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统与现代的激荡_简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契合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08年

 第11期

 总第182期兰 州 学 刊

LanzhouxuekanNo.11 2008General.No.182

・文化研究・

传统与现代的激荡

———简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契合

初春华 邢晓静

1

2

(11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21河北工业大学 学生处,天津 300130)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适应时代要求、包含多个方面和谐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

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发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8)11-0163-03

作者简介:初春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刑晓静,河北工业大学学生处。

  对当代中国人来说,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蕴含着无数智慧与永恒价值,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理应继承和发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共同认识,在中国近现代却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谓来之不易。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现代中国的命运

首先,近代中国社会在经历一系列挫折与打击后人们的意识开始觉醒。

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及其后一系列的失败,使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严重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导致中国落后和举步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克服这一不足,中国才有可能走向独立与富强。此后,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然而,无论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洋务派的建工厂、开铁路,他们都只是看到了中国器物层面文化上的不足,而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索。

甲午战败宣告了他们所主张的体制外改革思想的失败。痛定思痛,康有为、梁启超开始反思中国文化内在的不足,并在戊戌变法中提出政治改良的方案,但这种小修小补同样没有获得成功。这说明,如果中国封建文化同封建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无法走向现代化的。此后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从政治上否定了传统制度,但最终又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所窃取。这又进一步说明,传统文化不仅要同封建制度彻底分离开来,而且要从人的思想深处进行深入的理性反思。

在深刻地反思中,先进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从怀疑走向最终进行毫不客气的抛弃,而五四运动则使这种思潮达到了顶峰。“打倒孔家店”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五四学者在抛弃了本国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的各种思潮,用新的思想开始改造中国的实践。此时,却有一部分人走向极端,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事事不如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但这种反传统的思想,受到了坚持传统文化的学者的反对,出现了文化

保守主义,形成了现代新儒学思潮。这两种主张,无论是向外还是向内寻找中国的出路,都有绝对化的倾向,在现实中并不足取。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给广大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思想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广博的理论体系,包含了众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文化相关的一点即是:毛泽东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凝练地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中国的新文化应该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与大众性。这是不同于西化派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全新的文化思潮,它既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也同样认识到了其不足之处,主张将其与现实密切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成为建国初期文化建设的重点。

其次,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曲折历程。从1949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逐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文化建设上,批判与重建并举,建设具有高度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新型文化,使新中国文化事业呈现繁荣景象。此后,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倡导全民族的文化繁荣。在这种氛围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得到一定发挥。但时隔不久,党的指导思想开始出现“左”的倾向,并不断强化,急躁冒进,阶级斗争当头,把一些文化领域的事情划归于政治领域去解决,搞唯政治论,导致了文化上的严重失误。这突出表现在“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对知识分子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打击,并造成了中国十年动乱。领导者的初衷是为全国人们提供一方精神上的净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发生了难以为人所掌控的转变,背弃了初衷,演变成为一场政治运动。它在形式上表现为反传统,对传统的一切进行了否定、破坏,结果是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整体道德素质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再次,改革开放后的文化繁荣局面。

164

兰 州 学 刊总第182期

“文革”结束后,面对国内的复杂局面,在文化思想上开展了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重新被肯定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开始反思所遭受的挫折,认识到对文化的背弃是导致这场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后,党开始纠正“文革”失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文化建设又开始复苏,文化事业得以不断扩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由经济到政治层面的不断深入,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持续十余年的文化研讨热潮。与此同时,各种西方思潮也借开放之机再次涌入中国。这股西方思潮对人们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人们的思想由前一段的单一变得复杂、多样,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多种思潮并存的局面。

面对思想文化多元化局面,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当我们提出繁荣文艺的时候,应该同时提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弘扬民族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兴衰,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和平演变’的攻势,弘扬民族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在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扬爱国精神,顶住一切外来压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弘扬民族文化又是沟通海峡两岸的桥梁,是加强海内外炎黄

[1]

子孙的相互理解,增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力量。”“文化遗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他的许多方面并不是为某一个阶级、某一个时代所独有的,也不只是为某一个阶级、某一个时代所利用的。我们既要看到文化遗产的阶级性、时代性,又要重视它的继承性和借鉴性。我们的先辈在治理国家、修养品德、成就事业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他们提出的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其中有些东西一

[1]

旦赋予新意,便可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也是对今天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所进行的理性思考,只有充分重视传统文化这笔宝贵财富,从中吸取营养和精华,才能使我国的文化建设顺利进行,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夙愿,今天的必然

几十年建设和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出现全面繁荣,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社会前进成本的增加。唯有整体的和谐,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党明确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历史上看,构建长治久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兴盛繁荣的社会,一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他们的理想是实现美好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不出于身者,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2]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而中国人眼中的“汉唐盛世”,就是一个社会相对安定、国家相对强盛、各民族和平相处、文化兼容并包的历史阶段。这样的社会状态曾被引以为自豪。

从理论上看,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它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那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本身就是古代大同理想社会的真实写照,但又具有了大同理想社会所不具备的更多现实特征。在那里,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并获得了全面发展。而目前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则是通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道路上的一个必经阶段。从现实来看,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思想文化的发展应跟上经济的发展,胡锦涛也曾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

[3]

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他认识到了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文化虽然无形,但可以产生有形的力量,它可以转化为人们推动社会发展的诸多动力因素之一,可以将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三、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共通之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观念浓重。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和谐思想被理解为人的根本行为规范之一。自孔子起就对普通和谐的追求奠定了基本精神方向。原始儒家的这一理论意向经后儒的不断发展而成为儒家基本的价值取向之一。中庸、中和、中平、中正,这些观念常见于儒家哲学中。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挖掘出来,使之重新焕发光辉。同时强调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应突出它所含有的包容、开放、协同、融合之意,凸显它所具有的政治、经济、人文等要素共融的多层次关系,应物质、政治、精神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互相依靠的理想生存状态。

首先,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与人平等、宽容、和谐。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创造一种“人和”的人际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4]

达人”。这在今天仍然是维护和谐人际关系的一大准则。

其次,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一个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同时也是自古以来人们的愿望和梦想。从《诗经》提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老子》给人们描绘的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再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和太

第11期 

传统与现代的激荡

165

平天国起义中所蕴含的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再到康梁的大同理想,直到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小康社会”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和谐社会”目标,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再次,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必须以社会资源的承受能力为基础,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它视天、地、人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把物看成人的同胞,带着友好感情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民胞物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进一步把物、自然看成人本身,主张人人视己与物一体,即“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这种“摄物为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可以启发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有度地开发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利用自然,造福全人类。

此外,传统文化提倡人要有宏大的理想目标:“立功、立德、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5](P376)平”;强调人要有钢铁般的意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

[6](P191)

可以夺志”,“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

[4](P246)屈”;崇尚顽强的拼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7](P7)息”;发扬好学而不知疲倦的精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6](P1)乎”;赞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著精神:“锲而不舍,金

石可镂”。这些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所应提倡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应倡导的。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集萃了几千年思想的精华,反映了时代精神的需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诠释,一方面要打破以往研究的条条框框,全面认真地梳理、掌握其发展脉络、体现其精神价值;另一方面,要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抛弃其原有的历史局限性,并以新的理念使之更为充实。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文化与政治、社会的良性互动。

[收稿日期] 2008-06-13

参考文献[1]李瑞环.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在全国文化艺术工

作情况交流会上的讲话[A].历史的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文化卷)[C]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94,396.[2]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154.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

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

[4]刘宝楠.论语正义[A].诸子集成[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263.[5]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376.

[6]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郭洪〕

TheAgitationofTraditionalandModern

———AnalysistheRelations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nd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

ChuChunhua XingXiaojing

Abstract:Buildinga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isacomplexsystematicengineeringprojectincludinganumberofharmoniousdevelopment,adaptingtothedemandsofthetimes.Intheprocessof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attachingimportanceandexcavationtothetraditionalculturehavea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value.Thepositiveinteractionoftraditionalcultureandsocialdevelopmentbecomesasignificantfeatureof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

Keywords: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harmonious;harmonioussociety

(上接第159页)

[8][12][14][17][24][34][36][6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

院学报,2001,(4).

[43]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196.[44]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M].北京:书目文献

北京:中华书局,1975:5569,5737,4196,1018,5091,4067,5568,4676.

[9][27][6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5:8168-8169,8181,7653.

[11]王赛时.唐代饮食[M].济南:齐鲁书社,2003:25-31.

[13][18][2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1-1482,1783,1215.

[15][54][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6,103.

[16][宋]李昉.太平广记[Z].北京:中华书局,1961:4064,

[19][26][唐]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20-21,169.[20][25][31][60][宋]王钦若.册府元龟[Z].北京:中华书局,1960:1748,1269,9558,1262.

[21]万国鼎辑释.氾胜之书辑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261[28][唐]白居易.轻肥.白居易集[Z].北京:中华书局,1979:33.[38][52][62][清]董诰.全唐文[Z].北京:中华书局,1983:5134,7224-7225,10253.

[39][唐]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22-23.[40]郝春文.中古时期社邑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3,6.[41]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5.[42]黄新华.1985年以来国内唐代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J].淮阴师范学

出版社,1986:281-282.

[45]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7.

[46]杨兵,王希隆.对唐代几种社会救济形式的辨析[J].社科纵横,2003,(3).

[47]荣新江.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48]王晓丽.浅谈隋唐佛教寺院的公益活动[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3).

[49]全汉昇.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业[J].食货半月刊,1935,(4).[50]张国刚.《佛说诸德福田经》与中古佛教的慈善事业[J].史学集刊,2003,(2).

[51][53][56][57][58][宋]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684,538,521,670,525.

[55]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楠.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M].石家庄:花山

文艺出版社,1992:301-302.

[61]张国刚.佛学与隋唐社会[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278-279.

〔责任编辑:贺永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