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测试题精编及答案(1)
文言文检测题精编
一、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
A.叱咄(duō) 缥碧(piǎo) 弗之怠(dài) 为坻(chí)
.... B.烨然(huá) 泠泠(líng) 轩邈(miǎo) 浅鬣(liè)
.... C.皲裂(jūn) 箪瓢(dān) 大庇(bì ) 辄尽(zhé)
.... D.婵娟(chán) 伛偻(lǚ) 黔娄(qián) 汲汲(jí)
二、选出下列语句与原文书写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2分)
A.风烟具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
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鱼歌互答,此乐何极!
D.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屦行深山巨谷中。
三、选择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
A.至舍(学舍,书馆) 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容.
臭(气味,臭味)
...
B.铁未销(销蚀) 薄暮冥冥(迫近) 把酒(端起)
.... C.期在必醉(期望) 伛偻提携 (腰背弯曲) 甚箭(快)
...
D.戾天(至,到) 土膏微润(肥沃) 何许人(处所)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分)
.
1.绝: 百叫无绝( )
.
2.好:好鸟相鸣( )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冷光之.
乍出于匣也( )
五、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在横线上写出通假宇、.
好读书( )
. 3.至:礼愈至( ) 4( )
.
至舍( ) .
而不知( )
. 5.和:政通人和( ) 6陵胜状( )
.
春和景明( ) .
楼之大观也( )
. 7.秀:佳木秀而繁阴( ) 8明( )
.
. 而:既醉而退足肤皲裂.
.观:予观夫巴此则岳阳
.
.乍:波色乍本字及读音。(6分)
1.窥谷忘反: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玉盘珍馐直万钱:
6.属予作文以记之:
六、理解文言句意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B.环滁皆山也。
译文:环滁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山。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从小潭往西南方向远望,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七、文学常识填空(10分)
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 朝
着名文学家、史学家,号 ,又号 。
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 ,字子厚,
代文学家,“ ”之一。
3.《岳阳楼记》是 朝 所作,选自《 》。
4.《满井游记》的作者是 ,字中郎,号 , 代
家,与其兄、其弟并称为“ ”。 5.《五柳先生传》是一篇 (体裁),作者 ,是 代文学家,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文 、 。 八、根据要求填空(10分) 1.默写上下句。(5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 。 (2) ,身世浮沉雨打萍。 (3) 瀚海阑干百丈冰,
(4) ,蜡炬成灰泪始干。 (5)不畏浮云遮望眼, 。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集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藉的词句是“ , 。”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2分)
3.《饮酒》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作者抒发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着名诗句是 。
5.《己亥杂诗》表达诗人昂扬向上、奋斗到底的倔强精神的千古名句是 。 九、阅读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译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
2.千里马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2分)
3.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原因的是哪句话(2分)
4.“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恶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6.第二段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2分)
7.找出第三段中的中心句。(1分)
8.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而以“千里马”喻指 ,以“伯乐”喻指 ,讽喻和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4分)
(二)
至于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A)前者呼,后者应,(B)往来而不绝着,滁游人也。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C)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D)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伛偻提携”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在文中的位置是 ( ) (2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下面对文中画线处文字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①处是说滁州游山人中间那些背着东西的人一边走一边唱歌。
B.②处是说太守宴上的酒食都产于当地,这也是游宴之乐的原因之一。
C.③处是说酒宴上的欢乐不在于音乐,而在于大家都能尽情的自娱自乐。
D.④处是说酒宴上大家都欢乐,惟独太守精神不振以致自饮自醉。
3.能表明本段内容的核心的一项是 ( )(2分) A.滁人游 B.太守宴C.众宾欢 D.太守醉 4.对本段文字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2分)
A.写滁人游山太守相随的情形 B.写太守设宴众宾欢乐的情形 C.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D.写滁人、宾客、太守自醉的情形
5.对本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本段描写暗示了滁人生活安定富足。 B.本段描写了太守与民同乐的场面。
C.本段刻画了一个嗜酒如命、整日沉迷于宴饮之中的太守形象。
D.本段暗示了太守与下属融洽、无拘无束的亲密关系。
(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嘱于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在原文中默写出所缺的句子(2分)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4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14分)
①岳阳楼与武汉的___________、南昌的__________合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分)
②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文章一开头以叙事为主,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由事入景,写在岳阳楼所见的自然形胜,触景生情,用一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引起下文所写的景不同,情亦不同,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照.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作者否定“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鲜明观点。(3分)
③从全文中找出一句概括描写岳阳楼上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对岳阳楼景色不作具体描写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3分)
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这种人的忧乐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以此鞭策自己并勉励朋友。(3) ⑤说说文中"进"与"退"的含义: 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4.一段中哪些词语突出了滕子京的政绩斐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什么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谈谈第二段末提到的"览物之情"包含哪些感情?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你的理解与积累,请举出一些中国历史上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和旷达胸襟的"古仁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往今来,一些名楼往往成为诗人作家吟咏称颂的对象,以此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除了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还读过哪些诗人作家写的楼的作品?请写出有关作家作品及主要诗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愈(韩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著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 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够,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1.文中“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中的“三代”指的是 ( ) (2分)
A.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B.炎帝、黄帝、颛顼
C.夏、商、周 D.唐、虞、夏 2.文中有一句话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引用,并几乎演化成为成语,这一句是( ) (2分)
A.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B.惟陈言之务去 C.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D.当其取于心而注人手也,汩汩然来矣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
①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②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
③惟陈言之务去④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
⑤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⑥誉之则以为忧
..
⑦非圣人之志不敢存⑧然后识古书之正伪 A.①⑤/②⑥/④⑦⑧@
B.①⑥/③⑧/④⑦/②⑤ C.②⑥/①④/③⑧/⑤⑦ D.①⑤⑧/②⑥/④⑦/③
4.“不自知其至犹未也”的意思是 。(2分) 5.这段文字的主旨是什么 (2分)
(五) 晚游六桥待日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放,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
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 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2)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友人邀作者去赏梅,作者为什么没去 (2分) 3.西湖最妩媚动人的景色是在什么时刻 (2分) 4.“歌吹为风,粉汗为雨”是指什么 (2分) 5.“安可为俗士道哉”这句话如何理解 (2分) 【参考答案】
一、B(“烨”字的读音为“yè”,“泠泠”的读音为“líng”。)
二、B(B中“觥”应为“觞”,C中“暮”应为“慕”,D“屦”应为“屣”。)
三、A(“臭”的意思与今义不同,应为“香气”。) 四、1. 停 与世隔绝2.美丽的,形容词 喜爱,动词3.周到 到了 4.顺接连词,不译 转折连词,可译为“却、可是”等5.和乐和煦 6.看景象 7.滋长秀丽 8.初,始突然
五、1.反通返,fǎn 2.被通披,pī 3.食通
饲,sí;材通才,cái 4.邪通耶,yé 5.直通值,zhí6.属通嘱,zhǔ
六、B(“环”意思是“环绕”。正确的译文是: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七、1.欧阳修 宋 醉翁 六一居士 2.柳宗元 唐 唐宋八大家 3.宋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4.袁宏道 石公 明 文学 公安三袁5.传记 陶渊明 晋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八、略
九、(一)1.(1)况且想和普通马一样都达不到,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2)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食不
饱,力不足。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其真不知马也。 8.食马者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被摧残、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
(二) 1.B 2.D(太守是因不善饮酒而醉,并非因精神
不振而喝醉。)3.D (注意核心内容是能表明主旨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文字篇幅最多的内容。)
4.C (概括要全面、准确。)5.C(太守不是自甘堕落、无所作为的人物形象。)
(三) 1.略2. 略
3.①黄鹤楼,滕王阁.②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之事;适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一乎;一悲一喜;以物喜,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生天下之乐而乐.③衔远山........气象万千;前人之述备矣;⑤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生天下之乐而乐④.在朝做官;辞官归乡
4.通,和,兴.对好友遭贬谪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政绩十分赞赏
5.一悲一喜的两种感情;共同点:都是以人个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6.孟了,屈原,杜甫
7.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崔颢《黄鹤楼》
(四)1.C 2.B 3.A 4.不知道究竟是到达了还是没有
到达那一境界 5.强调写作的关键问题是加强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仁义”和《诗》《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观和思想修养,有“道”才有“文”,韩愈在这里弘扬的就是“文以载道”。(五)1.(1)梅花被寒气所逼,与杏花、桃花相继次第开放,(这是)最为奇妙的景观。 (2)花的娇态,柳枝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情意,(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2.作者因迷恋着湖上的桃花,舍不得离开。 3.在红日始出,夕阳未下的朝暮之时。 4.指西湖那时有许多乐师为游人演奏助兴,有许多美女。 5.沉迷于
功利的人不能欣赏这种景致。同时,也表现出文人的清高自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