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胜任型教师转型为骨干型教师的七条培养路径
摘要:受地域环境、文化氛围、教育价值追求、专业发展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龄十五年以上教师,仍驻留在胜任探索期徘徊不前,不能成功转型为骨干型教师。骨干型教师是指教师群体中,从胜任探索期教师向精干成熟期教师过渡的教师,其专业发展定位是“提升”、“自主”、“研究”、“引领”。以理论研读培养、师徒结对培养、团队协同培养、高端培训培养、行动反思培养、科研项目培养、成果推介培养等七条路径,可以促使胜任型教师转型为骨干型教师。
关键词:胜任型教师 骨干型教师 培养路径
1998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Berliner教授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所有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约经过3-4年成为胜任型教师,这是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基本目标。此后,大约需要5年左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专家型教师。调查表明,教龄十五年以上的教师中,60%左右仍长期驻留在胜任探索期,不能成功转型为骨干型教师。
一、影响胜任型教师转型为骨干教师的内在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理想缺失,专业自主发展内源性动力不足。首先,将教师专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对教师专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师职业价值认识不深,职业成就感不高。调查表明,“经常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问题的教师只占39.76%,“有明确的、长远的专业发展规划”的教师只占56.63%,“非常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的教师只占43.37%。其次,现代教学理论水平较低,专业发展主观意识不强。49.39%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第三,家庭负担重困难多,无暇顾及自身发展。2.方法依赖,束缚了专业自主的信念和信心。中小学教师喜欢程序化、操作性的“模板经验”和“程序方法”。过度、盲目、机械地方法依赖,使少数民族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割裂了学生、教材、教师互动生成的内在关联,教师自己的教学信条、课程经验、教育经历、阅读体会以及研修感悟等全然遭到搁浅与泯灭。崇拜、照搬、模仿他人教学方法,诱导教师陷入技术主义窠臼,造成思维僵化,有方法无思想,教学毫无灵性、智慧可言。3.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一是丧失了自主学习意识,没有勇气和能力以开放的姿态,以参与者、合作者、创造者的身份,从容不迫地应对现实教育生活中的各项挑战。二是教学反思能力低下。教学反思是架构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双向拓展的桥梁,反思的直接目的应是不断积极干预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影响胜任型教师转型为骨干教师的外在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调查表明:68.67%的教师认为“学校、师生不能形成支持性的专业发展环境”。2.学校学习气氛不浓,教师缺乏主动学习机制,学习文化呈现惰性。3.人际氛围比较封闭,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具体表现为:校长缺乏人本管理思想,只关心升学率,而不关心教师的福利、生活条件,教师没有幸福感;学校管理比较专制或独裁,教师没有成就感、满足感;教师充满个人主义,教师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激励,甚至相互攻击。4.功利性评价制度诱导教师疏离了专业发展内涵。由于学校的办学思想还禁锢在应试教育范畴,教师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还在坚持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学生发展观,还在坚持把学生送上大学、送出大山、送到城市的人才观,这必然导致教师教育价值追求的迷失,使教师疏离其专业发展的内涵——帮助学生多元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终身发展。
三、帮助长期徘徊在胜任探索期的教师,走出“高原期”,克服职业倦怠,成功转型为骨干型教师,这是每所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骨干型教师的发展对象主要是指已经进入教学成熟期、处于职业生涯发展提升期向创新期转变的教师。这类教师一般具有十年以上的教龄,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学科知识完备,课堂生成性强,对学生关注度高,有较为深厚的学科认知,能站在学科逻辑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整合与重组,能对教学方式的创新融入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根据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骨干型教师是指教师群体中,从胜任探索期教师向精干成熟期教师过渡的教师,其专业发展定位是“提升”、“自主”、“研究”、“引领”。
1.提升。骨干型教师要在胜任型教师“具有一定职业认识,纯熟驾驭课堂教学,把握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深刻理解学科本质和思想方法,初步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等专业发展目标达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认识,由“职业认识”提升为“职业认同”,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具有明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丰富的教育智慧、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扎实的教育研究功底,使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2.自主。骨干型教师经过“熟练”阶段的专业发展之后,要从发展理念上,实现“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转变,主动迎接新时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e+”新技术广泛应用的挑战,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从“被动模仿”向“自主实践”的转变,主动跳出已有模式、传统模式、常规模式,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审视、探索、开拓、实践,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和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路径。
3.研究。教育研究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教育研究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高级能力,《教师专业标准》在专业能力方面提出了“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要求。对于骨干型教师来说,他们必须具有促进其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教育研究力,顺利跨越专业发展的“高原期”“瓶颈期”,由成熟型教师、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4.引领。骨干型教师有两个优点:一是教育教学工作熟练化和经验化;二是自身素质全面化。但也存在着三个方面亟待提高的问题:教育改革意识与能力不足;知识面狭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首先要通过专家引领、组内互评等方式,帮助教师自主研究和认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不足;然后通过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引导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理性地思考;最后根据教师自身专长,为他们搭设展台,逐步完善培养策略,引领教师积极克服教学倦怠感,在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四、实践证明,促使胜任型教师迅速转型为骨干型教师的培养路径有以下七个方面 1.理论研读培养。爱读书、读书广,是促进骨干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要求教师深入开展专业阅读,丰富自己的学科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职业性知识、人文及科学背景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育底蕴的广度和厚度。
2.师徒结对培养。师徒结对培养为骨干型教师提供了可供学习、模仿、研究、创新的典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路径。一方面,骨干型教师应该主动争取知名教育教学专家、课程与教学改革专家、各级教学名师和教育家型教师的支持,拜师结对,专家引领。具体引领内容可涵盖学科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技术与技能、教育理论与观念、心理知识与素养等。另一方面,骨干型教师要主动帮带1—2位青年教师,带领他们一起开展教育教学及其研究工作,在帮带中实现“教学相长”。
3.团队协同培养。团队协同培养为骨干型教师营造了协同、内生、向上、交互的学习环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骨干型教师应该联合校内外5—6名教师组成协同发展、共同成长的合作团队,形成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首先,深入开展主题式集体备课、片段教学、观课议课或同课异构等活动;其次,深入开展以优化课堂教学范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
题的课题研究。全体成员结合自身研究特长科学分工或分设子课题,亲历科研全过程,做到集体调研、共同参与理论研讨、共同进行课题实验和共同推广研究成果;最后,深入开展教育沙龙活动。可针对某位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难题开展漫谈式研讨,也可以围绕课改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4.高端培训培养。高端培训培养为骨干型教师搭建了前沿、一流、优质、宽广的成长平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骨干型教师应该主动参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情感、教育法规等主题教育培训学习活动,发展专业精神、增强专业认同、端正专业态度、明确教育追求、陶冶教育情感,积极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新课标解读培训、新教材解读培训、教育综合改革培训等相关学科领域高端培训培养活动。此外,还应积极参加高等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网络研修、专题培训,获得相应学分,获取相应资历证书。 5.行动反思培养。教师的反思是一种实践取向的反思,表现为“对实践反思,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而反思”。行动反思是重建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根本路径。教师需要从描述教学行为、梳理教学经验,直至反思自己的反思方式来重新审视个人教学实践。首先,要主动审视个人实践知识。教师要有理性的专业发展意识,即把自身“不完美”的实践看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塑造、不断扬弃的过程,并结合自身的天赋条件加以优化,重建自身的个人实践知识;其次,要把常规化、习惯性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话语分析等方式将其转换为有意识的文字表达状态,摒弃和改进影响教学实效的习惯性行为,完善学生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最后,要使反思性实践成为教师专业生活方式。教师能在教学实践的任何时段,自发感悟和分析教学问题,最终成为自发性研究行为和专业追求。
6.科研项目培养。科研项目培养促使骨干型教师转型为教育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骨干型教师应该在日常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申报、主动承担国家、省市、县校级科研课题或项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提炼成果,提升综合实力。依托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成果评选等项目,强化教育教学成果意识,掌握教育教学研究基本方法,努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7.成果推介培养。成果推介培养为骨干型教师宣传教育主张、推广教学经验、检验实践成果、提升专业影响创造了可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兴路径。一要在学生培养方面,主动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指导教师等职务,出色完成青少年人才培养工作,做好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要在学术成果推介方面,依托校级、县级、市级和省级成果宣传推介平台,聚焦特定问题,参加或举办校内骨干型教师高峰论坛、嘉宾访谈、专题研讨活动、专家论证活动,实现与知名教育教学专家的对话交流,扩大自身研究成果的辐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钟祖荣 张莉娜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调查及其职后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2,(11),P20~P40。
[2]吴乐乐 姜利琼 柏杨 骨干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方向与路径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5),P13~P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