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也谈国有商业银行改制问题

来源:华佗健康网


也谈国有商业银行改制问题

2004年,国务院决定以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的消息一传出,立刻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吹响了两大商业银行上市的前奏,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为应对2006年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已全面提速。

注资的背景和新特点

众所周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的主动脉,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8年,国家通过发行特种国债的方式,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1999年,国家又允许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1.4万亿元左右的坏帐转移到AMC。然而,此后四大银行每年仍有大量新增不良资产涌现出来。在这种形势下,政府改变了思路,寻求一种新的减掉四大银行资产包袱的途径,也就是以”汇金”的名义向建行和中行注资。

这次注资之所以被称之为一种新的尝试,主要是因为:汇金公司的注资不是无偿的,它也像普通的公司一样寻求收益,寻求资本的增值;此次注资不是采用发行国债或是财政拨款的老办法,而是动用了国家外汇储备由国家储备变成了两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而美元资产的存放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以前存放境外的仍然存放境外,这就为两家银行的海外上市增添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注资之后的银行改制

注资使两大银行减轻了资金包袱,充足了资本金,为其增加资产业务,提高盈利能力提供了机会,而且也增强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其上市铺平了道路。然而,这只是银行改革的第一步,如果银行内部改革不能跟上,那么国家这次对其的“输血”也只能解一时之痛,接下来没有“造血”能力的商业银行只能“败血”。因而,要使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具备“造血”能力,必须从内部着手,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是现在倡导的改制。在改制的一些问题上,有些达成了共识,但还有相当部分存在争议。

对争议问题的思考

国家控股问题

股权结构如何安排是个关键问题。目前的主导思想是“国家控股,广泛参股”。但就国家控股的问题,还存在着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的争论。绝对控股,是持有股份占51%以上;相对控股,是持有股份在50%以下,但保持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赞成相对控股的理由是:相对控股下,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有利于产权多元化,还可以实现相对的权力制衡;国家拥有多少股份就派驻多少董事,按照股份的比例分得经营利润。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做到产权明晰,政银分开;如果过分强调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这将与原有体制下的国有独资银行不会有很大的区别。

赞成绝对控股的理由是: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期,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还不能完全实现以价格为信号的资源配置。从金融领域来看,利率还未能市场化以及金融管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设置形成约束”;四大银行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对其予以充分重视,实行绝对控股,以便在必要的时候通过银行对经济运行进行适当干预达到一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四大银行的资本存量巨大,在短期内将国有股减持到50%以下,会对股市造成较大的冲击。

整体股份制改造还是分拆股份制改造问题

商业银行的上市模式问题,可以说是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赞成分拆上市的理由是:比较切实可行,适合当前我国股市容量小、国有银行条件差的情况,若整体上市,达到上市所规定的标准并非易事;通过分拆,可以打破四大银行在银行业的垄断局面,有利于银行业的合理竞争,提高效率;正如易宪容所说,四大国有银行的‘大’,不在于其资产的互补性,而是重复建设所致,“这种量上的‘大’一进入市场,种种弊端都显现出来。”

赞成整体上市的理由是:大型化是大势所趋;整体上市可以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原有的庞大业务网点和网络资源,保持规模经济优势,从而保持核心竞争力;分拆上市具有一系列弊端。

上市地点问题

国内上市还是在海外上市也成为争论的焦点。

认为海外上市的理由是:融资数量巨大会对国内证券市场产生冲击。四大银行需要的资本金至少有5000亿,内地上市很难解决这一问题,而即使能够解决,

资本市场也承接不了。撇开融资的问题不说,选择海外上市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也有利。从一些海外上市的国企的实践看,经过海外资本市场的磨练,他们的管理水平、规范程度均要比国内上市企业好许多。

认为应在国内上市的理由是:在国内,四大银行的品牌形象好,容易吸引投资者;海外上市成本比国内高,而且由于海外的文化与理解上的不同,一些相当不错的企业可能会受到当地投资者的冷遇;海外上市会对国内资本市场不利,尽管国内市场还不规范,但它需要高品质的“新鲜血液”不断输入,以改变目前的状况;商业银行离海外上市所要求的治理结构和财务状况还有一段距离,四大银行的坏账率和资本充足率还容易引起海外投资者的担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