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健康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口头非遗的传承创新研究——以徽州民歌为例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口头非遗的传承创新研究——以徽州民歌为例

来源:华佗健康网
音乐研究 史一丰: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口头非遗的传承创新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口头非遗的传承创新研究 ——以徽州民歌为例 史一-g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00) 【摘 要】去年,中央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创新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提供了理论指 导和技术支持。徽州民歌作为皖南徽州地区流传的古老的口头表演艺术之一,在当下社会背景下,转变传统的传 承思路、创新传承方式是徽州民歌保护和传承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需要,也是弘扬徽州民歌所涵传统徽州文 化精髓的需要。 【关键词】“互联网+”;徽州民歌;创新;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卜0073—02 的记录和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确立非遗的保护名录, 0层级;第二,当我 去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互 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非遗保护的1. 联网+”行动计划,是首次将这一创新理念从国家的层 们确立了非遗的保护名录以后,需要确立非遗传承人, 面予以提出,虽然晚于该概念的诞生,但足以看出国家、 并为他们传承非遗文化和技艺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一、问题的提出 0层级;第三,科学家、 中央政府对互联网在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重视程度。 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非遗保护的2.什么是“互联网+”行动计划?李总理在报告中强调“推 艺术家们挖掘非遗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或  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 艺术上的创新,发展出具有原创性的科学或艺术的成果,3 依据方教授 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 贡献给全世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_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川“互联网+” 对非遗保护层级的界定,就徽州民歌来说,第一层级在 行动计划的提出并实施,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已经开展了工作。当时以 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一年多来,以“互联网+”为政 屯溪区文化馆刘凡馆长、歙县文化馆汪继长馆长为主要 策导向的改革和创新在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内 负责人的徽州民歌抢救小分队,对徽州地区进行大量的 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互 田野工作,搜集并整理了徽州地域的民歌200余首,并 联网+”时代背景下,摆正位置、改变传统观念、创新 记录成册,以文本形式加以保存。在这一基础上,200g 生产模式,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传媒产业 年,徽州民歌成果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推出的数字出版;广电产业推出的手机电视;图书馆行 名录。老一辈音乐工作者的努力换回的卓越成果为徽州 业推出的网上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都是基于互联网 民歌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外界知道 的技术和优势进行的成功的产业转型实践,对文化产业 徽州是有民歌存在的,徽州民歌是汉族民歌不可分割的 的消费者来说,这一转型更有助于消费。除了科技含量 部分。第二层级是继徽州民歌申遗之后,依照《我国 增加之外,人性化的理念在转型中尤为凸显。因而,“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对徽州健在的民歌 联网+”行动计划又是引导创新实践的指导思想……以 艺人加以认定、命名与保护。作为徽州民歌载体的传承人, 用户为中心,社会为舞台的面向知识社会、以人为本的 对于他们的保护是徽州民歌保护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徽 下一代创新模式,即创新2.0模式正逐步显现其生命力 州民歌传承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所以,经过申报,最 和潜在价值。【2 联系到文化管理领域内的非遗保护和传 后确定了操明花、凌志远为第一批徽州民歌省级传承人。 一承,作为文化产业改造提升的一个子方面,在“互联网 从任命以后,这两位传承人一直在为徽州民歌的传承出 +”和创新2.0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主导者如何 自己的一份力。对于第三层级的工作,当前,徽州民歌 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何改革传统保护的思路,如何创新 的传承仍然以各位传承人的传承为主,但也有突破这一 传承方式,将互联网、大数据、多媒体等当代领先科技 常规模式的做法。比如,现为黄山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的 手段交互运用于非遗保护和传承,是当下创新非遗传承 刘凡老师,亲历了徽州民歌的抢救,对徽州民歌的艺术 方式的议题。 魅力体会很深。近年来,他多以徽州民歌的音乐元素为 创作的元思想,写出了《老街盛世》、《碎月滩的月亮》 近日,中国文化报发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 等歌曲,并改编了屯溪民歌《螃蟹歌》成为新的地方性 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教授的 小调《小石桥》。这些作品并非全部是新的创作思想、 文章《非遗保护3.0层级和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文中, 新的创作手法。徽州民歌的音乐元素与音乐风格是这些 方教授阐释了非遗保护的三个层级,即:第一,做先行 作品主要的音乐特征。刘凡老师的这种传承理念是直接 ・二、口头非遗传承理念的创新 73・ 《戏剧之家》2017年第l2期 第252期  的、朴实的,体现着他本人对徽州民歌的热爱,这份感 民歌知之甚少,也有人对徽州地区是否有民歌存在疑虑,情需要后人来延续。刘凡老师的这种传承手段顺应了当 这里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民歌的大海洋 时社会的发展,是创新1.0模式的主要体现,即传统的 中,徽州民歌因其影响力太小,而往往会被忽视。如今, 0的技术 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 在“互联网+”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基于WEB2.科技创新活动……_4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基于创新2.0的 平台,对徽州民歌已有的文本资料开展的数字化保护, 模式指引下,我们不仅需要像刘凡老师那样的淳朴的传 将信息以二进制形式录入电脑,并结合互联网整合大数 承理念来做好徽州民歌的传承丁作,还需要结合时代发 据的优势,与徽州文化、徽州地域的历史、地理信息相 展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综合各个领域的优势,以及 融合,构建徽州民歌的文化数据库。且在技术可能达到 大数据、多媒体等新兴的媒介物,来传承徽州民歌。这 的前提下,基于这一数据库建设,搭建人机互动的交互 理念的建构是创新2.0模式精神的贯彻。去年,黄山 式、触摸型平台,并以制作终端的样式J 泛运用于徽州 一市文化委员会改编的新版徽州民歌《四绣红绣鞋》,是 用通俗音乐风格的旋律、数字化控制下的LED灯光效应、 现代的舞台服装和效果多维包装下的现代风格的表演类 节目,这种传统节目融合现代因素进行再创作和新包装 的做法,可谓创新2.0模式在徽州民歌传承中的首次尝试。 该节目获得全省“群文杯”比赛一等奖,深受观众的喜 爱。所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改变传统的传承理念, 迎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使之能为传承服务,是 做好徽州民歌传承创新的首要方面,也是传统音乐自身 发展的需要。 三、口头非遗传承方式的创新 方李莉教授对非遗保护第三层级阐述时突出了“科 学性”这一关键词。这不仅是对口头非遗传承理念的定 位,更是对口头非遗传承方式创新的指引。联系到当前 “互联网+”这一推动产业改革创新的大趋势之下,首 要的是认清楚“互联网+”的本质。 “互联网+”的本质 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5 也就是说,利用互联 网的技术手段将信息转换成二进制的数字模式进入计算 机的系统,再依靠互联网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使用 便利的优势加以共享。这一过程是多学科知识的运用, 是多种类技术、多要素参与互动的实施过程。传统产业 数字化的进程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实践过程中运用创新 的融合体。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 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 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 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 术的进一步演进。_6 就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双螺旋结 构推动了文化产业传统发展模式的解构,并顺应形势重 构以互联网为发展平台的新型发展模式。具体到口头非 遗的传承方式来看,针对目前口头非遗前期保护的成果, 比如书面文本、口头文本、传承人的活态彤式等,都可 以进行数字化的保存,并在线予以进一步的组合和传播。 就拿徽州民歌来说,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公开发表 的有《徽州民歌100首》(2005)、《古歙音韵》(2011)、 《龙池湾民歌集》(自编本)、《歙县新安小学徽州民 歌乡土教材》(自编本)等书面文本,还有《徽州民歌 集》(操明花演唱)、《黄山之歌》(黄山市文化委编) 等口头文本,这些文本资料是徽州民歌传承的主要依据, 也是传承徽州民歌的传统传承方式之一。这些文字资料 在传承过程中的不足是受保存的时间、环境以及使用的 次数的影响很大,不能长期完好地保存。另外,这些文 本资料不能同时给予多人使用,也不利于徽州民歌的传 播。在徽州民歌申遗之前,音乐界和当地老百姓对徽州 ・74・ 的文博馆、交通服务窗口、旅游、餐饮等场所,来拓展 徽州民歌在地域内外的传播纬度 以数字化、在线化的 技术运用来对口头非遗进行传承,是当前“互联网+” 时代对传统博物馆式保护和传承人口授式传承模式的打 破,同时又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大幅度技术提升。建设徽 州民歌数字化平台与用户终端,既可以提高传统传承方 式的科技含量,义可以达到传承人口传所不能及的效果, 是现阶段创新传承方式的主要方向和重要举措。 四、结语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了传统产业的 转型和升级。作为文化产业发展重要一环的口头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获得比原 先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成为可能。徽州民歌数字化、 在线化传承模式的构建,是“瓦联网+”行动计划在传 统音乐保护领域内的尝试,从理念上和方式 同样具有 前沿性和科学性。可以肯定地说,以徽州民歌为代表的 传统音乐传承和发展的义一个春天已经到来。 参考文献: 【1l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 联网+”的深层认识【I Jl新闻与写作,2(115,(5):O05. 【21l61宋刚,张楠.创新2.【1: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 化l_ll_中国软科学,2009,(10):61,62. 『31方李莉.非遗保护的3.0层级与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 『N1.中国文化报,201 6-6—28(003). 【4】宋刚,唐蔷,陈锐,纪阳.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 创新卟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31 『5】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 主要内容l_『】_电子政务,2015,(6):33. 作者简介: 史一丰(1980一),男,汉族,浙江湖州人,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①2015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青年项目“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 创新研究——以徽州民歌为例”研究成果,项目号: AHSKQ2015D79; 2014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重点项目“NGCO(民间文艺组织)现状与发展对 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SK2014A387;⑨黄山 学院2015年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学科竞赛的 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 201 5JXYJ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