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来源:华佗健康网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颁布“铸刑书”,此举遭到晋国保守贵族叔向的指责,批评他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公元前513年,晋国也颁布“铸刑鼎”。上述现象表明春秋晚期( ) A.礼乐制度土崩瓦解 C.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B.以法治国受到重视 D.德法之争日趋激烈

2、西汉思想家陆贾在《新语》中指出:“夫欲富国强威,辟地服远者,必得之于民;欲建功兴誉,垂名烈,流荣华者,必取之于身……天地之性,万物之类,怀德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归之则充其侧,畏之则去其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体现仁义治国 C.蕴含民主意识

B.强调民富国强 D.反对君主专制

3、下表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上某一赋税制度(措施)的评价 陆贽: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白居易: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上表评价的是( ) A.两税法

B.方田均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4、(宋代)岳州知州指出:“(农民)自来兼作商旅……欲出榜招召,务令疾速归业。如贪恋作商,不肯回归,其田权许人请射(承佃耕种)。”宋高宗采纳户部意见:“商人田产,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难(不应)许人请射。”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人身依附关系放松 C.重农抑商政策放弃

B.商品经济发展 D.海外贸易繁荣

5、朱元璋对能力、品性都很出众的“老人”进行授官,改变他们半民半公的尴尬身份,成为大明朝的正式“公务员”,光宗耀祖。如: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老人”陈原九被任命为松江知府。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徽州歙县“老人”胡伯顺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材料表明朱元璋重视( ) A.官僚机构调整 C.监察制度完善

B.基层社会治理 D.科举制度改革

6、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间内,清政府对中外条约的认识是“照会该夷,申以盟誓”,且认为只有在两国连年构兵导致相互失信,为停战议和、避免猜疑,须“立条约以坚其信”。至于本属和好之国,则毋庸以缔约来讲信修睦,隐有“大信不约”之意。材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 ) A.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 C.萌发近代的主权意识

B.创建近代的外交体制 D.承袭传统的盟约观念

7、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是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则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著作( ) A.冲击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C.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

B.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D.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8、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响应。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实现了民主革命转折 D.推动了全民族的觉醒

9、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材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出现

B.正面战场是抗日主力 D.合作抗日是时代潮流

10、1955年国务院制定《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之后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进入社会,买粮必须出具粮票。1978年以后,粮食产量连上台阶,粮票逐渐失去作用;1993年以后,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粮票的变迁反映了( ) A.产业结构调整 C.对外开放深化

B.计划经济实行 D.经济体制变革

11、有学者分析欧洲文明进程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般说来,处于优势或强势地位的文明的影响便比较大,反之,影响力就比较小。这与一个民族的实力也应该是成正比

的,因为实力强的民族易于使自己的文明传播出去。但是文明自身的生命力归根到底是看它是否对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因此,一个单凭实力强大而不具进步的文明的“民族”或“群体”,它的落后的文明终归会被先进的文化所“吞噬”、所“同化”。以下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波斯征服了巴尔干半岛,希腊传统的制度被波斯继承 B.阿拉伯帝国征服了西亚,西亚文化被阿拉伯帝国吸收 C.罗马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希腊文化深刻地影响了罗马 D.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中原文化深深融入游牧民族

12、下图是“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这种分布差异与茶叶贸易路线相关,图中tea发音传播路线主要由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C.丝绸之路推动

B.中国朝贡贸易的发展 D.欧洲殖民争霸的影响

13、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符合这时期英国面貌变化的正确表述是( ) A.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C.从电气时代过渡到信息化时代

B.从小农经济过渡到大工厂生产 D.从生产实践过渡到科技大发明

14、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

双方贸易迅速发展。这实质上反映美国( ) A.开始推行门罗主义 C.改善与拉美的关系

B.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的控制 D.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

15、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然成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全球经济力量。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既是全球“新局势”的重要组成,又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据此可知( ) A.中国主导世界发展进程 C.世界呈现开放交流趋势

二、材料题

16、【瓷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一:

汝窑的天青、官窑的灰蓝、定窑的粉白、哥窑的米黄、钧窑的玫瑰紫,这些醒目的颜色是宋瓷中五大名窑的标志性成色,也是中国瓷器史上令人难忘的“年代秀”。宋元时期,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明朝后期,以景德镇为例,制瓷业规模很大,有官窑约五十八座,民窑达九百座。瓷窑内部已有很细的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之分,有利坯、车坯、釉坯之分。镇内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其中一部分人在民窑内劳作,工资是按日以白银计算的。民窑生产的瓷器是为了售卖,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整编自邓广铭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制瓷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后期制瓷业相较于宋朝的突出发展,并加以简要评价。

17、【民主党派与抗日战争】

材料一:

1938年10月,汪精卫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上公开发表“凡两国战争终须和平,以我国积弱,非和平即亡国”的失败言论,民盟坚决主张“反对中途妥协投降”,要坚持抗战到底。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为了挽救危局,1944年10月10日,民盟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建议国民党统筹战备、给养、训练以及要凭战绩升降军官,撤换抗战以来作战不力的将领,改善官兵的生活待遇以期提高战斗力,发展本国的军需工业以增强军事实力。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政治上国民党日益腐败和消极,在经济和军事上亦发生了严重的危机。1944年3月周恩来号召开展民主宪政运动。民盟积极支持并参加这一运动,创办报刊抨击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强烈要求开放政权,实行民主政治。民盟领导人张澜认为,“某一党获得政权后,就高唱以党治国”,“实行一党专政,视国家为一党所私有”,“而且党权竟超过国权……于是党治便自然而然地成为独裁政治”。

——摘编自张磊《略论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中国民主党派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力量。1936年,救国会和第三党就发表宣言,指出挽救民族危亡唯一之途,是国内各党派都要“重其相同,轻其相异”,建立反日阵线,举国一致进行抗战。……抗日战争爆发后,救国会大批成员进入陕北、华北、华中等解放区,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乡村建设派的部分成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军队的溃退,仍留在山东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共同战斗。……民主党派在海外华侨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积极动员海外华侨为祖国抗战出力。……抗战以来,华侨每年汇回国内的外汇是10亿元以上,这笔惊人的外汇,对祖国抗战是莫大的资助。

——摘编自宋连胜《民主党派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及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主张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民主党派对抗战的主要贡献。 18、【东亚现代化】

材料一: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经历了两个阶段不同的转换;先是在经济起飞阶段借

助西方国家产业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后,对本国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将落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东亚国家和地区本国市场狭小,无法消费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因此,它们千方百计地扩大海外市场,包括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其中,发达国家市场是东亚外向型出口导向经济最为重要的海外市场。

——摘编自陈茂来《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全球化视角》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在实现高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共同之处,国家努力保持发展中的较高程度的政治稳定,增强社会的内聚力,制定维护主权与独立的工业化计划,采取保护民族经济政策,以强制的劳工政策调整公私的利益冲突,保证社会公平与福利等……在东亚的重新崛起中,儒家的“行仁政”的思想、家族本位思想与家族伦理秩序、重视教育与机会均等的教育思想扮演了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甚至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儒教伦理”在东亚现代化中扮演的角色比新教伦理在欧洲所起的作用还要大。

——摘编自罗荣渠《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二战后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东亚国家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加以说明。 三、论述题

19、【贸易战与大国关系】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贸易战 贸易战 发起者 贸易战形式 欧盟对美国进口鸡肉征鸡肉贸易战 欧盟 收高额关税并进行价格控制,美国反制,提高对西欧工农产品的进口关税 美国即将进入“大通胀时代” 1963—1965年 发生背景 时间 结果 双方和解,美国降低37%平均关税,换取欧洲降低35%平均关税 日本多次自愿 美国在纺织、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电日美贸易战 美国 信等行业,对日本发起反倾销调查或做出不利裁决,并通过了301条款、超级301条款,对日本制裁和限制 美国经济滞涨,日本飞速崛起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 限制出口、对美国开放市场,并签署了《广场协议》。20世纪90年代初,因泡沫破裂陷入萧条 双方签订软木 美加贸易战 美国 美国对加拿大木材进行反补贴调查,并征收惩罚性关税 美欧多国经济下行 1982—2001年 协议,但是每隔几年就会因为木材出现贸易摩擦 面食产品贸易战 美国 美国对欧洲柑橘类产品的准入制度不满,并对面食产品征收关税。为了报复,欧洲对美国的核桃和柠檬征收关税 通过许可证制度、配额欧盟 制度等对香蕉进口进行限制:美国动用301条款对欧盟实施关税报复 欧共体(欧盟)成为强大经济体 双方达成协1993—2012年 议,美国终止实施报复性关税措施 欧盟、亚洲钢钢铁贸易战 美国 对进口的主要钢铁产品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加征高关税 全国钢铁产能过剩 2002—2003年 铁行业受损,2003年底,美国取消对钢铁的保护性关税 ——摘编自赵涛、刘挥《世界贸易战简史》 请以“贸易战与大国关系”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美欧多国经济下行 1985—1986年 双方达成和解,欧洲损失不大 香蕉贸易战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郑国子产颁布‘铸刑书’”,二十多年后晋国也颁布“铸刑鼎”可知,这一时期以法治国受到重视,故选B项;根据材料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颁布,理由是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并未表明礼乐制度的土崩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只讲述两个诸侯国颁布成文法,无法体现法律体现不断完善,排除C项;材料中郑国子产和晋国叔项之争,确实体现了德法之争,但第二则材料晋国颁布“铸刑鼎”则表明依法治国日益受到重视,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怀德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归之则充其侧,畏之则去其域”可知作者主张仁义治国,故选A项;根据材料“夫欲富国强威,辟地服远者,必得之于民”可知强调富国,但并没体现民富,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并不是民主意识,排除C项;材料讲述的是治国理念,并不是君主专制需求,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可知陆贽认为这一法令从立法之始就是不合理之法,国家用不合法的法令来当作税收制度,把具有敛财目的的赋税之法当作国家不变的规定。“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强调该赋税制度制定之初皇帝就下敕令严禁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们征收税法之外的税,如有官员违反禁令,则以枉法论处,可知这简化了税收名目,符合两税法的作用,故选A项;方田均税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时间不符,排除B项;一条鞭法是明朝赋税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摊丁入亩是清朝的赋税制度,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自来兼作商旅”“身虽在外”可知宋代出现农民摆脱土地束缚、自由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现象。这一时期宋代很多农民弃农经商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故选B项;人身依附关系放松虽对这一现象出现产生了影响,但不是根源,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放弃,本身说法有误,排除C项;海外贸易繁荣,材料无法体现,也不是根源,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朱元璋对能力、品性都很出众的‘老人’进行授官,改变他们半民半公的尴尬身份,成为大明朝的正式‘公务员’,光宗耀祖”,让其担任知府、监察御

史,他们自身能力出众,对地方又比较了解,这表明朱元璋重视基层社会治理,故选B项;材料只是对这些“老人”进行授官,无法体现朱元璋重视官僚机构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部分“老人”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有利于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但无法体现朱元璋重视监察制度完善,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地方“老人”授官,与科举制度改革无关,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清政府对中外条约的认识是‘照会该夷,申以盟誓’”可知,当时的清政府仅将条约狭隘地视为传统意义之“要盟”,承袭春秋战国时期的盟约观念,故选D项;根据材料“认为只有在两国连年构兵导致相互失信,为停战议和、避免猜疑,须‘立条约以坚其信’”可知清政府并没有创建近代的外交体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至于本属和好之国,则毋庸以缔约来讲信修睦,隐有‘大信不约’”可知,清政府还是受传统的盟约观念影响,并没有萌发近代的主权意识,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两部著作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故选C项;这两部著作尊奉孔子,并没有冲击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是公车上书,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这两部著作并未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动摇清政府统治根基的是“东南互保”协议的签订,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响应。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同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并未论及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史实错误,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并未推动全民族的觉醒,而是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史实错误,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不同阶级、不同群体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体现合作抗日是时代潮流,故选D项;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史实错误,排除A项;

材料没有论及正面战场是抗日主力,排除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史实错误,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1955年到1993年粮票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故选D项;粮票的变迁仅涉及农业方面,不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排除A项;计划经济的实行是粮票实行的背景,排除B项;粮票的变迁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但是文明自身的生命力归根到底是看它是否对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因此,一个单凭实力强大而不具进步的文明的民族或群体,它的落后的文明终归会被先进的文化所吞噬、所同化”,公元前3世纪后,希腊世界被罗马帝国征服,当罗马吞并希腊世界后,希腊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开始全面进入罗马,正好印证学者的观点,故选C项;波斯征服了巴尔干半岛北部,继承了西亚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学者分析欧洲文明进程,不是亚洲,排除B项和C项。 12、答案:A

解析:图中tea的发音主要分布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这些地区正是新航路开辟经过之地,故选A项;图中tea发音传播路线,与茶贸易的始发地密切相关,与贸易性质无关,排除B项;图中tea的发音主要是通过近代新航路开辟之后才传播的,排除C项;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也开始了,图中tea发音传播路线与早期殖民扩张相关,但与后来的殖民争霸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故选A项;工业革命使英国从手工生产过渡到大工厂生产,排除B项;工业革命使英国进入蒸汽时代,排除C项;工业革命使英国从生产经验向科技发明过渡,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针对德国的渗透,罗斯福政府对拉美的政策由政治军事控制改为改善与拉美的关系,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故选B项;美国19世纪上半期开始推行门罗主义,排除A项;改善与拉美的关系是表象,排除C项;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它仍是服务于美国利益,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中国已然成为……又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互动方式正在重构”,这与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联系紧密。故选B项;A项“主导”用词绝对,排除A项;C项与材料关注的主体中国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突出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并未凸显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16、答案:(1)社会经济条件: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海外市场广阔。

(2)突出发展:民营制瓷业显著发展;制瓷工种分工更细;出现雇佣关系。评价:反映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新变化,表明瓷器成为中华文明对外交往的桥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解析:(1)本题属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宋朝。条件:由材料一“宋元时期,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及所学可得出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海外市场广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城市发展,商业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因此可以从宋与民族政权贸易往来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等方面说明。

(2)本题属于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后期(中国)。突出发展:根据材料二“明朝后期,以景德镇为例,制瓷业规模很大,有官窑约五十八座,民窑达九百座。”可知民营制瓷业显著发展;根据材料二“瓷窑内部已有很细的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之分,有利坯、车坯、釉坯之分。”可知制瓷工种分工更细;根据材料二“镇内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其中一部分人在民窑内劳作,工资是按日以白银计算的。”可知出现雇佣关系。评价:结合第一小问突出发展可知,在明朝社会经济出现新变化,民营制瓷业显著发展,而民窑生产的瓷器是为了售卖,并且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这表明瓷器成为中华文明对外交往的桥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17、答案:(1)政治主张:反对妥协投降,主张抗战到底;推动民主宪政运动,争取实现合法民主权利。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和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国民党专制独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2)主要贡献: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为共产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提供事实依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支援。

解析:(1)政治主张:根据材料“强烈要求开放政权,实行民主政治”得出推动民主宪政运动,争取实现合法民主权利;根据材料“民盟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建议国民党统筹战备、给养、训练以及要凭战绩升降军官,撤换抗战以来作战不力的将领”得出反对妥协投降,主张抗战到底;背景:根据材料“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政治上国民党日益腐败和消极,在经济和军事上亦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得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但国民党专制独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结合所学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进行回答。

(2)贡献:根据材料“建立反日阵线,举国一致进行抗战”得出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根据材料“他们积极动员海外华侨为祖国抗战出力。……抗战以来,华侨每年汇回国内的外汇是10亿元以上”得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支援;并结合所学可知,民主党派的存在及努力为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提供了事实依据。

18、答案:(1)主要变化:从依靠西方国家产业转移到本国自主进行产业升级;从主要依靠本国市场到依靠国际市场。影响:有利于冲击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2)突出特点: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说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并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东亚国家)。主要变化:根据材料一“先是在经济起飞阶段借助西方国家产业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后,对本国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将落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可知,从依靠西方国家产业转移到本国自主进行产业升级;根据材料一“东亚国家和地区本国市场狭小,无法消费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因此,它们千方百计的扩大海外市场,包括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可知,从主要依靠本国市场到依靠国际市场。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政治方面,东亚国家的崛起有利于冲击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经济方面,有利于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东亚国家)。突出特点:根据材

料二“制定维护主权与独立的工业化计划,采取保护民族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或者从市场机制或政府作用单方面回答。说明: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19、答案:论题:美国与西欧的贸易战反映了彼此之间冲突与缓和并存。论证:贸易战是国家间贸易利益的冲突,最后结果往往是达成和解,说明彼此冲突与缓和并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多国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由于经济下行等原因,西欧与美国间通过关税壁垒、贸易制裁等形式多次出现贸易战,体现了西欧与美国经济冲突不断。但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最终双方达成和解,经济关系趋于缓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欧与美国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在经济领域既有冲突也有缓和。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美国即将进入‘大通胀时一代’”“美国对欧洲柑橘类产品的准入制度不满,并对面食产品征收关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论题:美国与西欧的贸易战反映了彼此之间冲突与缓和并存。其次,根据材料“美欧多国经济下行”“欧盟对美国进口鸡肉征收高额关税”“双方和解”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贸易战是国家间贸易利益的冲突,最后结果往往是达成和解,说明彼此冲突与缓和并存;结合所学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宏观调控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多国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据材料“美欧多国经济下行”得出由于经济下行等原因,西欧与美国间通过关税壁垒、贸易制裁等形式多次出现贸易战,体现了西欧与美国经济冲突不断;根据材料“双方达成和解”并结合所学得出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最终双方达成和解,经济关系趋于缓和。最后总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欧与美国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在经济领域既有冲突也有缓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