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漫谈“语文”2017.9.9学案
Q:你喜欢语文吗?为什么?
一、生活中的语文 (一)歌词 (二)广告语 (三)对联
(四)标语、告示
1.悄悄的来,悄悄地去。
2.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3.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
4.当您看到这行字时,您的车离我太近了。
二、有趣的语文 (一)歧义之趣
1.小狗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
2.古时候,一个秀才办学招收学生,不收取穷人家的钱财,却向富人索取很多报酬,一日,他在学堂前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道: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3.相传徐文长到朋友家里去,适逢下雨,主人写了一个条子跟他开玩笑,上面写的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他可没这样读,他读出来的意思正好和主人的相反,你知道他是怎么读的吗?
1
(二)读音之趣 1.语文与对联
(1)从前,有个卖豆芽的人,请村上的教书先生为他写春联。这个教书先生却给他写了幅古里古怪的同一字对联: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横批:长长长长
(2)明代学者徐文长曾写了这样一幅对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初看此联,也许觉得重复,但仔细品味,这确实是一副蕴含深刻哲理的绝妙好联。
2.语文与笑话
暗湿竹,暗湿绿,暗湿透春竹,暗湿达春绿。卧梅有闻花,卧枝伤痕低。
3.语文与数学
如今人们喜欢用数字谐音来表示一些含义,比如说“886”、“1314”等等。曾有一个酒鬼的外甥写给他的劝酒信:
“99:8179,7954.76229,8406,9405.7918934.191817.”
(三)趣味语文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人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2
下联是:六七八九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聪明的小读者,从这副对联里你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四)句趣
三、什么是语文? 语文=语言+文字
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话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文就是书面语。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叶圣陶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学好语文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的基础,生活离不开语文,用心感受,语文无处不在。
四、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区别 (一)学科上的差别
1.内容增多了——课文篇幅加长
2.课时增加了——初中7-10节,小学5-6节
3.难度加大了——新的字词的音、形、义依然要识记;诗歌、文言文的背诵数量增多(平均每5课有一篇文言文);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提高(作业量、思维量明显增大)。
4.要求提高了——阅读、写作的要求及考试所占的份额加大。教法改变了——重在启发、引导,由“学会”“→会学”;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兴趣为主→应试为主;“评级” →“评分”。
(二)学习上的不同:
3
①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小,全凭家长老师督促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②小学语文知识单一,内容简单,初中语文知识丰富,内容复杂,文体多样; ③小学学语文以老师教读带读为主,中学学语文则在老师指导点拨下学生自学为主,学生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感悟 ;
④小学以课堂上听课为主,升入初中后要求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老师由过去的“保姆型”变为“指导型”这就要求学生自己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五、如何学习? (一)语文学习准备
语文学习需要一些必要的准备,比如工具书等。作为一个初中生,必备工具书有: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新华成语辞典》(商务印书馆) 3《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4《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语文学习过程中还要用好一些相关资源:语文教材、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城市图书馆、家庭藏书以及网络资源、考试资源(考试是一段学习内容的检测和小结,考试过后我们要及时发现知识漏洞,并把漏洞补上)等。
(二)语文学习方法
1、语文学习五原则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自求自得 (4)博研结合 (5)联系生活
2、运用联想和想象 3、积极主动到课堂 4、自控习惯须养成
5、掌握两种学习技能 第一,学会快速阅读
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地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阅读技能。
第二,作好笔记
4
作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
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教材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 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批注,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6、五遍读书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当然是一种泛指,强调书要多看,多读,并非真的要读百遍、看万卷。不过,一篇文章如果能多读几遍,学习效果会更好。特别是,同学们使用的语文教材上的文章,大多是精品,一般的文章读三五遍并不多,而有的文章读十遍尚觉得少。现向同学们推介一个“五遍读书法”,以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遍,上课前对老师要讲的教材先预习一遍,找到自己的疑点。
第二遍,上完课后,把教材再认真地研读,并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复习一遍,找到自己的难点。
第三遍,学完一个单元之后,从单元第一课到单元最后一课仔细地看一遍,找到各篇文章之间的联系。
第四遍,学完一本书之后,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导,把整本书再读一遍,形成自己的复习提纲。
第五遍,考试前几天,与学习笔记和平时的单元检测相配合,把教材粗略翻看一遍,复习老师平时在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
7、写读书笔记和建设资料库
写读书笔记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应是从读书(报刊)中引起的,离开了书,就成了别的文体。因此,笔记一般都要注明材料出处。
⑵最好一则笔记记一个问题,如内容和感想多,可写成几则,不要混在一起。这样便于整理和以后使用。
⑶一则故事、一句话、一组数据、一段议论,不论大小均可写成读书笔记。但决不能肢解原文、歪曲原意,也不要把自己的感想或增添的材料与引用的原文混杂在一起。
⑷笔记积累多了,最好能分类整理,编出目录。 建设资料库是积累资料的一种有效手段,同学们应学会做好以下两种资料库的建设。
一是文摘资料库,主要摘录名人名言、好词佳段等,或是本人需要的有关内容,不掺杂自己的意见。
二是心得资料库,主要是记载读书心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读书笔记,它偏重主观感受,写法也极为多样,但总要从所看到的材料中引出来,所以也要注明出处。
5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同学们也可以把写读书笔记和建设资料库结合起来——不管怎么样,要用心去做,贵在坚持,其中自有乐趣,亦能在辛苦中体验成功的感觉。
六、关于课外阅读
(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批注时可用文字,也可用符号,现列出几种符号,供同学们参考 直线:表明比较重要的内容 浪线:__表明特别重要的内容 重点线:表明关键性的词语 惊叹号:!表示对精彩处的赞叹问号:?表示对某些观点或材料的疑问三角号:A表示一般材料并列的几个观点符号也可自己设立,只要自己明白即可。
(二)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思考,在思考的时候能够阅读。 (三)对文章的内容要辨证地吸收。 (四)要学会综合地运用读书法。
1.浏览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了解一本书的大意。拿起一本书,可先浏览前言,再通读书目,然后据目录找到可读的内容,最后再看一遍结束语或后记,这样便对书的内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2.跳读法。为了节省时间,提髙阅读速度,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从书中挑选一些有益的段落或篇章认真阅读,从而跳过次要内容或不感兴趣的部分。但跳读也需了解文章大意,以便分清主次,拿来所用,且忌断章取义,歪曲原材料。跳读的速度一般1500字/分钟。
3.速读法。该法是从阅读材料中快速提取有用信息,获得有关知识的一种阅读方法。阅读的重点不是放在字、词、句及篇章结构上,而是放在阅读内容的领会上。快速阅读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而不是蜻艇点水、走马观花的过程。
要想快速阅读,必须做到①克服读书时发声或动嘴唇的毛病,养成直接看书的习惯②要养成整体看书的习惯“一目多字”“一目多行”③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速读的速度约1000字/分钟。
4.细读法,就是仔细阅读。该法是一字一词的读,同时在书上圈点勾画,摘重点,速度同朗读的速度。细读的速度一般200字/分钟。
5.精读法。就是逐字逐句的深钻细研,目的是将书吃透,直至背诵。朱熹说:“熟读而精思。”讲的便是精读的重要性。
阅读中还有一点应注意,那就是要做好读书笔记。
会读书的人,总要做读书笔记的。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领会和记忆所读内容,同时也是消化、思考、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这对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读书笔记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同学们可根据不同的读物,不同的需要和自己的习惯加以选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6
①符号笔记法 ②批注笔记法 ③摘录笔记法 ④卡片笔记法 ⑤纲要笔记法 ⑥心得笔记法。
当然笔记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不要见什么抓什么。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