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死亡教育在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来源:华佗健康网
・6・ TODAY NURSE,September,2017,No.9 死亡教育在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刘 宇 李明今 摘要综述了死亡教育在护理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死亡教育的重要性、研究进展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认 为死亡教育在我国理论研究较多,实践研究较少,其师资培养、教育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死亡教育;护理;生命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11(2017)9—0006—03 死亡教育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在我国仍处于一 种很艰难的处境。对于护生来说,建立正确的认知和态度,树立 正确的死亡观,才能帮助患者缓解死亡的焦虑与恐惧,从而更好 工作单位:133002延吉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 地给予患者人性化的关怀和护理。死亡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 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死亡教育概念 1.1 国外死亡教育概念Bensley(1975)认为,死亡教育就是探 讨生死关系的教学过程 j。它通过文化、宗教等方面,帮助人们 正确的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观。Gibson等(1982)认为, 死亡教育是探讨死亡、濒死因素和生存之间关系的一个持续的 过程。corr等(1997)认为,死亡教育是有关死亡、濒死与丧恸的 刘宇:女,研究生在读 李明今:通信作者 收稿曰期:2017—03—03 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 和快乐 。一个新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虽然 在“无陪护”病房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在正确的卫 [13]田丽,贾红,王晓萍,等.实施无陪护管理模式优化服务质 量[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6):1472-1473. [14]顾则娟,赵丽萍,戴晓冬.我院无陪护护理模式探索与实 践[J].中国护理管理,2009,9(8):22-23. [15]张洁,许翠萍,刘凯,等.无陪护与亲情陪护模式病人满意 生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护理事业将会翻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张亚迎.心衰患者对开展无陪护病房意愿的调查研究[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10):92—95. [2]杨丽洁,张惠蓉,王宝珠.无陪护管理模式在心内科的应用 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7):883— 884. 度比较[J].护理研究,2012,26(8):2123—2124. [16]何凤,王阿蕾.实施无陪护护理模式临床现状的质性研究 [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590-1593. [17]孟祥丽,张传坤,高波.无陪护护理模式在护理管理工作 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9):110-111. [18]虞翠萍.无陪护理优劣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1,8 (46):340-341. [3]王惠芹,邵云霞,王蕊红.澳大利亚的护理培训与护理管理 [J].河北医学,2011,17(7):967—968. [4]李妍,李楠,马京华.新加坡无陪护护理服务模式简介[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2):953—954. [19]安桂娟.浅谈无陪护病房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13(5):234—236. [5]王静,李秀云.医院陪护模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 展[J].护理学杂志,2011,26(1):88—89. [20]朱晓卓.无主病人收治管理的法律思考[J].中国农村卫 生事业管理,2006,26(8):53—55. [21]张传坤,孟祥丽,王永芳.无陪护护理模式开展中存在问 题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6):96—97. [22]高星,李斌,丁丽丽.三级甲等医院无陪护模式病房人力 [6]李莉,李银芳,邓波.三甲医院住院患者对开展无陪护病房 态度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16):72—73. [7]张洁,许翠萍,刘凯,等.无陪护与亲情陪护模式病人满意 度比较[J].护理研究,2012,26(8):2123—2124. [8]杨贵云,郑超,刘霞.科室无陪护护理模式及成效探讨[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1260—1261. 资源配置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5):1891— 1892. [9]张培琴,熊江艳.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3]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 报[EB/OL].2010—02—02.http://www.moh.gov.e ̄pub— licfile ̄busines ̄htm. [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6):1472—1473. [10]车杰,王丽军,张晖.神经外科无陪护重症病房的实施与 效果[J].医疗装备,2008,21(1):40—41. [24]赖庆利,李桂蓉,唐毅.无陪护病房面临的法律及纠纷问 [11]肖青,项莉.无陪护护理模式推广分析[J].中国医院管 理,2011,31(7):34—35. 题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3):130-131. [25]付艳飞.无陪护护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探讨[J].中国实 用护理杂志,2011,27(3):73—74. [12]魏岩.对我国医院开展“无陪护”护理服务现状的思考 [J].全科护理,2012,10(4):947—948. (本文编辑:李小玲杨琛) 当代护士2017年9月上旬刊 教育口】。 ・7・ 年2月,唐鲁 “ 设计满足护士继续教育需求的死亡教育课程 1.2国内死亡教育概念《医学伦理学辞典》中认为,死亡教育 方案,对课程加以论证并应用于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并于同 是教会人如何认识和看待死亡的一种教育,但因文化禁忌等因 素影响又称为“生死教育”“生命教育”“临终关怀教育”等 。 作为医护人员,死亡教育目的不仅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死亡,更 为重要的是认识和对待他人的死亡 J。实际上死亡教育是教会 年7月完成了死亡教育课程方案的初步研究。以上是学者基于 理论研究的探索,仍缺乏系统的死亡教育模式和有效的评估工 具。在实践方面,少数学者已经进行了死亡教育实践,2005年 山东大学医学院将“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纳人课程;2006年南 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开设“人的优逝”课程 ;2008年1月邹 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如何做好自我心理调整的社会性学科。学者 岳亮 认为,死亡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如何让死亡变得更科学、 更人道、更自然,以及利用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 育。另有研究者指出死亡教育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普及性的 宇华教授出版了《死亡教育》一书,并在广东药学院首先开设了 死亡教育课程。随后在广东省政府及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华 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陆续开展死亡教育教学 ,以上 教育,二是专业性的教育 。目前死亡教育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相关学者对它的概念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最终目的都是让人能 够建立正确的死亡价值观,明晰生命意义。笔者认为,死亡教育 是从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三个层面进行的教育,首先从生理上认 识什么是死亡,然后从心理上能够接受死亡,最后行为上能够面 对死亡。 2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有着忌谈死亡的传统文化背景,死亡一直是一个 很少谈及的话题。但死亡是生命的归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 确面对,科学对待。受传统儒家思维的束缚,我们一直强调生的 意义,重在树立生命价值论,而忽略了死亡的重要性 。据不完 全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已达150余人,而且这 个数目还是学校对青少年自杀现象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干预后 的结果。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 。这 跟我国死亡教育普及不到位有着极大关系。死亡教育是我国急 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相比国内,国外生死教育更多的是强调死 亡,让学生认识死亡本质的同时更好地学会如何珍爱生命,把握 生命意义。然而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们不仅照护患者的生理 需求,心理需求也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在严格管理自我,形成理 性的死亡情绪情感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和面对他人 死亡,以便更好地实施临终关怀护理,这是护理工作者的职责 所在。 3死亡教育研究现状 国外的死亡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已经很成 熟。美国采用的是多元参与、相互配合的模式,教育内容设置多 以学生为主体,2004年已有超过半数的医学系及护理系设有必 修的“死亡与濒死课程”,学分达3学分 ’ J。此外,英、法、德、 荷等多个国家也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并开展相应的研究。 我国死亡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学术界关注,截 止目前,死亡教育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其中调查性的研究居 多,实证研究较少,鲜有干预性的研究。理论探讨阶段量表的使 用与编制使得死亡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2013年杨红等 人利用中文版死亡焦虑量表对某大学二年级护生进行干预性的 研究,在护生选修临终关怀课程前后评估护生的死亡焦虑情况, 为死亡教育课程的开设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另外相关因 素的融合也使得死亡教育得到更深层次的探讨,2015年张伟 等 把学生的抗逆力因素考虑到死亡教育中去,探讨对护理专 业学生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对死亡教育进行课程设置,2015 这些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在检索文献过程中还发 现,有部分医学院校将死亡教育渗透于心理、伦理、社会等相关 学科,但仅仅1~2个学时左右,大多数院校并未开设死亡教育的 相关课程,而把死亡教育作为独立学科设置的院校更是寥寥无 几。死亡教育在我国实施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笔者认为应该多 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探讨其先进的发展成果,结合我国死 亡教育的基本国情,进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死亡教育 模式和完善的评价体系,最终实现全民的死亡教育。 4死亡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4.1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及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死亡教育 在我国受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和一定的人文 基础;缺乏专业系统的教育模式和实践研究;建议政府及相关部 门高度重视死亡教育,大力宣传死亡教育的重要性,营造全民重 视死亡教育的环境,并给予相关政策、研究技术指导和资金支 持,这样才有利于死亡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川。 4.2 院校研究死亡教育困难重重,经费不足,师资培养不足 目前个别医学院校开始尝试死亡教育的教学实践,但由于师资 培养方面的不足,教师多从网上下载资源,或通过电视等多媒体 搜集相关资料,或通过一些相关书籍,所学内容片面,缺乏系统 的培训,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认识了死亡教育,但这不是最终 的目的,死亡教育作为实施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 的是让护生树立一种科学的死亡价值观,提高生命意识,进而有 助于护生建立一个合理的医学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患者的生命 质量。 4.3护生面对死亡恐惧,谈及死亡避而远之由于我国有着忌 谈死亡的文化背景使得护生面对死亡恐惧。我国学者方晓芬采 用台湾学者李复惠翻译并修订的死亡恐惧量表以及台湾学者颜 淑惠编制的死亡教育需求量表,以问卷的形式对282名护生进 行调查,发现护生死亡教育需求水平很高,但死亡恐惧却处于中 等程度水平¨ 。说明护生虽害怕谈及死亡,但对于死亡还是非 常渴望去了解和学习的。目前,临床上大多数临终患者的死亡 教育多是由年长的经验丰富的护士去做,资质浅的护士少有涉 及,更谈不上护生。护生经验少、对死亡恐惧是护生死亡教育实 践困难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建立科学系统的死亡教育模式, 帮助护生正确认识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是我们今后 将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5改进措施 5.1 政府应该积极推进死亡教育 政府作为实施教育的领导 ・8・ TODAY NURSE,September,2017,No.9 者应该发挥其积极主动性来推进和实施死亡教育 ,借鉴国外 的生命教育经验,健全死亡教育的法律法规,对死亡教育进行规 范化、系统化的实施;鼓励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 到死亡教育课程中。 2005,23(4):33—34. [6]郭巧红.医学生死亡教育教程编制和实施效果研究[D].长 沙:中南大学,2010. [7]夏媛媛.中西方生死教育的发展与区别及原因探讨[J].中 国高等医学育,2011,(5):1—2,21. [8]向梦思,余强,马芳.大学生自杀观念相关研究新进展[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3):3—5. 5.2增设死亡教育师资力量培训机构,提高科研能力 教师作 为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及 价值观。我国从事死亡教育的教师少之又少,死亡教育领域存 在着很大空白,而对于仅有的死亡教育从业者,如何提升师资水 平,是政府和相关学者应该考虑的问题。笔者建议,增设死亡教 育师资力量培训机构,聘请国外一流的死亡教育方面的专家,对 死亡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或是公派相关学者访问学习后再组织 交流学习,并对学习成果予以评价。 [9]Wass H.A perspective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death education [J].Death Studies,2004,28(4):289—308. [10]唐鲁,周玲君,赵继军,等.国内外死亡教育的发展概况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4):479—481. [11]杨红,李艳琳,姚秋丽,等.中文版死亡焦虑量表的应用及 5.3针对学生的恐惧心理,实施个体化教学 笔者认为“个体 化教学 lI’就是考虑每个个体的不同因素,因材施教。护生 面对死亡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根本原因是由于每个人的心理 对死亡教育的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3,28(21):64— 67. [12]张伟,李旎,周英华.护理专业学生接受抗逆力培养与死 亡教育融合课程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31(2):83—86. 承受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笔者观察大部分护生处于一 般死亡恐惧心理,这部分学生能够谈及死亡,临床实习或见习中 在多人情境下能够面对死亡,但不敢单独面对及处理临终患者, 针对这部分学生,学校除了进行相应的理论课程传授外,应多组 织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来进行死亡教育,让学生从多层面了解 和认识死亡;而对于极少部分在任何情境下都不敢面对死亡的 学生,应进行个别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 ,再循序渐进的让这 部分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活动,最终融入到临床实践当中去。 6小结 [13]唐鲁,周玲君,李玉香,等.死亡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及实 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23—229. [14]唐鲁,周玲君,李玉香,等.《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 方案构建的研究[J].护理学报,2015,22(14):1—7. [15]田间,王春光.浅析护理专业死亡教育的开展[J].课程教 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6):22. [16]关鸿军,刘辉.开展大学生死亡教育的成效分析[J].医学 与哲学,2010,31(15):65—66. [17]张慧兰,王丹,罗羽,等.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的分析与思 考[J].护理学报,2015,22(11):29—32. 死亡教育是针对每个生命的普遍教育,是人人都应该获得 的基本教育,是全民教育、人生的全景式教育 。死亡教育课 程的实施,到底是采取独立设置,还是学科渗透,因各有特点,目 前尚无定论 。独立的课程设置会使得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注 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只在其他学科 融合渗透又太片面、分散、不够彻底。笔者认为,死亡教育作为 [18]郭晓红,任晓红,刘琳.我国医学教育亟需死亡教育补课 [J].医学与哲学,2009,30(7):69—70. [19]诸葛毅.在高等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的社会价值[J]. 医学与社会,2006,19(3):49—51. [20]Don C.Combs.The effects of selected death education curric— ulum models on death anxiety and death acceptance『J]. 全民都应该接受的一门社会学课程,实施者应该考虑每一个群 体、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化需求,课程实践研究既要考虑独立设 置,也要考虑多学科渗透,采取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式进行死亡 教育,同时借鉴国外死亡教育的研究成果与实施经验,进而探索 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死亡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Death Studies,1981,5(1):75—81. [21]周国俊.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死亡教育[J].现代教育科 学:普教研究,2012,(1):21—22. [22]方晓芬.护生死亡恐惧及死亡教育需求现状的调查与分 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5):151—153. [1]尉迟淦.生死学概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2003. [2]Corr CA,Nabe C,Corr DM.Death and dying,life and living [M].CA:Brooks/Cole,1994. [3]张晓翠,史宝欣.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死亡态度及死亡教育 的研究.2015现代护理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华医学会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社,2015:111—114. [23]杨伟兰.从美国生命教育看中国当代生命教育[J].才智, 2014,(36):216. [24]潘爱华.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中):45—46. [25]曾铁英,王芳,陈英,等.普通患者对癌症终末治疗和死亡 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 (21):2001—2004. [4]唐鲁,李玉香,赵继军,等.死亡教育研究内容概述[J].中 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5):597—598. [5]岳亮.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 (本文编辑:李小玲杨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