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嘉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嘉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嘉陵区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区农牧业局副局长 杨天辉
现代农业应遵循科学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粮油-果蔬-畜禽养殖-生态利用”为发展方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建设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线,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金融体系支持农业、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着力打造园区经济和示范基地两大核心功能,立足南充,面向川东北,放眼成渝,推动我区现代农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区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低
嘉陵区是国家级贫困区,农村经济基础差,加之乡镇、村村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悬殊,尚有12万贫困人口急待解决温饱,农业生产发展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异常艰巨。
(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全区主要以丘陵为主,其中深丘占50%以上、地形复杂、土地零星、目前全区无大中形水利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落后,加之地处川东北干旱走廊,十年九旱,农业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全区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 且缺乏
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 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低。种植业中以粮为主,占农业产值的6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平均亩产58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550公斤,小麦平均亩产280公斤,平均亩收入仅1200 元,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反差很大,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 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 断加大,虽然区城城市化水平有了一定规模,有了一定工业基础,但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属于吃饭财政,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财政用于农业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规模小、手续繁所、到位难度大,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大。
(四)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事权分离,部分乡镇农技人员被安排到与农业无关的岗位,农业技术部门形同虚设,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效率低、覆盖面不广;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在家的“386199”部队成了主要劳动力,导致农民科技文化程度低下,农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 50%,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果树、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 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农业部门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科技推广不够深入,影响了设施
农业的发展。
(五)品牌意识、服务意识不强,经济效益不高
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视产业发展,但产前后服务、品牌创建力度不够,虽然成立了水果、蔬菜、养殖等专业协会,但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特色农产品品牌少,标准 化生产度不高;农产品只重产量不重品质,加工、包装落后,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品牌创建方面,虽然注册了几个商标,但由于销 售方法原始、 销售人员缺乏,宣传不到位,品牌知名度低, 致使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 附加值低, 经济效益差; 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平台的发展滞后,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许多农户不熟悉市场,不能对未来市场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生产趋同化,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
二、对策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明淅发展思路
现代农业要求用崭新的现代发展理论、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要按照中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两化互动”的高度,超越农业和农村工作层面,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地处城区工业基础 雄厚、 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 强化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和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城乡要素互流、 产业联运、市场对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将先进工业思维、发展理念、技术装 备“内植”和“移植”于农业,让它变成农业的一部分,从而推进农业的工业化;
继续执行发展特色产业的扶持政策,区财政要安排专门资金用于发展农业产业,以带动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要以体制创新、管理创新 和提高效益为中心,把搞活流通、开拓市场、建设商贸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核心环节抓紧抓好;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根据本区实际规划未来十年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规模和重点,一届接着一届干,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强力推进全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二)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越高,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就越高。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高科技支撑”的要求,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围绕“汇源果汁”、“鹰金钱食品”“燕京啤酒”等龙头企业,立足于我区实际进行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实行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行,突出区域特色的基本原则。在沿成南速公路的10个乡镇,100个村的区域内,集中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力争在“十二五”末建成全国知名的优质柑橘基地、绿色蔬菜基地、有机食品基地,形成集农业种植示范、农业创意、农业科技示展示于一体现代农业园区;在赵子河水库渠系辐射区域,以国道318线和李潘线为轴心的20个乡镇建设2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通过实施“稻-鱼-油(麦、菜)”的栽植模式,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三熟,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业收入。
(三)多渠道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通过争取国土整理等项目,打捆使用项目资金,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坚持“山、田、林、路”综合治理,产业基地“路网、渠网、田网、电网”四网配套;继续加强以水利为
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主干排水沟道的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渠节水改造工程、渠道砌护工程,田间机耕道配套;坚持以突出建设居民聚居点、逐步缩减分散居住农户、重点规划建设中心村为方向,引导农民加快住房和居住环境改造步伐。继续加快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安全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人饮安全工程,实现社社通柏油路,田间有机耕道,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在“十 二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 10万亩,建高标准粮田12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 0.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80%,户用沼气 入户率达到 50%,农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 95%,农村绿化覆盖率达到 30%。
(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化的重要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针对本区农产品龙头企业少,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实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广泛利用“三资”开发农业,重点引进和发展一批果品、蔬菜、肉禽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 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走“龙头+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 强的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前后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 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企业和农户对接,企业与销售终端对接;严格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搞好商品化处理,分级定量包装,创响品牌,提高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五)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区观光休闲农业
嘉陵区属南充市辖区,区位优势明显,观光休闲农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要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不断探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力争“十二五期间,以在建赵子河水库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建成集生产、生态、观光、就餐、娱乐、休闲、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观光休闲长廊,形成从文峰—新庙近100里的观光休闲旅游带,有效转移当地富余劳动力,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推动全区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南充城区农业观光旅游的新亮点。
(六)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建立健全农业部门科服务机构,配足配强农业科技人员,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科技服务组织进村、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二是开展校区合作,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在岗培训,着力解决乡镇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三是要结合本区农业发展实际,继续深入开展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扎实推广普及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温室蔬菜种植、植物病虫害防治、保护性耕作等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等推广到位率,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
(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结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强有力的抓手。要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壮大蔬菜、果业、畜禽、运输、劳务等协会,逐步完善协会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大协会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服务,从政策、科技、信贷等支持专业合作的发展,吸引更多能人加入专业合
作组织,聚集资源要素成立联合社,把弱小的专合社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要在适当的地方规划建设农产品交易和仓储物流中心,建立网络信息交易平台,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开展包括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销售等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在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带来一些新信息和新技术,使农民能紧紧围绕市场的要求,有效调整种养殖品种,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八)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实施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只有培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观念新、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的高素质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因此, 要继续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落实培训资金,创新补贴形式,健全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坚持务农、务工两种培训一起抓,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二三产业务工技能。 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使新一代回乡青年全部接受各类专业培训教育,提高就业和劳动技能;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结合形式多样的农村文体活动和 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远离封建迷信,弘扬新风正气,杜绝歪风邪气,学习科技文化 知识,脱离愚昧无知,逐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九)强化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装备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地形条件和投入的制约,农业装备水平差,普及率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购置新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 加强新机具、 新技术的研究与
推广, 积极开展农机手培训、农机具维修和组织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等配套服务,大力推广水稻栽插机械化、化肥深 施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械化、农产品机械化烘干、农产品机械化加工、机械化养 畜(禽)等先进实用机械化生产技术。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进一步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