子有:气温、气压、空气湿度、

风、云况、能见度。

16.风有大小和方向,人们将风的方向划分为 16 方位。

17.地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大气热量则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 18.气温直减率是指空气快在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100m)时温度

改变的大小。干燥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降100m,温度改变幅度为 1℃。

19.依据干绝热直减率的相对大小,可将大气层结划分为中性层 结、等温层结、正常分布层结、逆温层结。

20.逆温层不利于大气扩散,依据逆温形成的机理可将逆温划分为下

沉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

21.依据不同的大气稳定程度,烟流可以划分为5种不同形态,它们

是波浪形、锥形、扇形、爬升形、熏烟形。

22.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有两种方式,为分子扩散、平流输送。湍流扩散理论主要阐述的是湍流与烟流传播及湍流与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当前有关湍流扩散的理论分别有泰勒模式、萨顿模式、高斯模式。

23.烟囱有效高度是指烟囱的物理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和。 24.常用的处理易溶解于水的气态污染物的吸收设备有:喷淋塔、 填料塔、喷射鼓泡塔、道尔顿塔。

25.用于流化床脱硫的主要药剂是:石灰石和白云石。

26.SCR是指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NCR是指非选择性催化还原, 都属于烟气脱硝技术。

27.SCR法所使用的还原剂是氨水,催化剂是贵金属、碱性金 属氧化物。

28.VOC控制的方法有:燃烧法、吸收法、吸附法、生物 法、。

29.VOC生物处理放具体包括:生物洗涤塔和生物滴滤塔 两种类型。

30.按照除尘的机理,除尘器总共可分为重力沉降室、旋风除尘

器、湿式除尘器、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

31.重力沉降室是依据重力是的颗粒物与气体分离;旋风除尘器是 依据离心力使得颗粒物与气体分离。

32.依据气体在重力沉降室中的运动状态,可将重力沉降室分为湍流

式重力沉降室、平流式重力沉降室。

33.终端沉降速度:颗粒物在下降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34.旋风除尘器是由进气口、筒体、椎体、出气口等部分组 成。

35.旋风除尘器中气体的运动速度总共有切向速度、径向速度、 轴向速度等三种。

36.过滤式除尘器分为三种类型:空气过滤器、布袋除尘器、 颗粒层过滤器。

37.根据水的来源不同,可将废水划分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两种类型。

38.为了表征废水水质,规定了许多水质指标。主要有有毒物质、有

机物质、悬浮物总数、pH值、色度、温度等。一种水质指标可能包括几种污染物;而一种污染物也可几种水质指标。

39.固体物质在水中存在三种状态:溶解态、胶态、悬浮态。 需氧污染物:废水中能通过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而消耗水中溶解氧的物质,统称为需氧污染物;在工程实际中主要用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需氧量、总有机碳等指标来描述。

40.废水中的毒物可分为三大类:无机化学毒物、有机化学毒物和放

射性物质。

41.水质标准中的卫生学指标有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两项。后者

反映水体中动物粪便污染的状况。

42.感官污染物是指废水中能引起异色、浑浊、泡沫、恶臭等现象

物质,虽无严重危害,但能引起人们感官上的极度不快,被称为感官性污染物

43.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地表水划分为五种类;农业用 水区属于五类地表水功能区。

44.水体自净过程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等过 程。

45.依据废水处理的机理不同,可将废水处理的方法分为:物理法、 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

46.依据废水处理的程度,可将废水处理方法分为:一级处理、 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47.根据水中悬浮物的密度、浓度及凝聚性,沉淀可分为四种基本类

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

48.依据废水在沉淀池中的形态,可将沉淀池分为平流式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辐射式沉淀池、斜板式沉淀池等四种类型。 49.辐流式沉淀池中废水的进水方式有两种:周边进水周边出水 和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50.根据气泡产生的方式气浮法分为电解气浮、散气气浮法、溶 气气浮法。

51.用混凝法处理废水时,其去除的污染物对象是胶体;絮凝法去 除废水的机理有三种: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网捕作用。 52.依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常用的絮凝剂有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 剂两种;其中有机絮凝剂有PAM,常用的无机絮凝剂铝盐和铁盐。 53.离子交换树脂是由骨架和活性基团组成。

54.按活性基团分类,可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含酸性基团)和阴 离子交换树脂(含碱性基团)。

55.离子交换完成后,将树脂吸附的物质重新转入溶液的方法改变 溶液pH值和改变溶液离子强度。

56.影响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吸附剂的结构、吸附质的性质、

操作条件等;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硅胶、活性氧化铝、沸石分子筛等。

57.依据膜分离废水污染物的程度,膜分为四种类型:反渗透、纳滤、

超滤和微滤。

58.生物法处理废水的过程中,依据是否需要氧气,将生物法分为:厌

氧生物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等两种类型。

59.依据所需要的营养,好氧生物工艺应按BOD : N : P = 100 : 5 : 1

投加C、N和P。厌氧生物工艺,应按BOD :N :P = 200 :5 :1投加C、N和P。

60.好氧微生物适应的温度范围为:15~35℃,适应的pH范围为 6.5~9 之间;而厌氧微生物适宜的温度范围有两个33~35?C 和53~55?C;适宜的pH为范围6.8~7.2 。

61.好氧微生物处理方法中,依据微生物的存在状态,可将好氧微生

物分为好氧生物膜法和好氧活性污泥法。

62.好氧微生物处理有机物质需要经历两个过程,吸附和稳定。 63.氧气引入好氧处理构筑的方式有三种:机械曝气、鼓风曝气、和

机械-鼓风曝气。

64.依据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活性污泥法包括:普通活性污泥 法、渐减曝气活性污泥法、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和活性污泥法、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高负荷活性污泥法、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等65.生物膜法按照具体的使用构筑物分为:生物滤池、生物转盘、

生物接触接触氧化、生物流化床。

66.厌氧消化过程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即水解酸化阶段、产氢 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

67.土壤是由土壤固相和空隙构成的。土壤污染主要有重金属离 子和农药污染两种

68.土壤修复技术主要有:原位土壤修复技术和异位土壤修复技术两

种,

6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公布)

固体废物分为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农业固体废物。

70.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有: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处

理、固化处理;其中固化处理适用于危险废物的预处理。固化的方式有两种:有机材料固化和无机材料固化

71.依据固废分选的机理,可将废物分选的方法分为:筛分、重力 分选、磁力分选、电力分选和摩擦与弹跳分选。

72.一般废物的处理处置的方法有:土地填埋处置、土地耕作处置、 海洋处置、深井灌注法。

73.固废填埋过程中,依据是否需要氧气,将填埋分为好氧填埋和 厌氧土地填埋。其中卫生土地填埋适用于对人体无毒害的一般废物;安全土地填埋适用于危险废物。

74.填埋场的结构有三种类型:人造托盘式、天然洼地式、斜坡式。 75.噪声依据来源划分有四种类型: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

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依据发声的机理,可分为:机械噪声、电磁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噪声具有分散性、相对性、无延迟性特点。

76.噪声控制的三种思路是:避免噪声产生,阻断传播途径、保护人

耳等。

77.从传播途径降低噪声的四种主要技术分别是:吸声、消声、隔振、

隔声等。

78.除噪声之外,物理性污染的现象还有: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 热污染和光污染等。

79.在我国,环境管理的两大模式分别是:区域管理和行业管理等。 80.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经济

手段和教育手段等。

81.依据监测内容,环境监测可划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噪声监

测、固体废物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土壤和生物监测

82.河流水质监测过程,常常设置三种监测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

面、削减断面。其中对照断面一般处于污染源的上游,控制断面一般设置在距离污染源500~1500的河段上,削减断面一般设置在1500开外的地方。

83.常用的经验布点法主要有:功能区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网格

布点法、扇形布点法。

84.依据评价的对象,环境影响评价种类可划分为规划类和建设项目

类;根据环境要素分类,环评可划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时间划分,环评又可划分为环境影响回顾评价、环境影响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85.依据建设项目所需评价程度不同,可将环评文件划分为三个等 级,它们依次是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86.环评预测过程中,要预测三个阶段,分别是:建设阶段、生产 运行阶段、服务期满或退役阶段;要预测两个时段,分别是丰水

期和枯水期

87.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决定因素有:建设项目的排污量、建设项目污

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地表水域规模、地表水水质要求

88.工程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类比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资料法。

8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

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90.好氧堆肥伴随着两次升温,将其分为三个过程:起始阶段、高温

阶段、熟化阶段。 二、名词解释 1.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特有机物氧化为CO2、H20所消耗的氧量

2.水体污染

当进入水体中污染物质的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受到损害,以至对水的用途产生不利和不合理影响的现象

3.水体富营养化

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等植物性营养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4.水体自净:

污染物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原状。

5.污泥沉降比(SV)

污泥沉降比是指曝气池混合液在l00mL量筒中,静置沉降30min后,沉降污泥所占的体积与混合液总体积之比的百分数。

所以也常称为30 min沉降比。 6.气浮法原理

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袍作为载体粘附于废水中的悬浮污染物,使其浮力大于重力和阻力,从而使污染物上浮至水面,形成泡沫,然后用刮渣设备自水面刮除泡沫,实现固液或液液分离的过程称为气浮

7.膜分离

膜分离技术是用半透膜作为选择障碍层、在膜的两侧存在一定量的能量差作为动力,允许某些组分透过而保留混合物中其他组分,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技术。

8.离子交换的原理和定义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吸附剂,将溶液中的待分离组分,依据其电荷差异,依靠库仑力吸附在树脂上,然后利用合适的洗脱剂将吸附质从树脂上洗脱下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9.厌氧生物处理定义: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

10.环境影响评价

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11.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指在各区域正常地质地理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下元素在各类自然体中的正常含量。

12.环境监测:

指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和变化趋势。

13.固体废弃物的定义:

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三、简答题

1.富营养化的危害和控制对策和措施 (1)营养物的控制

工农业废水控制、洗涤剂禁磷、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分污引水、底泥挖掘、混凝除磷

(2)光化学氧化

利用二氧化钛作为催化剂,将其放入注有微囊藻毒素的蒸馏水中,水中的二氧化钛受到紫外光照射后,就会发生破坏毒素的反应,达到清除水中藻毒素的目的

(3)生物降解

栽种一些可以与藻类物质竞争营养物质的绿色植物;水生植物对微囊藻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最近发现一种棕鞭藻对铜

绿微囊藻细胞有吞噬现象。 (4)物理方法;

气浮,混凝沉淀,吸附,膜过滤。 (5)利用:利用藻类生产禽畜饲料。

2.什么是原位土壤修复,原位土壤修复有那些具体的手段? 原位土壤修复的主要手段有那些: 添加营养物质;

增加溶解氧(提高微生物活性);

添加微生物或(和)酶(强化污染物分解速率);

加入表面活性剂(促进污染物质与微生物的充分接触);

补充碳源及能源(保证微生物共代谢的进行,分解共代谢化合物)。 3.填埋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有那些?

处置场所要安全可靠,通过天然或人工屏障使固废被有效隔离, 使污染物质不会对附近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更不能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

处置场所要设有必须的环境保护监测设备,要便于管理和维护。 被处置的固体废物中有害组分含量要尽可能少,体积要尽量小, 以方便安全处理,并减少处置成本。

处置方法要尽量简便、经济,既要符合现有的经济水准和环保要 求,也要考虑长远的环境效益。 4.填埋场厂址的选择应考虑那些因素?

1、确定填埋场的面积根据垃圾的来源、种类、性质和数量 确定场地的规模,要有足够的面积,满足10~20年的服务区垃 圾的填埋。

2、运输距离其长短对今后处置系统的整体运行有着决定性 的意义,既不能太远又不能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要交通便利。 3、土质与地形条件底层土壤要求有较好的抗渗能力,防止渗 出液污染地下水。场区有覆盖的粘土,以降低运输费用、增加 填埋容量。土质应且易于压实,防渗能力强。地形:要有较强 的泄水能力便于施工操作及各项管理。天然泄水漏斗及溶沟、 溶槽等洼地不宜选作填埋场。

4、气象条件一般应选择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环境,要避开高 寒山区选址。选择背风的地点作填埋场,尽量让风朝着填埋作 业的方向吹。

5、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应全面掌握填埋区的地质、水文地质 条件,避免或减少浸出液对该地区地下水源的污染。一般要求 地下水位尽量低,距底层填埋物至少有1.5m。

6、环境条件填埋场要尽量避开居民区,要适当远离城市,并 尽量选建在城市的下风向。

7、场地的最后利用填埋场封场以后,要求有相当面积的土 地能作他用,

4.水质环境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有那些?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a、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b、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c、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d、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e、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f、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g、选择水流平稳、水面开阔、无浅滩的顺直河段 h、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要求有明显岸边标志

5.请简要回答污水处理的技术有哪些,及描述水质好坏的水质参数有

哪些?

答:污水处理的技术总共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等;物理处理法包括沉淀、过滤、气浮等;而化学处理法包括氧化还原、絮凝、中和、萃取、离子交换、膜过滤等;生物处理法包括两大类,好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

描述废水水质指标包括,物理性指标:颜色、浊度、温度、嗅味等;化学性指标:pH、COD、BOD、氨氮、总磷、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生物性指标包含大肠杆菌、细菌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