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应有引导路径探析

来源:华佗健康网
132现代交际·2019年10期

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应有引导路径探析

乔婷

(西安医学院党委宣传部 陕西 西安710021)

摘要:以“两微”为代表的各类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内容对网络用户的影响日益显著。大学生用户是使用社会化媒体最主要的用户群体,深受社交网络传播内容的影响。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清醒认识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总结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应有举措,让学生学会信息甄别,做好“把关人”、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分清虚拟与现实。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大学生 影响 高校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132-02

在信息时代,网络信息终端的普及(手机、电脑等)让大学生身处信息的包围之中,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利用网络媒体的机会大大增加。大量的学术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是报纸、广播、杂志、电视(传统电视、网络电视)和互联网这6类大众传媒的重要消费群体;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最长,其次是网络电视……”“他们(大学生)是新兴网络媒体的核心受众”。[1]两微及各种平台的产生吸引着大学生成为注册用户。在互联网络中,有利信息和不良信息的混杂与虚拟网络社区中人际交往、群体压力、从众心理的叠加,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环境变得复杂。因此,关注反思大学生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的应有举措。刃剑”。许多研究在宏观分析SNS网络的基础上,从传播学的角度说明了社交网络的信息内容在传播各个阶段的特点。在对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方面,还可以根据已有研究基础,对社交网络传播的信息与大学生的互动(传播学中信息反馈阶段)进行深入思考,通过传播学“使用与满足”、人际传播、“拟态环境”理论基础,结合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社会交往”“人际吸引”“社会情境”“群体”等概念,以社会化媒体内容传播为研究文本,了解大学生群体中社交网络传播内容与大学生的互动方式、传播模式以及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一、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不仅为信息的传播与分享提供了新的平台,而且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价值,表达利益诉求,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每天必备的网络快餐,无论是通过电脑还是手机,大学生群体都可以随时浏览。同时,社交网络的信息内容以及其与大学生的互动也对大学生认知信息和媒介选择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网络媒体的优势使社交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的范围不断扩大。“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2]信息的内容实际上是表达作者意图的“媒介”,大学生在接收信息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和价值倾向。在具有接近性、相似心理状态的群体中,学生群体的人际网络被应用于社交网络中。在这个相互之间信任度较高的网络社区中,信息能够轻而易举地通过“自我把关”的第一道防线,被群体成员接受。因此,大学生在群体中对信息内容警惕度的降低给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带来了可乘之机。同时,信息本身的价值容易被具有群体身份的作者的主观价值倾向掩盖起来。这时,信息与大学生的互动容易产生内容上、效果上的变化。首先,信息传播维系了与好友的关系并带来显著的心理体验;其次,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在态度、行为方面显现出效果的有限性。这些研究成果表明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成为展示自我、表达利益诉求、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在以往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研究中,有学者探讨网络文化与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认为网络文化是一把“双二、高校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媒介的应有举措(1)学会信息甄别,做好“把关人”。社交网络融合了多种媒体形式。文字、视频、音频不同形式的信息都是触手可及。这使得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信息杂糅在一起,内容本身来自不同媒体,带有各媒体的议程设置和引导倾向,再经过社交网络中“点”的不同观点对内容的加工,给信息穿上了一层层主观、情感倾向的外套,将客观紧紧地包裹起来。此时,内容的选择就变得十分困难。在社交网络中,大学生需要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仔细判断信息本身的价值。同时,加上“主观外套”在小群体中的投其所好,大学生不能一味从众,避开主观的“魔弹”,做好自己的信息把关人。所以,大学生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多读书、多思考,提高信息判断和选择的能力。(2)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大学生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信任度较高的群体内进行信息传播,表面上看小群体内传播的信息更具可接近性和可信性,但是正是这种盲目的可信性增加了大学生个体对信息的盲从几率。同时,在群体中迫于群体压力的从众行为也使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变得“不自主”。因此,在日常的网络社交行为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保持对信息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以及提高使用媒体的能力,降低外界对自身使用媒介的影响。大学生在日常行为和道德准则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建立自己媒介使用的原则,使自己在面对浩繁的信息时不至于迷失自我、盲目接受。(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分清虚拟与现实。社交网作者简介:乔婷,西安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干事,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

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应有引导路径探析133社会化媒体成为大学生们日常主要的社交媒介,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抒发情感。但是网络上群体极化和谣言滋生等(包括传播形式和内容)并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媒介素养的养成,一些不良的信息甚至会混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群体环境中复杂的心理因素、舆论领袖的出现、“随大流”的现象都是造成大学生与信息互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样态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基于此,高校应当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做好“把关人”、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分清虚拟与现实。参考文献:络虽然能够最大限度上还原真实的社会情境,但是并不能起到真实社会交往的作用。即使是通过留言、站内信等方式进行交往,人际交流依然止步于文字加图片表情的简单符号的表达模式,这与人们真实的情感交流和表达需要相差甚远。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甚至上瘾,从而脱离现实生活。虚拟源于真实,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于丰富的校园生活、社会实践中,在真实的社会交往中体验人际交往,提高沟通和交往能力。划清“两个世界”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学习、积累工作和学习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通过展现自我、宣泄情感,进行现实生活中不便进行的社交活动。三、结语从互联网电子邮件到即时通信和博客、微博的产生,网络社交工具从形态到功能都在不断发展。网络个人空间(比如QQ空间)的大肆流行显示了网络利用“虚拟”“匿名”等便利条件使大学生们找寻到满足个人交往和表达需要的“私密”方式。社会化媒体在此基础上给他们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个人空间,在最大限度上放大了学生的个体意识,为用户量身定制专属平台,使之成为网络社区中独一无二的一员,并以此身份进行“社会交往”。在网络社区中用户拥有完全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互联网和(上接第134页)事例能为医护学生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气氛。亲切有趣的教师能够为学生解决困难和寻求帮助提供方法和途径。师生间的平等互动,能让学生既掌握了人文关怀知识,又体验到人文关怀。(三)“患者”角色体验教学法引发共情现阶段的全面护理工作中,医护和患者处在对立的两端,在常规的教学内容之后引入角色体验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体会患者心态,增加对护理的感性认识,唤起护患两者间的共情,在认识生命价值的基础上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尊严和隐私,更好地照顾护理对象的心理感受。“患者”角色体验教学法中,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体会患者的不便和痛苦,获得换位思考,使得人文知识转化为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支撑具有专业水准、能让患者满意的人性化护理服务。(四)实践活动和操作细节中渗透人文关怀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社区宣传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脚踏实地,立身社会,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护理临床实习教学中,带教老师以身作则进行科学操作指导,在带教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操作前做好自我介绍、病情描述等解释工作,友好对话,了解患者背景信息,建立情感沟通,争取患者信任;操作过程中,时时观察患者表现、状态,对其不适的反应进行安抚;术后叮咛注意事项,殷勤慰问。在操作实践后的作业布置与教学答疑或实践论文中,反复向学生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以培养关爱患者的意识,养成自觉的习[1]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4]于翠玲,刘斌.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责任编辑:孙瑶惯。(五)临床实习考核评价设计在以往的护理专业临床实习的考核中,多注重对实习生理论知识运用、护理设备操作技术以及护理动作标准性的考核,缺少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针对人文关怀,可设计三个评价板块:临床个案情境的心得报告、医护团队合作效果评价以及护理对象反馈情况,从而考核学生的护理礼[3]仪、交往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等综合能力。三、结语现代护理事业,需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做指导,加强教师人文素质建设,为学生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情境,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并在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强调操作细节和沟通技巧,构建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教育环境,促进优质护理服务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1]李小萍,潭少珍.加强护士沟通能力的培养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4):152-158. [2]王建宁,刘炎玲,王霞等.住院病人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J].现代护理,2006,12(30):2847-2849.[3]张小敏,章新琼,王芹等.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7,32(17):71-74.责任编辑:孙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