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中的木屋
作者:暂无
来源:《走向世界》 2014年第1期
撰文/刘致福
到黄石公园的重要收获之一就是在森林中的小木屋住一夜,享受一次自然的原生态生活。
小木屋在森林的中间,除了前面一条可通车的路面,房前屋后都是成片的不知道边际的原始森林。小木屋全部由林中最多的一种叫扭叶松的原木做成。从外面看,木屋只是一个一个的原木盒子。外墙和内墙都是原木垒积起来的,只在内墙的表面刷了一层白色的胶泥,算是装饰。小屋虽然简陋,但是里面水电暖设施一应俱全,住起来特别舒适,似乎与山下普通的酒店没什么区别。天已经黑下来了,外面什么也看不见,收拾停当,我倒有一种要出门的冲动。来的路上曾一再被叮嘱晚上不要独自外出,但是住在小木屋里,周围都是森林,就这样与在山下一样地睡一夜,委实有些浪费和可惜。这样想着,便拉开纯木做成的房门,走出木屋。
外面很冷,是典型的高原性气候,昼夜温差极大。天很高很蓝,满天的星星不停地眨着眼睛。月亮只在天边露出一个月牙,森林在月光下显得更加幽深。草丛中传出秋虫的鸣叫,远处不时传来不知什么野兽低沉的吼声,让人感到一阵寒栗。这时想起了告诫:夜里不要出门,尤其不要走进森林,森林中的猛兽时常会走出来在小木屋周围闲逛,有狼,有熊,还有野牛等等,这里曾经发生过猛兽伤人的事件。因为生态环境好,这里动物很多,最多的是鹿和野牛,野牛有些成灾,时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野牛在林中吃草或在河边喝水。成群的都是母牛,带着孩子和伙伴,单个的都是公牛,自私也孤单地觅食。幸运的话可以看到熊和麋鹿,它们往往都在森林深处,很难见到。我们就十分幸运,不仅看到了野牛和鹿,而且看到了熊和麋鹿,都是在不经意间,虽然距离有些远,隔着车窗玻璃,但看得都十分清晰。这里最多的还是野牛,有时会跑
到公路上,挡住车辆行驶。一只野牛曾经跑到林中广场上,与游人嬉戏半天才不紧不慢地离开。
黄石公园的森林植被不能不让人感叹和佩服,这里是纯粹的原生态环境,对于森林的管理,他们采取一种自生自灭的办法,任植物自然生长和老去,不去做人工的种植和养护,更严禁人工开采和砍伐。林中树木死去了,也不收拾,任他们歪七竖八地倒地、腐烂,对于森林管理中普遍感到头疼的防火问题,他们也都能够泰然处之。他们有时甚至故意放火,采用一种放火疗法解决某一片森林的病害问题,避免传染和蔓延。
黄石公园在1988年发生的那场震惊世界的森林大火,过火面积达到有效林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工无法处理,他们也没有采取任何的救护措施,任大火整整燃烧了大半年,直到冬天一场大雪将大火浇灭。经过这场大火,黄石公园几乎是一片焦炭,但是庆幸的是,只有树木的损失,动物几乎没有损失。生态环境似乎经历了一次涅槃,森林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原有的病害都消除了,被大火烧开的扭叶松的松籽经过冬天大雪的浸泡,来年春天都发芽滋生出来。
原来这种松果十分坚硬,松籽紧紧包裹在果过壳内,不经大火等外力的作用,很难打开。大火加快了松林的更新速度,原来的大树都烧焦了,但是枯树的下面,更加密集的小树又成长起来。森林管理当局也不作任何处理,任枯树与新芽共处共存。这也成为黄石公园一大特殊景观,成片的枯死的森林和下面正在生长的充满希望的绿色交错在一起,正应了那句古语:枯木前头万树春。枯木既可以警示后人,也为新生的小树提供了丰富的腐殖质,小树在已经死去的大树下面,长得更快更好。
至今来到黄石公园,仍旧会让人为这种景致感到震撼。高高的已经发白的枯木森林和其下面正在成长的,也已经成为参天大树的新生林带,形成绿白两种层次,那苍白的枯木之林,更衬托了新生绿树的无限生机。
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再看林子上空,可以看到黑黑的绿树之上枯木虬曲的老枝,显得苍劲而又悲壮。我禁不住打了一个寒战,天很凉,雾气也重,远处再次传来狼抑或什么猛兽的嗥叫。这时我开始怀念小木屋的温暖和亲切,回到小木屋门前,抚摸着裸露的原木树皮,禁不住生出一种敬意。植物和植物丛中的动物与人类一样,新陈代谢、更新轮替不可避免,有牺牲才有希望,有推陈才会有新的生机和活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