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西游记》中蕴含的解构思想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7卷第2期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Vo7.2 No.2 2012年6月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une.2012 试析 西游记 中蕴含的解构思想 吴静波 (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摘要: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旨在破除传统概念、观点等。用这一方法分析中国古 典长篇小说《西游记》,可以看出其中贯穿着较明显的解构痕迹。昊承恩以游戏笔法对神佛进行解构,消除了其身上的种 种光环,体现出一种诙谐的智慧与幽默。同时,吴承恩的生平经历对这种思想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西游记佛道吴承恩解构 中图分类号:I2O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3(2012)02—077—03 发端于2O世纪6O年代法国的解构主义思想,其核心是 太子等战斗,这些都体现了道教的内容。但是他经历佛教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0中心主义是雅克·德里达0 的修行后,最终却获得了佛教的仙位。这个“亦佛亦道”[3 对西方哲学史中形而上学传统的总称。该传统的基本特征 的形象作为小说的主要叙述对象,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 是惯于为世界设立一个中心,并由该中心出发,设立一系列 的事。更有趣的是,孙悟空受封“齐天大圣”,在天宫看到王 二元对立的概念范畴,如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主观和 母娘娘派的七仙女摘蟠桃准备蟠桃会,就问:“王母开宴,请 客观等;并且,在这些对立的概念中,一方总是惯性地优于 的是谁?”仙女道,“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 另一方,即为“逻各斯中心主义”。_】]而与之相对地,解构主 (第五回)道教的神仙~一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宴请佛教诸 义思想则认为,所谓中心、传统等都是人为建构的,并非天 神。而在第六回中,玉帝说,“每年请会,喜喜欢欢”,这说明 经地义、牢不可破。它由反对形而上学、消解二元对立等人 佛、道诸神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平时互有往来,并相当 手,进而达到破除权威的目的 频繁。孙悟空反下天宫,与诸神作战,观音菩萨闻听后,命 在文学领域,解构主义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解读某一 惠岸“速下天宫,到花果山打探军情如何。如遇相敌,可就 个文本中存在的二元对立因素,解构某句话、某种观点或思 相助一功”(第七回)。当道教诸神被孙悟空闹得焦头烂额 想,以此消解根深蒂固的种种观念,达到颠覆传统的文学效 时,玉帝马上想到了佛祖如来,急派使官“上西方请佛老”, 果。《西游记》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可以从 而如来也即刻赶去相救。唐僧师徒取经途中遇到灾难时, 多个不同的视角进行剖析解读。本文选取了解构的角度进 那些道教诸神老君、真君、天尊就都被召来相助。这些情节 行分析,并从作者角度尝试探索了其解构思想背后的根源。 都不难反映出,佛道关系之密切程度。 但是,相比起来,人间的佛、道关系却未如天上的神仙 一、佛、道界限的消解 一般其乐融融,时而表现出胶着对立状态。例如四十四回,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到,《西游记》“此书则实出 车迟国三道士虽做了些求雨解救干旱的好事,却又到处拆 于游戏,亦非语道……尤未学佛”,[2 可谓一语中的。 寺庙捉拿和尚充当佣工,两千余众和尚“死了有六七百,自 《西游记》本是佛教故事,素材取自唐代玄奘和尚西天 尽了有七八百”。最终在与悟空等比本领时由于作弊而弄 取经一事,以《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佛 巧成拙丢了性命,堪称是《西游记》一书中佛道冲突的典型 教作品为蓝本,但这部小说里面却有不少道教的痕迹。作 例子之一。再如,五庄观的两个道童因为少了四个人参果, 者在处理二者关系问题上并非很严肃,而是带有明显的戏 两人“径来殿上,指着唐僧秃前秃后,秽语污言,不绝口地乱 谑感和游戏色彩。例如,孙悟空最初拜师于道教,获得的主 骂”。悟空一怒之下推倒人参树,后镇元大仙将师徒四人擒 要能力如腾云驾雾和多番变化等都是道家传说中的法力; 获并绑起来用皮鞭打。佛、道在此处因具体矛盾而呈对立 后来在天上偷吃仙丹,与众道家神仙如托塔李天王、哪吒三 状态。之后孙悟空去三岛求方,观音菩萨以甘泉活树,镇元 收稿日期:2012一O1—10 · 77 · 吴静波:试析《西游记》中蕴含的解构思想(2012) 大仙十分欢喜,“安排蔬酒,与行者结为兄弟。”正如书中所 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L 作者似乎 言,“这才是:不打不成不相识,两家合了一家。”(第二十四 是故意要扯破他们包装好了的面子,搅乱一下他们定好了 至二十六回)。 的规规矩矩的秩序,给一本正经的神佛们幽了一默。 诚然如此,《西游记》正是以对神佛形象的生动解构,消 佛、道的界限在书中并非泾渭分明,二者的关系在书中 可谓有分有合、有打有闹,正如一对欢喜冤家。这样的安 除了至高无上的神佛身上的神圣光环,体现出一种诙谐的 排,应是作者的有意为之,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待宗教问题的 智慧。 模糊态度。而正是在佛、道不断的冲突与交融中,西天取经 的故事也更加妙趣横生。 三、英雄形象的重新定义 作为小说的灵魂人物,也是贯穿整部小说线索的孙悟 空,与以往人们心目中一本正经的英雄形象大相径庭,更象 二、神佛形象的幽默颠覆 《西游记》的作者以喜剧的方式和揶揄的笔调不动声色 是一个喜欢耍点小聪明,喜欢恶作剧,喜欢斗嘴占便宜的调 地扯掉神佛们神圣的面纱。重新审视这些神佛。我们不难 皮孩子,彻底颠覆了以前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 发现,当他们走下幻化于人们心目中的神坛,倒更像是我们 身边有着各种喜怒哀乐的凡人,从而把正襟危坐的神佛拉 回了人的世界。 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虽立下不少功劳,但是原本并非 出于对神佛的坚定信仰,很大部分原因却是受到紧箍咒之 束缚。当带着一顶紧箍帽的孙悟空,不得不顺从神佛的旨 意去取经,并最终成为佛教之神,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喜剧 感。西天取经途中,孙悟空与各路妖怪打斗常会变化耍些 孙悟空大闹天宫,作为天宫最高统治者的玉帝束手无 策,颜面失尽;太上老君主动启奏降服孙悟空,欲将其置于 八卦炉中炼为灰烬,却使孙悟空炼出了火眼金睛,不仅炼丹 炉被孙悟空踢倒,自己也“摔了个倒栽葱”,狼狈的样子像邻 家输了阵仗的小老儿,完全没了高高在上的星君风范(第五 至七回)。当孙悟空闹天宫最终被如来收服时,如来在完全 可以直接收服孙悟空的情况下却与他打赌,种种表现并不 如人们想象中那样威严,显然说明作者对神佛不存在什么 “正经”态度可言。 小技法,或请菩萨众神相助。例如,在第六回他与二郎神的 打斗中,多番变化都被识破,最后变成一座土地庙,却连尾 巴都无法收,只得变为庙后的旗杆,充满了揶揄意味。这些 变化与其说为了展示神通,倒不如说有几分孩子气的无赖。 这种“无赖”还表现为他的盗物与行骗:在天宫里他偷仙桃 盗仙丹;在五庄观偷人参果;以汗毛变假葫芦,骗得金角大 王和银角大王的葫芦与玉净瓶。整部小说中,孙悟空于此 种顽皮小儿行径乐此不疲,完全不同于以往大义凛然的英 雄人物形象。 当唐僧师徒历经苦难到了灵山雷音寺后,佛祖如来命 阿傩、伽叶二尊者传经与唐僧。两尊者引唐僧看遍经名,对 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 好传经与你去!”堂堂佛祖圣庭,竞向取经人讨要人事,用今 天的说法就是公然“索贿”了。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 路迢遥,不曾备得。”结果,讨人事不成两尊者偷梁换柱,将 孙悟空与传统英雄不同的地方还表现为喜欢炫耀和自 夸。例如,在第十六回里,唐僧袈裟被黑风山怪所窃,也是 因为孙悟空向他人炫耀所致;他常挂在嘴边炫耀的“大闹天 宫”,似乎也不是出于对强权的自觉反抗,而更像是调皮孩 无字的白纸本给了唐僧师徒。当悟空质问如来时,佛祖笑 道:“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 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 升米粒黄金、白银,我还说他们忒贱卖了……你如今空手来 童般的随心所欲自发而为。这种孩子气还表现在爱斗嘴占 口头便宜,动辄自称“孙外公”、“孙爷爷”,或称别人“孙子”, 种种孩子气的行径一览无余。 总之,孙悟空的形象改写了人们对英雄的定义,他好斗 取,是以传了白本。”从如来之口可知,原来,神佛们“索贿” 竞还是一项传统。最后,唐僧不得不将紫金钵盂送了人情, 才求得经书。尊者被嘲笑“不羞!不羞!需索取经人的人 事”,“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第九十八回) 佛教讲究四大皆空,从尊者“要人事”到师徒最终“送人事” 好动,有趣好玩儿,实在是一位不像英雄的英雄。 四、吴承恩与解构思想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活的明代嘉靖年,皇帝无道,官 情节可看出,作者在处理宗教人物时,庄严性荡然无存,充 僚腐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种种弊端都在 满嘲弄与戏剧意味。 此时日益暴露出来。作者所居地淮扬一带曾“大饥,人相食 ……胡适认为,“《西游记》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大神话小 田野嗷嗷,无乐生之心”,[ 这些不仅给作者思想以深 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 刻震撼,而且为创作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他在第八回通 · 78 ·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 生动的故事与超脱的语言,将善意嘲笑与辛辣讽刺融 过佛祖如来之口详述了“贪淫乐祸,多杀多争”的人间“是非 构思、恶海”,并在书中其它地方多有反映。人们顶礼膜拜的皇帝 为一体,在调侃戏谑中完成了对神佛及其它种种的解构。 的昏昧无德令人失望,于是,自然而然地,作者以报效君主 正如郑振铎所言:“古拙的西游记,被吴承恩改造得那么神 为理想的人生价值观无形之中被解构了。 作者思想的转变不仅受所处时代的影响,与其本人的 骏丰腴,逸趣横生,几乎另成了一部新作。”_8 可以说,同时代对于社会有着深刻认识的作家不在少 但像吴承恩这样以诙谐讽刺的基调解构社会的却不多 生活经历也不无关系。吴承恩本人多才艺,“博极群书,为 数,诗文下笔立成”[6]但性情刚直,在考八股文的明朝始终报国 见。作者能在西天取经的宗教故事框框里表现出光怪陆离 无门。这些经历更令他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 的色彩与离经叛道的意味,于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中成就了 借神魔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的愤懑,他自言:“虽然吾 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经典。 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 焉。”_7]这种“讽戒”的写作目的也必然会冲淡原有故事的宗 概之,吴承恩“以他的思想与灵魂,贯穿到整部西游记 教色彩。另一方面,作者虽试图以文章向不合理的社会抗 之中……他的风度又是那么幽默……我们于孙行者、猪八 争,但这种力量始终是渺弱无力的,正如看似神通广大的孙 戒、乃至群魔的言谈行动里,可以找出多少明代士大夫的见 悟空始终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因此,他也在小说中借长 解与风度来”,[8 这大约是西游记故事能于幽默中见真理的 安城外贤士张稍之口表述己意:“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 奥秘缘由,也是在人们心中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的,为利忘身;受爵的,抱虎而眠……算起来,还不如我们水 某种意义上说,《西游记》也正因为其表现出反权威的 秀山青,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第十回)。可以说, 倾向和自发的反抗精神,去除了一本正经的官方语和宗教 作品内外都充满了作者的矛盾思想。难能可贵的是,作者 教条,使小说和其中人物都流动着一种欢乐朴拙的民间气 并未沉浸在矛盾中难以自拔,而是以大胆的想象与新奇的 息。而这一点,可以说恰恰是该部小说的光芒所指。 注释: ①Logos:英译词,基督教中的神. ②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1930—2004,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创始人。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德里达的底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3. [2]鲁迅.明之神魔小说(中)[M].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40. [3]袁世硕.说《西游记》[M].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齐鲁书社,1999:129. E4]胡适.西游记考证[M].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80:353. [5](清)张廷玉,等.传九十六[M].明史(卷二0八),中华书局,1974:5497. [6](明)宋祖舜,修;方尚祖,纂.人物志--[M].天启淮安府志(十六),方志出版社,2009:744. [7]吴承恩.禹鼎志序[M].射阳先生存稿(即《吴承恩诗文集》)卷二,(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62. [8]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M].西谛书话,三联书店,2005:47,48. (责任墒辑;朱斌) On the Deconstructionism Implied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WU Jing一6o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s,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0,China) Abstract,Deconstructionism,a philosophical thinking put forward by the French philosopher Derrida,aims at breaking conventional concepts and opinions.Apparently deconstructionism can be seen all through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Pilgrimage t0 the West.Wu Cheng'en,the author of Pilgrimage to the West.deconstructs the elves and Buddha with the game writing style,which eliminates the halos of the elves and Buddha and demonstrates a witty wisdom and humor. Key Words l Pilgrimage to the West;Buddhism;Wu Cheng'en!deconstruction · 7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