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

来源:华佗健康网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阶段推进,可以预见,现在大学生不仅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更是未来社会精英的主要构成部分,大学生现在的闲暇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未来闲暇生活方式的“演练”。如果说高等教育的基本的职能是为受教育者的现实与未来做准备的话,那么教育从一开始就应包含着生产生活的内容,也应包括闲暇生活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固然离不开为谋生服务的功利性,但是单纯为谋生服务的教育模式将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也就是说,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还要为人们“乐生”提供服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方面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不远的将来,人们的闲暇时间必然增多,闲暇将不断地演变为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善于享受闲暇时间,不能在闲暇时间中过上“值得过的生活”,后果是可怕的。那么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呢?下面笔者就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这—问题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各同仁。

一、利用所有可能的渠道进行有关闲暇生活的宣传和指导

上世纪7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人们普遍缺乏对闲暇生活(包括其作用、目的、意义等)的理解,这是着手于实施改造计划(即提升闲暇生活质量)的最大障碍。如前所述,传统的观念使人们习惯上把“闲暇”看作是“懒惰”的代名词。改造人们的闲暇生活,对他们实施闲暇教育,首先要做的大量工作便是“培养意识”,特别是在当前功利主义盛行的背景下。由于闲暇教育传授的不是生活中“用得着的知识”(如英语、电脑),它可能会引起某些行政人员及教师的抵触情绪,家长也可能由于担心学生学业受影响而采取

消极态度,因此,进行广泛的意识宣传,使家长、行政人员、教师及学生对闲暇生活的重要性有所感触,就成为提升计划能否完成的关键的—环。

二、开展闲暇生活的科学研究

进行宣传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于光远先生在1993年就提出:“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但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较少。自1995年5月1 日实行五天工作制以来,我国学者开始从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哲学、伦理学等角度关注闲暇生活问题,但是由于研究时间短,人员又分散,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对高等教育内闲暇生活的研究更少,而这恰恰是进行宣传从而树立人们闲暇生活意识的前提性缺陷,因为“只有理论彻底才能说服人”,没有研究,理论就不会彻底。

另外,各种不同的闲暇活动由于本身在内容、形式、品位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产生的效能也一定会有差异,因而,要使闲暇活动有效地充实生活、美化生活、满足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对现实的闲暇活动可能导致的心理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开展闲暇教育

传统的观点把闲暇教育看作是向人们传授有关各种闲暇活动的知识和才能,是通过安排娱乐项目和课外活动对人们实施教育的一种过程,而目前对闲暇教育最为通俗的理解却是告诉人们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闲暇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运用闲暇时间的各种能力,特别是独立支配闲暇时间的自主意识,这对于克服大学生中普遍的闲暇时间过剩与浪费、闲暇生活单调与无聊,具有现实意义。在调查中我们已经证实了对大学生开展闲暇教育的必要性。其实,大学也应该是实施闲暇教育的最佳场所,但

可惜的是,高校仍没有开设专门的闲暇生活指导课程。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除了设立必要的闲暇教育指导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认识之外,闲暇教育更应在闲暇时间内进行,并且要根据当代青年的特点,采取多样化、倡导式、诱导式、启发式、参与式、渗透式而不是一体化、命令式、禁绝式、接受式、灌输式的方式和途径,以便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宽容、轻松的外部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