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社区死亡教育需求分析
管理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社区死亡教育需求分析
■
金乐缪聪颖沈豪蒋金蒙王佩璇荆春燕
(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2)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人类疾病增多,越来越多的人
将面临死亡问题,非自然死亡的事件也越来越多。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较好地处理死亡事件,人们迫切需要死亡教育来更好地面对生命与死亡。但目前社区心理服务机构缺乏该领域专业知识
居民对于死亡的态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员,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此外,
到他们对于死亡教育的需求。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试图探究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需求的联系,找到一种在社区结合积极心理学开展死亡教育的适宜模式。【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死亡教育;死亡态度;死亡教育需求死亡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科学地、人道地认识死亡及对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死亡教育在国外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但这一学科在中国目前仅是“理论界的呼吁,学术上的广泛关注”。而随着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人类疾病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将
经济模式的改变,使得竞争激烈,带来的生存压力面临死亡问题。其次,
增大,非自然死亡的事件也越来越多。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较好地处理死亡事件,他们迫切需要死亡教育来更好地面对
难以生命与死亡。但是目前社区心理服务机构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人员,
满足实际需要。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精神科医师2.77万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万。而积极心理学强调站在积极的维度解读人的心理问题,帮助个体在面对各种生活事件时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将积极心理学与社区死亡教育结
积极的方式开展死亡教育。此外,居民对于死亡的态度合即通过专业的、
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对于死亡教育的需求。为此我们借鉴了死亡态度量表调查社区居民的死亡态度,试图探究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需求的联系,找到一种在社区结合积极心理学开展死亡教育的适宜模式。
四、分析
(一)死亡态度及死亡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1)年龄因素。根据调查得知,年龄较低或较高的被调查的社区居民相比于年龄中等的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其对死亡的接受程度明显会更高;而年龄较低的被调查的社区居民相比于年龄较高的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其对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明显更高。
(2)性别因素。在关于性别不同的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对待死亡的态度的差异分析中,女性被调查的社区居民相比于男性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其对死亡的接受程度明显会更高;而男性被调查的社区居民相比于女性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其对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明显更高。
(3)学历因素。学历较高的被调查的社区居民相比于学历较低的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其对死亡的接受程度明显会更高,且对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也明显更高。
(二)社区居民对死亡教育开展的意向分析
在关于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对死亡教育开展的意向态度调查中,其中有29.4%的居民对死亡教育具有一定的了解意向;43.6%的居民十分赞同死亡教育能有效改变生活观念的看法;56.2%的居民认为如果接受过死亡教育对自己今后面对死亡事件会有积极的影响作用;60.1%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心理服务十分有必要开展死亡教育。
由此可知,社区居民了解死亡教育主动意愿度较低,对死亡教育开展
期盼性较高,但是对于社区心理服务开设死亡教育项成果的接受度一般、
目的接受度较高,我们将其理解为了解死亡教育的被动意愿度较高。
(三)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心理服务中死亡教育的开展方式与内容
在关于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希望死亡教育的开展方式的调查中,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影视作品观看>组织开展相关讲座>书籍纸质宣传>实践活动参与(拟写生前预嘱等)>其他。在关于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希望社区开展死亡教育相关活动所涉及的内容的调查中,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如何积极正视死亡及生命的意义>如何给予临危患者积极的心理帮扶>如何安抚失去亲人的家庭>如何积极面对或处理死亡事件。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社区居民,调查以问卷发放的形式进行。我们将杭州九个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GDP排名为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并利用随机抽取器从三类不同层次的城区中依据随机抽样的统计
滨江区、富阳区。共发放650份问卷,回原理抽取三个区,分别为西湖区、
收626份,回收率为96.3%,其中剔除7份无效问卷,有效率达98.88%。
(二)研究方法。根据调查目的,以国外的死亡态度量表为参考,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着重于调查社区居民关于死亡的认知(死亡态度)和对死亡教育的需求,分为死亡教育需求调查和死亡态度调查两大模块。
五、讨论
(1)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在社区心理服务中开展死亡教育,借助整体
社区内一些心理服务站的增设、通过比较公共、集体类的方式促进社区心理服务机构下死亡教育的开展。
(2)选择适宜模式开展死亡教育。在社区服务中死亡教育的开展方式可以循序渐进。从电影、书籍再到心得分享、相关讲座;而当人们对死亡的认知程度有明显提高后,可采用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的形式。
(3)选择死亡教育中的临终关怀内容进行过渡教学,把临终关怀始终作为死亡教育的重要部分,并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将其变得更容易接受。
(4)在从事医护行业的居民中预先开展死亡教育,在医护人员中预先开展死亡教育,以此为切入点,寻找深入教学的方式。这同样能够为广大居民更好地提供医护服务,进而可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5)在死亡教育中根据不同因素进行差别化教学。男女应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在女性中可以进行深入教育,对于性格敏感、内心脆弱的女性尤其给予更深层次的教学;而在男性中则可进行广泛式教育。以
比如,低龄居民(侧重于青少年儿童)年龄为区分度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可开展趣味性的死亡教育小活动;亦可开展以家庭内容出发的家庭式死亡教育相关活动。以学历作为区分因素进行差别化教学。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群体展开不同深浅程度的死亡教育,比如,对高学历的居民展开较全面广泛,更深入的死亡教育,对低学历的居民采取普及型的死亡教育。
(6)在死亡教育中首先且着重于提高社区居民对死亡及死亡教育的接受程度,首先提高居民对死亡的接受程度,进而提高他们的意愿程度。应让社区居民普遍接受“死亡教育”这个概念,再改变他们对“死亡教育”的看法。
[1]蒋胖生,肖海艳.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实现心理服务“三个转变”[J].政工学刊,2016,10:66-67
[2]花迎雪,李惠娟等.基于健康管理质量提升的社区死亡教育模式的成效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09:62-65
[3]周德新.死亡态度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33(02):21-23,35[4]陈四光,王美娟,郭斯萍.国外死亡态度量表发展述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03):71-73
[5]LouisA.Gamino.ADECat40:Secondhalflifewisdomforthefutureofdeathed-ucationandcounseling[J].DEATHSTUDIES,2017,41(3):188-195
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的人数较多为“女性”,而被调查者的人数中“男性”较少,两者相差约18.6个百分点。调查对象年龄占比最多为“18-35岁”,约占比48.6%(共有301人);次之是“36-45岁”,约占比19.6%(共有121人)。
从被调查者的学历的角度分析,其中被调查者的学历人数最多为“高中/职高/中专”,约占比36.5%(共有226人);次之是“大学本科及以上”,约占比26.8%(共有166人);而被调查者的学历为其他情况的人数
大部分(82.0%)被调查者的学历较高,一般为:高中或高较少。由此可见,
中以上。
而从被调查者从事的行业的角度分析,其中被调查者从事的行业人数最多为“学生”,约占比21.5%(共有133人);被调查者从事的行业人数次之是“其他”,约占比21.3%(共有132人);而被调查者从事的行业为其
被调查者从事的行业比较分散。他情况的人数较少。由此可见,
从被调查者的宗教信仰的角度分析,其中大部分(77.2%)被调查者无宗教信仰(共有478人);次之是“佛教”,约占比15.4%(共有95人)。大部分(85.4%)被调查者的家庭年收入一般为:每年30万以下。
三、社区居民对死亡及死亡教育的基本认知情况
在关于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关于死亡相关的认知中,其中有63.2%的居民曾与家人或其他人讨论过与死亡相关的话题;57.2%的居民不是很介意亲朋好友从事与死亡事件相关的行业。
在关于被调查的社区居民是否接触过临终关怀的调查中,其中62.7%的居民从未接触过临终关怀方面的事宜;并有89.0%的居民认为医护人员需要掌握临终关怀的相关内容。
在关于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对死亡教育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其中只有极少部分(12.8%)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对死亡教育有一定了解。
由此可知,当前的社区居民对于死亡的认知处于了解度极低、接受度一般的阶段。
荆春燕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