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居民消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综述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22卷第1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22 No.1 2014年1月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0L0GY(Social Sciences) Jan.,2014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综述 张虎彪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 摘要:居民消费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影响的相关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内居民消费对 碳排放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程度的判断;居民消费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居民消费碳 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目前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消费模式、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三者之间关系的 系统研究。从居民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研究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碳排放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成为今后气 候变化与低碳社会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关键词:居民消费;能源消耗;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O1—0048—07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07年温室气体公报》 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对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 指出,在过去10年中,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的贡献 现状做些梳理,介绍该方向目前的研究状况,并展望 高达87 [1]。从目前对二氧化碳排放监测的成果 未来的研究前景,以期对今后开展该方面的研究有 来看,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碳排放是最主要的、 所启示。 结果可信度高、最具代表性的温室气体来源,是目前 全球进行温室气体评估的最主要对象[2]。居民消费 一、居民消费碳排放的类型 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影响的相关问题目前已成为国 内外学术界和政府等部门关注的焦点。 按居民消费所需能源的直接程度,家庭消费所 长期以来,碳排放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 产生的碳排放可分为直接排放和问接排放。以前关 工业生产层面。但消费与生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于中国家庭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方面的研究主要局限 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品 于直接消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直接排放,目前的研 或服务产生,甚至影响着一些经济部门的产出水平。 究既包括直接方面也包括间接方面,而且越来越注 居民家庭消费是最终消费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重对间接方面的研究。目前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 因此,在一个开放的消费取向的经济模式中,一种以 个方面: 消费为基础的核算框架更适合计算能源和碳排放之 第一,直接碳排放研究。直接排放指家庭能源 间的关系L3]。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学 产品所产生的直接能源需要产生的排放,主要包括 者就开始关注居民消费行为对能源利用及碳排放的 家庭能耗和私人交通两大类,主要影响因素是耗能 影响。自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可持续发展 设备的直接能源效率。如: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的 地球峰会以来,居民的可持续消费问题更得到了学 测算与分析[4 ;对城市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影响分 收稿日期:2013—05—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低碳社会构建中城市居民消费模式转型研究”(10CSH010) 作者简介:张虎彪(1974--),男,湖南双峰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消费社会学、环境社会学。 第1期 张虎彪:关于我国居民消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综述 ・ 49 ・ 析[5];对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6]。 第二,间接碳排放研究。间接排放涉及到除能 源产品之外的其他家庭消费品,如食物、衣着、家具 (电)、房屋、休闲娱乐、医疗卫生和教育等间接产生 的碳排放。如对间接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7]。 第三,居民生活完全碳排放研究。既包括直接 碳排放研究也包括间接碳排放研究。如:对中国居 民生活与CO 排放关系研究;[8]对城镇居民消费诱 发的完全能耗的研究[g]。 最后,对衣食住行等的某一方面的研究,包括直 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如对食品消费的研究L1 。 二、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由于排放的途径不同,直接能源排放和间接能 源排放的测算也不同,而且间接能源排放的测算比 直接能源测算的方法复杂。国内直接能源排放和间 接能源排放的测算方法大致如下: (一)居民生活直接能源消费测算方法 在对中国居民直接消费碳排放测算一般采用碳 排放系数法,即将居民生活各类能源直接消费量对 应乘以碳排放系数。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采用的碳 排放计算系数有几种方式:一是采用科技部《公民节 能减排手册》或以科技部的方法为主并辅之以其他 机构的数据,如杨选梅等的研究首先以中国科技部 《公民节能减排手册》为参考确定,减排手册中未涉 及的计算内容则根据地域相近性现在我国台湾能源 局公布的排放系数,再次则引用GHG Protocol的 数据,考虑到保护国际里飞机系数忽略短途、中途和 长途航线的差异,故飞机系数引用来源于保护国 际口 。二是采用IPCC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指南中提 供的关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如赵敏根据IPCC提 供的交通能源消费CO。排放计算方法,对上海市居 民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进行了估算[1 ;冯蕊等根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 放计算指南(2006年版)中的计算公式和COz排放 系数缺省值,以居住综合消费碳排放、叠加交通消费 碳排放计算模型为基础,应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了 2006年一2008年天津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CO 排 放量及其在总的能源消耗COz排放量中所占比 例 "]。三是将不同类型的能源使用量折算为标准 煤总量,再根据标准煤的碳排放系数估算碳排放情 况。但因不同国家、地区和技术条件以及能源结构 的不同,以及不同能源的燃烧效率和燃烧方式不同, 这种计算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二)居民生活间接能源消费测算方法 由于居民生活间接能源消费及其相关的碳排放 量比较复杂,国内外都还没有研究出一套比较完整 的核算方法。目前关于间接能源消费及与之相应的 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度是以投入产出分析法为基础 的。除投入产出法外,目前使用的方法还有生命周 期法、生活方式分析法等。下面结合已有研究分别 对上述几种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 1.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Leontief教授于2O世纪30 年代提出的一个分析框架,2O世纪6O年代末期,一 些专家开始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应用于能源及环境 问题的研究。李艳梅、张雷利用投入产出SDA法分 析了1987年一2002年间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 结构[6]。张咪咪通过编制能源环境投入产出表,结 合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数据,计算了2000年一2007 年我国农村居民八项消费支出的间接能耗强度系 数,并进一步测算了由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及农 村五个收入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所诱发的能源消耗 量及碳排放量[7]。王妍等结合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 数据,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了1995—2004年我 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所诱发的完全能消耗[9]。 2.生命周期评价法 生命周期评价法是评价一个产品(或服务)体系 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造成影响或潜在影响的 方法。刘晶茹等通过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建构了可持 续消费评价模型,并对2000年中国城市家庭消费行 为的生态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不同消费行为对 生态影响的贡献L1 。但传统的生命周期评价只对 系统边界内的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忽视了系统边界 外的环境影响。因此,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生命周 期评价的综合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被提出,以期弥补 这种缺陷。它将整个经济系统作为评价实施的系统 边界,实现了评价范围的完整化。姚亮等采用综合 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核算了1997年、2002年和2007 年三年的居民消费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1 。 尽管综合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投入产出表是价值型的,而环境影响是实物型的,如 何将价值型转换为实物型,是目前该方法面临的最 大问题。但该方法对于研究宏观消费问题,尤其是 涉及到区域与消费相关的“隐含”的环境污染问题非 常有益 ¨]。 ・ 5O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消费者生活方式分析法 消费者生活方式分析法是建立在投入产出 法——生命周期分析法的基础上,以居民生活消费 品为基础分析单位,分析消费品在生产过程中各个 产品部分对其能源投入的综合影响,根据家庭消费 支出数据计算出每类消费活动的能源强度,对直接 和间接影响以及各类消费活动进行了对比。魏一 鸣[1 、凤振华L8]等利用Bin和Dowlatabadi提出的 消费者生活方式法(CLA)比较分析城镇和农村居 民二氧化碳排放量。杨选梅等运用消费者生活方式 法探讨了南京市城市家庭消费活动与碳排放之间的 关系[1 。但这种方法的运用也存在着一些困境,如 魏一鸣等利用Shui Bin和Hdi Dowlatabadi的研究 思路将居民的消费与生产活动相联系,由于认为中 国尚未建立投人产出法——生命周期评价法模型, 在分析间接影响时未采用投入产出模型,仅将与八 类消费类别有直接关系的产业直接能源强度加总平 均,因而反映不出消费与生产网络之间真正的关系, 也达不到区分直接和间接能耗影响的根本目的,低 估了间接能耗的影响[1 。 三、居民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程度、结构特 征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我国居民碳排放的现状、结构特征以及 影响它们的因素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清醒认识我 国未来碳排放的趋势及其特征,预测未来的研究走 向。由于受到上述研究尺度、研究内容、测算方法及 数据来源的局限,下面研究结论中一些数据的比较 不具有绝对意义,只具有相对意义。 (一)居民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程度 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可以从几个层面 来分析:国家层面、城市(地区)层面、家庭层面和个 人层面等。 国家或地区层面。国家层面主要指从国家或地 区整个层面对由于居民消费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及碳 排放进行研究。中国的家庭能源需求占整个国家能 源需求的大约26 和整个二氧化碳排放的30%。 1992年、1997年、2002年我国居民生活所导致的直 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为2.74亿吨碳、4.00 亿吨碳、3.92亿吨碳,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产生二 氧化碳排放的36.52 9/5、43.90 、42.31 。而姚 亮等研究发现,1997年、2002年、2007年的城乡居 民消费隐含的碳排放量分别为11.73亿吨碳、12.52 亿吨碳、18.O1亿吨碳[1 。这两个研究的数据来源 都是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为何结果却相差这么大? 其原因可能在于测算方法的不同。魏一呜采用的测 算方式是投入产出法和消费者生活方式法结合的方 式m]。而姚亮采用的测算方式是综合生命周期评 价法[1 。朱勤专门对居民生活用能的情况进行了 分析,1980年一2007年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 从6.728×10 t碳增长至16.545×10 t碳,增幅为 145.9 Ao,人均生活用能碳排放量从每年68 kg碳增 长至125 kg碳,增幅为83.7 L4]。 城市或地区的层面。目前已有研究对一些城市 如昆明、天津、北京、石家庄市等地居民的能源消费 及其碳排放进行了研究。智静等研究认为,2006年 北京市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为1704.11万t标准煤, 占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的33.12 [1 。 从家庭的角度对居民消费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及 碳排放进行研究。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居 民消费经常不是以个人的方式进行,而是以家庭消 费的方式展开,因此个人消费不是完全的个人决策 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家庭的选择。陈家瑛等研 究发现家庭户规模减少导致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及 总户数消费规模的扩张,以家庭户为分析单位考察 队碳排放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解释力[2。。。“南京1000 家庭碳排放调查”碳排放结果发现,三口户均年碳排 放量为3705.76kg,则人均家庭碳排放量为1211.O3 kg。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为 4100kg左右,也就是说,人均家庭碳排放约占总碳 排放量29.27 [1¨。 (二)居民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结构特征分析 1.城乡之间的比较和分析 按照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碳排放的类型可分 为城镇居民的碳排放和农村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城 乡居民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因此城乡居民对能源的需求及二氧化碳排放量 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目前关于我国居民消费对碳 排放的影响分析,一般都把城市和农村分开来对待。 下面分别从碳排放量、排放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的 角度对已有研究中关于城乡之间的差异进行介绍和 分析。 首先,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城乡排放量的差异大 小及趋势分析。有学者从完全碳排放的角度进行了 城乡排放量的比较分析。如凤振华等对我国城市与 农村居民1999年一2002年的生活能源碳排放进行 了定量分析,发现城市居民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量 第l期 张虎彪:关于我国居民消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综述 ・ 51 ・ 高于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量,而农村居民的直接碳 排放量要高于间接碳排放量。[83张馨等研究认为,从 2000年一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 能耗都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逐年 增加而间接能耗下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 下,一个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将会增加能源消 费量1085.26kg标煤。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 放总量也在逐年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 能耗和间接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达到8535.04 万吨和56678.76万吨,农村分别为6883.41万吨和 8117.94万吨 ¨。 有学者从直接排放的角度进行了城乡排放量的 比较分析。如朱勤等研究认为,1980年一2007年我 国城镇居民生活用能的人均碳排放量从206kg下 降到167kg,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我国农村居 民生活用能的人均碳排放量从35kg上升到91kg, 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相应地,该阶段人均生活 用能排放的城乡比从5.87持续下降至1.84,表明 城乡居民在生活用能排放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4]。 有学者从某一类消费结构的角度进行了城乡排 放量的比较分析。如智静等研究认为,城镇居民在 食品消费碳排放总量上高于农村居民,直接排放量 农村居民高于城镇居民,间接排放量城镇居民高于 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饮食习惯不利于减少食品消 费碳排放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将增加居民食品消 费对碳排放的影响[1。。。 其次,城乡居民生活能源及碳排放在消费结构 (如衣食住行等)的差异。从总体上来说,随着我国 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居民消 费需求从以“衣、食”支出为主逐渐向注重“住、行、 乐”消费发展,与之关联的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相应 变化[2 。城市家庭消费中,居住、家庭生活用能、食 品、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是最主要的能源密集和碳 密集型活动。农村家庭消费中,家庭生活用能、食 品、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私人交通是最主要的能 源密集和碳密集型活动[4]。还有研究专门对我国城 乡居民食品消费的碳排放结构进行了研究。1980 年一2O07年间,上海市居民食物碳消费从“以粮食 碳消费为主”的相对单一的消费模式转变为“以粮 食、肉类、植物油等碳消费为主”的多元消费模式。 其中粮食碳消费量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由68.57 减少至37.91 ,而畜禽肉、植物油所占比例明显增 加,分别从8.41 9/6、5.85%增加到15.49 、 15.75 。其他食物碳消费量所占比例变化较 小[孙]。 第三,城乡居民在生活用能结构上的差异。我 国居民的直接能源利用类型主要以电力和天然气为 主,一次性能源的利用逐步减少甚至完全不使用,城 乡居民用能结构差距逐步缩小,但差距仍旧客观存 在。朱勤等认为,1980--2007年城镇居民用能消费 中煤炭所占比重从9O.23 持续下降至13.47 ,电 力比重大幅上扬,石油、天然气及热力的比重则持续 上升,形成目前以电力为主(比重近5O )、其他能 源各占一至两成的生活用能格局。同期,从农村居 民生活用能结构变化来看,煤炭比重持续下降,电力 比重大幅上升,石油比重稍有增加,天然气与热力消 费则几乎为空白。[43 2.不同收入阶层的比较和分析 几乎所有的研究表明收入水平对碳排放量及排 放结构有着明显的影响。高收入水平的居民二氧化 碳排放量高于低收入水平居民,而且不同收入水平 的居民排放结构组成也不同,收入水平越高,结构越 多样化,消费的层次也越高。 凤振华等研究了居民收入对居民间接二氧化碳 排放量的影响。研究认为,城镇最高收入户平均消 费支出是城镇最低收入户的5.8倍,碳排放量是5.6 倍;农村最高收入户平均消费支出是最低收入户的 3.2倍,碳排放量是3.1倍;城镇最高收入的支出是 农村最高支出的3.9倍,碳排放量是5.0倍;高收入 水平的人追逐高层次的消费,高层次的商品很多是 能源密集型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增多。与城 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主要消费较为单一,食品消费 占主要部分,农村居民二氧化碳排放结构较为单一, 食品占比例较大,占50 9,6左右[8]。 王妍等结合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数据,首先比较 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群体诱发的完全能源消 耗,发现高收入阶层远高于中低收人阶层,2004年 最高收人阶层人均完全能耗已达到2790kg,是低 收入阶层的7.5倍。其次分析了居住和交通方式的 改变对完全能源消耗的影响。发现不同收入阶层的 城镇居民之间,居住和交通消费诱发的能耗存在较 大差异,随着收入不断提高,高收入阶层和交通能耗 增加速度快于中低收入阶层,中低收人阶层居住能 耗小幅下降L7]。 张咪咪对2002年一2007年我国农村五个收入 组居民生活间接能耗及碳排放情况进行了比较,研 究表明,能耗量及碳排放量与居民收入级别有较强 的正相关性,即收入越高则能耗及碳排放越多,五个 ・ 52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收入组居民能耗量及碳排放量由大至小依次为高收 入户、中高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及低收 入户 。 (三)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国内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研究的影响因素涉 及到多个方面。从性质来说,包括社会心理因素、人 口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下面分别从城市、 家庭、个人的角度对已有的研究情况进行介绍。 首先,城市因素如城市人口增长、城市的发展水 平、基础设施、气候因素、空间结构等都对居民生活 的碳排放产生较大影响。 郑思齐等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城市几乎全部处 于居住碳排放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快速增长的发 展阶段(第二阶段),且造成S型三次曲线关系可能 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较强的全球负外部性, 居民对本地二氧化碳排放的感知程度很低。具体来 说,如城市人口增长、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模式、气候 因素等都易对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产生较大影响。她 以国家统计局“2006年中国城市住户调查”(含中国 74个主要城市中的25,300个家庭微观样本)的数 据为主要基础,估算得出了中国主要城市的家庭生 活碳排放水平,并且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发现城市 人口和城市发展水平等都与城市居民生活呈显著的 正相关关系L2 。张超也考察了城市化发展对不同 城市一个标准家庭的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认为, 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增长、收入、气温和城市化发展 模式等因素对碳排放均有影响,家庭碳排放量与1 月份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2 。 城市的空间结构对居民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也 有影响。霍焱等通过估算北京市38个社区826个 居民家庭生活碳排放,发现家庭随着距城市主中心 (天安门)距离的增加,其拥有私家车的可能性显著 提高 。张英杰等认为,对于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关 键时期的中国而言,城市的经济增长与人口的不断 增加是现阶段的客观现实和突出特点。但由政府规 划所控制的城市的空间结构,则能够通过影响居民 的行为,显著地改变城市的生活碳排放水平[2 。 其次,家庭因素如规模、人口结构、年龄、消费结 构等对碳排放也有影响。 杨选梅等研究了家庭消费活动对碳排放的影 响。研究认为,家庭常住人口、交通出行、住宅面积 是影响家庭排放中的显著因子。每增加一个常住人 口、住宅面积多一个平方米、交通工具每提高一个档 次,户均年碳排放量要增加约397.84kg、8.54kg、 551.2lkgEu]。叶红也以厦门岛区为例分析了影响 家庭直接碳排放的因素。研究分析了家庭社会情况 中的6个次因素即住宅、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口平均 年龄、职业、学历、学历、收入对于家庭能耗直接碳排 放的贡献。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受到住宅面积和家 庭人口数的显著影响。家庭人口数和家庭住宅面积 组成的公共因子解释了42.74 的方差。但住宅面 积对公共因子的贡献率大于家庭人口数的贡献,所 以相对于家庭人口数,住宅面积是影响家庭能耗直 接碳排放的更为重要因素L5]。 陈佳瑛等就家庭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深 入研究。就1978年--2007年中国的家庭模式变化 对碳排放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家庭户规模的 变小导致人均消费的增加及总户数消费规模的扩 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人口总量增长减缓对碳排 放的影响。如果我国的家庭户规模保持在1982年 的状况,而人均消费等其他变量遵循各自的变化轨 迹,到2007年时我国的碳排放量会比实际排放量减 少38.68 [2。。。在此基础上,她还以家庭成员在45 岁一54岁年龄段可能存在更多消费为假设,在修正 了STIRPAT环境压力模型的基础上,用“家庭户碳 排放模型”分析了家庭消费阶段差异对碳排放的影 响;并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对未来家庭消费高峰期变 化对碳排放的可能影响做了预测分析L2引。 第三,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人口结构和消费结 构等对碳排放的影响。 朱勤等用自上而下模型对我国1980年一2007 年碳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 水平与人口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已高于人口 规模变化的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人 文因素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我国碳排放的新的增长 点L4]。魏一鸣还对1992年一1997年和1997—2002 年两个时期,人均消费、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等影响 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率大小进行了分析,人均消费 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64.68 9/6和65.84 ;人El增 长的贡献率次之,分别为15.97 和21.16 ;消费 结构的贡献率占第三位,分别为8.7l 和13 9,6[18]。 四、研究反思与展望 虽然目前国内已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模式对 碳排放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仍处于起 步阶段,缺乏对消费模式、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三者之 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居民Et常生活的角度 第1期 张虎彪:关于我国居民消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综述 ・ 53 ・ 来研究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碳排放之间的逻 科的角度来挖掘影响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深层次原 因。 辑关系,将成为今后气候变化与低碳社会研究领域 的一个热点。 首先,关于居民消费碳排放的研究尺度和研究 参考文献: F1]WMO.2008.WMO Greenhouse Gas Bulletin,http:// www.wmo.int/pages/mediacentre/press—r eleases/pr一 833 .en.htm1.2007. 内容等问题。第一,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自然、地 理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显著,而且即使同一地区 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因此未来越来越 多的研究将从中观或微观的尺度来开展。第二,未 来的研究将更多地对居民生活的间接能源及排放开 展研究。第三,未来的研究数据来源将主要有两个 途径:一是继续完善已有的统计数据;二是在今后的 研究中应加大实地调查的力度,了解更加真实而又 [2]曲建升.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3 ̄Shui Bin etc.Total Energy Use and Related C02 Emis— sions of American Household Consumption,1997—2007, 2010 ACEEE Summer Study on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 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居民消费的碳排放量的测算方法问题。 目前关于中国居民消费的碳排放量的测算主要有两 种方式:自上而下的方式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其实 无论哪种方式都是混合式的方式,只是测量层次不 同而已。但总体来说,已有的研究主要以自上而下 的方式为主并辅之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未来的测算 [4]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1980--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 用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E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2): 72—76. [5]叶红,潘玲阳,陈峰,等.城市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影响因 素——以厦门岛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0,(14):3802 —3811. [6]李艳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 析[J].资源科学,2008,(6):890—895. 将以自下而上为主并辅之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如将 更多地采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法,但这种方式的使用 必须建立在投入产出法一生命周期分析法模型的基 [7]张咪咪.中国农村居民生活间接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 [J].统计教育。2010,(12):35—40. [8]凤振华,邹乐乐,魏一呜.中国居民生活与COz排放关系 研究[J].中国能源.2010,(3):37—40. [9]王妍.石敏俊.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源消 耗[J].资源科学,2009,(12):2093—2100. 础上。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投入产出法一生命周 期分析模型。 第三,我国居民消费的碳排放量的趋势和特征。 从居民消费碳排放量的趋势来看,未来将继续呈现 [i03智静,高吉喜.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对比分析 [J].地理科学进展,2009,(3):429—434 [11]杨选梅,葛幼松,曾红鹰.基于个体消费行为的家庭碳排 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35—4O. 增长趋势。从特征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 小。如何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融合低碳发展的理 念与举措,显然是一个值得研究者及决策者们深入 探讨和付诸实践的重要议题。而城乡居民不同阶层 内部排放的差异呈增大趋势,尤其是最高收入阶层 和最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大,如何通过 集体的制度性约束,一方面保持既能满足人们的基 本需求又能与保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碳 消费模式;另一方面也能抑制高收入阶层家庭消费 所导致的奢侈型消费,将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课题。 第四,关于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问题。 从上述研究来看,目前越来越强调城市因素、家庭因 [12]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与城市交通 COz排放及减排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09,(6):747 ——752. [13]冯蕊,朱坦,陈胜男,等.天津市居民生活消费c() 排放 估算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i.(1):163—169. [14]刘晶茹,王茹松,杨建新.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的家庭 消费生态影响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 (2):15—17. [15]姚亮,刘晶茹,王如松.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隐含的碳排放 对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25— 29. 素和个人因素等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但目前 的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一是目前关于家庭因素的影 响主要在经济学和人口学层面,还很少涉及到社会 文化层面。二是目前有的研究把不同层次的影响因 [(6]刘晶茹,Glen P.Peters,王如松,等.综合生命周期分析 方法在可持续消费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7, (12):5331—5336. [17]Yi—Ming Wei.Lan—Cui Liu,Ying Fan・et a1.The Impact 0 f Lifestyle on Ener gy Use and CO2 Emission:An Em— 素混在一起,难以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已有研究的 不足,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从社会学、文化学等学 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Residents[J].Energy Policy・ ・ 54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矩 2007,(35):247—257. 16l一167. [18]魏一鸣.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 [24]Siqi Zheng,Rui Wang,Edward L.Glaeser and Matthew 科学出版社,2008. E.Kahn.The Greenness of China:Household Carbon [19]智静,高吉喜.生活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北 Emiss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NBER Working 京市为例[C].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 Paper 15621.http://www.nber.org/papers/w15621. ence on Remote Sensing(ICRS 2010)Volume 3:625— [25]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 629. (4):41—54. [2O]陈家瑛。彭希哲,朱勤.家庭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宏观实 [26]霍皴,郑思齐,杨赞.低碳生活的特征探索——基于 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5):68—78 2009年北京市“家庭能源消耗与居住环境”调查数据的 [21]张馨,牛叔文,赵春升,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家 分析[J].城市与区域规划,2010,(1):56—84. 庭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i,(9): [27]张英杰。霍皴.城市增长与生活碳排放的理论研究[J]. 65—75. 城市观察,2010,(2):69—79. [22]彭希哲,朱勤.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 [28]Jiaying Chen et.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arbon Emis・ 响分析[J].人口研究,2010,(1):48—58. sion in the Household Comsumption Peak Period in Chi— [23]吴开亚.王文秀,朱勤.上海市居民食物碳消费变化趋势 na[J].Society,2011,(3):184—199. 的动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Comment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Consumer Carbon Emissions ZHANG Hubiao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Hehai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8,China) Abstract:The related research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consumption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The focus of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influence degree of carbon emissions tO determine of the consumer way;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consumer lifestyle, the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consumption of carbon emissions.The present in the elementary stage has lacking the stystem research among consumption lifestyle,energy use,and carbon emissions.The research of relation among consumption lifestyle,energy used and carbon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day-to-day lifestyle become fl topic in weather changes and tow- carbon society area. Key words:residents’consumption;energy consumption;carbon emissions 编辑:鲁彦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