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十一周:语言活动《小蛋壳》教学反思

来源:华佗健康网
语言活动:《小蛋壳》教学活动反思

《小蛋壳》是《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中班上学期中《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中的一节语言活动。该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尤其对话简单重复,但却不单调乏味,很适合中班上学期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易于幼儿熟记和表演。活动前,我实行了详细认真地备课,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幼儿胸饰等教学具;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充分注重幼儿“学”的状态,灵活调整“教”的方式,在精炼语言的同时还十分注意自己的表情、眼神等体态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以下几方面的反思与大家共勉:

一、把握幼儿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合理改编原教材。

此次活动是在“可爱的动物”主题下实行的故事教学活动。幼儿与动物有着天然的缘分,他们喜欢与动物为伍,聆听动物故事,翻看各种动物卡片和图书,动物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在前期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已经获得了相关动物的名称、生活习性等知识经验,所以幼儿在猜测和想象动物的“家”时便会觉得有话可说。在此基础上,我又对书本上的原教材做了进一步地分析,发现并认为故事中的角色过多,理由一是不太符合中班上学期的幼儿认知水平,二是不易于后半部分故事的表演(尤其是角色的等待);所以,我将主要动物角色删减了一个。同时,为了便于幼儿熟记和表演时的讲述,又将原文中三个小动物的对话实行了缩短和改编。(例如:小蜜蜂原文中的对话是:“谢谢你,小蛋壳,我不是蜜蜂宝宝,我是蜜蜂阿姨。我的家在大树上,那个圆圆的蜂巢就是我的家。”改编成:“谢谢你,小蛋壳,我有家;大树上圆圆的蜂巢就是我的家!”)从而清晰的强调三个小动物已有了自己的家,反衬小蛋壳的失落心情。

二、追求教学过程中的“同中求异”,提升幼儿语言水平。

通过故事,我们能发现该活动有一个主要环节是小蛋壳与三位小动物的对话。如果依次听一听、学一学,如此同样的活动流程,或许也能完成让幼儿记住对话的目标,但幼儿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他们是喜欢变化的,所以在活动设计时,我刻意求变,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小蜜蜂与小蛋壳的对话是教师直接给出的视听课件;小蚂蚁与小蛋壳的对话设计是:先让幼儿猜猜小蚂蚁的家会在哪里?再视听课件揭晓答案;小蜗牛与小蛋壳的对话设计是: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会像小蜜蜂、小蚂蚁那样回答小蛋壳并且介绍自己的家吗?三组相

同的对话环节,设计了不同的提问,在“同中求异”中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幼儿的语言水平。

三、设计有效的铺垫环节,协助幼儿顺利地实行表演游戏。

《纲要》中指出“语言水平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后,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实行表演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使用过程。当然,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水平,从而设计有效的铺垫环节,这是协助幼儿顺利实行表演的关键所在。如在表演前,我先给每位幼儿准备一个胸饰,让幼儿看一看并说一说,明确自己的角色。然后再引导幼儿按角色练习故事中的对话;同时,在师生的站位上我也做了考虑:老师和“小蛋壳们”站在一起转向面对其它“小动物”,相同的一种“小动物”坐在一起。练习时,轮到哪种“小动物”对话再起立,讲完后再坐下倾听别组的对话表演;此时,教师也适时用语言、眼神和类似“邀请的”体态动作等来加以提示和引导,又一次为幼儿理清故事的发展路线,协助幼儿明确表演的内容,为下一表演环节的顺利进行作铺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