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地理学
绪论:
一、全球陆地动物可分为八个动物群?
(1)热带森林动物地理群
(2)热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3)亚热带森林地带动物群
(4)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地带动物群
(5)温带森林地带动物群
(6)温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7)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动物群
(8)寒带苔原地带动物群
二、动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
阐明地球上动物分布的基本规律,为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恢复与定向改变动物群提供科学依据。
1 / 23
.
(1)研究各自然带及景观中动物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2)动物群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3)动物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4)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及其评价;
(5)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6)濒危动物种的保护;
(7)动物种和类群的分布围与分布图的编制;
(8)动物种的分布型、动物区系分析及分类;
(9)动物种和类群分布的自然历史;
(10)地理环境变迁与动物区系分化以及动物地理区划等。
三、动物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1)区系历史方向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分布区和动物区系及其区域分异
2 / 23
.
从历史的观点比较、探索动物的同源性,研究动物种和类群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动物区系的划分;
(2)生态地理方向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生态地理群,
从生态学观点比较、探索动物的同功性,
研究动物分布的在因素与外界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地理变化,进行动物生态地理群的区分
(3)景观动物地理学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球上景观带、景观区和景观中的动物群。
研究不同景观带、景观区和景观中动物群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状况
阐明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的动物种;
研究他们彼此间以及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第一节 热带森林地带动物群
一、热带森林地带动物群基本特征?
3 / 23
.
①动物组成复杂,优势现象不明显。
②树栖种类多,地栖种类少。
③完全地栖的种类很少。
④季相变化不明显。
二、南美洲热带森林动物群分布特征?
(1)有袋类残留于南美洲热带森林。
(2)几乎没有食虫类。
(3)翼手目种类十分丰富
(4)灵长目动物全部属于阔鼻亚目,在森林上层活动。
(5)食肉兽主要有美洲豹、南美浣熊和蜜熊。
(6)有蹄类,比亚、非两州同类群中的种类体型小。
(7)贫齿目的二趾树懒、三趾树懒、二趾食蚁兽和小食蚁兽都是南美洲热带森林特有而典型的动物,过着严格的树栖生活。
(8)鸟类更为丰富。
4 / 23
.
(9)爬行类丰富。
(10)两栖类有数百种之多。
(11)鱼类有2000多种。
(12)昆虫种类繁多,数量惊人,色彩各异。
三、非洲热带森林动物群分布特征?
(1)较多的食虫目动物
(2)灵长目动物的组成与生态习性比较突出
(3)有蹄类很丰富
(4)鳞甲目有树栖和地栖的两类
(5)啮齿类几乎都是树栖种
(6)食肉类主要有非洲灵猫、非洲椰子猫和獴,大型食肉兽类中只有金猫和豹深入森林生活。
(7)典型的鸟类有鼠鸟、蕉鹃、太阳鸟和鹦鹉等。
(8)爬行类中避役种类繁多,具世界首位,另外还有飞蜥、蟒蛇和尖鼻鳄等。两栖类
5 / 23
.
中有在趾上的特殊爪蟾和非洲树蛙。在刚果河流域分布有非洲肺鱼和多鳍鱼等。
四、大洋洲热带森林动物群分布特征?
(1)大洋洲热带森林动物群独具特色,这里缺少其他各州热带森林所共有的许多哺乳类。
树上没有猿猴类;
丛林间没有本地的食肉类和有蹄类;
没有食虫类和贫齿类。
在伊里安森林里,最大的脊椎动物并不是哺乳类,而是鸟类食火鸡。
整个动物群的哺乳类,主要由四大类群组成:有袋类、单孔类、翼手类和啮齿类。
(2)森林动物同样表现树栖性:
例如,在约克角森林里,37种哺乳类中,有21种是树栖的。袋貂科共35种,除树袋熊外,各种袋貂都具有缠绕性尾,善于攀缘,但行动迟缓,大都在日间活动,以各种树叶与果实为食。
(3)典型的哺乳动物有单孔目的五趾原针鼹,三趾原针鼹;
有袋类的树袋熊,袋貂;翼手类的裸背果蝠,管鼻果蝠,伊里安棕蝠,巨耳蝠;
6 / 23
.
啮齿类有分布在伊里安的巨鼠和水鼠等。
(4)典型的树栖鸟类有极乐鸟、鹦鹉和笑鴗。
(5)爬行类有体长可达5m的巨蜥,以及栖息在伊里安岛上的飞蜥。蛇类有虎蛇、细片鳞蛇,后者是世界上最毒的蛇,其毒性超过眼镜蛇20倍。两栖类有澳大利亚胃蛙。
第二节热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一、热带草原地带动物群基本特征
①草食性动物占优势
(1)热带草原地带动物群在种类组成上比热带森林贫乏。(2)两栖类很少;
(3)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均不如热带森林种类多。
(4)大型草食性兽类、小型啮齿类以及植食性昆虫等都得到极大发展
(5)大型植食性兽类数量之多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②小型啮齿类在种类和个体数量上,超过这里哺乳动物的各个类群,约占三分之二。
体积小、繁殖力强,对千旱有特殊的忍耐力,在草本植物极为丰富的草原上,这些草食性小兽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占有绝对优势。
7 / 23
. ③地栖种类多
热带草原动物群以地栖种类占优势,树栖种类极少
啮齿类在草原上几乎没有树栖种。
大型有蹄类种类繁多。
热带草原上地栖的肉食性动物种类也很丰富
④穴居、善跑类型突出。
(1)洞穴可以帮助动物藏匿、逃避敌害的袭击繁殖幼崽和贮藏食物,在旱季还可以作为夏眠的场所。洞穴温度恒定,湿度较大,有利于动物御防高温与千旱。
(2)穴居动物由于长期挖掘活动和地下生活,在身体结构上形成了一些适应特征。
(3)体型较大的动物,对开阔景观的适表现为具有迅速的奔跑能力。
(4)善跑动物对奔跑的适应构造表现在四肢特长、步幅增大,如长颈鹿、斑马和鸵鸟等
⑤集群的生活习性。
这种集群,有的是由同种动物组成的单一种群,共同活动、觅食和迁移。有的是由不同种、属的个体组成的混合种群
8 / 23
. ⑥嗅觉发达,听觉和视觉器官很发达
●热带草原景观开阔,空气流通,气味容易散开,因此动物的嗅觉比较灵面,
●听觉和视觉器官也很发达。通常草原上的动物喜欢安静,总是静悄悄的觅食,习惯的环视四周,竖耳静听,辨别敌情
⑦适应干、湿季变化的能力显著。
热带草原自然条件的季节变化,对动物生活周期有明显影响。
旱季,许多动物聚集在水源附近,水源越狭小,动物聚集程度愈高。当水源枯竭时只得迁移到有水的地方。鸟类远走高飞,昆虫和其他不迁移的动物进入蛰眠状态,土豚以夏眠方式度过不利
二、非洲热带草原动物群典型代表动物
(1)大型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多
(2)羚羊类丰富
(3)典型的鸟类有鸵鸟、鹭鹰、鲸
头鹳、珠鸡、夏鸟等。
三、南美洲热带草原动物群典型代表动物
9 / 23
.
本洲典型的哺乳动物有大食蚁兽、铠鼹、犰狳、美洲狮、獵狼、南美泽鹿、草原鹿、豚鼠等。
典型的鸟类有美洲驼鸟、南美塢
四、大洋洲热带草原动物群典型代表动物
澳洲野犬、红袋鼠、袋熊、袋狸、鸸鹋
第三节亚热带常绿林动物群:
一、亚热带常绿林动物群基本特征?
(1)亚热带常绿林动物群种类组成的多样性和古老性,仅次于热带森林,居于第二位。
(2)亚热带常绿林动物群种类组成混杂,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3)大陆西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动物群组成的过渡性也比较明显。
(4)亚热带常绿林地带受季风影响,从南向北四季变化逐渐明显,因而动物群的季相变化也比热带森林显著。
(5)该动物群的土壤动物也很丰富
(6)人类活动对本带动物群有显著影响
10 / 23
.
二、亚洲亚热带常绿林动物群分布特征?
该动物群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日本和朝鲜南部。
三、欧洲常绿林动物群分布特征?
该动物群主要分布在南欧地中海沿岸的三大半岛上。
四、北美洲常绿林动物群分布特征?
该动物群主要分布在佛罗里达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加利福尼亚的硬叶林与地中海地区的硬叶林在外貌上比较相似,主要游搞到1-3m的灌木状栎。
第四节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地带动物群
一、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地带动物群基本特征?
1.种类贫乏,数量少
2.啮齿类和爬行类占优势
3.低密度广布,高密度集中
4.特殊适应方式
(1)对高温的适应
11 / 23
. ①夜出性的生活习性
②眼睛和耳壳特别发达
③听泡容量加大,以便在黑暗中定向和听察细微声音
(2)对干旱的适应
①许多荒漠动物只需从食物中得到很少的水分就能维持生命
②在减少水分消耗方面也形成了一系列的适
应机制
③夏眠也是荒漠动物对干旱的一种适应
(3)对开阔景观的适应
①荒漠动物穴居,善跑
②有许多动物生活在岩缝间或岩块下,在土质疏松的岩块下,长聚集着各种类型的蜘蛛、蜗牛、蚁类以及各种蜥蜴
③荒漠动物大都善于利用洞穴或把身体埋入沙,以逃避敌害
④荒漠有蹄类都善于奔跑。小型啮齿类都善于跳跃
12 / 23
. ⑤荒漠动物具有与周围环境极为一致的沙土色
⑥荒漠蜥蜴、蛇、蜘蛛、蝎子等大多是有剧毒
(4)对特殊基质的适应
①长期生活在散沙土上的动物,脚和趾都形成一些适应构造,如骆驼的蹄大而扁平
二、非洲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地带动物群典型代表动物?
①库氏伏翼②旋角羚③非洲野驴④非洲跳鼠⑤撒哈拉沙鼠⑥小沙鼠⑦凤头百灵⑧非洲鸵鸟⑨沙鸡⑩南非蜥蜴11.南非壁虎12.角蝰
三、亚洲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地带动物群典型代表动物?
1.
①阿拉伯骆驼②阿拉伯大羚羊③非洲野驴④非洲鸵鸟
2. 哺乳动物
①沙狐②蒙古野驴③鹅喉羚④赛加羚羊(高鼻羚羊)⑤双驼峰⑥沙鼠⑦跳鼠
3.鸟类
①沙鵖②角百灵③地鸦④沙鸡科⑤岩鸽
13 / 23
. 4.爬行类
①麻蜥②斑红沙蛇③花条蛇④四爪陆龟
5.两栖类 ①湖蛙
四、北美洲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地带动物群典型动物代表?
①骡鹿(黑尾鹿)②美洲獾③斑臭鼬④郊狼
第五节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动物群
一、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动物群基本特征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动物群的生存条件远不如热带森林地区优越,动物种类较热带森林少,但同种动物的个体数量比热带森林多得多,优势现象明显。
②与亚热带常绿林动物群相似,种类组成混杂,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兼有北方型和南方型的成分。
③地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热带森林
④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树栖动物。
⑤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为土壤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14 / 23
. ⑥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生活节律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动物生命活动有显著影响。
⑦随着冬季的到来,日照缩短,温度降低和食物不足,许多动物作长距离迁移或进行蛰伏和冬眠。
⑧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动物群受人类活动影响极大。
二、北美洲温带落叶阔叶林动物群典型代表动物
①典型的哺乳动物
美洲黑熊、浣熊、北美水貂、臭鼬、水獭、赤猞猁、负鼠、灰狐、赤狐、白尾鹿和美洲赤鹿等。
②鸟类:松鸡、啄木鸟、巨冠鹟、树鸫、黄喉莺雀、北美红雀
③爬行类:黑鼠蛇、五线蛇
三、欧洲温带落叶阔叶林动物群典型代表动物
1.大型有蹄类动物:欧洲野牛、马鹿、野猪
2.小型食肉兽:松貂、水獭
3.鸟类:苍头燕雀
15 / 23
. 四、亚洲温带落叶阔叶林动物群典型代表动物
1该动物群有许多种和属:日本睡鼠属 麋鹿 原麝
2 哺乳动物:马鹿,麋鹿,狍鹿,梅花鹿,欧亚红松鼠,小飞鼠,花鼠,大林姬鼠
3 鸟类:黑枕黄鹂 灰头绿啄木鸟 褐马鸡
4 爬行类和两栖类:大蟾蜍,中国林蛙
第六节温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一、温带草原地带动物群基本特征?
1.温带草原动物群的种类组成较森林贫乏
2.景观开阔,缺少天然隐蔽条件,动物发展了适应特征,如啮齿动物发展了洞穴生活的能力
3.景观开阔,缺少天然隐蔽条件
4.草原自然条件的特点,对动物生态有重要意义,如草原动物活动的昼夜相也很明显,特别是在夏季,这与气候因素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相适应
二、欧洲和亚洲温带草原动物群电影代表动物?
16 / 23
. 1.典型的哺乳动物,
①达乌尔黄鼠②草原旱獭③草原鼢鼠④草原田鼠⑤仓鼠⑥黄羊(黄羚)有蹄类⑦鹅喉羚⑧高鼻羚羊⑨艾鼬-食肉兽⑩虎鼬11.兔狲
2.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不多
①云雀②蒙古百灵③大鸨④凤头麦鸡⑤苍鹭⑥普通鸬鹚⑦苍鹰⑧草原鹞⑨白骨顶鸡
3.草原上的爬行类
①丽斑麻蜥②白条锦蛇③花背蟾蜍
三、北美洲温带草原动物群典型代表动物?
1.典型哺乳动物①美洲野牛②叉角羚③美洲獾
2.典型的鸟类较少,主要有以啮齿类为食的猛兽①草原隼②草原松鸡
3.爬行类以响尾蛇最著名①响尾蛇
第七节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动物群
一、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动物群基本特征
1针叶林地带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动物群的种类组成贫乏。
17 / 23
. 2在针叶林地带,动物群的分布很不平衡。
3.针叶林的食物比较单一
4.针叶林地带动物的数量很不稳定,许多种类的数量随食物量产生周期性的变化。
5动物生命活动的季相变化也不如温带森林和苔原地带明显。
6 动物形成了许多特殊的适应构造
二、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动物群典型动物
霜蝠 猞猁 紫貂 棕熊 北美灰松鼠 小飞鼠 北美豪猪 松鸡 胎生蜥蜴
第八节寒带苔原地带动物群
一、寒带苔原地带动物群基本特征?
1.苔原动物在地区的分布极不平衡
2苔原动物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如如旅鼠大量繁殖时,一个种群数量可达数百
3.苔原动物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
4.苔原动物群的营养关系,由于生物种类贫乏而表现的比较简单,且灵活易变
18 / 23
. 5.苔原动物群的数量,在不同年份有很大幅度的变动,如许多种类的数量变动经常具有周期性
6.在构造和生理上形成了一些特殊的适应特征
二、寒带苔原地带动物群典型代表动物?
1.典型的哺乳动物①北极狐②北极兔③北极熊
2.食虫类仅发现少数几种①栗齿鼩鼱
3.有蹄类①麝牛②驯鹿
4.啮齿类①北极旅鼠
5.典型的鸟类①柳雷鸟②雪鸮③游隼④毛脚鵟⑤北极海鹦⑥北极燕鸥
6.没有两栖类和爬行类,鱼类也很贫乏
7.无脊椎动物贫乏
第四章 中国陆地哺乳动物分布基本特征
1、东北极寒地带2、西部广袤荒原3、南方丛林4、占领全中国
第五章 分布区与分布区系
19 / 23
. 一、种的分布区
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该种动物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二、单境发生论
1、认为生物种或其他类群,最初都是由一个地点发生的,然后由发生地点逐渐向四周扩展分布
2、最初的发生地叫做发生中心或起源中心。
三、分布区的类型
根据分布区的大小可划分为:广域分布区和狭域分布区
根据分布区的形状可划分为: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
根据分布区的变化可划分为:扩展分布区、潜在分布区、
特有性分布区、残遗分布区、替代分布区
四、分布区扩展的类型
(1)主动扩展①正常扩展②先锋扩展
20 / 23
. (2)被动扩展①水扩展②风扩展③生物携带扩散
五、狭义的动物区系
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
①是由许多分类上明确、分布上重叠的动物种所组成。
②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隔,同一大陆部,也被山脉和沙漠等所分隔而产生区域差异。这些地区的动物,在很长的地质时期无联系地发展起来,以致各自产生独立的动物区系。
③历史上演化的这种共通性,对各个独立动物界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最不同的系统类群动物(软体动物们、哺乳纲、鞘翅目等)的个别的分布区大致相同;其二,隔离的时间愈长,动物区系的特殊性也愈显著
六、固有种
栖息在发生中心的种或其他分类类群,称为该地区的固有种。
如食蚁兽和树懒发生于南美洲,它们是南美洲的固有种。
要判断一个地方的固有种,必须要有古地理和古生物学资料。固有种的存在表明该种的地质年代较远,或者该地区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环境比较稳定
七、特有种
21 / 23
.
个种或其他分类类群仅分布在地球上某地区,便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
例如,大熊猫只分布在我国西北部,是我国西南区的特有种;长颈鹿是非洲的特有种。
八、迁入种
由一个地区迁移到本地区来的种或其他类群,称为本地区的迁入种。
从前就生活在本地区的种或其他类群,称为该地区的土著种。
如果一种动物被人类有意识地迁入某个地区并定居下来,则成为引入种。
第六章 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区
一、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区
陆地动物由于地理及其气候屏障而彼此隔开,分界明显。
二、古北界动物区系区基本特征及典型代表动物
(1)古北界与新北界的动物区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有人将两界合称为全北界,鼹科、鼠兔科、河狸科、松鸡科等,均为全北界所共有。
(2)古北界动物成分以温暖潮湿地区最为丰富,往北逐渐减少;在界的干旱或山地地区种类明显减少,并形成特化。界东西的差别比南北明显。在古北界区系中我国是最丰富的地区,
22 / 23
. 其次是地中海区域。
(3)古北界代表动物有欧洲野牛 北极狐 黑颈鹤 文须雀
三、澳大利亚界(大洋洲界)动物区系区基本特征及典型代表动物
特征:是世界动物地理界中最原始、最古老的类群
23 /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