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外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综述与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外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综述与研究

作者:付蓉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09期

摘 要 对于媒介素养的解读,以及如何用最佳方式研究媒介素养长期以来在教育界备受争议。本文结合国外研究背景,对国外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国外青少年 网络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外研究背景

对于媒介素养 (literacy)这个词的解读,以及如何用最佳方式研究媒介素养长期以来在教育界是备受争议的。对于一部分研究者来说,媒介素养仅仅意味着读写能力,这种观念只关注了人们对于信息是如何编码和解码的,并没有把媒介素养和网络新媒体结合起来。对于另一部分传播学家教育学家来说,媒介素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了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下人们完成交流的各种套路与模式。从这一观点出发,对媒介素养展开的研究认为网络新媒体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在大量使用着各种各样的网络新媒介来理解事物、表达观点以及相互沟通。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欧洲,统计研究和社会、地理、文化方面的人类学研究都显示电脑网络等新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日趋加深。与其他年龄层相比,年轻一代的人群更加频繁的接触到视频通讯、网络电话、即时聊天、微博、微信等新网络媒介。研究表明全球目前的新媒介传播,包括网络文化,已经大规模的融入到了孩子们和青少年的学习和娱乐生活中了。青少年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相互交流的模式和他们承担的社会角色,这包含了他们是如何定义自己、展现自己并且如何理解社会各个群体的。这样日益丰富的社会参与就引发了各国的教育学者对于如何培养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大讨论。 二、批判性媒介素养理论

教育学家对于网络媒体在教学中运用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老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如电影、课件等,是为了填充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将其作为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手段。教育学者们认为在课堂中引进网络媒体是一种有力并且有益的教学工具,当学生可以熟练自如的掌握并且有意识的使用网络媒介辅助学习时,他们的思维就能得到拓展,他们的思考方式也能跳出课本死知识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除此之外,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学习意识也会得到提升。尽管师生共同浏览媒体课件要比学生私下单独观看要更高效有益,但是这样的活动却容易产生群体思维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批判性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媒体、大众、信息来源和权力中心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对于信息有别于主流媒体宣传的“另类”解读的一种教学方法。批判性媒介素养理论鼓励学生个体在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媒体实践中运用逻辑分析,审视媒体与自身、他人之间的关联。在孩童认知的早期,孩子们面对媒体缺乏系统的分析能力与解读能力,因此他们往往不明是非,容易被网络媒体牵着鼻子走。鼓励孩子们从认知初期就开始培养媒介素养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 CML提供了三条批判性审视媒体的核心理念:第一,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条媒体信息的理解是不同的;第二,任何媒体信息都有着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第三,大多数媒体信息被编排出来都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和能量。这些概念指导学生们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浏览媒体信息,要对电视、电影、新闻报道中的主人公的经历加以反思,学会从社会的角度解读事件,学会全方位的了解信息的来龙去脉,不能仅仅是被网络媒体所娱乐,更要学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分析媒体导向的意义。

随着科技、媒体、社会的变化,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大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网络媒介素养有利于让学生由被动的媒体受众转变为积极地媒体参与者和思考者,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当前这样高度信息化时代用批判性思维武装自己,看清真相、辨伪存真。美国教育学家Kellner和Share认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教育,而批判性教育的核心又在于引导学生浏览筛选多媒体信息,教会学生主动思考媒体信息背后的隐藏含义,以及锻炼学生积极创造自己对于媒体信息的解读的能力。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日新月异、传播迅速的社会,批判性媒介素养教育对于是非辨别能力差、没有社会经验的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教学法也得到了美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可。形式多样的传媒载体,如电视、电影、流行歌曲、网络游戏、维基百科、博客和各类社交网络已经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角角落落,因此青少年如何解读这些信息、老师和校方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日益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新话题。

多年以来,世界各地的教育学家们发展出了许许多多的教学法,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询问质疑法”,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对所读、所看、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发问的能力。这不仅仅指的是分析问题的技巧,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当这两种能力合二为一,并且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时,学生就能在一个自然的、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探索与表达自己求知本领。在近年来由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 CML发表的“媒介素养教育工具箱”中,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五个指导培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问题。这五项关键问题是用来批判性地探索任何一条媒体信息基本要素的:(1)谁是信息创造者、作者或生产者;(2)信息的模式或生产技巧是什么;(3)对于读者的影响力如何;(4)信息本身和内容是什么;(5)此信息意在传播什么。老师们应当把这五个核心问题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以此来设计课堂活动和课程安排,给学生向身边的网络媒介发问的机会。在基础教育,如幼儿园、小学教育阶段可以采用简化版的五个问题,随着学生年龄层的上升,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设计更加复杂综合的五个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慢慢养成向收到的媒体信息提出适合自己年龄层、知识面的合理问题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个优秀的老师并不需要通过昂贵的资源和最先进的媒体工作室来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段昨夜的新闻或是焦点问题,加上一定的审美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工作能力对于从事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来说就已经很充分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结构进行发问,比如这些信息是如何被糅合在一起的?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还有哪些信息点被遗漏了?那些观点是根深蒂固的?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重塑媒体信息,可以把周记、讲故事、摄影等形式结合到教学过程中来。

美国教育学者 Alvermann 和 Hagood认为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媒体受众已经从被动的接收者开始转变为主动地解读者和传播者。这一论断强调了观众创造自己对于信息解读的能力,即使是观众自己的解读与主流媒体的宣传大相径庭。要想培养学生主动从有别于主流媒体宣传的角度解读网络媒体信息的能力,那么一定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媒介素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信息为什么转送、信息是从哪里来的,这样有助于学生透过错综复杂的媒体信息看清种族问题、性别问题、同性恋歧视等社会问题。 美国教育学者King认为媒介载体对于种族问题等社会问题的宣传远远大于家长、甚至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其他教育学者也表示了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网络媒介对于教育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与其任由无人质疑的垄断媒体信息广泛传播,不如大力发展批判性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这就要求老师们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选择性阅读教育。 三、自主创新媒介素养

除了批判性阅读教育外,批判性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提倡学生自主制作“反垄断”的媒体信息。Goodman解释说让学生自主制作新闻短片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媒体是如何起到定框架和筛选的作用,并同时以一种独家视角将信息传播出去的。一些教育学家把网络媒介素养理论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制作媒体信息时把校内和校外的生活实践联结起来。这样的教学实践在一些发达国家比比皆是,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那些在传统学校被边缘化的学生们将视角转向自己的经历,制作了许多多元化的自传体式媒体信息。 同样的,在美国的北加尼福尼亚州学生们把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事例编排到媒体故事里,从他们的视角来重新演绎历史事件并激发新的社会变革的计划。 在美国的南德克萨斯州,高中学生们自己制作了视听版的当地历史事件,利用自制的录像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澳大利亚,学生们自主制作以社区为背景的抗议录像来反对一些不公正的主流媒体对于有色人种的歧视。诸如学生自主制作媒体信息来提高自身网络媒介素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新时代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在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教育对象是家长,教育目的在于保护孩子不受“坏媒体”的侵蚀。之后,随着网络与科技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开始转向学校和老师,开始通过学校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来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媒体信息、高效利用媒体信息、提高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通过对国外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第一,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换位思考能力;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引导学生分析媒体信息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不要过分迷信权威、人云亦云;第四,利用多元化的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的安排上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网络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媒体信息;第五,指出大众媒体、网络传媒中的常见错误,带领学生主动分析媒体信息的内容,学会辨伪存真,并纠正媒体信息中的偏激、错误的思想;第六,提高学生上网安全意识,教会他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保护自己的能力。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鼓励学生、老师和学校加深对于当代网络媒介传播的重要性和警觉性。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合理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那么大众传媒中存在的错误的文化误区就会在青少年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网络存在的危险和漏洞也会危及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应当重新审视新时代下网络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更加完善、合理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案,用批判性的思维模式武装青少年,用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激发青少年,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与青少年一起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作者: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学院2011届研究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