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
自考美学笔记
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6 、美学的诞生:1750年
7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8 、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如:许家窑人的石球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 、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
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
11、美学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首先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其次,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2、美学学科问世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1750年,以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美学研究对象:
13、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
14、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15、基本途径的核心内涵以及代表性观念:(选择:判断代表人物,注意观点和人物对号、填空)
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①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
②代表性观念:1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
如:“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所以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形而上学》中,2)亚里士多德:“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亚里士多德关于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观点,成了折中主义美学的重要论资源。3)托马斯。阿奎那:“美即在恰当的比例;美严格地讲属于形式因的范畴。”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美需要有三个条件得到满足才能成其为美:“第一是事物的整体性或完善,因为有缺陷的东西其结果必是丑的;第二是恰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明晰,因此具有鲜明色彩的东西才被称作是美的。”(多选)4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5)威廉。荷加斯:“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蛇形线,我把它叫做富有吸引力的线条。”6)费希纳: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通过实验,他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此选择题:注意观点和人物对号)
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①核心内涵: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
②代表性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填空)认为现实世界中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会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因此,理念是美的本质。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和柏拉图一样,理念:认为“世间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型”。这里的“理型”,就是理念。他又称理念为理性。(多选)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多选)
①核心内涵: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
②代表性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这就是说,美与丑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引起快感,一个引起痛感。休漠认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博克认为:美的愉快只涉及爱而不涉及欲念。
真正严格地区别美感和快感的还是康德。康德认为美不具有功利性,没有利害感。具有使每个都愉快地普遍性。美国的马歇尔“美就是相对稳定的,或者真正的快乐。”桑塔耶纳:也联系快感来谈美,他的观点:“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弗洛伊德:美的本质源泉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美的快感说:“快乐派”的代表人物有休漠、博克、康德、马歇尔、桑塔耶纳。
无意识的欲望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多选)
①核心内涵: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
②代表性观念: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从数的关系来探讨美的本质。苏格拉底:美人的目的,也就是效用之间的关系。贺拉斯:在《诗艺》的开头说:“如果画家作了这样一幅画像:上面是个美女的头,长在马颈上,四肢是由各种动物的肢体拼凑起来的,四肢上又覆盖着各色羽毛,下面长着一条又黑又丑的鱼尾巴,朋友们,如果你们有缘看见这幅画,能不捧腹大笑么?”。文艺复兴以后,布鲁诺、笛卡儿等人从关系方面来谈美。(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
罗。)(填空、单选)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真实的美”、“相对的美”“外在于我的美”。(多选)
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①核心内涵: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②代表性观念:席勒提出美是“活的形象”的讲法,认识到美是生活与形象的统一,注意到了生活,但是,他所说的生活,只是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只是人性的一个方面,而不是现实的人类的社会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并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单选、填空)
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康德:从先验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美学研究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转移到期主观鉴赏能力和主观的审美心态,“主观的合目的性”,成了他的美学的一个中心命题。
①核心内涵: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实践活动出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马克思主义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
②代表性观念: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等观点。
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
16、观点及代表人物:一、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二、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三、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朱光潜为了说明他主客观统一的观点,还引了苏东坡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
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他认为:“说琴声就在指头上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就在琴上的就是机械唯物主义……说要有琴声,就既要有琴(客观条件),又要有弹琴的手指(主观条件),总而言之,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观条件):这是不对的,它是客观条件,因为主观是客观反映到人脑的心理和生理的印象。如:审美情趣、理想、追求,美是客观的统一。)(判断:)四、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填空、选择)
美的本质:
17、美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多选)
18、人的本质属性: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多选)
19、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①人是“世界的美”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③美是自由的形象④美在创造中。(多选)
20、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面:①自然物质层面②知觉表象层③社会历史层④心理意识层。(多选)
21、①自然物质层面: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单选)②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相互转化。③社会历史层: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④心理意识层: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
22、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选择、填空)
23、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
24、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从开始制造工具中分化出来,并对自己的生产和活动采取观赏性的态度,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从逻辑上看,美感是多种因汇合。
25、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单选)
26、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单选)
27、审美态度是人获得美感的基本条件。(单选)
28、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单选)
西方学者对审美活动中感觉器官的分析:
29、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曾说:“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30、内在感官说:18世纪英国学者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哈奇生发展了“内在感官”的讲法,认为一般感官只能接受简单的观念,得到较弱的快感,而内在感官却可以“接受复杂的观念,所伴随的快感也远较强大。”
31、康德认为人的美感既是个别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称之为“先天共通感”。(选择、填空)
32、黑格尔:视觉和听觉是无欲念的感觉,能够观赏美的东西,产生美感。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三种感觉的对象都不是供人观赏的客观形象,不能产生美感。(选择)
33、美学自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标志: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内省和核对等方法。(填空,多选)
美感的心理功能:
34、美感的直觉的特点:①感觉的直接性。②感觉的突然性。③感觉的专注性。④感觉的透明性。(多选)
35、直觉的基本规律:①直觉的获得,虽然得之在瞬间,却与平日体验和维修的积累息息相关。不同的人生经历,常常会有不同的直觉。(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平日)②直觉本身是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的。③直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转换和流动。(选择)
36、完形作用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了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
37、知觉和表象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
38、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对客观世界的转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人类的审美活动,是通过知觉与表象的桥梁,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有限走向无限,从物质走向精神。然后又实现了两者的有机沟通。(多选)
39、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活动的。
40、联想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三种: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举例判断是哪一种联想、选择)
接近联想:“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等。
相似联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艺术创造中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即我国传统的比、兴手法。“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以劲松、雄鹰象征勇士,以梅花象征高洁的品质”。“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对比联想:“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
41、美感欣赏活动的表情心理特征:①形象的直觉性;②注意的集中性;③感受的完整性;④想象的主动性。
第四章西方美学史上的著名的崇高理论
42、正式提出崇高这一范畴,并加以较为系统的探讨的,一般认为是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单选、填空)
43、在《论崇高》中,朗吉诺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多选)
44、“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是贯穿在朗吉诺斯《论崇高》始终的一根红线。(单选)
45、博克: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
46、康德:“严格说来,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选择)
47、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单选、填空)
48、数学的崇高:主要指体积的大,这种体积的大,不能用计算方式来算,也不能用逻辑的方式来推论,而只能通过目测,从单纯的直观中把握对象的整体。如:大海
49、力学的崇高:主要指威力而言。
50、黑格尔:理念压倒形式,理念是崇高的本质。(选择、填空)
在西方美学史上,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崇高”这一范畴。
朗吉诺斯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使用的范畴是:崇高(单选)
认为崇高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黑格尔(单选)
崇高是主客体矛盾处于冲突对立状态的美。(填空)
社会生活中崇高的例子是:巴黎公社起义;长征;张志新之死。
对优美和崇高作过精辟论述的名人是:李大钊;姚鼐。
康德认为自然对象的崇高性质是:由人的“暗换赋予的。(单选)
崇高的本质:
51、①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憾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如:人面对大海,感到自己犹如“沧海一粟”感到大海的壮美,即崇高之美。(美学中讲的崇高是壮美)②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缺一,都不可能有崇高。如,海岛:暴风雨来临之前,安然进行海上劳作的渔民,给人以崇高之美,(敢干自然搏斗,能战胜自然)。
西方悲剧性的历史演变:
西方美学史上曾将悲剧划分作: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多选)
按西方传统分类《哈姆雷特》属于:性格悲剧。(单选)
作为性格悲剧的代表作是:《哈姆雷特》;《办密欧与朱丽叶》。(多选)
属于英雄人物的牺牲的悲剧是:《普洛米修斯》(单选)
属于旧事物制度的悲剧是:《林家铺子》。(单选)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观念的冲突。(单选)
52、①命运的悲剧,希腊悲剧的一个特点。希腊命运悲剧的典型代表,索福克斯的《奥狄浦斯王》。②文艺复兴以后,性格的悲剧,取代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由性格的缺点造成的。麦克佩斯贪婪的野心,奥塞罗嫉妒的烈火,李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寡断,都成了他们致死的原因。③与性格悲剧的同时,18、19世纪出现了社会悲剧。席勒的《强盗》、歌德的《葛兹》,是人在社会的枷锁下遭到毁灭的典型。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说明不合理的社会原则是在怎样毁灭自由的人性和人类美好的本质力量。④人生就是悲剧。叔本华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而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变成无聊,又是一种痛苦。⑤西方现代的悲剧。感情的失落,或者灵魂的失落,成了西方现代人悲剧性的又一个特点。(《罗密欧与朱丽叶》感情缠绵的悲剧,变成了卡夫卡暖昧和荒谬的悲剧。)(多选:观点)
53、悲剧的本质在于由人物的悲剧性格所导致的悲剧冲突。
54、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是精神取得了胜利。
喜剧性:
认为喜剧是“形象压倒理念”表现了理性内容的空虚的是:黑格尔(单选)
55、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这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人类本性》中提出来的。(单选)
56、斯宾塞,将乖讹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例如跳鞍马,要跳过去结果大多数人都跳过去了,其中有一个却骑在了鞍马上,这就是“下降的乖讹”。倘若其中有一个能同时跳过两匹鞍马,则是“上升的乖讹”,结果就让人惊奇。(期待消失)
57、生命的机械化是柏格森提出来的。(单选、填空)
第五章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的
59、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单选:代表人物)
60、艺术的功能包括:审美、娱乐消遣、认识作用、道德教育、宗教感化、思想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衡、社会干预、文化交流、商业广告等多元功能。
第六章艺术论
61、艺术的存在方式:①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②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③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多选)
62、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他律性。第二是形式符号性。第三是开放性。
63、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①艺术敏感(感受力);②艺术想象力;③艺术技巧;④灵感。(多选)
64、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人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
第七章西方美育思想史述评
65、柏拉图: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欣赏者的摹仿。(选择、填空)
66、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为“陶冶”,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作用。
67、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单选)
68、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69、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选择、填空)
70、美育的特点:①是感性的,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②美感教育是非常愉快的;③美感教育是不可抗拒的;④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具有陶冶性情或泄导身心的作用。(多选)
71、美育通过三个途径,来转移我们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第一,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第二,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第三,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名词:
1 、美学之父: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成立。因此,我们把鲍姆嘉登尊崇为“美学之父”。
2 、移情说:是西主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3 、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代表人是英
国的爱德华。布洛。
4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5 、实验美学: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内省和核对等方法,该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同时主要通过实验,测量颜色、形状、声音等对于感觉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心理上所发生的作用。
6 、直觉:直觉和感受一样,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它不涉及到事物的关系和概念,而只专注于事物本身所形成的印象。它是通过灵感对对象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却是心灵的情趣表现。
7 、审美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活动的。
8 、通感: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9 、崇高: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直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10、悲剧(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填空题,选择题
一.审美现象的构成
审美现象的构成是由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二.艺术品的初步定位
艺术品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人工产品是艺术品的基本定位】
三.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1.想象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四.集体无意识说的代表人物——荣格。
五.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六.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七.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八.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九.审美现象是由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十.按照日本学者笠原仲的观点,中国人最原始美的观念是指始于味觉的美。
十一.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十二.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
十三.中国当代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十四.中国当代实践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
十五.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均称与明确”
十六.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是物象性和意味性的统一,模糊性和明确性的统一
十七.社会美包括人体美,人的行为美,人的性格美和社会环境美
十八.艺术美的特点典型性,思想性和普通性
十九.悲剧类型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
二十.审美发生理论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
二十一.艺术家纯粹内在机制包括: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
二十二.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
二十三.艺术创造的过程分为:触发阶段,发展阶段,生产阶段.
二十四.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
二十五.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之源,是美的事物的根源
二十六.古希腊《诗学》亚里士多德
二十七.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雕刻,绘画,音乐,舞蹈
二十八.时间艺术分指:戏剧,文学,音乐
二十九.蔡元培把美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三十.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形而上学
三十一.色彩,形状,声音构成形式美
三十二.法国启蒙狄德罗
三十三.曹丕《曲论.论文》文艺创作风格
三十四.空间艺术主要指建筑,雕塑,绘画
三十五.旧石器时代,艺术成为普遍活动
三十六.巫术是审美活动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三十七.康德提出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
三十八.审美经验构成因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填空题,选择题
论述题
一.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
1.从深刻的揭露中显示美,从个别中见出一般,必须要描写有高度,个性化的形象。
(: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这么一个集生活丑和艺术美为一体的艺术形象。从客观上看,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雨果却赋予了卡西莫多一种隐含的内在美,一颗美丽、纯洁、善良的心灵,使得我们在欣赏《巴黎圣母院》时,更在意卡西莫多的“美”,而不是“丑”。这种生活丑并不能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但是我们不得不惊叹艺术家能通过把握生活、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高超技巧,使丑态的人具有艺术美的价值。)
2.从情感的渗透中去显示美。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喜欢它,才会描写它,也就有了这幅宁静幽雅的静态美的画面。”)
3.从生动的形式中表现美。
(Eg:莫奈在创作《睡莲》时是没有办法留白的。这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题为睡莲,实则出彩的地方是池水。其《睡莲》生动的形式使我感受了一种宁静,同时,心灵也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洗礼。)
总之,造成生活丑转化成为艺术美的原因不在于对象的美丑而是在于艺术家的创造。
二.艺术家的基本素质1.艺术家纯粹的内在生产机制
①艺术敏感
艺术敏感指艺术家对于生活的异常的感受力,特征是启动的突然性,艺术敏感功能是:一方面,启动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给予艺术家以创造的欲求;同时,也为艺术家创造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艺术敏感其实质上主动的,它是艺术家对日常现象深层意味的积极开掘。
举例来说,《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人听见雎鸠在河洲上求偶的叫声,想起自己心爱的女子,不禁吟出心声。这就很好的表现出诗人的艺术敏感。
②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是指在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是艺术创造过程中起着最大,最核心作用的能力。举例来说,在刘勰《原道》篇中说:“文之为德者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其中,自然就是“文”,而这个“文”,在刘勰这里,与由想象生产出来的艺术品之“文”是相同的。
③艺术技巧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
举例来说,《庄子.达生》篇中“佝偻承蜩”的佝偻者就是经过艰苦习练的,正是这种技巧的习练,使自己就成为这个技巧。也就是说,技巧已内化为其身体,其精神,使身体或精神成了这个技巧的机杼。艺术创造的道理也是一样。
2.艺术家的其他素质
① 学识 创作是站在人类历史中创作,学识在这个意义上,不仅具有启发的作用,甚至有基础意义。
② 经历 古人说论文要“知人论世”,阐述的就是时代与经历对创作的影响。这不仅影响作品内容,而且涉及作品的形式,风格。诗人杜甫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也就是这个道理。
③ 传统 比如说,班固在《离骚序》中就说屈原“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即说屈原的风格,承续了《诗经》以来正宗的辞赋传统。
④ 性情 作家性情不同,自然会使其敏感,想象力等发挥取向发生变化。李清照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两首诗,反映了两个作者不同性情,李清照的刚烈,杜牧的浮滑无赖,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
审美客体 审美关系 审美主体
形式层 静观(上)← →超功利(下) 感官快适
(eg:“审美对象最先显现到我们感官器官,引发我们审美愉悦的层面。一个和谐的音符,一片混乱的色彩,前者常作为中和,优美对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后者常作为崇高,悲剧性或荒诞,丑的形式凸显出来;前者使人沉浸于单纯,明净的愉悦,后者先使人产生一种痛感,然后由痛感切换和超越到审美愉快。”)
意蕴层 对话(上)← →领悟理解(下) 情感理
(“安格尔的名画《泉》来说,少女柔美的身体曲线与瓦罐中泻下的清澈水流很重要,但是这个作品意义并不在此。而作品所要传达与我们所要领会的是形式背后的一种青春无邪的气息和况味。”)
存在层 存在(上)← →浑融(下) 整体生命承担(对人生命运的总思考)
(“中国传统绘画里面的虚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的宇宙人生的大化之机,并能获得一种悦志悦神的美 感。”)
四.审美关系的特点
①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和直觉性。
“离开这些感性的形象,也就失去了审美的对象,因而再也谈不上什么审美关系。”
②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我们欣赏美的对象,不是要满足物质的需要,而是要自由地展示人的本质,取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
③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Eg:“审美关系整体性的主体实现,主体(人)在面对感性对象时,他是调动了由生理到心理,由感觉到思维的自身全部本质力量来对它进行感受,体验的。”
④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Eg:“具体形象,通过感觉器官的感受,把我们理智,意志和其他一切都化成感情,因而产生的效果,主要的只能是喜怒哀乐的感情活动。”
名词解析
一.艺术鉴赏是什么?
所谓艺术鉴赏,是指受众(或者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照,欣赏获得审美愉快和体验的活动,是整个艺术活动的第三环节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鉴赏是一种需要接受者充分调动起自己审美和文化修养以全部的心灵活跃来参与的积极的能动的审美活动。
二.美学是什么?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三.美感是什么?
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四.审美体验是什么?
审美体验是指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审美体验的瞬间,主体的各种心里因素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紧张和亢奋的活跃状态。
五.游戏说是什么?
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康德,席勒。
游戏说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也不是想入非非的懒散的幻想活动,而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这也有不足之处,把游戏说看成一种审美发生理论就存在严重缺陷,其表现在它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的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再有,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
六.崇高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
其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阳和完整的体现。在这种审美活动之中,对象和审美主体都获得了新的意义;或者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七.优美是什么?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优美可以唤起人的本质力量与异己力量在很美活动中所达成的高度吻合一致状态。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八.审美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式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里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又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九.悲剧概念是什么?
悲剧是对现实生活中悲的提炼,在本质上与崇高相同,显示着新旧力量的冲突,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激发人民伦理精神的高扬,化悲痛为力量,使人感奋兴起,提升精神。
十.荒诞的内涵是什么?
荒诞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其次,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最后,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际上仍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美学》朱立元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第二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第三节 美学的哲学基础 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 第五节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 第四节 悲剧与喜剧 第五节 丑和荒诞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五章 艺术论(一) 第一节 艺术与艺术作品 第二节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 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第四节 意境 第五节 艺术的功能 第六章 艺术论(二) 第一节 艺术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第三节 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 第四节 艺术的形态 第五节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 第一节 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 第三节 美育的特点 第四节 美育的功能 第五节 美育的目的 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 )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 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 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 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 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 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 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 1.12.美学的性质是 1.13.美
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 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 1.15.于1750 年创立了美学的是 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 1.17.悲剧意识属于 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 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 1.20.鲍姆加登被称为 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的学科。 1.22.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 1.2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1.24.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 1.25.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 1.26.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是 1.27.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 1.28.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 1.29.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 1.30.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最高的是 1.31.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 1.32.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 1.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的 关系。 1.34.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 1.35.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 1.36.下列审美形态属于中国的是 1.37.审美经验是一种 1.38.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不包括 1.39.通过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这是 1.40.不论广义的美育,还是狭义的美育,都是通过才能实现。 1.41.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 1.1.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 1.2.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的是 1.3.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 1.4.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 1.5.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 1.6.下列作品蕴含有高级审美意识的是 1.7.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别有 1.8.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1.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 1.10.马克思对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即 1.11.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即() 1.1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 1.13.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四种境界是 1.14.宗白华认为人生的六种境界中有 1.15.审美境界的特点是 1.1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 1.17.下列属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是 1.18.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在于 1.1. 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1.2. 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关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 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4. 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1.5. 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6. 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 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
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 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 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10. 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易考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因为审美现象、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发生关系,即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和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审美关系中间现实地存在和生成,所以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而审美活动则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它们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总之,审美现象的背后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作为审美关系现实展开的审美活动。因为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审美活动形态,最能够体现审美活动的性质,所以,美学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来研究的。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其包括四个方面:①艺术美,比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比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饰的美。 [易考单选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包括三个层面: 1.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上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是因为它最初依附于哲学,而与艺术又有紧密的联系,而自然科学的影响(比如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影响 (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美学的成熟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得美学自身不断丰富。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这也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易考多选题、简答题] 因为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综合的。 1.1.它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审美现象和活动,因此必然要求
更多的感性投入,这样经验科学的协助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1.2.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美学 的学科品质,丰富了美学的理论资源。 但是,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因为:首先,美学诞生于哲学,并且一直受到哲学的重大影响;其次,审美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的投入,这不是受制于任何方法的;再次,美学涉及的本源问题需要哲学的领悟;最后,美学的理论性需要哲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易考多选题、名词解释] 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 思想、美学学科 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带有原始初民色彩的初级审美意识和更为自觉成熟的高级审美意识(例如不同民族的悲剧意识)。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规律、特征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多以哲学或者文学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 :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 。它的诞生是以1750 年“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新旧教材无大异。 [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 ) 中国的当代美学理论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 首先,实践的概念包括了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涵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其次,认为感性个体的实践造成了个人感性世界,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向人诞生和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行程和整个人类生活世界,实践具有生成性;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 :把人定位于漫长实践中生成出来的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第一,它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第二,它始终从社会的具体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为根本的是它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实践和存在的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实践论则内在地含摄着存在论维度,它们的结合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 ) 1.人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2.美学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实践存在论的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首先,自由有三种基本形态:物质生产劳动中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解放自由;日常人生实践中感性个体获得的自我超越。其次,只有改变现存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最后,个体与社会真正统一的理想社会是以个体自由为基础的,而这也是人进入审美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所以,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
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2) 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易考单选题、简答题或论述题] 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其特点在于:(1)个体内在性,即一种独特的个人内在体验。(2)生成性,即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是一个进行的过程。而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个体的觉解是关键,而觉解又是与情感不可分离的。 (1)审美境界是完全融化在情感中的人生觉解。(2)它要求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3)审美境界是高低不同多层次的。总之,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提升和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新增内容,应该重点掌握。 (1)之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可能是审美的。 (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它具体表现为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3)审美境界本身也是多层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意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融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审美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过程。(4)总而言之,审美境界是比较高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提升与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1)首先,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讲,审美有助于个体超越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工业对人的异化,使得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其次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是: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 1、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认识关系中,主体的
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2、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3、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4、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因此,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5、审美教育: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总之,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审美关系不同于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存在的意义,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甚至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很自由的、超越一切限制的审美关系。(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体、客体存在,而不是审美主体、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比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把陶渊明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定为审美客体。 2.1.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 2.2.在主体的审美心
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位置的是 2.3.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决定的。 2.4.“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错误在于把 2.5.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的 2.6.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 2.7.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的特性。 2.8.美感产生于 2.9 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 A.惊异B.领悟C.体验D.澄明 2.10.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才能自动展现出来。 2.11.所谓“胸有成竹”,说明审美对象具有——的特征。 2.12.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是 2.1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 2.14.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 2.15.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 2.16.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 2.17.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是 2.18.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 2.19.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2.20.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 2.21.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提是 2.2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绘画,多以早期人类的 为主题。 2.1.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是 2.2.下列关于审美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2.3.马克思揭示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的著作是 2.4.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2.5.下列不属于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的是 2.6.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形式规律,有 2.7.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 2.8.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超越性、自由性,使得审美对象更为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其气韵与神貌,下列表现这一主体境界的有 2.9.以下著作属于主张巫术说的著作有 2.10.以下属于审美意识的内容的是 2.1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有 2.1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主要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下列属于非固定装饰的是 2.1. 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2. 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3. 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4. 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2.5. 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2.6. 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
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2.7. :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8. 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 [易考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下面四方面: 1.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 。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
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 。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 。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说,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 [易考简答]。 1. 。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 。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 。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 。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易考简答题]。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
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易考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谓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 1. :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中的惊异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从实质上说,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其次,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从主体方面来说,必须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从对象方面来说,也必须具备某种独特之处。审美惊异就产生于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与具备某种独特之处的对象的直接相遇和直接契合中。另:注意辨析审美惊异与一般生活中的好奇、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惊异的区别。 2. :沉浸在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人在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因而审美体验与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经验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但审美体验又超越于一般的生活体验,它不仅摆脱了有限功利目的的羁绊,而且更重要的是,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是对人生整体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 3. :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1. [易考选择题]。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1) 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觉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2) 与色彩不同,线条不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体,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 (3) 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获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自身
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 。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2. [易考简答题]。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 [名词解释、简答题]。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 :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2) :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易考各种题型]。 ( ) 1. 。柏拉图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也提到过“自由游戏”的概念。但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席勒。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而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昧,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首先,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之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进程。但是,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有严重缺陷:他根本忽视了
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索。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同义,即是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 (第二种)席勒系统地提出了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他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 。(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从人的自然天性来说明审美的发生;(2)18 世纪英国经验主义 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把人的情欲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由前一种本能产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种本能则产生出美感,人的审美活动在其本源处就是一种本能的需要。(3)在这一派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应首推达尔文,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和研究,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其结论是:“人和许多低于人的动物对同样的一些颜色,同样美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态,同样一些声音,都同样地具有愉快的感觉。”这种“愉快的感觉”即是出自本能。(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审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种活动中,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想象的替代性满足。 这种研究不仅拓宽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而它们的 则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3. 。巫术说是20 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是依据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泰勒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而弗雷泽则在《金枝》中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 用巫术说的确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巫术说也有其 :一方面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不能把艺术起源的理论无条件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的理论;另一方面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唯一的因素。 4. 。早在1896 年,德国学者卡·毕歇尔就研究了劳动、音乐和诗歌之间的相互关系。普列汉诺夫在其基础上,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系统的阐发:(1)“劳动先于艺术”。(2)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将人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转化为现实,在人的具体审美趣味中,总是蕴含着由特定社会主产力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3) 人的审美能
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 普列汉诺夫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却不能完全等同。很显然,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因此,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存在明显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人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主要根源于人所独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这主要因为:( ) 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 2.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审美活动。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2.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说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
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3.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
答: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
一步的发展。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答: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这是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论的内在本性之一;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因此,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存在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是用实践范畴来揭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过程,就是人通过实践开显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周围世界的存在意义的历史过程。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也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
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作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马克思是在实践论与存在论的整体框架内统一思考自由问题的。人的存在是社会性存在,决定人类生存自由与否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只有改变现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
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如何理解审美既根源于人生实践又促进人生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审美乃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深深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之中。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我们的生存之中,审美就是一种人生实践。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
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看,审美活动有助于个人超越现实的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人们需要借审美活动来帮助我们摆脱有限性,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精神自由和享受。没有审美,人就会缺乏健全、充实的精神生活,人性和人格就会被扭曲、分裂和异化。马克思提出人要全面地上有自己的本质力量,强调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和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要塑造健全的充实的人。而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审美,所以审美活动必然要进入人生实践,成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审美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审美活动扎根于人生实践之中,是我们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整个人类要健全地发展,审美活动这种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
6.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
答: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是对人与世界无阻无碍、自由自在、圆融合一状态的情感化的觉解和体悟。在人生实践中,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觉解和感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不应将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割裂开来。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
7.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答:首先,美学自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从来没有脱离过哲学,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都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
第二,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悉审美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第三,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想、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
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因此,美学的核心方法应是哲学的方法。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1.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
答:关于审美的起源,在历史上主要有四种理论,即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和劳动说。
①游戏说。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和席勒。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所谓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贡献: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不足: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
②动物本能说。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这同样是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观点。这种研究,不仅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有力地说
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的。缺点: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的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③巫术说。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是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艺术与审美发生理论。用巫术说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巫术只是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之一。因此,用巫术说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劳动说。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因而劳动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2.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答: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及艺术之间关系的论述,对我国美学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出劳动对于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即不能完全等同。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中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很显然,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从物质性的生产活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从这一点看,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3.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
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答:第一,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从而不仅为人能够与外在世界发生极为广泛和多样的联系开辟了重要途径,而且为人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在更大规模上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第三,人类只有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而意识的诞生,又会反过来不断推动人类制造工具的活动向更高层次上迈进。
第四,工具作为人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第五,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4.如何理解巫术礼仪活动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答:人自身存在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审美活动也必然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人类活动。并非所有的功利性观念都能成为影响审美发生的积极因素,只有那种基于人类整体发展和根本利益的功利性观念和活动,才能成为真正构成影响审美发的的重要条件。从理论上讲,驱动审美发生的可能有多种社会中介因素。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巫术活动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巫术活动植根于原始人类渴望实际控制自然的强烈需要;其次,巫术活动由一套独特的仪式行为所组成,它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第三,巫术活动中的行为动作与巫术所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是用情绪来沟通,而不是以观念来联结。巫术活动是用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因此是最集中地表达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种符号形式。
审美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在自身中排除了直接的功利性和有限的目的性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而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第二,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第三,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因此,巫术与原始艺术的相关性,不单单是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巫术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首先,在巫术中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就必须对达到这一目的的实际过程进行逼真的模仿。这种模仿需要高超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其次,巫术中对生活过程的模仿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的生活过程,而是与实生活过程的暂时中断。因此,巫术实际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艺术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艺术感受能力。”
5.为什么说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审美意识的关键因素?
答: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人类逐渐超越自己的原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文化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例如在生产领域中由对劳动工具单纯的适用性要求逐渐向着同时要求劳动工具具有悦目形式的方面转变,就是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觉醒和发展。促成这一转变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因为只有当人具有了自我意识时,他才会把自身的生命活动也作为一种对象。而只有当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生命活动的韵律,意识到自身的创造、智慧和力量,并引起情感上的某种愉悦和满足时,才会唤醒人的审美需要,只有通过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人的自我意识才会真正确立,人才会真正摆脱实用需要的牵绊而仅仅从“直观自身”的角度去把玩对象的形式及其意蕴,从而使审美意识最终从混沌同一的原始意识中分离出来而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审美需要一旦进入人的自觉意识,就会成为人永不熄灭的一种精神追求。因此,只有当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后,才意味着审美活动的真正发生。
6.工具制造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什么联系?
答:人类的审美活动,最初是与制造生产工具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最初制造工具,是基于一种实用的目的。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开成,当人从他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活动中观照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并从
而体验到一种创造的乐趣时,他就不再仅仅拘囿于实用的需要,同时要能动地表现自己、实现自己。从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们就可清晰地看到这种审美创造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演变过程。人类所制作的各种石器工具,不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而且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技巧和水平。这就证明非功利性的追求视觉形式快感的动机同时支配着加工的行为。换言之,这种生产活动已隐藏了审美的意识和动机,已包含了原始的审美内涵。(如果说,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因受实用需要的制约,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还是受到很大局限的话,那么,装饰的发明,就为原始人在物质生产领域施展自己的审美创造才能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
7.如何评价史前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中的意义?
答:人的自我修饰和美化,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可分为固定装饰和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在固定装饰中,这些装饰一旦固定下来,并作为一种习俗和传统流传开来的时候,它就会越来越远离其最初的发生学动机,而被后来的人们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美的标记追求起来,从而使这些装饰手段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而在非固定装饰中,这种装饰一开始就具有名副其实的审美意义。史前人类的自我修饰和美化,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固定还是非固定,就它们作为人的一种创造活动来看,都已经远远超越了物质需要的层次而进入精神需要的领域。特别是非固定的体外装饰,更是人类审美需要的一种直接表征。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1.概述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的内涵。
答: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和二重性是审美形态的特征。
第一,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审美的历史生成,二是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就历时态而言,人类许多审美形态就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后才出现的。如丑和荒诞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才成为审美形态的。就共时性而言,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要成为其他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审美形态,就必
须有个历史的顺应和同化过程。
第二,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第三,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的感性凝聚。
第四,二重性。主要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有相同点,也有独特之处。
2.简要说明审美形态形成、发展的现实和历史基础及主要类型。
答:特定的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审美形态往往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审美思想。
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其次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审美形态与宗教:西方的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联系在一起,注重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与宗教并不官切。审美形态与哲学:西方在总体上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中国人生哲学千年不变,“中和”思想,在哲学上是一种本体论,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的类型主要有六种: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3.美学史上关于崇高与优美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㈠关于崇高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是朗吉弩斯。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
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点。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
㈡关于优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柏拉图认为,优美是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亚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㈢崇高的特点。第一,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第二,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第三,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㈣优美的特点。第一,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第二,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第三,是和谐化一的内容;第四,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4.美学史上关于悲剧与喜剧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㈠有关悲剧的理论。悲剧理论源于悲剧艺术。亚氏: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氏(《诗学》)。黑格尔:提出了悲剧的“矛盾冲突”理论。他对美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辩证思维的方法运用到了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认为悲剧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他看到了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日神代表梦境状态,代表着造型艺术的静态;酒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着音乐艺术的振奋。克尔凯戈尔:西方存在主义之父,提出新的主体性思想,肯定了悲剧的超越性。
㈡有关喜剧的理论。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康德是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之中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显得更加深刻和切合喜剧的本质。马、恩:认为喜剧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它是新事物在取得胜利后或即将取得胜利时对旧事物的否定,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思想,认为与喜剧文化相关的狂欢文化和怪诞风格,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㈢悲剧的特点。第一,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第二,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第三,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㈣喜剧的特点。第一,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第二,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第三,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
5.谈谈丑与荒诞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以及它们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答:㈠丑的特点。第一,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和现实的反感不同,体悟和观照。第二,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艺术作品中的丑,更是以丑为美,发人深省,启迪人生。
㈡荒诞的特点。第一,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存在的无根和无能为力状态)。第二,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存在的虚妄与现实的荒谬)。第三,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抽象、扭曲等变形手法,盲目无从,不知所措)。
㈢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1、一般原因。①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地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于丑的揭露、鞭挞和摈弃)。②美在过程上,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2、具体原因。①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具有一定局限性,丑必然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中去。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的,但在特定意义上,丑也可以显现为一种人生境界。③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④时至当今,西方哲学、美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后起的哲学、美学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⑤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当今已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
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㈣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第一,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第二,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当审美实践与生命实践在很很大程度上相重叠时,审美的地位就超过了宗教,审美在这种情况下甚至会呈现出取代宗教的趋势。第三,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是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荒诞作为人的特殊的审美实践,实际上就是在否定之中建构其审美价值的,也正是通过否定荒诞才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得以确立。
6.简述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答:㈠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人类各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但由于他们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也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因此,对审美形态的理解和认识也会各有不同。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这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离出来,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触类旁通、神与物游。而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概念,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逻辑归纳和演绎。这种思维的差异在审美形态的整体构成上发挥着潜在的作用,西方审美形态在观念上习惯于分析,形成的审美形态也往往是先一分为二,再寻求对立的统一。如悲剧与喜剧相对,优美和崇高映照等。
㈡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与人类思维密切相关的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对审美形态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语言是语义的载体,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因此,就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地也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西方的拼音文字能指
和所指完全是随意的,是理性的产物。汉语也可以称为抒情语言,西语则长于叙事和论证。汉语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则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这样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更深层地潜伏在中西方人的思维深处,并在整个审美实践和审美形态的演进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㈢审美形态与文化互为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就东西方文化来看,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区别和差异,导致审美形态也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关系方面,而哲学思想则更为重要。就审美形态与宗教的关系而言,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宗教意识以及宗教行为对西方的审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即使是上帝,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世俗化了。在与哲学的关系方面,西方的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和影响,促成了形式主义的审美传统。与西方哲学发展不同,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千年不变,变化的是细节。“中和”在哲学上是一种本体论,同时又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7.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人生实践性质。
答:审美形态是对人类审美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各种不同特征的审美经验的归类和总结。界定审美形态主要是基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的展开程度,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现和展示,界定审美形态的主要逻辑依据是广泛性、统摄性和历史性。西方的审美形态有着深厚的人生境界底蕴。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主要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人生境界,《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悲剧是这方面的代表。西方的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的出现,表现了心灵对形式的超越,是对优美这一和谐形式的冲突。西方的丑作为审美形态,表现了西方人的批判精神的张扬。西方以荒诞为审美形态,则体现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无奈。西方这四种大的审美形态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的转变,即从命运悲剧到崇高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和斗争,从丑到荒诞则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实际上也是人生样态的写照,是其人生境界中主客分离对立、主体精神超越客体对象的特征的审美凝聚和显现。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1.简谈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历程。
答:审美经验的问题是审美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层面。
①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有关审美经验的研究并不占重要的地位,因为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古希腊美学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质问题。柏拉图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回忆说”则涉及到了审美经验的一般规律。
②中世纪美学在根本上乃是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奥古斯丁认为,审美经验的真正内涵便是对于上帝的爱。他揭示了审美经验的超验性维度。
③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方美学的研究重心也转向了审美经验的探讨。
④现代西方美学是作为对近代美学的反叛而出现的,但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却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形成了很多流派,总体上可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型。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其基本倾向是试图通过实证或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审美经验。而人本主义则极力排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试图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柏格森和胡塞尔。自然主义美浓、直观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等。
⑤当代西方美学仍然把审美经验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⑥总而言之,从古希腊到现当代,审美经验问题一直是西方美学家所谈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构成美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2.什么是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答:①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②审美经验从根本上说乃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它是与艺术家探求人生真谛,追求艺术真理的人生实践相统一的。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具有人生实践的性质。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再次,审美经验不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审美经验的实践本质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中国的“比德”和“畅神”说。比德——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使之比附于人类的某种道德情操。畅神——是指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足,使人的精神为之变得舒畅和愉悦。
3.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答: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是:直观性、非功利性和超越性。
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胡塞尔把直观区分为个体直观与本质直观两种类型。审美经验把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集于一身,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
非功利性——是指各种与主体没有利害关系的现象。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第二,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
超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第二,审美经验难免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第三,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4.审美经验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答:审美经验的诸构成要素主要有: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是能够通过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审美感知的特点:情感性、能动选择性和整体性。
想象——是审美经验的核心要素。从心理学角度讲,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情感——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审美情感具有更为显著的社会性和理性特征。
理解——非概念性和多义性。
5.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如何?
答:在整个审美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感知处于起点的位置。对其他心理要素来说,感知构成了它们的基础。首先,想象活动是对于思维表象的加工、改造和组合,因而需要感知活动来提供一定的表象材料。
想象与情感在审美经验中的相互关系:第一,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第二,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的对象和内容;第三,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系:它们之间是自由的游戏关系。游戏流动并不受游戏者的支配,而是按照自身的规则来进行。游戏包含着一定的理性内涵。审美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活动。
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在审美经验中,情感和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理智的引导。
6.审美心理结构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答:第一,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审美是有目的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任何目的而又合乎目的的情况下进行审美的;第二,反馈调节。为了实现审美目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校正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7.谈谈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答: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
第一阶段:呈现阶段——感知力。第一阶段是借助感知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中呈现出来。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审美对象对于身体的呈现是审美经验第一阶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这种呈现中,通过作为整体的身心来进行原初的审美知觉活动,就成了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
第二阶段:构成阶段——想象力。想象活动的最终结果乃是构成了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先验的想象力和经验的想象力,它们是同一种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第三阶段:评价阶段——理解力。主体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自然对象之所以具有审美特征,是因为它的形式契合了人类感觉的需要,从而给人带来了美的愉悦。对于审美对象的深度体验使审美活动本质上成为一种与对象的精神交流,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交感思考。
第五章 艺术论(一)
1.简释: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模仿说;形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载道说;娱乐说。
答:第一,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定义,主要有游戏说(康德)、集体无意识说(荣格)。
第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主要有模仿说(柏、亚)、表现说(康德、柏格森)、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贝尔)和符号说(朗格)。
第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主要有载道说(韩、柳)、娱乐说(李渔、亚氏)。
2.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何在?
答: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主要区别表现在:第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这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第二,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第三,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有哪些联系?
答:二者的联系主要有两点:第一,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并且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第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4.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答: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
第一,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各门艺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各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界限。
第二,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的物质存在。色彩、线条、旋律等。面对艺术品时,首先是借助
于形式符号层来进入作品的意象世界层,进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经受审美体验。形式符号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
第三,意象世界层。属于核心层次。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之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
第四,意境超验层。属于最高境界。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分为广义和狭义。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意象超验层是以意象世界为中介的,意象层是进入意境层的必由之路。
5.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意象是由意与象两方面组成。“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和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等。“象”则是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现。当主体想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的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
“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便是“意象”。但者得不是机械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和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意向是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一种曲折融合,它是人类的一种潜在审美需求的表现,与内在生命的动态平衡相联系,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基础动力,和构建意象的“先入之见”或“基本取向”。想象则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合思想理解、情感及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的重组,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想象与意向结合,在超越一切的无限的自由中,创造性地缔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意象世界。
6.意象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主要有四种类型:仿象、兴象、喻象和抽象。
第一,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
第二,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
第三,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
第四,抽象。是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7.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是如何物态化的?
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这是从意象起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非物质实存。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用画笔、颜料等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固定在画布上,用舞台、布景、道具、灯光与演员的表演,将戏剧、舞蹈意象呈现出来,用纸张、铅字等文字化的文学意象凝定下来。
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存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直接结果。审美意象是艺术品的灵魂与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意象世界。
8、艺术意象主要有哪些特征?
答:艺术意象的特征主要有: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第一,虚拟性。它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但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
第二,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第三,想象性。是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第四,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9.什么是意境?
答: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宗白华说,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它最早由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10.艺术中审美功能的作用及其意义。
答: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通过对艺术品提供的意象世界的欣赏、玩味,接受主体发现其中丰富多彩的美的形态,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波澜,体验到那种人生情趣和意蕴,有时还可领悟到宇宙、历史的无限和永恒,从而获得畅神悦志的精神愉快——审美快感。
第六章 艺术论(二)
1.试述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答:第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在所有的艺术品中提取到艺术品有共通的东西,就是艺术意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提供或不能转化为意象,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
第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并非被动接受意象,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开成新的意象世界。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
第三,艺术品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品再到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从艺术存在的方式看,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作为中介的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和开放性。这三个环节的流程构成了艺术的现实存在,也促成了艺术的社会交流。
2.在艺术作品中,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
第一,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艺术意象的整体。
第二,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第三,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四,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际上也是一种生产(马克思把艺术生产看成是精神生产的重要形式)。
3.天才的艺术家有哪些特征?
答:天才的的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方面合力的结果。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艺术敏感——是主体接触客体并受感动、感应是孕育艺术意象的第一步。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艺术想象力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它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想象力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艺术技巧——艺术操作也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态化和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
4.什么是灵感?
答:艺术家有时会突然从生活中获得一种启示,顿时便产生了创作冲动和诸般感受,有时会在意象孕育
中苦苦思索,突然似有所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就是艺术创造中的灵感现象。所谓灵感,就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这种“突然”出现的灵感往往像火花一样给艺术家照亮了另一个艺术的世界。所以,西方文论中有时会把闪现灵感的心灵称作“灯”。
5.谈谈对艺术技巧作用的看法。
答:艺术操作也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态化和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既然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我们就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和技巧。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整体,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与技巧,就会沦为匠艺。比如有些广告画,就技能和技巧角度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其中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动与生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
6.艺术分类的主要原则。
答:艺术类型的划分标准尽管千差万别,但仍有内在的规律可循。从总体上来看,美学家们在划分艺术类型的时候,大致依据三种标准:第一种标准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亚氏等的分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第二种标准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莱辛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就是此类。第三种标准则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有些美学家把艺术划分为静态艺术与动态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依据的就是这一标准。
7.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把艺术分为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
时间艺术——音乐、戏剧。
建筑——主要是材料、形式结构与周围环境。
雕塑——是一种较为纯粹的艺术。首先是物质材料,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其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再次,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雕塑仍然要受到这类艺术一般特征的影响,它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瞬间加以表现。
绘画——是在平面内营造空间的艺术,以人的视觉为基础,捕捉对象的影像并将之展现在平面中。视觉效果是绘画追求的最基本的审美效果。在空间艺术的各种形态中,绘画最具有主观性和精神性,从而能够突破空间形态的局限。绘画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音乐——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对物质材料的依赖程度是最轻的,它与情感活动联系的最为紧密,也最具有动态色彩的艺术。音乐是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第一,音乐所依赖的媒介就是声音,声音自身的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第二,各种声音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就能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第三,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演者的演奏为中介。第四,音乐是完全动态的艺术。
戏剧——它综合了建筑、雕塑与绘画等空间艺术的基本特点。戏剧艺术的根本特点仍然是它的时间性。戏剧的表现方式:第一,它是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各种艺术的媒介和材料都可合理地运用其中。第二,戏剧既然表现表现的是一个动态的事件,其结构自然也就具有相应的特点。第三,戏剧艺术可与其他艺术综合起来,构成新的艺术形态。
8.在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欣赏者是如何实现意象的重建的?
答: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接受者通过意象欣赏,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非直接传递的。它需由接受主体意识运运动所生面。接受者在解读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艺术符号的特殊性,它对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这样,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周易》:“书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指出符号不能完全表达出主体的意义;而在艺术接受中,主体亦不能完全理解符号。所以,接受主体所感受的意象,是不同于创造者具体所创造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据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但这种重建,是受艺术家的意象创造所限制的。它是一种创造,但与艺术意象创造相比是低一层次的。这就是何以意象接受者多而艺术家少的缘由。
9.谈谈对艺术品鉴赏过程的理解。
答: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艺术品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它由观、品、悟三个层次组成。
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品——凝神专注,用志专一,静心体味,积极参与。品就是意象重建过程。古代艺术理论家认为,要品评艺术作品,除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鉴赏经验外,还需“知人论世”。
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主体的灵感的活跃,意象的鲜明,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由于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于是形式符号被克服了。主体直接与艺术意象合而为一,“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悟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
1.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战国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美育有着重要影响。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从《乐记》开始,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感化特征。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建安时期,徐干首次提出了“美育”一词。其义基本上是指用礼乐为主的先王之教来培养文质兼备的君子。
美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渣滓”的过程。其类似于亚氏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金圣叹要求读者见文观心。
近代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是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为“四育”。
2.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答: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美育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在艺术作品中,感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美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感
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诉诸感必的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能力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而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
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动性——第一,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仅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美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适应着审美主体的多种需要。第二,主体在美育中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第三,审美是人与物的自由关系中形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3.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
答:对美育内涵的三种意见:
第一,美育是人格教育——把美和善二者混为一谈。导致善恶不分的原因,一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二是由于在古代,学科尚未分化,真善美难以廓清。
第二,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在学理上是不妥的。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泛化了情感。美与情感有关,但不等于情感。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
第三,美育是艺术教育——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除艺术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种观点也限制和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
高远的价值追求。美感教育只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
4.美育功能是什么?
答:主要有两点:怡情养性、化性起伪。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途径,使主体在感化中,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
怡情养性——美育是通过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达到心理平衡、人格的完善,美育的方式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人的精神领域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美育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充满爱心。美育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美育可以纠正人的两个极端,即精野的极端和懈怠的极端,以道制欲有着相似之处。
化性起伪——《乐记》把天地的阴阳化生视为宇宙间最大的乐。由此推及到音乐对人的感化,这种以情动人的音乐便是美育。从心理上讲,美育乃是养性的一种方式。养性是让人的感性生命顺其自然地得到发展,美育正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对人的本性进行维护和滋养。荀子以“化性起伪”来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是在自然本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使人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使得人的本恶的兽性变成了人性。
5.怎样理解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造就审美的人?
答: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和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康德和席勒都认为,美育可以担当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使人成为在感性和理性方面和谐发展的“完全的人”。
美育的目的,还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美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审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的教育,前者是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后者则要求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
6.怎样理解审美教育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作用?
答: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极其丰富复杂的人生实践中必然会与世界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心灵上必然会达到不同样式的生存状态,生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层次比较高的一种,它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
审美活动活动不同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独特意义在于,它不仅为人构筑起一个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此而深刻体悟到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使命,从而在人的心里鼓起追寻理想的激情。通过审美,主体的生命得到了陶冶和洗礼,提升和拓展。通过审美,在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因此可认为美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教育。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美育将人生境界提升到了一种自由境界的高度。
7.简述席勒的美育观(席勒对于美育理论的贡献)。
答: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在书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
育著作。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他还认为“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在统一了起来。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可谐。”
第二,明确揭示了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生。
第三,回答了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我们可以说,就其天赋和素质而言,在每一个个体的人的身上都具有纯粹理想人的成分,在各种变化中与这种不变的统一体保持和谐,这是它生命的伟大使命。”审美教育的任务就在于要不断拓展人身上的这种“纯粹理想人的成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