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文言文教学可以更美的

来源:华佗健康网
文言文教学可以更美的

文言文是古代先贤哲人留给我们的瑰宝,我们理当学好用好。文言文教学的成败,关乎着学生们能否受到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浸染,并有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文言文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诵读“多重奏”,力求“其义自见”。

古代的经典文言内蕴深厚,言简意赅,非读无以明其志,非读无以取其华。诵读应该贯穿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不同角度的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入文言字句创设的精致殿堂,撷取文言文特有的芳华。 一读感知。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整体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二读会意。可以指导学生放慢速度,根据积累疏通文意,注意常见的文言词汇和惯用句式,并记下疑难之处以备大家一起探究。

三读品悟。为了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语气、声调、节奏、顿扬、轻重等,甚至可以开展变式诵读,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的情感,领悟文本的主题思想。 四读明慧。对文本的研读咀嚼赏析之后,还要让学生们再读。一是加深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再次梳理回顾,通过学习,自己都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智慧,并做好整理。 学习一篇文言文,言语的推究,语意的揣摩,情感的熏染都应该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之上。通过铿锵悦耳、跌宕有致的诵读把文言文的意旨情趣烙刻在学生们的心海里,让中国文字的芳醇久久萦怀!

2、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力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老师们可以放开些,给学生们合作探究,互相提升的空间。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我疏通,找出疑难,集体讨论交流,老师点拨,明确解释。让他们在质疑探究中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训练语言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思考中,老师们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填鸭式”地硬塞,而是要相信学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自己只是在学生们思维“最困顿”处给予点拨和启发,指导学生根据已知求未知,根据语境推词义,根据字句析情感。 3、巧妙设计问题,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言文教学时,我们要立足文本远视角、高角度设计问题,问题设计不可太琐碎,否则,文本整体感被割裂,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分析起来也会索然无味、学生们在讨论探究之后,整理答案,集中发言。学生们有了宽阔的思考空间,有了自我展示的舞台,课堂中一定会多出几份精彩!

4、要理顺“文”与“言”的关系,力求“相融相长”。

“言”是基础,要抓实抓牢,“文”是精华,要品出精妙。教学中,要把“文”与“言”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已知的“言”来悟其文意,根据读懂的文意来究其“言”的释义。二者皆不可偏废,脱离了“文”,文言文教学就会变成枯燥的古文字课,脱离了“言”,文言文赏析就成了“空中楼阁”。

5、要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和落实,力求“学以致用”。

文言文学习应该是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的渐进过程。只用不断地积累,夯实基础,才能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得多,阅读时障碍自然会少一些,遇到困难解决起来也会顺畅些;积累得少,阅读和理解时必然力不从心。积累不能局限于文言字词句上,一些出色的写作技巧也应是积累的重点

学到的知识应该指导学生及时落实,落实重点突出,不一定面面俱到,每一课可以突出几个知识点,必要时可以把几篇文章做一个梳理,最好的落实方法就是迁移和运用,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训练写作,体会收获的快感,激发学习文言的兴趣和热情。

带领学生共同品味文言的墨香,体会文言的俊美,把握文言的精髓,收获文言的智慧,这是怎样的一种美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