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施工中基坑工程技术应用
网络高等教育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浅谈建筑施工中基坑工程技术应用
学习中心: 层 次: 专科起点本科 专 业: 年 级: 年 春/秋 季 学 号: 学 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内容摘要
基坑工程项目的土方开挖和基坑支护问题,深基坑开挖施工时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建筑中的基坑工程技术可进行了分析,为以后此类型工程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作用。
基坑工程技术概述,包括基坑工程的内容及特点、基坑工程技术的功能以及基坑工程技术的分类
介绍了建筑基坑工程的相关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的设计原则、建筑基坑工程的勘察要求、建筑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建筑基坑工程水平载荷。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相关试验,详细介绍了基坑工程技术基本试验、蠕变试验、渗透稳定性验算、土钉抗拔试验。
关键词:建筑;基坑;试验
I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目 录
内容摘要 ........................................................................................................................... I 1 绪论 ............................................................................................................................ 1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1.2 基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 1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2 基坑工程技术概述 .................................................................................................... 3
2.1 基坑工程的内容及特点 ................................................................................. 3 2.2 基坑工程技术的功能 ..................................................................................... 3 2.2 基坑工程技术的分类 ..................................................................................... 3 3 建筑基坑工程的相关规范 ........................................................................................ 5
3.1 建筑基坑工程的设计原则 ............................................................................. 5 3.2 建筑基坑工程的勘察要求 ............................................................................. 5 3.3 建筑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 ............................................................................. 6 3.3 建筑基坑工程水平载荷 ................................................................................. 7 4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相关试验 .................................................................................... 9
4.1 基本试验 ......................................................................................................... 9 4.2 蠕变试验 ....................................................................................................... 10 4.3 渗透稳定性验算 ........................................................................................... 11 4.4 土钉抗拔试验 ............................................................................................... 12 5 总结与展望 ............................................................................................................ 13 参考文献 ........................................................................................................................ 14
II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式,城市在不断的扩大,许多新的建筑也不断被修建起来,而且是在非常有限的地域内。同时,这种发展态势,带来了基坑越挖越的状况,基坑工程的安全与稳定性成为有关政府部门和工程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要顺利建造城市发展所需的地下设施和空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基坑工程项目的土方开挖和基坑支护问题,因此深基坑开挖施工时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基坑工程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工程的特点、基坑周围环境、工程的地质水文条件、地下水位,施工技术的要求等,大多数的基坑工程都是临时性的工程经费有限,投入不可能很大。因此在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工程中,不仅要保证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安全,确保结构及其周围土体的变形在安全范围之内,周围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以及其他设施的安全,而且要选用比较经济、合理的围护结构。
基坑施工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随着基坑工程的发展,大型基坑开挖越来越多,取得了大量成功的实例,也有不少的失败,在成功与失败中不断探索,促使基坑工程的不断发展。
1.2 基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着改革幵放政策的引导下,城市的商品房不断建设,房价也随着经济越推越高,城市中心更是寸土寸金,开发商和设计者不断把建设空间伸向天空和地下。基坑支护工程发展趋势[2]:
1、现在的基坑朝着大深度、大面积方向发展,周边环境更加复杂,例如地下管线布置较多、老房子拆除后地下遗留下来的基础和桩等问题,造成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的难度愈来愈大。
2、通过预应力施加的方法控制基坑变形,如土钉支护方案的大量实施,使 得预应力错杆错固等技术得以充分运用和发展,出现了多种新技术,如主筋可回收楽囊袋注装错杆等技术。
3、通过深层搜拌桩技术或注衆技术实施来控制基坑变形,主要针对软土地区基坑底部隆起造成基坑支护的变化加大,周边建筑物的升降,采用对深基坑底部或被动区土体进行加固。
1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基坑工程项目的土方开挖和基坑支护问题,深基坑开挖施工时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建筑中的基坑工程技术可进行了分析:
1、基坑工程技术概述,包括基坑工程的内容及特点、基坑工程技术的功能以及基坑工程技术的分类
2、介绍了建筑基坑工程的相关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的设计原则、建筑基坑工程的勘察要求、建筑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建筑基坑工程水平载荷。
3、建筑基坑工程技术相关试验,详细介绍了基坑工程技术基本试验、蠕变试验、渗透稳定性验算、土钉抗拔试验。
2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2 基坑工程技术概述
2.1 基坑工程的内容及特点
基坑工程的主要内容有[3]: 1、地质勘查;
2、支护结构的类型及分类; 3、基坑的开挖;
4、周边环境和管线、文物古迹等的保护; 5、施工现场的测量、监控。 基坑工程的特点包括: 1、临时性,而且有风险;
2、区域性,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的设计; 3、很强的单件性和唯一性;
4、综合性,基坑工程技术涉及到很多的学科; 5、时空效应性,基坑的压力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6、工程量大、工期紧; 7、质量要求高; 8、风险大,事故率高; 9、勘测、设计与施工相结合。
2.2 基坑工程技术的功能
基坑工程应具备以下主要的功能[4]: 1、满足地下工程施工的要求。
2、确保主体工程地基施工的安全和要求。 3、确保整个基坑施工的安全。
4、确保周边环境的安全,周边房屋和道路不幵裂、不沉降,不发生土体塌方,山体塌方等现象。
5、确保周边的管线、管道、电缆线的安全。 6、满足施工的要求,控制在用地红线之内。 7、满足基坑工程的设计要求。
2.2 基坑工程技术的分类
3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图2-1基坑工程技术的分类[5]
1、水泥土挡墙 2、板披式 3、排桩式 4、地下连续墙 5、加筋水泥土桩法 6、土钉墙 7、逆作拱墙
4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3 建筑基坑工程的相关规范
3.1 建筑基坑工程的设计原则
基坑支护设计应规定其设计使用期限。基坑支护的设计使用期限不应小于一年。基坑支护应满足下列功能要求[6]:
1、保证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2、保证主体地下结构的施工空间。
基坑支护设计时, 应综合考虑基坑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基坑深度等因素,按表3-1采用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对同一基坑的不同部位,可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
表3-1 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 一级 破坏后果 支护结构失效、土体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或主体结构施工安全的影响很严重 支护结构失效、土体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或主体结构施工安全的影响严 重 支护结构失效、土体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或主体结构施工安全的影响不严重 二级 三级 3.2 建筑基坑工程的勘察要求
基坑工程的岩土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7]:
1 勘探点范围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及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确定;基坑外宜布置勘探点,其范围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1倍;当需要采用锚杆时,基坑外勘探点的范围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2倍;当基坑外无法布置勘探点时,应通过调查取得相关勘察资料并结合场地内的勘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2 勘探点应沿基坑边布置,其间距宜取15m~25m;当场地存在软弱土层、暗沟或岩溶等复杂地质条件时,应加密勘探点并查明其分布和工程特性;
3 基坑周边勘探孔的深度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2倍;基坑面以下存在软弱土层或承压含水层时,勘探孔深度应穿过软弱土层或承压含水层;
4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进行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并提出各层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和力学参数;对主要土层和厚度大于3m的素填土,应按本规程规定进行抗剪强度试验并提出相应的抗剪强度指标;
5 当有地下水时,应查明各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和分布,判断地下水类型、
5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补给和排泄条件;有承压水时,应分层测量其水头高度;
6 应对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使用期内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进行分析; 7 当基坑需要降水时,宜采用抽水试验测定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影响半径;勘察报告中应提出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8 当建筑地基勘察资料不能满足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要求时,宜进行补充勘察。
基坑支护设计前,应查明下列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1 既有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层数、位置、基础形式和尺寸、埋深、使用年限、用途等;
2 各种既有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类型、位置、尺寸、埋深、使用年限、用途等;对既有供水、污水、雨水等地下输水管线,尚应包括其使用状况及渗漏状况;
3 道路的类型、位置、宽度、道路行驶情况、最大车辆荷载等; 4 确定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使用期内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的荷载; 5 雨季时的场地周围地表水汇流和排泄条件,地表水的渗入对地层土性影响的状况。
3.3 建筑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
支护结构选型时,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1 基坑深度;
2 土的性状及地下水条件;
3 基坑周边环境对基坑变形的承受能力及支护结构一旦失效可能产生的后果;
4 主体地下结构及其基础形式、基坑平面尺寸及形状; 5 支护结构施工工艺的可行性; 6 施工场地条件及施工季节; 7 经济指标、环保性能和施工工期[8]。
不同支护形式的结合处,应考虑相邻支护结构的相互影响,其过渡段应有可靠的连接措施。
支护结构上部采用土钉墙或放坡、下部采用支挡式结构时,上部土钉墙或放坡应符合本规程对其支护结构形式的规定,支挡式结构应按整体结构考虑。
当坑底以下为软土时,可采用水泥土搅拌桩、高压喷射注浆等方法对坑底土
6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体进行局部或整体加固。水泥土搅拌桩、高压喷射注浆加固体宜采用格栅或实体形式。
基坑开挖采用放坡或支护结构上部采用放坡时,应按本规程规定验算边坡的滑动稳定性,边坡的圆弧滑动稳定安全系数Ks不应小于1.2。放坡坡面应设置防护层。
3.3 建筑基坑工程水平载荷
计算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水平荷载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 基坑内外土的自重(包括地下水); 2 基坑周边既有和在建的建(构)筑物荷载; 3 基坑周边施工材料和设备荷载; 4 基坑周边道路车辆荷载; 5 冻胀、温度变化等产生的作用。
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作用在支护结构外侧、内侧的主动土压力强度标准值、被动土压力强度标准值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1)对于地下水位以上或水土合算的土层
pakakKa,i2ciKa,i (3-1)
Ka,itan2(45i) (3-2)
2ppkpkKp,i2ciKp,i (3-3)
Kp,itan2(45i) (3-4)
2式中: pak──支护结构外侧,第i层土中计算点的主动土压力强度标准值(kPa);当 pak <0时,应取pak=0;
σak、σpk──分别为支护结构外侧、内侧计算点的土中竖向应力标准值(kPa),按本规程第3.4.5条的规定计算;
Ka,i、Kp,i──分别为第i层土的主动土压力系数、被动土压力系数; ci、i──第i层土的粘聚力(kPa)、内摩擦角(°);按本规程第3.1.14条的规定取值;
ppk──支护结构内侧,第i层土中计算点的被动土压力强度标准值(kPa)。 2)对于水土分算的土层
pakakuaKa,i2ciKa,iua (3-5) ppkpkupKp,i2ciKp,iup (3-6)
7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式中: ua、up──分别为支护结构外侧、内侧计算点的水压力(kPa),按本规程第3.4.4条的规定取值。
图3-1土压力计算 pkak0
8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4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相关试验
4.1 基本试验
同一条件下的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的锚杆数量不应少于3根。确定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的试验,最大试验荷载应大于预估破坏荷载,且试验锚杆杆体截面面积应符合规定;不符合时,应对钢筋强度的要求确定最大试验荷载。必要时,可增加试验锚杆的杆体截面面积。
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宜采用循环加载法,其加载分级和锚头位移观测时间应按表4-1确定。
表4-1 循环加载试验的加载分级与锚头位移观测时间 分级荷载与最大试验荷载的百分比(%) 循环次数 初加载过程 始荷载 第一循环 第二循环 第三循环 第四循环 第五循环 第六循环 观测时间(min) 10 10 10 10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5 40 50 60 70 80 90 5 50 60 70 80 90 100 10 40 50 60 70 80 90 5 20 30 40 50 60 70 5 10 10 10 10 10 10 5 卸载过程 注:1 锚杆加载前应预先施加初始荷载,初始荷载应取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的10%;
2 每级加、卸荷载稳定后,在观测时间内测读锚头位移不应少于3次;
3 在每级荷载的观测时间内,当锚头位移增量不大于1.0mm时,可视
为位移稳定;当观测时间内锚头位移增量大于1.0mm时,应在该级荷载下再延长观测时间60min,并应每隔10min测读锚头位移1次;当该60min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可视为锚头位移收敛;当锚头位移稳定或收敛后,方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加至最大试验荷载后,当锚杆尚未出现本规程第B.2.5条规定的终止加载情况,且继续加载后满足对钢筋强度的要求时,宜按最大试验荷载10%的荷载增量继续进行下一循环加载,此时,每级加载中间过程的分级荷载与最大试验荷载的百分比应分别相应增加10%,其观测时间应为10min。
9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当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采用逐级加载法时,其加载分级和锚头位移观测时间应按每一循环的最大荷载及相应的观测时间逐级加载和卸载。
锚杆试验中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终止继续加载:
1 从第二级加载开始,后一级荷载产生的锚头位移增量达到或超过前一级荷载产生位移增量的2倍;
2 锚头位移不收敛; 3 锚杆杆体破坏。
循环加载试验应绘制锚杆的荷载~位移(Q~s)曲线、荷载~弹性位移(Q~se)曲线和荷载~塑性位移(Q~sp)曲线。锚杆的位移不应包括试验反力装置的变形。
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 单根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在某级试验荷载下出现本规程第B.2.5条规定的终止继续加载情况时,应取终止加载的前一级荷载值;未出现时,应取最大试验荷载值。
2 参加统计的试验锚杆,当极限抗拔承载力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可取平均值;当级差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宜增加试验锚杆数量,并应根据级差过大的原因,按实际情况重新进行统计后确定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
4.2 蠕变试验
蠕变试验的锚杆数量不应少于三根。蠕变试验的加载分级和锚头位移观测时间应按表4-2确定。在观测时间内荷载必须保持恒定。
表4-2 蠕变试验加载分级与锚头位移观测时间 加载分级 观测时间t2(min) 观测时间t1(min) 0.50 Nk 10 5 0.75 Nk 30 15 1.00 Nk 60 30 1.20Nk 90 45 1.50Nk 120 60 注:表中Nk为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
每级荷载按时间间隔1min、5min、10min、15min、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记录蠕变量。
试验时应绘制每级荷载下锚杆的蠕变量~时间对数(s~lgt)曲线。蠕变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kcs2s1
lgt2lgt110
(4-1)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式中:kc──锚杆蠕变率;
s1──t1时间测得的蠕变量(mm); s2──t2时间测得的蠕变量(mm)。 锚杆的蠕变率不应大于2.0mm。
4.3 渗透稳定性验算
坑底以下有水头高于坑底的承压水含水层,且未用截水帷幕隔断其基坑内外的水力联系时,承压水作用下的坑底突涌稳定性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 Kty──突涌稳定性安全系数; Kty不应小于1.1; D──承压含水层顶面至坑底的土层厚度(m);
DKty (4-2)
hDwγ──承压含水层顶面至坑底土层的天然重度(kN/m3);对成层土,取按土层厚度加权的
平均天然重度;
Δh──基坑内外的水头差(m);
γw──水的重度(kN/m3)。
图4-1 坑底土体的突涌稳定性验算
1-截水帷幕;2-基底;3-承压水测管水位;4-承压水含水层;5-隔水层
悬挂式截水帷幕底端位于碎石土、砂土或粉土含水层时,对均质含水层,地下水渗流的流土稳定性应符合下式规定:
(4-3)
式中: Kse──流土稳定性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支护结构,Kse分别不应小于1.6、1.5、1.4;
D──截水帷幕底面至坑底的土层厚度(m);
D1──潜水水面或承压水含水层顶面至基坑底面的土层厚度(m);
11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γ'──土的浮重度(kN/m3);
Δh──基坑内外的水头差(m);
γw──水的重度(kN/m3)。
对渗透系数不同的非均质含水层,宜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渗流稳定性分析。
(a) 潜水 (b) 承压水
图4-2 采用悬挂式帷幕截水时的流土稳定性验算
1-截水帷幕;2-基坑底面;3-含水层;4-潜水水位; 5-承压水测管水位; 6-承压含水层顶面
4.4 土钉抗拔试验
试验土钉的参数、材料及施工工艺应与工程土钉相同。
土钉抗拔试验应在注浆固结体强度达到10MPa或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0%后进行。加载装置(千斤顶、油泵)的额定压力必须大于试验压力,且试验前应进行标定。加荷反力装置的承载力和刚度应满足最大试验荷载的要求,并应使千斤顶与土钉同轴。
计量仪表(测力计、位移计、压力表) 的精度应满足试验要求。在土钉墙面层上进行试验时,试验土钉应与喷射混凝土面层分离。土钉试验时应分级加载。每级加载增量宜取最大试验荷载的1/8~1/12。分级加荷前,土钉应预先施加初始荷载。初始荷载宜取最大试验荷载的10%。确定土钉极限抗拔承载力的试验应以预估破坏荷载作为最大试验荷载。土钉抗拔承载力检验应以抗拔承载力检验值作为最大试验荷载。最大试验荷载下的土钉杆体应力不应超过其屈服强度标准值。
12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5 总结与展望
基坑工程项目的土方开挖和基坑支护问题,深基坑开挖施工时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建筑中的基坑工程技术可进行了分析:
1、基坑工程技术概述,包括基坑工程的内容及特点、基坑工程技术的功能以及基坑工程技术的分类。
2、介绍了建筑基坑工程的相关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的设计原则、建筑基坑工程的勘察要求、建筑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建筑基坑工程水平载荷。
3、建筑基坑工程技术相关试验,详细介绍了基坑工程技术基本试验、蠕变试验、渗透稳定性验算、土钉抗拔试验。
本论文通过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和土方工程设计方案的研究,使基坑支护和土方工程有序地幵展,并顺利地完工取得较好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为以后此类型工程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作用。
13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参考文献
[1] 唐业清李启民崔江余.基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邓子胜.施工结构设计.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杜晓玲,廖小建.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与实例精选.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刘特洪,邵中勇,栾约生.岩土工程技术与实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吴伟民,历瑞祥,俞建霖,胡庆红.装囊袋注菜描杆施工技术研究.中国建设信息,2013. [6] 徐干成,白洪才,郑颖人,刘朝.地下室工程支护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7] 肖武权,冷伍明.深基坑支护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岩土力学,2011. [8] 惠永宁.深基坑支护工程实例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4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