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藕习爿I曩Uou ̄w and[own Planning&Constructon/雨方建筑/South Architecture 2014.2 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of Rural Villages and Towns 马东辉’刘朝峰2王威。 Ma Donghui Liu Chaofeng Wang Wei 摘要为保障村镇一体化进程中村镇的防灾安全,本文从灾害系统论和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剖析了我国村镇灾害的特 征,探讨了村镇防灾减灾的基本对策,提出了村镇防灾减灾规划建设思路。 关键词风险评估;村镇防灾;空间布局;灾害系统;规划措施 ABSTRACT To ensure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safety of rural villages and town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this paper talked about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villages and towns frOm disaster system theory and risk management standpoint.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rural villages and towns were discussed.The construction idea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 of rural villages and towns was proposed. KEY WORDS risk assessment;disaster prevention of villages;spatial layout;disaster system;plan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P315.9;TU984.1 1 6 A D0L 1 0.3969/j.issn.1 000—0232.201 4.02.020 文章编号1 000—0232(201 4)02—0020—04 作者简介’教授;电子邮箱:mdh@bjut.edu.cn; 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他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 学院(北京,100022) 2014 2 South Archnecture,南方建筑/c。untrY and T。wn Planning&c。nstruct。n乡镶撬矧与t设I 2008年8.O级汶川大地震给灾区的人民造成了严重 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且破坏最为严重的大多是村镇地 区[1-3]。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村镇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灾害研究专家崔鹏提出[3】:今后在灾区重建时首先考虑 对灾区进行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因此,在防灾减灾领 域深入研究村镇灾害风险应被视为今后防灾减灾工作的 重点。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村镇建设系统防灾减灾进 行探讨,在汲取了近几年特大灾害经验教训基础上,研 究了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思路,提出了相关的建设 建议与对策。 1村镇灾害特征 灾情是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相互作用的结 果,如图1所示。 致灾因子是灾情产生的充分条件,承灾体是灾情发 生的必要条件,而孕灾环境是致灾因子孕育的温床,是 致灾因子作用于承灾体的背景条件[4-6]o与城市灾害相比, 村镇灾害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村镇灾害的严重程度与当地的地形条件相关性 较高。例如位于山区的村镇,一旦发生地震灾害,还有 可能引发滑坡、崩塌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破坏较城市 更为严重。根据中国地震局于2013年4月25日发布的 四川芦山“4・2O”7.0级强烈地震烈度图,灵关镇的地 震影响烈度为Vm度,受灾严重,共有2500人受伤,重伤 86人,死亡26人,失踪1O人,90%房屋倒塌,全镇缺 水停电。新场村受4・20地震影响,统计倒房户204户, 死亡应超过2人。 【2)村镇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村镇建筑抗灾能力 很弱,在复合灾害作用下,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所示 往往巨大。 (3)村镇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薄弱,不能发挥应急救 灾作用。加剧了灾情的严重程度。我国农村大部分经济 较城市比较落后,相应的防灾科技、医疗卫生、基础设 施等整体水平落后,抗御不了现在的复合型灾害。 2村镇防灾减灾规划——以新场村为例 新场村受4・2O地震影响,统计倒房户204户。新 场村恢复重建场址选择在原来的7、8、9组(三组共计 182户)。因为纳入城镇统一规划,统计重建户达300户, 采取三种方案进行安置:集中重建预计250户,进灵关 镇安置小区30户,原址重建2O户。其中进入集中安置 点和灵关镇安置小区的农户全部享受城镇居民的灾后重 建补助方案(户均3.5万元)及过渡安置补助方案(人均 3000元)。 图1灾害系统构成 通过初步风险分析情况,新场村恢复重建场址的主 要影响灾种为地震、洪涝和火灾。考虑到洪水灾害属于 城镇防洪建设范畴,临近的315国道规划预计应包括河 道防洪防洪设施,场址洪涝灾害重点是过境山水的防治。 因此。防灾规划和建设的援建重点放在这三种灾害防灾 能力的提升方面,以保障农房基本抗震能力和农户消防 防灾能力为基础,提升社区的应急保障和基本服务能力、 排水除涝能力和综合应急减灾能力,打造一个社区减灾 的援建样板。 2.1规划建设目标 针对恶劣山地环境村镇恢复重建,通过全面灾后援 建防灾规划。采取确保抗震安全措施,进行基本应急保 障与服务能力建设,开展社区应急减灾支持,从而打造 一个可有效救援和疏散,具有一定的大灾自持能力的重 建安置点。 2.2规划建设理念和原则 基本理念:抗震安全为底线,应急保障和服务能力 为支撑。应急减灾能力为助力,社区综合防灾为示范。 (1)因地制宜原则 依据新场村的自身特点、灾后各项条件的变化,因 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合理的制定相应防灾策略。 (2)公益优先原则 坚持“平灾结合”的指导思想,按照确保抗震安全 底线、满足灾后应急保障与服务功能的需求,对防灾全 局起决定作用的公益事业(包括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优先考虑的原则。 (3)安全底线原则 秉承“以人为本”原则,通过村庄整体防灾空间布 局的合理规划。以确保农居房屋的抗灾能力为保障村民 生命安全的基本出发点,以重要防灾设施的基本功能安 全为确保应急救灾的基本出发点,为社区抗震减灾工作 提供基本安全底线。 (4)基本保障和服务原则 I 21 _乡一规期与建设Country and Town Planning&Constru ̄on/南方建筑/South Architecture 2014 2 表1活动中心防灾设施内容一览表 编号 内容 日常功能 救灾时的功能 硬件配套 软件配套 1 2 村民培训中心 便民商店 减灾能力培训 便民商店 救灾中心公共设施维护 救灾时的物资储存 应急仓库 多媒体培训设备 可折叠的桌椅 应急仓库设施 社区公共减灾培训制度 公共救灾物资存储管理办法 便民商店经营管理和救灾中 心公共设施维护条例 3 4 村委会办公室 卫生站 便民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站 救灾指挥中心 紧急医疗和救护 紧急救援通讯等设备 应急仓库管理办法 社区紧急救灾制度 /设施配套 社区减灾综合管理办法 常用紧急救援医疗设 社区紧急医疗救护队伍的建 5 备及药品 立及培训 老人服务中心 孤寡老人集体照管或老人活 老人、病人等弱势群体的 可折叠的住宿设备及 紧急情况下弱势群体的社区 动中心 临时安置 卫生用品、日用卫生 及水设施/设备 集体照顾规则 6 儿童活动室 壹乐园 儿童服务站/临时安置点 壹乐园设施/设备、 壹乐园卫生安全管理办法 图书 紧急状态下儿童服务办法 以村庄整体防灾安全布局为依据,以基本安全能力 行应急避难场所方案设计,主要包括责任区设计、防灾 建设为基础,通过应急通道、给水、供电照明等防灾设 功能布局设计、应急保障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分区规划、 施的配套建设,为社区抗震减灾提供基本保障能力支撑, 以排水治涝设施和消防设施建设,为社区防灾提供基本 住区疏散路线设计、防灾标识设计等。 (2)活动中心防灾设计方案 灾害防护能力支撑,以综合避难、医疗卫生服务场所建设, 村委会、村民活动中心作为灾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为社区防灾提供基本的灾后应急服务能力支撑,通过应 建议按照按8度抗震设防。活动中心防灾功能的初步考 急培训、装备援建,提供社区防灾的应急减灾能力支撑。 (5)统筹规划原则 新场村灾后援建防灾规划以壹基金援建的社区防灾 能力提升为重点,并不是要替代该安置点的重建规划, 虑见表1所示。 2.4.2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建议 (1)应急供水设施建设方案 汲取日本应急供水设施建设经验,规划建设储水设 应注意该场址位于城镇规划区,可按照作为重建规划的 施(储水槽、储水池),与常规供水管道,通过自动控 补充定位,指导重建工作,作为详细规划依据,统筹规 制阀门相连。当大灾发生时,自动控制阀门可自动切断, 划和实施保障重建安置点的抗震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6)综合防灾原则 储水设施即可作为应急水源使用。 根据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安置区人口规模,依据灾 以地震灾后重建为引导和切入点,以平灾结合为基 后应急供水紧急救灾期间的人均需水量标准(3~5升/ 本出发点,综合考虑新场村安置点的主要灾害类型,统 人・日),建设应急储水设施。 筹考虑地震、洪涝、火灾等灾害防御,并把防灾设施的 多灾种、平时和灾时的综合利用作为重点。 2.3新场村地震灾后援建防灾规划建议 必要时,考虑示范作用,研究灾区各类村庄的规模、 救援难易、防灾设施配套等特征,进行应急储水设施建 设的标准化工作。 开展新场村地震灾后援建防灾规划设计,为防灾规 优点: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安装灵活;防灾  划落实到灵关镇恢复重建详细规划提供依据。规划设计 功能适应性强。内容主要包括:防灾空间布局及控制技术指标、应急交 通防灾设计、应急保障基础设施防灾设计、避难疏散防 灾设计、排水治涝措施、消防措施、农房抗震能力提升 防灾规划、应急减灾能力建设对策、防灾标识等。 2.4防灾建设建议 可能的风险点:需要注意防锈、检漏等日常维护。 (2)应急交通设施建设方案 建议结合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合理规划设置村庄 应急道路体系。针对村庄应急救灾和疏散通道两侧和村 庄主要出入口的建筑物,采取确保应急通道畅通的抗震 能力提升措施: 2.4.1综合避难服务中心 (1)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方案 结合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进 ①建议提高1度进行抗震设防; ②影响通行安全非结构构件抗震增强: 2o14 2 s。ufh Arc ecfUre/南方建筑,c。untry and T。wn PIann ing&c。n吼ruct。n乡镶墁期与建设I 表2砖混结构与轻钢结构相关性能参数对比表 政府主导 音其余丰导 备注 砖混结构 轻钢结构 抗震性能 口J以史局设防 | 一般轻钢7度左右 造价比较 相对较高 相对可能较低 轻钢造价尚需核实 补贴难度 公平性难度较大 相对容易操作 | 施工难度 关键点控制相对容易 关键点控制需要专业人士现场进行 | 村民接受度 普遍接受 接受度尚需确定 最终决定权在农户 日常维修 没有特殊性 有防腐等特殊需求 重点关注 抗震关键点的技术和建材 不同村落宅基地标准下的房型设计 轻钢房建设急需与政府衔接 传播风险 抗震建材补助在建筑内部,能看见的却是建筑外 推广轻钢房可能存在的舆论风险 | 观风貌 性能参数 其它方面 / 需要尽快设计方案并找不同厂家询价 | 优点:具有针对性强、操作简单、可实现性强、投 资少而效果好等优点。 可能的风险点:别的农户会因差异化抗震设防或差 异化补助标准引起矛盾。 (3)应急供电照明设施建设方案 建议根据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选择在应急避难场 所、活动中心及其他重要村庄规划结点,提供一定数量 的太阳能景观灯或路灯。 优点:具有亮度高、安装简便、工作稳定可靠、不 铺设电缆、不消耗常规能源、使用寿命长、灾时功能可 靠等优点。 可能的风险点:太阳能寿命一般3年,以后的更新 维护可能有风险。 2.4.3防灾工程设施建设建议 (1)排水除涝工程设施建设方案 根据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在可参与建设的情况下, 一方面采取明渠方式拓宽并清理新场村主要山洪排水沟 渠,防止山洪对规划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改善新场 村内部主要排水设施,避免新场村出现洪涝灾害。 (2)消防设施建设方案 根据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在规划密集的聚居点建 设完善的消防设施;在砖木结构集中区、历史文化建筑、 防灾关键节点等地方提供简易消防器材。同时注重利用 道路、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设置防灾隔离带,防灾次 生灾害蔓延。 2.4.5农居房屋抗震能力提升建设建议 方案~:按照政府规划主导设计的三层砖混结构进 行规划区房屋建设。待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房屋建筑结 构详细方案出来之后,参与房屋抗震关键结构部位审核, 并进行房屋抗震能力提升相关建筑材料补贴。 案例二:按照壹基金规划主导设计的轻钢结构进行 规划区房屋建设。建议尽快与当地政府协商,并制定相 关实施方案。 上述两种建设方案所采取的不同建筑结构类型有关 参数的初步了解情况。见表2所示。 2.4.5社区应急减灾能力建设建议 对社区进行应急培训演练,对社区医疗卫生提供应 急支持,开展壹基金灾后心理干预支持,提供儿童福利 综合支持。 3结论 在总结村镇灾害特征的基础上,从灾害系统论和风 险管理理论出发,探讨了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的建设内容 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村镇防灾减灾的规划措施和对策, 以期为村镇建设系统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技术支撑。国 图表来源 图1:来自参考文献[5]的原图; 表1、2: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王国新,孟海燕.村镇灾害评价方法研究初探[J].东北地 震研究,25(2):35—4O. [2]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汶川地震与唐山大地震的对比 [J].中国减灾,2008(7):46—47. [3]崔鹏,韦方强,陈晓清,等.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 减灾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4):317—323. [4]张继永.基于孕灾环境的突发事件连锁反应模型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0. [5]史培军.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 报,2005,14(6):卜7. [6]燕群,蒙吉军,康玉芳.基于防灾规划的城市自然灾害风 险分析与评估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l,27 (6):78—83. [7]吴庆洲.中国古代防洪的成功范例一一成都[J].南方建 筑,2008(06):09—15. [8]张晓瑞,周国艳.城市防洪减灾的规划对策研究[J].南方 建筑,2009(06):71—73. I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