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峡库区发展栽培渔业的可行性分析

来源:华佗健康网
 贵州农业科学 2009,37(1):128~130 GuizhouAgriculturalSciences

[文章编号]100123601(2009)012004520128203

三峡库区发展栽培渔业的可行性分析

熊洪林1,2,王志坚13,陈嶙2

(1.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贵州都匀558000)

  [摘 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操纵理论,结合三峡库区的实际,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借鉴日本发展海洋渔业的经验,分析了三峡库区发展栽培渔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渔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三峡库区;栽培渔业;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生物操纵;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931.3[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ontheFeasibilityoftheDevelopmentofPlanting

FisheryintheThreeGorgesReservoirRegion

XIONGHong2lin1,2,WANGZhi2jian13,CHENLin2

(1.SchoolofLifeScience,SouthwestUniversity,KeyLaboratoryofAquaticScienceofChongqing,KeyLaboratoryof

EcologyandEnvironmentofThreeGorgeReservoirRegion(MinistryofEducation),Chongqing400715;2.DepartmentofLifeScience,QiannanNormal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Duyun,Guizhou558000,China)

  Abstract:Fromtheviewpointsofprotectingenvironment,maintainingecologicalequilibriumanddevelopingeconomy,

thispaperanalysestheneedandfeasibilityofthedevelopmentofplantingfisheryintheThreeGorgesReservoirRegionbasedonecologicalprinciplesandbiomanipulationtheoryandcombinedwiththepractices,whilereferringtoexperiencesofdevelopinginshorefisheryinJapan,andmakessomerelativesuggestionsinordertoprovidesomematerialsfortheeco2fisheryoftheThreeGorgesReservoirRegionandsomereferencesforthegovernmentpolicymakers.

Keywords:theThreeGorgesReservoirRegion;plantingfishery;waterecosystem;eutrophication;biomanipul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栽培渔业”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最早是在1963年提出来的,同年在濑户内海首先实施,意在通过人为努力增殖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幼苗,让经济动物种群丰富起来,从而获得持续高产[1]。栽培渔业的科技含量很高,要求较高的技术支撑、严格的管理措施、严密的监测体系和科学的捕捞手段等;主要实施环节包括增值对象(品种)确定、优良亲本的培育、受精卵采集、种苗(含天然种苗)生产、中间培育、放流、资源管理、管理中的鱼类保护、结果评价等。我国目前在近海、江河、湖库等天然水域放流水生动物种苗,使经济动物种群数量增加的办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栽培渔业,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海洋、湖泊还是江河,由于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幅下降,渔获物数量、单尾重量和年龄都在快速降低。例如,烟台鱼市场体重200~400g的海产鱼鲈鱼1993年上市量仅为1992年的25%左右[2]。湖南省天然鱼捕捞量1936年为4.5×104t,20世纪年平均捕捞量50年代为3.0×104t,60年代为2.5×104t,70年代为1.5×104t,80年代为1.0×104t[3]。20世纪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黄河大部分河段鱼产量下降了80%左右[4]。长江渔业资源20世纪90年代鱼产量约为80年代的50%[5],嘉陵

江下游的鱼类捕捞量约占嘉陵江水系天然捕捞量的63.51%,但2003年的单船作业日捕获量不及上世纪的10%[6]。因此,渔业资源衰退备受关注,渔业资源保护势在必行。栽培渔业改变了人类以往单纯向自然水域进行掠夺式捕捞的渔业生产方式,是依靠科学技术使生物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与单纯人工养殖不同的是,栽培渔业是人类只负责种苗的生产、放流、管理和最后的捕捞过程,它主要由自然水域完成渔业生产任务,因此,总体上还是一种自然渔业生产方式。放流的栽培资源与天然资源混合,形成资源管理型渔业,即通过一系列手段使捕捞量同资源增加量相吻合,不减少资源蕴藏量,从而使自然资源得到较好保护。资源管理型渔业的管理手段有:限制网目大小;限制渔获物的体长;限制渔获物的种类和数量;设定禁渔期和禁渔区等[7]。为此,在三峡库区发展栽培渔业,既能够大力发展三峡库区的渔业经济,又能够有效保护三峡库区的渔业资源,同时服从于三峡库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推动三峡库区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

1

1.1

三峡库区发展栽培渔业的必要性

改善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系统水质状况

三峡库区城市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工业污水和

 [收稿日期] 2008207223;2008210230修回

(2006DAD03B0904)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三峡生态渔业开发技术研究”

() [作者简介] 熊洪林1967-,男,副教授,硕士,从事动物形态学和动物生态学研究。E2mail:bear1013@swu.edu.cn

 3通讯作者。E2mail:wangzj1969@126.com,wangzj@swu.edu.cn

 第1期熊洪林等 三峡库区发展栽培渔业的可行性分析・129・

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相当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据2002年统计,库区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为7.5×108m3,COD排放量为2.0×104t,TP排放量为3500t[8]。随着三峡库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排污量也大量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对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9];而且三峡库区蓄水后,水流速度大为减缓,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水体环境容量降低,即使在污染负荷不再增加的情况下,水体中污染物指标也将逐渐增加[10]。根据2000年库区水质监测,长江干流水质以Ⅲ类为主,主要城市江段超过Ⅲ类水质。库区次级河流严重污染,56%的河段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为此,国务院于2001年底正式批复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年)》,国家将投资392亿元对其进行综合治理,至2010年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应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11]。2003年遥感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整体较差,良好等级的区域仅占4.25%,较差及以下等级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0%[12]。由此可见,三峡库区水域承载着极大的环境压力。

水生经济动物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因子,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Shapiro等在1984年提出了“生物操纵技术(biomanipulationtechnology)”,指通过对水生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的一系列调节,以增强其中的某些相互作用,即可以利用食物链网结构对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决定性影响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因此,也被称为食物网操纵技术(food2webmanipu2lationtechnology)。近年来,生物操纵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鱼类,特别是滤食性鱼类[13]。Carpenter和Kitchell等使用“营养级联反应(cascadingtrophic

[14]

interaction)”,McQueen等使用“上行-下行作

[15]

用模型(Bottom2up&top2downmodel)”等理论,其主要观点是食物网顶端生物种群的变化,通过体型大小的选择性捕食,在营养级上自上向下传递,对初级生产力产生较大影响,从而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对此,国内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1997年渝枫渔业开发公司开始在贵州红枫湖放养鲢鱼和鳙鱼,证明鲢鱼主要摄食微囊藻等大型藻类,鳙鱼则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自从投放鲢鳙以来,红枫湖未发现过严重的“水华”和死鱼现象,水质物理感观明

[16]

显改善。武汉东湖放养鲢鱼和鳙鱼的试验证明,鲢鳙可以使水体蓝藻水华消失[17]。栽培渔业食性关系更为复杂,食物链网结构更加广泛,生物操纵作用效果更好,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图示可看出,栽培渔业生产通过水域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利用水体生物生产力,人类对水产品的利用,可以很大程度减轻水体氮磷营养负荷,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因此,栽培渔业完全是环保渔业,

图示栽培渔业生产中的食性关系

配合污水处理工程,可以极大改善水质状况。1.2解决三峡库区的就业问题

从日本经验来看,栽培渔业是一种大生产、大协作的企业规模化生产的经营模式,有专门的管理机关进行策划;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对品种选择、种苗生产、放流和资源管理等主要资源增殖技术和措施进行研究,以促进水产资源的稳定增长,从而确保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众多的繁殖场生产种苗和进行中间培育;有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捕捞企业完成捕捞生产。三峡库区一旦发展栽培渔业,无论对于具有较高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库区劳动力,都能提供很多就业岗位。此外,栽培渔业生产的鱼类产品为天然鱼类,无论其风味、质量还是价格,都要高于养殖鱼类,但成本却远低于养殖鱼类,如果再着力打造品牌,必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1.3发展三峡库区的旅游业和观光休闲渔业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大部分中等收入的城里人已经习惯于到大自然和农村去旅游、散心和吃农家饭,因此,风景较好地方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美丽的三峡完全能够依靠栽培渔业打造“三峡鱼(SanxiaFish)”品牌,在库区开发渔家乐餐、饮、住、游系列服务,无疑有助于发展三峡的旅游业和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此外,栽培渔业使三峡库区鱼类资源大为丰富,再加上众多的旅游景点,完全可能成为钓鱼者的乐园,钓渔业的开发极具潜力,有可能把休闲渔业推向产业化道路。发展观光休闲渔业(游钓渔业),可以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库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持和发展游钓渔业是发达国家水库渔业的特点,美国淡水渔业经济收入统计中,鱼产品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0%,其他来源于相关产业的收入[18]。

2

2.1

三峡库区发展栽培渔业的可行性

良好的水域条件和气候条件

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利用的基本方式,渔业生产一直是水域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利用的重要措施。三峡水库在正常蓄水位175m时,长约663km,干流部分平均宽度约1.1km,整个水库的面积约1080km2[19],相当于滇池的3.6倍,新安江水库的2倍,北京密云水库的5.8倍,比我国目前最大的丹江口水库面积(7.45万hm2)还要大出近

贵州农业科学・130・                2009,37卷

50%[20];同时,蓄水后出现较多的库汊、库湾、库沱,

饵料生物也将大量增加;再加上三峡库区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渔业潜力很大。如此巨大的水域面积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栽培渔业的大

发展。

2.2雄厚的技术条件

我国从1984年在山东半岛南岸、海洋岛渔场放流对虾种苗开始,然后陆续放流了虾夷扇贝、梭鱼、海蜇、大黄鱼等海洋经济动物的种苗[21]。以后在各大江河和水库都进行了一些水产经济动物的种苗放流增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很多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近年来,许多重要经济鱼类(如四大家鱼、南方鲇、黄颡属鱼类等)和濒危水生动物(如中华鲟、大鲵等)的人工繁殖相继获得成功。同时,水产科研机构逐渐增多,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为栽培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科研实力。长期从事三峡库区渔业资源研究的著名单位很多,如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重庆市水产研究所、万州区水产研究所、西南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均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就地处重庆市的西南大学来讲,拥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水生生物学重点学科,拥有水生生物学和水产养殖博士学位授权点;还有众多的基层水产科研站,出了很多研究成果,有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有了强大的科研支撑,目前,存在于栽培渔业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基础研究,管理措施,种苗遗传的分析与管理,鱼病防治,种苗放流量,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必将陆续解决。

2.3丰富的种苗资源

三峡库区境内共有127种鱼类,隶属7目19科[19],其中鲤科的鲢鱼、鳙鱼、鲤鱼、草鱼、圆口铜鱼、铜鱼、白甲、岩原鲤,中华倒刺鲃等,鲇科的鲇、南方鲇等,鲿科的长吻鮠(江团)、黄颡鱼、大鳍鳠等,鮨科的鳜鱼、斑鳜、大眼鳜等的经济价值很大,尤其是它们的天然产品经济价值更高。还有珍稀濒危鱼类如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两栖类如大鲵、棘胸蛙等,爬行类如中华鳖等,甲壳类如虾、蟹等,有的在其他地区罕见,有的则为本区独有的种类。而且上述种类绝大部分都已经人工繁殖成功。因此,三峡库区发展栽培渔业具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种,可以有效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3

3.1

三峡库区发展栽培渔业的几点建议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渔业之路

三峡工程是长江综合治理工程,修建的主要目的是防治洪涝灾害,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清洁能源和有利的航运条件,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总体上来说也是有利的。事实上,三峡工程是一个以水为依托的生态工程、能源工程和航运工程,它不是为发展渔业经济而修建的,所以投

资成本的回收和资本利益的回报没有渔业收入这一项。三峡库区发展渔业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比较分析,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首先,发展渔业不能破坏水域环境,更不能造成污染和降低水质,相反,它必须为库区水域环境的良性发展服务,即渔业生产和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其二,发展渔业不能对库区水域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生物种群构成威胁,更要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第三,三峡为中国十大名胜风景区之一,发展渔业不能破坏三峡的旅游景观,尤其是多彩多姿的自然景观。第四,发展渔业不能给长江中下游水域和近海水域带去污染。第五,发展渔业必须服从于整个三峡库区水生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治理,即服从于三峡库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推动三峡库区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峡库区的渔业首先应该是它的生态效益,然后是它的社会效益,最后才是它的经济效益。3.2审慎对待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对于发展水产经济,增加鲜活鱼的市场供应,节约耕地和充分利用水域资源等方面,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因此,全国各地发展很快,特别是湖库网箱养鱼方兴未艾。但是,网箱养鱼密集性强,投饵量大,容易对水域造成污染,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在网箱养鱼时,每生产1t鱼每年将产生15kg的磷和1.037kg的BOD[12]。网箱鱼排放的粪便和未被鱼利用的饲料不但对水体造成污染,而且淤集水底形成有机质,形成强大的污染源,造成水体的第2次污染[22]。众多的事例表明,湖库网箱养鱼是一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短视行为[23226]。虽然三峡库区情况不完全等同于静水湖库,但教训深刻,对于在三峡库区发展网箱养鱼应该十分慎重,不可盲目上马。3.3发展栽培渔业要走企业化道路

栽培渔业既要有策划,又要有具体经营。日本的栽培渔业由水产厅领导下的栽培渔业协会统一组织管理。日本栽培渔业协会由临海的39个都道府县及这些县的渔业协同组织为会员而组成,为全国性社团,受国家委托开展与水产动物种苗生产及放流有关的基本技术研究和普及,经费预算99%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1%为各都道府县的会员费。1963-1994年,国家投资由栽培渔业协会运营的16所国营栽培渔业中心陆续开设,对栽培渔业协会开发研究成功的技术进行应用开发[7]。三峡库区地跨重庆市和湖北省,但是水域是一个连续不可分割的整体,水生经济动物也具有迁徙性,所以渔业发展可以借鉴日本模式,由国家联合两省市共同组建成立三峡渔业开发总公司,根据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专门负责库区栽培渔业生产的全部工作。这样,整个库区的渔业发展就能够形成整体一盘棋,一体化管理,诸如繁殖场的建立、原有物种的保护、种苗的标记及选点投放,鱼群的监测到成鱼的捕捞甚至渔获

(下转第134页)物的销售及深加工等。

贵州农业科学・134・                2009,37卷

岸带浅水区河床底质尚未软化,还未形成适合软体

动物生活的环境,因此,水库段的软体动物的多样性较低。从一个断面的3个采样点中的样品来看,一般深水带软体动物数量与水深之间成反比的关系。花溪河淡水软体动物主要栖息在浅水区(0.3~1.5m),水深2.5m以上的深水区软体动物的种群数量显著减少。随着水体深度的增加,淡水软体动物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3.3花溪河软体动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梨形环棱螺在本次花溪河软体动物调查所有采集点中都有分布,它们可以在水流较缓的不同底质的浅水环境中生活,适应能力强,所以它们的分布广泛,种群数量都较大。

田螺科和蚌科的许多种类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在该河段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产量大,易于捕捞,是人们喜食的淡水软体动物,调查中发现,周围有居民依靠捕捞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河蚬等为食。另一方面,软体动物以滤食藻类和有机碎屑为主,它们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富营养成分的含量,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人们可以在有效保护这些资源的同时,有规模的、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软体动物资源。一些软体动物种类是人、畜、禽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参

[1]

[1][2][3][4][5][6][7][8][9][10][11][12]rapes.ActaAgronomicaSinica[J].作物学报,1984,10(1):9218.

刘畅.贵州陆生贝类区系及动物地理区划[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6.

何志辉,严生良,杨和荃,等.淡水生物学(上册)[M].北京:农

业出版社,1982:2042210.

齐钟彦,马绣同,刘月英,等.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60266.

刘月英,张文珍,王跃先,等.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12106.

张玺,齐钟彦,楼子康,等.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7251.

厦门水产学院.淡水软体动物图册[M].厦门:厦门水产学院养殖系,1977:432101.

陈德牛,高家祥.中国经济动物志(陆生软体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52159.

陈宜瑜,黄大卫,宋大祥,等.中国动物志:第37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7.

韩茂森,束蕴芳,刘志圣.中国淡水生物图谱[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10:3422343.

梁象秋,方纪祖,杨和荃.水生生物学(形态和分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382239.

竺可桢,黄秉维,郭敬辉,等.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沈晓融.贵州淡水及陆生贝类[J].四川动物,1996,16(3):1112112.(责任编辑:杨 林)

考文献]

LiuH.L.OriginandevolutionofgenusBrassicaoilseed

(上接第130页)[参

[1][2][3][4][5][6][7][8][9][10][11][12][13]

考文献]

[14]

张世义.日本的栽培渔业[J].水产科技情报,1994,21(4):

1512155.

毕庶万,于光溥,时光营.黄渤海的鲈鱼资源及增养殖情况[J].水产科技情报,1995,22(4):1812183.

徐飞雄.湖南天然鱼类资源的特点及保护增殖战略[J].热带地理,1995,15(1):77283.

高玉玲,连煜,朱铁群.关于黄河鱼类资源保护的思考[J].人民黄河,2004,6(10):12214.

陈大庆,段辛斌,刘绍平,等.长江渔业资源变动和管理对策[J].水生生物学报,2002,26(6):6852690.

蒋国福,何学福.嘉陵江下游鱼类资源现状调查[J].淡水渔业,2008,38(2):327.

马平.日本的栽培渔业及其技术[J].渔业现代化,2004(3):23225.

周键.长江三峡库区首批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特点[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9):86287.

唐晓萍.三峡库区城市污水生物处理高效降解菌的分离纯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0(2):1252128.

胡锋平,汪琳媛.对三峡库区区县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4):39242.陈玉成,郑永华,肖广全,等.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城镇污水处理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04,20(5):28231.

贾敬德.长江水资源开发的冷思考[J].淡水渔业,2005,35(5):62264.

Shapiro,J.,Wright,D.I.Lakerestorationbybiomanipula2tion.RoundLake,Minnesota2thefirsttwoyears[J].Freh2wateriology,1984,14:3712383.

[15]

[16][17][18][19][20][21][22][23][24]

[25][26]

Carpenter,S.R.,Kitchell,J.F.,Hodgson,J.R.Casca2dingtrophicinteractionsandlakeproductivity[J].Bioscience,1985,35(10):6342639.

McQueen,D.J.Bottom2upandtop2downimpactsonfresh2waterpelagiccommunitystructure[J].EcologicalMono2graphs,1989,59(3):2892309.

漆国先.山区深水水库富营养化污染防治对策探讨[J].贵州环保科技,2004,10(增刊):36240.

刘建康,谢平.揭开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3):3122319.

蒋杰,黄道明,管汉明.发展三峡水库渔业的思考[J].水利水电快报,2004,25(16):28230.

熊天寿.发展三峡水库渔业的构想[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7(3):12216.

唐明英,黄德林,裘志铨,等.论三峡水库渔业的资源优势[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7(3):17220.杨得前.我国栽培渔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京水产,2004(1):324.

贾海峰.密云水库网箱养鱼区底泥残留物清除的设想及初步探讨[J].北京水利,2003(6):29231.

彭良燕.广安市全民水库死鱼原因探讨[J].四川环境,2000,19(3):76278.

钟晓,廖国华,孙伟.红枫湖、百花湖网箱养鱼对湖库水质的影响分析及水资源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34238.

李芳柏,万洪富,李定强.新丰江水库欧洲鳗网箱养殖对水质的影响[J].重庆环境科学,1999,21(6):36238.

陈荷生.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2):1732178.

(责任编辑:杨 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