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高考作文素材:关于爱国的名人事例

来源:华佗健康网
【 导语】任何⼀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章就逊⾊许多。因此,学⽣习作也好,考场作⽂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曲终⼈散、回味⽆穷。下⾯收集了⼀些关于爱国的名⼈事例的素材,供各位练习使⽤。

  ⼈物素材1:  钱学森回来了

  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有三位姓钱的⼈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称“三钱”。他们都是店铺后,怀着报效祖国的⾚⼦之⼼回来的。其中钱学森的经历最为惊险。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了,⾮常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可是美国⽅⾯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百计地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的太多了,⼀个⼈可顶五个师的兵⼒!”于是,美⽅⽆中⽣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把他逮捕关押,后来虽然释放了,可⼜遭到严密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提出严正*,回国的决⼼更⼤了。他在家⾥放好三只⼩箱⼦,准备随时启程。后来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贡献,是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  ⼈物素材2:  陈天华遥寄⾎书

  ⾰命家陈天华,在⽇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能的清政府⼜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即在留学⽣中召开拒俄⼤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指,以⾎指书写救国⾎书,在⾎书⾥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酸,⿎舞同胞起来战⽃……他⼀连写了⼏⼗张,终因流⾎过多⽽晕倒,可嘴⾥还在不停地喊:“救国!救国!”

  别⼈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书⼀份⼀份装⼊信封,从万⾥迢迢的⽇本寄回国内。读到的⼈⽆不感动。  ⼈物素材3:  严复的担忧

  1912年严复担任北⼤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化⽐较观⾛向成熟,开始进⼊⾃⾝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学的⽂科与经学合⼆为⼀,完全⽤来治旧学,“⽤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章于不坠”。这⼀⾏为在当时称得上⽤⼼良苦。  ⼈物素材4:

  :施⼀公:婉拒千万美元回国

  ⽗亲为施⼀公起名“⼀公”,意在希望他长⼤后“⼀⼼为公”,这个名字也对施⼀公产⽣了很⼤的影响。

  1990年,施⼀公到美国⼀流的约翰·霍普⾦斯⼤学医学院留学。出国前,施⼀公不喜欢称⾃⼰是河南⼈,到美国后他发现,有时候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就如同河南在国内的形象,被误解。于是,施⼀公开始“保卫中国”,看到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他就会尝试解释,给报纸投稿,阐述⾃⼰的观点。

  在学术领域,施⼀公同样出⾊。1997年4⽉,还未完成博⼠后研究课题,施⼀公就被普林斯顿⼤学分⼦⽣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9年之后,他成为学校分⼦⽣物学的领军⼈物和国际结构⽣物学家。

  2008年,40岁的施⼀公拒绝了10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选择回国担任清华⼤学⽣命科学院院长,开展⾃⼰的事业。当时他已是普林斯顿⼤学⽣物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教授,“他是我们的明星,我觉得他完全疯了。”普林斯顿⼤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奥斯汀说。《纽约时报》也在名为《逆势⽽上——中国吸引海外科学家归国》⼀⽂中讲述了施⼀公的故事。

  回国时,施⼀公在给普林斯顿⼤学校长的信中写道:我回到清华,对普林斯顿⼤学的贡献会⽐⾝在普林斯顿⼤得多。我希望将来能进⾏更多的学⽣交流活动,希望美国优秀的⼈才在年轻的时候能在中国待上⼀段时间,真正了解中国。

  施⼀公认为现在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时机,他说:“如果只是做学问的话,我肯定不会回来。我回来,就是要改变⼤环境。”  2015年,施⼀公率团队解析了超⾼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被业界称为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命科学领域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物素材5:  吴⽟章维护国家尊严

  ⽼⾰命家吴⽟章,年轻时东渡⽇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本⼈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章挺⾝⽽出,代表留⽇学⽣向学校*严正提出:必须⽴即向中国学⽣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罢课和绝⾷以⽰*。学校*在中国爱国留学⽣的强⼤压⼒下,只得认错道歉。  ⼈物素材6:  史可法坚守扬州城

  明朝末年,清兵⼊侵中原,并很快挥师南下。这时驻守扬州督师是史可法,他誓死守城,以悬殊的兵⼒苦苦抵御。清军想招降他,就把扬州城团团围住,并接连⼏次给他送招降书,他看也不看就丢进⽔中。这时外援断绝,总兵和监军副使⼜率兵投降,城中形势万分危急。旧城西门⼗分险要,史可法亲⾃去守城。他还给母亲和妻⼦写了绝命书,决⼼以⾝殉国。过了两天,清兵进逼城下,炮击扬州城的西北⾓,城被攻破。史可法举⼑⾃刎,但被部下死死抱住,部下簇拥着他出⼩东门,此时清兵涌⾄,他被俘了。被俘后,他⼤叫:“我就是史督师!”清兵马上杀了他。  ⼈物素材7:  郑振铎的“最后⼀课”

  1941年12⽉8⽇,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租界也沦为⽇寇占领地。暨南⼤学教授兼⽂学院院长郑振铎夹着讲义急匆匆进了教室。坐得满满的教室鸦雀⽆声。郑振铎先⽣热泪盈眶:“……⼤家知道,今天我给你们上的中国⽂学史是最后⼀课,我们是中国⼈!”讲课开始了,⼀分⼀秒显得格外的沉静。不幸的时刻终于来临,当时针指向10点30分时,太阳旗插进了校园。“现在下课!”郑先⽣挺直了⾝体,作了⽴正的姿势。郑先⽣在“最后⼀课”上所表现出的崇⾼爱国之情,感染了千百个后来者。  ⼈物素材8:  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了⼀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的银杯,表⽰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少把他的⼼脏带回去。

  肖邦的⼼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地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