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稿模板
1978年10月,他以五门功课437分的高分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
为学生打开一扇心门
“1982年7月,我毕业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我就在想,是那位老人一句‘天快亮了’的话,为我打开了一扇心灵的门,他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我没有理由不为我的学生打开一扇心门。”从此他就把为学生打开一扇心门,作为自己的第二课堂。
1992年6月的一天,杨鹏程在乘坐公交车时,偶然听到他们学校两个男生的对话。其中一个学生说,他准备退学回家了。“在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啊。更何况这还是个农村的学生呢?他忧伤的眼睛让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杨老师下车后把他带回家仔细询问。原来这个学生父亲早亡家庭困难,高三那年在公路上因突然的汽车尖叫声受刺激患上了“精神性头痛”。由于无钱治疗,以至病情越来越严重无法坚持学习。“你已经是大学生了,不能半途而废,如果退学,无钱治病,前途无望,几年后也许你就会变成倒卧街头的精神病人,咬紧牙关,再大的困难都要熬过去,天就要亮了。” 之后,杨老师找到自己北师大的校友、心理学教授陈恩辉老师为这位学生免费检查和作心理治疗。几个疗程后这个学生的头痛病痊愈了,大学毕业时居然考上了北师大的研究生。他说:“是两位北师大毕业的老师挽救了我,我也要上北师大深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宁波一个科研所。上班后,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杨教授:“您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您是我的再生父母!”
“杨教授关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其它方面,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父母。”农村学生周娟说这句话时,已经是泪水四溢。几年前,周娟患上了心脏病要动手术,杨鹏程听说后,就带头捐款,在他的发动下,学校掀起了为周娟捐款的热潮。很快就捐齐了动手术需要的几万元钱。杨老师还写信鼓励她战胜病魔,重返课堂。“就因为杨教授的帮助,我生命的天空真的亮了。”周娟说。
2002级新生小童隐瞒自己患乙肝的情况被学校录取,入学后总是提心吊胆生怕被学校查出退学。她写信向杨教授求助,称自己“入学8天,做了8夜恶梦。”杨教授收信的当天晚上,打着手电从学校张贴的新生名单上找到这位学生的宿舍同她谈心。第二天,杨教授带她到学校医院检查,结果发现病情并不严重,经过积极治疗,这位学生很快摆脱了病
魔的阴影。
小童说:“杨老师让我在第9个晚上做了个甜蜜的梦,也会让我一辈子生活在甜蜜之中。”
一位师范类女生因患先天性器官缺失症而悲观厌世,甚至写好了遗书,准备自寻短见。她给杨教授写信说:“我不能为人之妻,也不能为人之母,活着有什么价值?”杨教授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找她谈心,“你不能为人之妻,但可以为人之友,把自己融入集体和社会;你不能为人之母,但你选择了教师职业,可以为人之师,将来就把学生当作你的孩子吧。”后来又送她到湘雅医院治疗,使这位学生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还考上了硕士研究生。
2000年9月,一位女生上课迟到了1 O分钟。正好电视台在这里采访拍摄,下课后记者便问了杨教授这样一个问题:“刚才有一位学生迟到了,您会批评她吗?”杨教授同答:“我还没有来得及调查,估计有3种可能性:第一种,学习太疲劳,睡过头了,我会提醒她下次注意:第二种,她是学生干部,可能检查卫生执行公务去了,我会告诉她要‘业余闹革命’,你还不是‘职业革命家’,不能耽误上课;第三种,可能路上遇到意外情况学雷锋去了,比如说送同学去医院看病,送老大娘上汽车。若是这种情况,不但不应该批评,还要表扬她。”杨教授的这一番话,博得一片热烈的掌声。课后那位女生给杨教授写了一封长信道歉:“我给您添了麻烦,您不但不批评,还给台阶下。我会永远记得这件事——这就是名师的风范,我将来也应该这样对待我的学生。”
“你把学生当亲人,学生也会把你当亲人;你把学生当路人,学生也会把你当路人;你把学生当敌人,学生也会把你当敌人。”这是杨教授的名言警句。很多受过他帮助的人都对他心存感激, 从北京师范大学到湖南科技大学,一晃20多年过去了。杨教授记不清有多少次帮助过学生,也记不清收到过多少封感恩信。每当看到这些学生取得骄人成绩时,他就会感到无比欣慰。因为在他的教育下,一批批学生走出学校,走向外面的精彩世界,他的心愿在学生身上延续。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是一条溪流
“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脍炙人口的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认为
这种说法大错:桶是有限的,碗是无限的,舀了几次、几十次就会干涸。而且静止的死水,时间久了就会过期失鲜。准确地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应该是一条源源不断、生生不已的鲜活的溪流。”
杨教授提高教学水平有一个“绝招”,那就是每门课结束时都要求学生给自己的教学写一份鉴定,并要求不写表扬的话,只写批评和建议。由于是无记名的方式,学生畅所欲言。杨教授将这些意见视若珍宝,认真整理,从中了解学生的要求和思想,克服自己教学中的缺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学校许多教师说:“杨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全国名师。”
杨教授在讲述中国近代史上湖南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时,不由得赞誉几句:“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的学子该为家乡的建设奋发图强啊!”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但一位外省的学生听了这些后,很不以为然,在给杨教授的教学鉴定中批评他是一个“狭隘的地方主义者”,自己作为外省学生感到“受歧视、受排挤”。杨教授闻过则喜,在以后的教学中妥善地处理了湖南和中国、爱家乡和爱祖国的关系。正是依靠了20多年30余次倾听学生意见再完善自己的教学,才使得他一步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向炉火纯青的境界不断攀登。
杨教授认为教学是一种重复劳动,课程和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要与时俱进,呈螺旋式上升。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自我充电充氧。他担任中国近代史这门课程已20多年,给各类学生反复讲过30多遍。但他每次上课前都要精心准备,力求把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他教学别具一格的地方在于:详其所略,略其所详,即对于历史教材讲得很详尽且不难理解的地方少讲略讲,主要讲解教材中的难点、史学界新的成果或自己对这个问题有研究心得的地方。 杨教授认为教学与科研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他出版了3卷本80万字《二十世纪中国史》,以及《湖南灾荒史》、《湖南辛亥史论》、《困顿与凋敝》、《近代中国史论》、《灾荒与赈济》等8本著作。先后在《人民日报》、《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和省部级重点项目8项。正因为他具有厚实的学术功底,才使得他的教学不囿成见,具有创新性和知识性,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他主持的教改项目“历史专业三结合综合实习改革”、“历史学为经济建设服务,与科学研究结合,改革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和“运用‘专题性论文写作法’,增强学生科研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等连续4次获省教学
成果奖。近几年,他领导的课题组撰写湖南洞庭湖区灾荒史研究系列论文已发表100余篇,为政府治理洞庭湖水患提供历史的借鉴。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杨教授就是这样一位美道慎行的优秀教师。1991他被评为省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省十佳师德标兵,2003年被评为首届百名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温家宝总理的奖励和接见,2004年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近年应各大专院校邀请,杨教授以“以德治学,以德育人,以德垂范”为题先后为省教育厅及中南大学、南华大学等学校师生作专场报告30余场,教育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师德,敬业爱岗,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被誉为“业余思想政治工作专家”和“为心灵打开窗户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