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与启示
邓小平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与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均取得很大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在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的进程中,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如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和社会状况,提出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提出改革要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又比如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摸着石头过河,指出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一切发展的根本在于解放生产力等。这些经验和结论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也极大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对我们今天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启示作用。
标签:改革开放 生产力 经济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认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革命,因此必须要真抓实干。真抓实干的第一步,是对一定时期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状况做到准确判断和科学把握,找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症结所在;其次是探索和挖掘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制定符合经济规律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务实高效。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变化自有其内在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毛泽东同志将这一原理浓缩为“实事求是”四个字。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根据变化着客观现实,又在实事求是前面增加了“解放思想”这一条。解放思想的实践,一方面打破了僵化思维的条条框框,促使人民迈出了发展的新步伐,另一方面更新了人民关于何为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也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和社会状况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方法
邓小平陆续写作了《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文章,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方法。他在每一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都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他创新解释了“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根据1978年以前我国生产力落后、物质生产水平低下与人民物质生活需要渐增相矛盾这一情况,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创造出比以往历史阶段、比其它社会制度更高更充分的生产力水平,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步骤的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有生产力提高了,物質文化水平提高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才真正得以体现。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就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把握改革成效的关键也在于生产力发展速度是否有所提高。
邓小平认为,过去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中华民族赢得了一个和平、独立、自强的国家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革命是发展生产力,而改革则恰恰就是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贯穿革命和改革工作的始终。
从我国实际来看,改革的领导力量依然是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个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同时,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改革的政治保证一方面来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认为,在改革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作实际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邓小平同志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这样漫长的不发达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是永不止步、循序渐进的,不可能立刻就见到成效,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急躁冒进,而是要遵循经济规律一步一个脚印稳妥推进经济改革。
邓小平指出,建国以来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是有限的、不充分的,人民生活水平还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层次上。因此来说,发展生产力是现实需要,大势所趋。而邓小平也总结出经典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邓小平在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时谈话时提到,中国太穷,一要发展自己,二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改革、发展与稳定是一个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链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进程中,发展是不二法则,稳定是必备的外部条件。
3.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认为,一个国家的革命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任何大党或老党都不能以最高发言人自居。对此,他还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文中作了特别说明,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
解决,别国的人对情况不熟悉,指手划脚,是要犯错误的。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邓小平同样强调要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也不照搬外国模式。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虽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在俄国和中国的形式就有所区别,归根结底是国情的区别。虽然同为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不同于他国的特点。
在回顾建国三十年的经验,仔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时,邓小平总结起来回答: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讲究经济效果。共产党人的务实、勤政在邓小平同志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透过他质朴、稳健的文风,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力主经济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坚持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策略,因此大胆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进市场经济。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二、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1.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方法
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他积极提倡这种勇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的策略方法,并将 “摸论”与“猫论”、“不争论”一起,作为改革开放3条经验的其中一条,“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就是说,在制定改革政策时,要一边研究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一边着手做改革计划。即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做到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如果脱离了当地的客观经济现实,或者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以至于没有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样制订出来的政策就不能调动群众建设的积极性。
邓小平在《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也曾经提到,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既要总结过去有益的历史经验,也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胆吸收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进管理方式、技术、设备和资金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解放思想、大胆革新的一大壮举,这一点在
《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文章中都有所体现。
2.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經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1年、1982年和1983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自1984年年开始转入城市改革,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1984年至1988年。这5年中,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工业品,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都大幅度增长。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也大幅度增长。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邓小平认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他主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还要严厉打击经济犯罪,保障经济秩序平稳有序。1988年以后,改革开始进入平稳较快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是不断深化和全面的。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不仅要着眼于本世纪,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
3.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三步走战略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1987年邓小平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也已在1995年提前完成;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需要抓住两条基本途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同时,还要实施五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海河经济、海洋经济、优势产业、区县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关键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立足当下,我国如今正处于这个关键时期,如何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生产效益、改善经济发展水平,都将直接关系到第三步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影响到改革开放接下来这30年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实施效果。
三、坚持发展在历史进步中的核心地位
历史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以来,我们国家开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扩大开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作为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十八大以后的若干年,我国建设和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便是,不遗余力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信在亿万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下,全面改革成效指日可待,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也必将实现!
作者简介:苟娟,女,(1974.9-),四川万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从事党校干部培训工作,助讲,研究方向:党校培训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