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内在联系
来源:华佗健康网
蓊 浅析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内在联系 林 超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广东高州 525200) 摘 要:中国古典哲学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繁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这是山水画研究领域普遍认同的一 个观点,以宗白华为代表的专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仅仅限于从“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角度理解山水画与古典哲 学的关系。本文在理清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定义的基础上,从艺术构成和艺术表达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山水画与中 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山水画 古典哲学 艺术构成 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主要以儒、道两家的哲学体系为中 其次,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是中国山水画的主题之 流砥柱,兼以南北朝时传人我国的佛教为主要内容;作为我 一。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魏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体系,古典哲学对我国诗词、书法、 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家在画中对自己的心意与大自然景 绘画、建筑等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中国山水画在其 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刻意表现人与山水之间的依存 产生、发展、演变的文化历程中,一直沐浴着中国古典哲学 关系,并赋予了明劝诫、著沉浮、建立社会礼教的说教功能。 思想的阳光与雨露。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 《林泉高致》:“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 为主要描写对象,隋唐时期开始独立成派,五代、北宋时趋 冬山惨淡如睡”,充分体现了儒家物我融和积极人世的思 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本文在理清中国山水画与 想。以北宋的范宽为例,他一生致力于把传统山水画的世外 中国古典哲学的定义的基础上,从艺术构成和艺术表达两 情节改造为人世的山水画,不仅独成一家.而且直接影响了 个角度分析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后世李可染、张仃、罗铭等画家的山水画风格。他的传世作 一、从艺术构成的角度看。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国山水画 品《雪景寒林图》篇幅满大,气势恢宏,呈现出雄伟峻厚的气 的文化内核。 势,给人以重厚结实的大印象,明显带有冲和、中庸的儒家 中国山水画是山川自然与人格之美完美结合的产 积极人世思想。 物,其核心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主 再次,儒家思想中“尊卑、主次”的伦理道德在中国山水 干的哲学体系对山水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十分重大 画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宋代山水画成熟时期的李成尽管因 的意义。 为不得志,言行怪诞,但是在绘画中却皈依儒家哲学精神。 1.儒家哲学思想 他主张“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然而后穿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我国的主流哲学思想.渗透在中 凿景物”,这不但是其作画的风格,更是儒家所推崇君君臣 华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山水画家的世 臣、父子主次有别的社会行为道德准则在其山水画中的充 界观和审美标准。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中国山水画中的 分体现。 山、水、树、花等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被赋予有机主 2.道家哲学思想 义的象征和隐喻.寄托着作者的思想表达、价值取向。 闻一多曾断言“中国文艺家精神出自道家”,鲁迅指出 首先 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国山水画最常见的 “中国根底全在道教”,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道儒两家为 思维模式。儒家孔子在《论语》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主脉而不断发展的,道家的贡献主要在哲学方面,而对山水 者动,仁者静。”这是儒家思想首次在哲学的立场审视山水, 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不仅引出了“动”与“静”的辩证概念,更提出了“人”与“物”的 一方面,“道”是贯穿中国山水画的一根红线。“山水以 哲学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的 形媚道”是山水画的基本理论,不仅符合“画以载道”的绘画 创作奠定了思想基调。后世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 思想,还影响着山水画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山水画创作中浓 “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 淡干湿的运用、造型和布局、构图和设色……无不体现着老 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的观点,认为人 子所言的“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历史上很多山 与自然是一个无法分割的艺术整体,山水画创作应该把自 水画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唐代的张璨作山水画后云: 然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过大自然的山与水表达出人的 “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宋代的韩拙论山水画云: 理想心态和人格 “夫画……默契造化,与道同机。”这便说出了道画一体的重 —.79—— 叠 美育美学研究 要性。清代山水画家王昱说:“画虽一艺,其中有道。”“道”是 养和灵魂的安顿。这是中国书面家独特的表现方式,不仅仅 是对山水的简单写生或再现,还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文内 涵.是自己内心对自然规律的感悟和表达,是一种对大自然 贯穿中国山水画的一根红线。《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部以 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论著作,宗炳认为山水画是用来 体现圣人之道的,并阐述了:用画的形式把“道”的哲理内容 表达出来,作山水画是为了体“道”、观山水画是观“道”。与他 同期的六朝玄学家也认为山及水和“道”相通。自此形成的 “澄怀观道、含道映物”道家绘画哲学取向,成了中国山水画 发展史的基本审美趋向.让中国山水画呈现出素朴自然,简 淡肃静的艺术风格。 哲学化的依恋和敬重。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在《清秘阁》提出 的“写胸中之逸气”,形象地解释了山水画的创作欲望,倡导 通过山水画创作实现宇宙的生命之美与其形上本体的圆通 和回归,奠定了我国书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 与之异曲同工的是宗炳的“畅神说”.从艺术审美的角度阐 述了山水画的本质是“澄怀观道”.也就是通过山水形式实 另一方面.“艺法自然”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常用方法。 “自然”是道家哲学思想永恒的主题,老子云:“道法自然”,并 认为“造乎自然”是美的极致。这是道家哲学思想追求素朴自 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王希孟、范 现对中国哲学精神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王希孟的长卷《千里江山图》不仅是一幅山水图, 而且融人了作者“生命有限、江山无涯”的感悟,作者穷尽自 己毕生精力表现“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表达了“登山则 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哲学辩证思想。 2.山水画是画家抒情达意的一种表现手法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厚重的沉淀,具有较强 的抒情性,历代书画家都有通过山水画抒情达意的创作习 惯。可见,山水画既是自然山水用笔墨进行表现的成果,又是 宽、董源等人因为不得志而纷纷选择归隐自然。所以,“自然” 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富有哲学内涵的创作 主题.大自然中的山与水成了绘画的对象,“艺法自然”成了中 国山水画美学脉络之根本所在,提出“妙造自然”、“同自然之 妙有”、“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等一系列与之相应的山水画创 作理论,这都与道家哲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密不可分。 因此,诸多山水画大师善于用“艺法自然”这种道家哲 画家的精神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 追求的体现。倪云林的“余绘画不求形似,草草数笔,以解胸中 之逸气耳”,董其昌的“寄乐于画”,石涛的“借笔墨写天地万物 而陶泳乎我也”,都印证了通过山水画进行抒情达意是巾国 山水画家表达主观情思的一种强有力的绘画手段 学精神完成山水画创造。例如,五代时期的荆浩是用老庄哲 学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典型代表画家.他强调在绘画中“思而 取物之真、去伪存真、肇于自然、造乎自然”。又如,致力于南 方山水创作的董源以江南丘陵溪流为山水画题材,让自己 的山水画形成独具一格的“平淡天真”特色,而且作品中融 入了浓厚的高隐哲学色彩,这正是道家宣扬的出世隐居思 想在山水画中的体现。 二、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古典哲学 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如果说中国哲学是内在的文化的话。山水画就是一种 纵观山水画名作,山、水、河、树、草等自然景物无一不 被赋予儒家哲学思想的“象征”与“隐喻”,是作者借笔墨表达 自己的心态,传递自己的感情。正如清代画家石涛所言“山 川托予代言也”,也才有了后世的“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 山佳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遥落,人萧萧”、“山如春如庆, 于夏如景,于秋如病,于冬如定”等山水画创作理论,这些正 是儒家“物我相融”哲学思想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 研究证明。中国山水画、中国古典哲学是两股相互影 响、共同发展的中华文化形式,在艺术构成、艺术表达上有 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古典哲学是贯穿山水画发展的 文化主轴,对其内容选材、艺术风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外在的艺术形式,作为两种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中华文化, 山水画是我们更好学习、理解中国哲学的有效方式,因为中 国山水画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1.山水画是画家表达悟得宇宙自然本质的有效途径 深受道家哲学思想影响的中国画家,一直以来都与自 然山水有着不解之缘。画家长期游历、隐居于山水之间,启 发灵性,借助山水之灵气感悟生命真谛,对激发自身精神和 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更是获取宇宙精神体验,通达精 神王国的桥梁。所以,古代画家明志修道,往往借助于山川 大地以求悟得宇宙自然的本质。 另一方面,山水画以其形象性和意境,为古典哲学的推广和 普及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艺术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当山水画家对宇宙自然本质的这种感悟积累到一定的 程度时,就需要把自己这种最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从而创 作山水画无疑成了最直接、最有效的表达途径。因此,山水 [2]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 社.1998.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 】999. 画不是画景.而是画家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寻求生命内在颐 一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