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教学行为

来源:华佗健康网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不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我班有个学生叫陈峰,上课积极性很高,但语文基础很差,说话语句不通,表达不清。有一次站起来用“举世闻名”造句,他竟说:“故宫北京举世闻名的地方。”这一下引来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此时我首先表扬了他的勇敢和积极,批评了其他学生对他的嘲笑;接着问学生:“老师相信在座的小朋友都有一颗爱心,乐于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谁来帮助陈峰。”这一下孩子们都纷纷举起了小手……

有一则报道:南京市某小学一名学生因成绩不太好,校方要求父母与子女跟班陪读,结果这位学生因心理压力太大而自杀,致使学生与家长悔恨不已。这不禁使每个教育工作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然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教师必须学会赞赏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

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老师的赞赏与表扬、夸奖有着质的区别。赞赏是由于常识而加于称赞,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内心情感世界的进发,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功利目的。表扬则是侧重于外在的、形式上的,有时还带着一定的目的,并非真心诚意,比如为了让学生认真听课或是按时完成作业(这会引起学生反感)。在日常教学中,多数老师缺少的就是那份对学生的赞赏之心、赞赏之情,这是因为老师常常对学生期望过高,甚至以“完美”的标推去苛求他们,把他们的微小进步当作理所当然而忽略掉。因此,老师看到的大多是学生的不足和缺点,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自然就谈不上欣赏称赞学生了。如果有,充其量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的表扬而已,学生当然提不起精神。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学会赞赏学生呢?

第一,教师应该面带微笑。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得好:“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教师的微笑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认可、肯定和赞许,是一剂良药,能在学生心底写下一份自信,学会赏识学生先要学会微笑。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抱有合理的期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好成绩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也许是了不起的成绩,教师要善于确定自己的学生在此时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学会赞赏学生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看到好成绩学生的优点,更要看到差成绩学生的进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拿着多把尺子衡量人”。这样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许多优点,有些孩子虽然成绩不好但他爱劳动;有些孩子虽然调皮但他乐于助人;有些孩子看似

什么都不好,但其内心却想上进,这也是优点。学会赞赏学生,教师就得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它放大,以此激励他,从而带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

许多年前,一个十岁的男孩在一家工厂做工。他一心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老师却说:“你不能唱歌。你的歌声就像是风吹百叶窗一样难听!”男孩回到家,向他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这一切。母亲用手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华,听一听吧,你今天的歌声比起昨天的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后来,这个男孩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

赞赏学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源于自信,孩子的自信来自于教师精心地呵护与培养。明代王阳明曾说过一句话,“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学会赞赏学生就要求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善于运用自己的表扬,保护学生的“甚至带有一丝骄傲的自信”。让他们对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

赞赏学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言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表扬学生、赞扬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赏识自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赞赏学生能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学会赞赏学生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品德等各方面的表现予以重视,对于优点给予赞扬,学生犯了错误或成绩不好,能够得到老师的谅解和鼓励,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尊重感。古人云:“人敬人,人恒敬之。”教师的尊重和认同将会得到学生同样的回报。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尊重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赞赏学生是人文精神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了学生和老师人格尊严上的平等。它倡导个性解放,要求老师应看到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同时,必须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老师,自然而然就会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不能采取责骂、惩罚的态度,而要能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予谅解宽容和鼓励,井为他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途径。学生长期生活在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赏的氛围中,就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境,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这样,不仅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而且使学生的人生旅途充满着掌声笑声、充满着决心和信心。赞赏是一种美的熏陶,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善与美是紧密相连的,“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作为—名老师,如能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学生,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真就是美,老师的赞赏必须真心诚意,没有矫揉造作、言过其实或者空洞无实,这样的赞赏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经常体验被爱感、成功感、自豪感和愉快感,从而形成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的性格,建立起亲密、和谐、真情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表现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处处洋溢着真情,时时闪耀智慧的火花。

赞赏是一门艺术,作为它的外在形式的表扬、称赞、激励也必定要讲究艺术。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学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表扬角度恰当:表扬学生的行为,如“你记得很流利”,“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表扬学生的精神,如“你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很有创新精神”。表扬学生的素质,如“真聪明”,“你真棒”。对学生提出希望,如“我相信你能行”,“我知道你会成功的”。

表扬方法多样: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上面所举例子。亲切而有力的动作,如点头以赞同,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感谢,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生动而自然的表情,如听学生讲话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或回答得好显得惊讶、欣喜。还可以辅之于适当的小奖品。这些方法穿插揉合应用,效果将更显著。

表扬程度适时、适中:当学生有稍微的进步或较出色的表现,老师的表扬要及时,特别对待差生更应该不失时机。表扬的程度要得当,拿捏准确,不要言过其实,也下要随心所欲。否则,老师的表扬会没有意义,甚至事与愿违。

注意避免几种错误的表扬方法。表扬时没有面对学生,心不在焉,搞形式主义;表扬一个人而打击大部分;表扬现在的优点而颇带批评过去的不是(算旧帐);表扬没有针对性,空洞或言不由衷等。

2、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

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教师的行为方式要发生转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检视、反思自我,确立自己的最近最佳发展区;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营造与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具体特点,才能把内容说完整、说具体、说准确,当然,小学生的观察离不开教师指导。如教学《我爱吃的水果》,先从游戏猜谜入手引出从形、色、味来描述水果,让学生细致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再指导学生有条不紊地介绍水果。

如教学《春天来了》时,教师课前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再把找到的“春天”带到教室里来,有的是一片树叶,有的是一根青草,有的是自己的一幅画,有的是自己录制的一段录像,甚至还有学生自己画的画。课堂上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手中的“春天”,他们争先恐后,说得头头是道。

教学实质就是启发有方、引导有术。当学生的质疑很有价值时,也正是引导大家深读课文难得的教学时机。教师应抓好这一契机,相机释疑。如教学第六册《李时珍》第四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这是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关键问题,教师还可由此随机切入,采取可行方法,点拨教学。

激疑拓展,即是教师诱发、点拨和引爆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激起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其思维品质。它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以后进行,也可插在课文教学中。如教学第十册《丰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为了再现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教师可设计这一拓展训练题:用下面句式写一段话:“望着这一座晶莹的丰碑,我似乎看到了在前进的队伍中……”要求学生想象军需处长发棉衣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构思的产生,和闪电的产生一样,有时需要轻微的刺激。”这项拓展训练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方向发展,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进一步深化。激疑拓展除启发创造想象外,还可披露隐含疑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可以使学生彼此触发,积极推想,激发创造潜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狼和小羊》一文中,学生如何理解“借口”时,学习小组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借口就是理由”,有的进一步补充说“借口就是站不住脚的理由”……在相互交流中,学生充分理解了“借口”的意思。适时组织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能感受到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使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

教学过程申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以朗读评价为例,教学过程申,教师可以以范读为例引导学生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进行摹仿、体验;教学中可让朗读较好的学生的朗读,再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受到启发、从而内化;还可以以对比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鉴别、明理等等。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一方面是检测被评价者学习效果的过程,另一方面其实也是检测被评价者学习效果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更能让全体学生在这个动态评价系统中朝着良性的方向科学地发展。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师教学之前要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手段和方法,从而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状况及时作出调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真正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活泼、主动的发展。我们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态

度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记录下闪光点,及时作好问题分析、理性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这篇课文中小男孩的举动很令人感动,那么怎么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深深体会到小男孩的感人之处呢?首先,直接出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设疑,结果学生读了以后,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浅水洼?小鱼是怎么跑到浅水洼里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怎么了?所以自然地就引着学生开始看图了解浅水洼,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这三个问题,那么在理解时引着学生将自已的心情读出来,第三个问题在第一段学生已找出内容,小鱼太可怜了,那么如果你见到这个情景你会做什么呢?是看着它死掉?还是趁机全逮回家吃了它?在学生还未回答之时,让学生读下文,看你又了解到了什么,接着学生就开始读二到六自然段,说说自已的感受,有很多学生就说那个小男孩做得很感人,那么他感人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再说,在说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读好,把感人读出来。再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小组练习分角色读,接着找几组同学来表演,在表演中,发现学生的表演读能力需进一步培养,叫了三个小组有两个小组都是读得虽很好,但与动作等一结合就乱了阵脚。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已的家乡说说自已家乡的小动物,并说说自已怎么保护他,在这里我有个地方很困惑,很多学生学了这一课都说以后自已要保护小鱼,坚决不让自已的亲人再钓鱼,还有呀,更有的同学还要保护小鸡、小狗之类的,看到他这样认识,真有点不知所措,劝也不是,倡也有点过不去,这该怎么处理呢?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14课《荷叶圆圆》。

老师在执教《荷叶圆圆》阅读教学中当提出:\"读了这首儿歌,你了解到什么或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知道荷叶是圆圆的,荷叶是绿绿的。\"这是学生从书中了解到的内

容,有的学生说:\"读了课文,我好像看到小水珠滴在绿绿的荷叶上,在滚来滚去。\"还有的学生说:\"为什么荷叶上的小水珠总是圆圆的呀?\"学生不同层面的回答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是教师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创造性也因而得以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看成是此消彼长或彼消此长的关系,仿佛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要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反之,如果强调了教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就必然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教师的肢体作用,正在于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或者说,教师的主体作用,正在于引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如何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入手:

一、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标强调,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激发孩子的思考;具有开放性。能引起孩子的思维兴趣,有引起对话的魅力。从教材的改编也不难看出,每篇课文后的提问由原来的三四个削减为现在的一个,问题的设计也相当精心。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的每一次提问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性。

二、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前的语文教学,一是怕\"乱\",二是怕\"错\",追求严有序的教学氛围生怕学生\"节外生枝\"打乱了教学思路,干扰教学进程,影响了原订的教学计划,这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乱\"往往反映学生在在学习活动中由于常识、探究而发生某些错误,完全是正常的,学生正是在相互的比较中,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采用合适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因为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只要掌握了方法,就有获得知识的本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老师在教学《荷叶圆圆》中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演的环节,学生的发问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有学生问\"请问小水珠,你是什么组成的?\" 居然也有学生说得出水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组成的。还有学生问\"请问小蜻蜓,你的眼睛是什组成的?\" 有学生说它由主眼和副眼组成,有学生说它有无数只小眼组成。有学生问\"小鱼,你是用什么呼吸的?\"学生的课外知识的丰富让老师惊讶。

如:识字教学中,我进行了\"学生自主探究识字方法的研究\"。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解决识字问题。《荷叶圆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将本课的生字进行归类研究出不同的识字方法:蹲、坪、嘻、珠、荷这些字都可以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记。晶、翅可以用想一想的方法来记。\"为什么呀?\"学生说,有三个太阳怎么不会亮晶晶呢?翅膀就是由羽毛组成的呀。多么有创造力的思维。

三、用学科间的融合激发学生想象力

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能够激发人的想像,这与\"语文学科应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重点\"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和。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将音乐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乐曲,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闭目想像,激发学生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操场上》一课,我选了《课间十分钟》欢快活泼的旋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十分有声有色。再如《荷叶圆圆》一课,

朱老师选取了一首《荷花颂》,有学生说,\"我看到了荷花。\"有学生说:\"我看到荷叶随风飘动。\"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情感得到了熏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发挥即时评价在课堂生成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以往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好、很好、你真棒\"。究竟好在哪里呢?学生不明白。课堂的即时评价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正是即时评价的价值精髓。

如《荷叶圆圆》一课,除了在朗读指导中给学生\"小红星\"的奖励外,更多的给予学生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致具体的即时性评价。例如:在\"珠\"字的学习中,一学生说\"这个字,还是'宝莲珠'的'珠'。\"我马上评价:\"你能把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真了不起!\"在我的激发下,另一位学生有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说:\"我还知道'透'就是透明,我从电视广告中看到的,也就是隔着一层能看到那边的东西。\"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起来。我不失时机地评价\"从电视上也能认识很多字,真棒!谢谢你,帮助我们有认识了一个字。\"这样的即时评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体现了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导向性,也更具有可持续性。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产生新的思维火花,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因素。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

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注重学科间的相互协作和沟通,发挥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学习态度、行为规范进行严格训练,以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再次,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